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是中国最“叛逆”的书记,
让一个穷县,
成了世界第一的千亿市场,
还有100多位中国富豪,
开百辆奔驰迎他“回家”。
他做的事,让99%的中国人不敢想,
可让人最悲痛的事发生了......
他,就是谢高华。
1931年11月,
谢高华出生于浙江衢州一个赤贫家庭,
母亲给他取个小名“高化子”(叫花子),
意思是苦出身,好养大。
谢高华熬过了悲苦的年年月月,
到穷人当家那一年,谢高华满18岁。
因为机灵,肯干,他被选为农协委员,
接着是杜泽区委书记。
然而历史走向荒诞,
为了达到稻谷“高产”,
一帮人围着田瞎折腾几个月,
结果打不出一斤稻谷。
谢高华琢磨一番:
“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以后不能再干了。”
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
他开始走一条“叛逆”的路。
当时省里号召集体养猪,
可养出来的猪比狗还瘦。
谢高华,堂堂区委书记,
为一探究竟,自己带头养猪五年,
他发现集体养猪的政策走不通,
悄悄把猪分户私养,
这下可捅了大篓子,
十年运动,人们一边吃他养的猪,
一边把他拉出来批判:
“谢高华,不听话,胆子实在大!”
因为劳作繁重,他落下严重的胃病,
切除了四分之三个胃,
从此瘦的像根杆。
谢高华,前排中
一切结束后,他成了衢县县委书记,
一上任就遇到大难题:
当时衢县年产橘子8万担,
统购上交6万担,
要是欠收,橘农吃不饱就得讨饭。
还发生过这样的丑闻,
一些人迫于统购任务压力,
竟把一个老太太绑在柑橘树下,
强行摘了人家换油盐的橘子完成任务。
谢高华痛心疾首:
“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可我让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
他给橘农打了铁算盘:
“完成国家收购任务,
哪价格高橘子往哪卖!”
结果商贩蜂拥而至,
橘子是都卖出去了,
可国家的统购任务没完成。
这件事被中央媒体当作反面典型报道,
仕途面临风险,
谢高华你的“叛逆”改不改?
谢高华梗着脖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
一段时间内必须搞计划经济,
不搞计划经济不能巩固国家。
但时间一长,
如果继续搞单一的计划经济,
就会搞到死胡同里去。”
如此胆魄,如此远虑,
谢高华要是那么容易改变,
就不会有日后惊天动地的壮举。
很快,1982年一纸调令,
谢高华能干,去义乌当县委书记吧。
他的老母亲知道后哭了:
“儿啊,怎么会调到那么穷的地方去,
能不能换个地方。”
母亲听人说过,衢州穷,义乌更穷,
那儿的人连像样的鞋子都没有,
一双草鞋外面用根绳捆捆。
谢高华安慰母亲:
“我去,我的职责就是要让穷的人,
吃饱穿暖富起来。”
赴任义乌,真不是什么好差事:
这里是真正一穷二白的贫瘠之地,
七山二水一分田,
粮食低产贫穷县,
人均土地只有可怜的五六分地,
不少地方饭都吃不饱。
这样的地方要想发展,
只怕比登天还难。
谢高华回忆说:“办公地有三个'大’:
旧的大食堂,桌椅破败的大会堂,
再加苍蝇嗡嗡飞的大茅坑。”
然而就是这样穷的叮当响的地方,
谢高华,书写了神话。
义乌人种地没有活路,
农民便在农闲季节,
走村串巷“鸡毛换糖”
(用自己熬的糖,
来换取鸡毛用以肥田。)
后来为了多点收益,
在糖担里添了些小商品摆摊交易。
然而当时,
鸡毛换糖这样搞自由市场经营,
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
虽然改开吹起春风,
但在这方面没有政策出台,
所以各地对摆摊都采取禁、关措施,
但农民穷啊,便偷偷摸摸的干,
打不倒、关不掉、禁不住、赶不跑,
群众摆摊之事,
成了义乌县政府头疼的大“包袱”。
每天给谢高华反映问题的材料一大堆,
这边要打击倒把,那边要摆摊生存,
而农民要活路,
要着要着就要到了谢高华面前。
1982年5月的一天,
走投无路的小商贩冯爱倩鼓足勇气,
把谢高华堵在县政府门口,
向他讨说法:“我们饭都吃不饱,
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不容易,
你作为父母官应该多支持我们。
不摆摊我们吃什么?”
冯爱倩大声诉说着委屈。
听完她讲述的,谢高华深思熟虑后,
拍板了:“你继续摆摊,
有人来查就说谢书记同意的。”
也就是这一次对话,
改变了整个义乌。
冯爱倩晚年,展示与谢高华合影
之后谢高华调查具体情况,
坚定了开放义乌市场的决心。
但当时农民有“三个不准”,
凡是涉及米面、棉花和木头产品,
农民一概不得办厂加工和自由销售。
可谢高华,“叛逆”而行,
农民致富无罪,繁荣市场有功。
1982年6月23日,
谢高华主持召开县委会,
明确提出四个允许:
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
允许多渠道竞争,
允许开放城乡市场。
他一锤定音:
“出了问题我负责,
宁可不要'乌纱帽’!”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签!”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干!”
“只要对义乌发展有利,我做!”
但县委也不免忧心忡忡,
既无明确政策也无先例的状况下,
开放小商品市场,
这无异于踏足一条无人走过的“禁区”,
谢高华,担着巨大的风险。
没有先例?
