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这次疫情严峻期,
大家都有条不紊抗疫,
没有之前那么紧张担心,
因为疫苗保护了我们大多数人,
绝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
而我们知道钟南山,张伯礼,陈薇,
却不知道研发疫苗背后,
还有一位神秘女子。
如果把疫苗比作利剑,
那么她和她的团队,
则是疫苗安全与否的试金石。
作为疫苗实验的幕后英雄,
她也曾“与毒共舞”,一次次“死里逃生”,
可她的名字一直不为人知,
直到央视揭开她的面纱......
她,就是秦川。
出生于1959年10月的她,
比共和国小了十岁。
刚出生遇到那样的饥荒年代,
吃不饱,穿不暖,
她好不容易在饥饿中活了下来,
那段日子虽苦难,
却让她心里有了对光明的期盼。
她的梦想,
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为此秦川苦读多年,终于在恢复高考后,
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那时的她,学习佼佼,
气质优雅,追求者众,
可秦川的心却并不在这些儿女情长,
因为在她美丽外表的背后,
是无所畏惧的勇敢和难以想象的坚韧。
毕业后秦川去日本留学,
研究的是医学动物实验。
这个学科很特殊,
医学上来说,新研发的疫苗和药物,
在走向人体临床之前,
要进行动物试验证明安全。
曾在美国,
一款药物未经动物实验被批准上市,
造成1万美国儿童四肢畸形,
教训深重,此后动物实验,
成为疫苗和药物研发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直到1980年左右,
医学实验动物学科才在我国起步,
国家号召医学生加入其中。
这是一个空白的领域,
比发达国家整整晚七八十年,
选择这个行业,
是比从事其他学科更艰难的事情。
那时中国相关人才稀缺,
而刚从日本毕业的秦川,
一听到祖国需要,马上决定回国。
日本方面多次挽留她,
愿意为她提供更好研究资源。
可秦川还是义无反顾回国,
她率先报名加入该领域,
开始“征战”后,才知个中苦滋味。
那时的中国医学,
艰难到几乎没有可供实验用的动物,
医学家们要发展,
生命科学家们要研究,
没有最基础的动物实验,
一切都是空谈。
秦川知道自己从事的研究,
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她不敢有一点点松懈疏漏,
当时在世卫组织的协调下,
国外无偿援助给中国一批实验用的小鼠。
然而秦川,发现了问题。
这些小鼠一半都是带病状态,
带病的动物还能做实验吗?
这是赤裸裸的讥讽和不屑:
落后的中国,
你们有什么能力去做实验呢?
秦川被深深地刺激到了,
28岁的她满心难过,
却又咬着牙说了这样几句话:
“动物实验,是医学的命脉,
那我们的命脉能放在别人手中吗?”
“这个,我们要靠自己。”
而这些带病的小鼠,
是国外的讥讽,却是秦川的希望。
因为我国的实验动物种类,
不及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
为了丰富我国的小鼠种类,
她给母鼠做了剖腹产手术,
防止幼鼠被母鼠感染,
再用无菌人工养殖,费尽心思,
终于为中国留下一批可供实验的小鼠。
秦川说:“它没有妈妈,
那我们工作人员,就是它的妈妈,
把它带大。”
在祖国医学穷而难的时刻,
她放弃留在日本更好的条件,
毫无抱怨,也毫无保留地,
将自己的青春,
奉献在国内一所狭小的实验室,
一头钻进,
便不舍昼夜,无论悲苦。
她和同事们,
千方百计扩大医学实验动物规模,
大鼠,小鼠,猴子...... 从零开始搭建起中国动物实验学科。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了十几年。
而更凶的危险,
在2003年到来了。
非典(SARS)疫情来袭,
研发药物、疫苗刻不容缓。
而秦川的生物实验室,
处于最关键一环,
她们要靠动物试验追溯病毒来源,
秦川肩负的压力沉重如山。
因为在我国尚处于动物模型资源、
技术体系匮乏的当口,
她和团队必须从仅有的20余种动物中,
找到对非典病毒敏感的动物。
每一天,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背着压缩空气罐,重达10公斤的负重,
在实验室奋战长达20个小时。
秦川说:“极度劳累,我们脱水,
好像身上多一根火柴棍,都觉得沉。”
秦川教授
沉重的不止是身体负担,
还有精神压力,
由于非典在当时没有救治预防的办法,
一旦在实验中感染,
危险将是致命的。
而实验中,极其危险也最关键的一步,
是给动物的静脉感染,
万一操作不好,液体滴落,
后果不堪设想。
秦川当时说的话是:“这一步我必须上,
万一他们要给感染了呢。”
接种病毒,拍X光片,
打麻醉针,固定动物......
