《格萨尔王传》的神授传唱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家的内观、藏传佛教及印度瑜伽修行者众多不可思议的修行体验,双胞胎之间的强心理感应,以及“说曹操曹操到”等无意识的遇见……是否都可以用“量子纠缠”来解释?
《易经·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两句话反映了华夏先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宇宙时空观,这与近期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纠缠”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什么是“量子纠缠”?
简单来说,比如你给了我100块钱,我手里多了100元,而同时你也有-100元,这个“纠缠”是同时发生的,与速度无关;另一个比喻,你在青岛工作,你老婆在深圳突然生了一个儿子,这样你就同时成了一名爸爸,儿子的生产和“爸爸”这个身份的产生是同步的,与速度和区域无关。
所谓量子纠缠,是一种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现象。处于纠缠状态的两个量子,不论相隔多远,都会存在某种关联性。这显然违反了经典物理学的假设,其实是来自一种悖论假说。
1935年,爱因斯坦,波尔多斯基和罗森三人联合写了一篇论文,对量子力学提出了名为“EPR佯谬”(鬼魅作用)的质疑,简单一点说就是:假定两个粒子组成一个体系,在受到其它新的外力作用前,他们的某个物理量比如动量必然是守恒的。如宏观场域,太空中一个宇宙空间站突然分裂成了两半,分开的瞬间两半的各自状态就确定了,在各自受到新的作用力前,不论飞到太阳还是冥王星,只要知道其中一半的速度,就可以精准地推测出另一半的速度。
很快人们在实验中发现,确实存在这一现象,于是“鬼魅作用”被正式命名为“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可以用来解释“第六感”、心灵感应等特异功能,一些在之前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行为似乎都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尝试,无论是中国的算命、占卜、祝由术,还是西方的塔罗牌、玛雅、人类图等“封建迷信”的预测方式和医疗方式,很有可能通过量子纠缠就能解释其流传几千年的合理性。
更有甚者,大讲“量子玄学”,声称“每当科学家费尽千辛万苦,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时,总会发现玄学家早在那儿等了几千年”。
三位“量子纠缠”诺奖得主的主要工作方向并非“理论物理”,而是实打实的在数十年间一次次的实验中,清晰了人类对量子纠缠的认知,缓慢但真实的推进了人类对“量子力学”的应用可能。
作为此次诺奖得主之一的安东·赛格林的学生,潘建伟博士归国后,于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2012年在合肥建成了世界上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2016年我国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为量子通信走向应用奠定了新的基础。
而且我们发现,用“量子纠缠”竟然可以解释“天人感应”的,我们人类的意识,本质就是量子群,而整个宇宙,天空、大地、彼此日常所见的人类,我们的家人,都有与我们意识场量子群相纠缠的量子群。
所以早在几千年前《易经·系辞》就说: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
这些论述不正是说明,量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无有远近幽深),都可以彼此影响感知(感而遂通),而且是不受空间的影响(寂然不动),无线连接的(无为也)。
又如:“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经、天地、人生,彼此究竟是否“纠缠”?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见微知著,易道乾坤。
如此说来,根据一个人或事物的时空信息,对其运行规律进行预测,是否有其科学依据?《易经》是否可以看做人类已知最早的“量子力学”经典?还是比量子力学、量子纠缠更高维的智慧?
(作者: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