“叛逆”的谢高华,再次敢为人先,
9月初和县委一起发出市场开放通告,
这是全国第一份明确认同,
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时人惊呼:计划经济下“开闸放水”,
石破天惊之举,
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义乌开始了。
义乌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
三天后,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
当天人潮涌动,交易摊位爆满,
市委书记来参观,
车在几百米外就开不进来。
多达5000人的市场,
预示了一个不平凡时代的来临。
而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
导致国营商业面临严峻挑战。
谢高华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质疑喧嚣:
“谢高华不关心国营和集体经济,
只关心个体经济。”
回忆起谢高华面临的多面重压,
当年的县委办公室的秘书说:
“面对质疑之声,
谢书记干脆利落地回了一句话:
你有本事开,没有本事就关门,
大家和老百姓一起公平竞争做生意。”
义乌市场
有次下乡调研,
工商部门发现该村不止一处代销店,
指责这是违法经营。
因为规定是一村开一店。
谢高华立即说:“你们不要吃饱饭没事干,
只要百姓需要,
他们想开几家都可以,不要去限制”。
谢高华还在大会上放狠话:
“你们所有部门,
谁如果不执行县政府的决定,
你那个庙我拆不掉,
庙里的菩萨随时可以搬掉!”
这位已经55岁的老人,
用瘦弱的身躯,替义乌的百姓,
扛下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而开放小商品市场后,
谢高华要闯更大的“禁区”。
因为商品不标价格,没有发票,
往往上午一个价,下午一个价,
如何收税成了一个大问题。
经过讨论,他拍板了在市场,
推行“定额计征”税制,
即对每个摊位设固定计税额,
目标额度之外收入不再计税。
“给够国家的,留够市场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又是一项无中生有、
点石成金的举措,
实实在在的惠利于民。
但这样的开创,
属于税收包干,违反税法,
谢高华摊牌算账,
虽据理力争拿下试行权,
但还是在1984年,被调离义乌。
改革者必然在争议中前行,
据说针对他的告状信少说也有一麻袋。
可这位平常心的老人,
言及仕途中个人际遇,
总毫无怨言,
既不评价组织决定,也不臧否同僚下属。
谢高华来义乌,
虽只有短短的两年半,
但种子已经埋下,
义乌之后的天翻地覆,
所有人始料未及。
30年后,
义乌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
人均年收入6万元,
高于上海和北京,
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30年后,义乌小商品市场,
占领了全球85%以上的份额,
被称为“全球最大日用商品批发市场”。
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市”;
30年后,
外国人过圣诞节,饰品要从义乌买!
有些国外人不知北上广,却知道义乌!
30年后,
义乌成为'一带一路’新起点,
全球瞩目,前途无量......
从一个贫瘠穷县,
到屹立世界之巅,义乌的崛起,
被视为匪夷所思的奇迹。
博鳌亚洲论坛称:
“义乌发展是'违背’一般经济规律的,
没有地缘优势,没有资源优势.......
成千上万的义乌农民,
在既缺乏资源要素支撑、
又没资金扶持的条件下,
崛起为“全球之最”,
义乌,
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上,
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神话。”
义乌是全中国的榜样,
这是中国改开历史上,
最辉煌灿烂的一笔,
这堪称神迹的一笔,
书写者,谢高华!
然而这位传奇老人,
事了浮尘去,深藏功与名,
每当说起当年所做出的成绩,
他总是连连摆手,谦虚地说:
“我没做什么,那都是群众的创造。”
他在义乌两年,几乎没有星期天,
除夕年夜饭也因公回不了家,
5个子女结婚,他一次也没参加婚礼,
他的二儿子谢新彪,
从中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回来,
途经衢州火车站很想见见家人。
谢新彪的弟弟、妹妹,
想搭父亲的顺风车去车站,
被谢高华严厉拒绝,
理由是“家里人不能享用公车”。
后来谢新彪转业后,
安排方案是进衢州市委组织部,
但被时任衢州副市长的谢高华知道后,
坚决不让去,
理由是“凡是我管到的地方你都不能去”。
谢高华,
给义乌造就了千千万万的富翁,
然而这位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接生人”,
在义乌没有一寸房产、
没有一个摊位、
更没有一分小商品城的原始股。
在义乌他抽最便宜的烟,
每天早饭标准的“两个半”:
一碗稀饭、一块粗馍、半块霉豆腐。
自他离任30年,
义乌人民没有忘记他。
从1995年,
义乌举办第一届小商品博览会开始,
每一届博览会都邀请他参加。
2017年10月19日,
得知谢老受邀前来参会,
数百名义乌商人,
自发组织了车队迎候在高速路口,
打出的旗帜是“谢天谢地谢高华”,
欢迎老人“回家”。
曾经有义乌商人要重金酬谢,
为他树碑立像,被他谢绝: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2018年12月,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谢高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10月23日,
这位传奇老人去世,享年88岁。
记者曾看到他家中墙上,
写着“信仰”二字,
问何为信仰?
“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
谢高华,
他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从摆摊经济,
到造就“天下第一市”横空出世,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他走的每一步,可以说99%的中国人,
不敢想,不敢做。
是他的胆魄,他的毅力,
造就了这段传奇。
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给百姓,
铭记,缅怀,
为官一任兴万家,
谢天谢地谢高华!
视频:谢高华的故事
高山景行,只因罕见中华英魂;
叹为观止,此间尽阅人中龙凤。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