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要评得出名堂
老师们谈到评课,常有这样的感慨——评课者有时说得口干舌燥,效果却是“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味儿”。窦艳梅认为:真正的评课应该是“专业引领”下的“萝卜炖肉”,老师收获的是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由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需要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构建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第一,教育管理者应当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是要想清楚,被评课的老师最需要的是什么,抓住评的重点。
第二,在评课中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评课不要仅停留在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的流程中,要有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教育管理者还要有一双发现该教师教学的亮点的慧眼,同时锐利地指出缺点、准确地解剖盲点。以往经常看到教师恭恭敬敬拿着小本听评课者的“判决”。倘若是因为惧怕评课者的权力而表现出的假象,那么这评课背后的良苦用心也许就白费了。教学引领者一定不要把自己当成“行政领导”,更不能用行政力量推动教学管理。
第三,评课者要把评课当作合作多赢的平台,组织那些有才华的教师参与评课,做好评课记录,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分享。评课者要把自己的“专业水平”拿出来,尤其在教师需要搀扶、引领的时候,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教师收获思考之上的提升、分享之后的超越,这样的评课就成为一门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艺术,让教师的才华在这样的评课中释放、撞击,逐渐发展成为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
有些常常流于形式的评课,比如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草草应对;有的只是表扬,做“好好先生”;也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评课只说些正确的废话,就失去了评课的意义,所谓的讨好鼓励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态度。评课需要围绕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课的过程需要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对话、平等交流。评课必须要打破“领导说了算”的限制,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与失语状态,让被评者说话,评课才能击中其要害。
一直以来,窦艳梅从未离开课堂,认为领导的评课,是为了让老师更好地改进教学,不能是成心找茬儿。课堂教学终究是老师自己的事情,一堂课出来了,就如同一本小说发表了,读者对作家是谁常常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听课教师,就如同文学评论家,依靠这节课这个作品,开展“文学批评”。批评家批评的是小说,在批评中,让上课老师这个“人”本身模糊,听课者针对的是课堂内容,与教师这个人并不存在多少关系。评课者不能把对课的评价和对这个人的评价两者混淆。评课者应出于“真诚”,正视人的弱点、尊重人的天性,尽量做到“义正词婉”和“理直气和”。评课者要让教师感受到,是为他好,是在帮助人、发展人。窦艳梅在学校评课的时间有时比教师上课的时间还长,这样老师们对窦艳梅的评课是喜欢的、信服的,而且在窦艳梅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时,老师们都是很高兴地接受的,其中的关键是窦艳梅给老师们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仅仅是批评,也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发现课堂问题。窦艳梅告诉教师,“问题是教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要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老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对于评课,评课者有什么样的素养,就能传递什么样的评课水平;有什么样的体验,就能传递什么样的教学经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