只要是最危险的实验步骤,
秦川都留给了自己。
疲累的步伐,沉重的精神压力,
超负荷的工作,
便是铁打的人都不堪重负。
就在这最紧迫的时刻,
秦川,出现了发热症状。
她悄悄地把自己的血清,
和动物的血清放在一起检测,
万幸,只是太累身体透支,
她没有被感染。
检测那段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她是无助而担忧的吧,
毕竟她有深爱的丈夫,有可爱的孩子,
可秦川却仍能坚强无比的说:
“紧迫,压力,
战争年代何尝不是这样呢,
不就是碰上这场战役了吗,打赢它。”
七个月,每次从实验室走出来,
都像是一次“死里逃生”。
最终,秦川团队的战役,
以建立国际第一个SARS动物模型,
参与研发第一个灭活疫苗宣告胜利。
非典疫苗因此得到评价,
对症药物得到筛选,
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而秦川,因工作的特殊性,
成了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
但她的传奇仍在继续。
非典之后,是她,
在国内首次推动建立了医学比较学科;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
秦川推动建立起200多人的科研队伍,
建立了23个实验室,
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研究,
由此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
2012年,
新中东呼吸综合征在中东出现,
是秦川的团队,
第一时间建起了动物模型;
2015年,
韩国再出现新中东呼吸综合征,
疫情随时可能威胁到我国,
而这个时候,秦川的团队,
已经做好了迎接万一的准备,
实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同年,塞卡疫情在南美爆发,
又是秦川的团队构建出动物模型,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们,
能够在国际疫情中,
第一次自信发挥中国力量。
在秦川带领下,
如今的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建立起国际最大的,
遗传多样性动物资源库,
建立起国际最大的,
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
我国从最初的动物实验资源,
不足国外的百分之一,
到今天领先全球,
秦川团队30多年艰难困苦,
终于平地起高楼。
秦川教授本人醉心科研,
在《Nature Medcine》、
《Nature Microbial》、
《Nature Communication》等,
国际重要科研期刊上,
发表文章多达283篇。
2018年,
秦川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央视CCTV采访公开了她的事迹,
这位疫苗背后的神秘大功臣,
终于真正意义上走进公众视野。
央视CCTV《最美科技工作者》采录
2020年新冠来袭,
疫苗研发刻不容缓,
秦川团队,
从元旦开始就昼夜奋战直到今天,
近五个月来,61岁的秦川,
每天全副武装在负压实验室里奋战,
团队每个人都处于虚脱和透支状态,
而且因为专业特殊,
没人替岗,无法轮休。
5月6日,秦川团队领衔多个研究团队,
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Science),
发布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
这是目前为止公开报道的,
第一个新冠病毒疫苗动物实验结果,
中国速度,领跑全球。
而这样的成果,
在抵抗病毒研发疫苗的三个关键方面,
发挥了作用:
一是明确病毒传播途径:
气溶胶、粪口传播等;
二是用于药物的筛选。
秦川团队筛出有效成药,
已用到临床救治。
三是验证疫苗有效性。
经过秦川团队测试,
目前已有四种疫苗的,
有效性评价工作已经完成,
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并且秦川团队还做了一件大事,
她们在2月5日,
将对新冠病毒敏感的转基因小鼠精子,
提供给两家企业,
鉴于新冠动物模型的宝贵,
这样的资源本该是天价,
可秦川团队却无条件、
无协议地社会化,为什么这么做?
秦川这样回答:
“科学家们,
都等着用转基因小鼠这样的'工具’,
来研究新冠病毒,
为了能早日战胜疫情,
我们没时间谈条件,只恨不得会魔法,
能变出无数试验动物来。”秦川,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
却有大山大原一样的气魄,
她这一生对国家,对医学的付出,
当得起四个字:
巾帼英雄!
今天的中国,
远离了刀光剑影,金戈铁马,
可无形杀手新冠病毒的阴影,
却一直笼罩我们周围。
正是秦川这样的人,
曾经御敌于国门之外,
今正灭敌于无形之中。
她站在那里,拼了一辈子,
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块,
攻坚克难护国卫民的筑石:
身为科研人,一入此门不回头,
肯付青春与毕生。
她们用热血和奉献,
换了这人间喜乐,换了这国家太平,
她们吃尽苦,受尽累,
甘愿一辈子默默无闻。
可我却忍不住,
要将这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因为默默无闻不该是科研人的标配,
她们,应该是这个民族,
照耀到每个角落的光啊。
疫苗试验,高危不易,
向秦川这样默默无闻,
为疫苗研发,
为抗疫作出贡献的幕后科学家们,
致敬!
END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