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十二、癃闭证治
癃者,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也;闭者,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也。癃和闭虽有区别,然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亦有始则涓滴而量少,因此多合称为癃闭。临床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乃内科急症之一。其病位在膀胱,但与肺脾肝肾等相关。本病的论治,有虚有实。虚者,气虚,阴虚,阳虚是也。
(一)气虚证癃闭
气虚者,脾气亏虚,中气下陷也。常因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或久病体虚,致中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小便因而不利,发为癃闭。
临床表现: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纳差食少,气短懒言,语声低弱,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本证的治疗,《症因脉治》谓:“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气虚者,用春泽汤。”合而参之,当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化气利水。方用补中春泽汤:人参、黄芪、炒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桂枝、猪苓、泽泻、茯苓、炙甘草加减。
(二)阴虚证癃闭
阴虚者,肝肾阴虚也。多由淋证失治,耗伤肾阴;或“素禀阳脏内热,不堪温补而小便闭绝者,此必真阴亏绝,无阴则阳无以化,水亏证也。”
临床表现:其证小便量少,或时欲小便而不得尿,甚则小便不通,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舌尖红,脉细数。若肺肾阴虚,金燥不能生水,则兼干咳少痰,或喘嗽不宁。
治法:本证的治疗,张景岳谓:“阳亢而水不制火者,东垣磁肾丸。”“单由水亏者,非六味地黄汤大剂滋之不可也。”《景岳全书》合而参之,当滋补肾阴,气化行水。方用滋肾六味丸:知母、黄柏、肉桂、熟地、枣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加白芍、地肤子。若金燥不生水者,方用地黄参麦散:生地、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枣皮、白芍、紫菀。
(三)阳虚证癃闭
阳虚者,肾阳之虚也。缘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膀胱之气闭矣。”《辨证奇闻》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今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不化气,气不化水,癃闭鲜有不作焉。
临床表现:其证溲少时频而不得尿,甚则小腹胀满,闭塞不通,伴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气怯弱,腰酸乏力,舌质淡,脉细而弱。
治法:本证的治疗,《医宗必读》谓:“非与温补之剂,则不能行。”“必用八味丸之料,或加减金匮肾气丸大剂煎服庶可挽回。”《景岳全书》合而参之,当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张景岳加减肾气丸主之:制附片、肉桂、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川牛膝、车前子、泽泻。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益气助阳。癃闭因前列腺肿大所致者,加炒刺猬皮、甲珠、刘寄奴祛瘀散结。
十三、关格证治
小便不通为关,呕吐不止为格;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名曰关格。多由水肿,癃闭,淋证等伤及脾肾阳气所致。脾阳亏损,肾阳衰微,阳不化水,水湿逗留,浊邪壅滞三焦,气化功能不得升降,“关则不能小便,格则吐逆。”
临床表现:临床上,本病以阳虚为本,湿浊毒邪为标。本虚则面色苍白,或晦滞,身倦无力,食少纳差,腰膝酸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胖;标象则恶心呕吐,脘腹胀闷,小便短少,或无尿,水肿,腰以下尤甚。苔白滑,脉濡细或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平逆降浊,内外合治。内以助阳降逆汤:制附片、大黄、炒白术、仙灵脾、茯苓、党参、陈皮、泽泻。若大便次数频多,大黄宜制用,以缓其泻下之力。外用灌肠汤以制附子15克,生大黄9克,牡蛎30克,共为细末,加温开水调成糊状,保留灌肠,以降低血中非蛋白质等毒物。
本证亦可用《千金》温脾汤(制附片、干姜、大黄、人参、甘草)若药后大便仍不通畅,宜加当归、芒硝。若呕止便通,应改为制大黄,并去当归、芒硝、加肉桂温补脾肾为主。因攻下降浊乃权宜之计,不宜久用,久则伤正也,而制大黄用量在3~6克,以大便润为度,而不伤正也。若湿从寒化,大便稀溏,日大便次数十余次,仍可用制大黄,但宜配四神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生姜、大枣)协调,使大便保持日在3次以内。若湿从热化,上吐下秘,口中尿味,苔黄腻,脉细数或弦数,方易黄连温胆汤(黄连、制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甘草、枳实、大枣、生姜)。也可用《名中医治病绝招》中的温肾解毒汤(人参、甘草、制附片、大黄、半夏、紫苏叶、绿豆衣、六月雪、丹参、黄连、砂仁、白金丸)。
十四、小便不禁证治
小便不禁,又称尿不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证。病位虽在膀胱,然与肺,脾,心,肾,督脉相关。多为情志失调,忧思难释,房劳过度,病后体虚,老年肾亏所致。
(一)脾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短气懒言,小腹坠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所谓“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也。”
治法:补益脾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炒白术,党参,陈皮,柴胡,升麻,炒当归,五味子,牡蛎。
(二)肾督不足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背脊酸楚,或阳痿遗精,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所谓“督脉虚衰失于固摄,不能约束膀胱和尿道……尿自遗。”
治法:补益督肾。方用加味沈氏菟丝子汤:菟丝子、茯苓、山药、莲肉、枸杞、熟地、续断、狗脊、桑螵蛸。
(三)下焦虚寒证
下焦者,肾与膀胱也。肾阳不足,腑气虚冷,既不能温化水液,又不能制约水液之余,则小便不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畏寒背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两尺弱。所谓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
治法:温肾固涩。方用温肾制水汤:肉苁蓉、菟丝子、制附片、五味子、鹿茸、鸡内金、桑螵蛸、益智仁、乌药、山药。或可用济生肾气丸:熟地、茯苓、山药、枣皮、泽泻、丹皮、肉桂、制附子。加减。
十五、尿浊证治
尿浊,又称白浊,是指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或夹血呈红白相兼色,溲时尿道无疼痛的病证。临床所见,本病除过食肥甘,酿湿生热,下渗膀胱;或病后湿热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尿浊实证之外,多为虚证使然。
(一)脾虚气陷证
脾主运主升,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气陷,清气失升,谷气下流,尿浊作也。
临床表现:尿浊时发时止,发则尿色混浊,白如泔浆,尿意不畅,小腹下坠,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固涩。方用补中难名丹主之:炙黄芪、炒白术、升麻、陈皮、当桂、柴胡、苍术、小茴香、制川乌、补骨指、茯苓、煅龙骨、炙甘草。
(二)肾阴亏损证
肾者封藏之本,乃藏精之脏,精属物质为阴,肾精者,亦称肾阴也,诸因导致肾阴不足,虚热内生,阴虚尿浊发生。
临床表现:小便混浊而赤,烦热口干,舌质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赤水玄珠》谓:“久浊不愈者,为阴虚,而渗利在所当忌。”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滋阴止血汤:熟地、山药、女贞子、枣皮、龟板、旱莲草、丹皮、知母、黄柏、茅根。
(三)肾阳不足证
《诸病源候论》曰:“冷胞肾损,故小便白而混浊也。”缘由“肾虚有寒,过于淫欲而得之。”
临床表现:小便混浊,其状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日久不愈,形寒肢冷,精神萎靡不振,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涩。方用鹿茸补涩丸主之:鹿茸、党参、黄芪、菟丝子、制附片、肉桂、补骨脂、五味子、茯苓、莲子、桑白皮、煅龙骨、山药、桑螵蛸。或云香汤加减亦主之:制川乌、小茴香、桂枝、茯苓、白术、芡实、党参、白花蛇、露蜂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