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跟大家一起继续学习《零起点学针灸》这本书。
第七章配穴,继续记录笔记。开始进行第三大讲的第一小讲的学习。
1、上下配
经脉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提示了一个规律:人体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关联。此讲着重讲的是,经脉理论指导下的上下配穴方法。
最直观的上下配法,即六阳经手足部穴(尤其是足三阳经足部穴)与头面部穴的配伍。
本书总结了身体六条阳经在身体上的大概分布位置。非常实用:
1、阳明经——人体正前方的图像;具体到头面部,就是口鼻周围。
2、少阳经——人体身侧,具体到头面,口鼻周围。
3、太阳经——人体背后,具体到头面,头项部。
无疾老师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都是阳明一家人,手足兄弟,分别无益。
具体解释:在针灸临床上,在头面部选穴时,只要认清是阳明经穴,无论手足,在配穴治疗时,都可以从手足阳明经末端选穴与之相配。
头面部常用穴包括: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等。
手阳明经:合谷-三间穴
足阳明经:陷谷-内庭穴
一手指端,一脚趾端:商阳、厉兑穴
以上都是阳明经上下配的常用穴。
少阳经上下配的常用穴如下:
耳门-听会-翳风与手的中渚-液门配
或者,耳门-听会-翳风与足的侠溪-足临泣配
均能治疗耳聋耳鸣。
角孙-率谷(见下图)与手的中渚(见上图),或者足的足临泣配(见上图),均可治疗偏头痛。
太阳经上下配的常用穴如下:
玉枕穴与手的腕骨-后溪配
或者,玉枕穴与通谷-束骨配
均可治疗头痛。
天柱-大杼-天宗项背部穴与手的后溪或者足的昆仑配
均可治疗项背僵硬。
从传统腧穴理论出发,也是上下配穴的重要思路。
募穴-下合穴配合治疗腑病。
常用配穴如下:
中脘-足三里-内关配。中脘和足三里穴,局部疏导与引气下行相结合,共谋通降腑气之功;内关穴,以期胸中畅达,协助腹泻通降。这三个穴位互相配合,是治疗胃病的经典配穴处方。
天枢-巨虚配,治疗腹泻,便秘等肠腑疾患的重要配穴。
背俞穴与原穴配合治疗脏病的机会比较少。但有一组配穴:
肾俞-太溪配,是肾不足时,激发肾气的重要方法。
以上上下配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上穴在病患局部,下穴在肢体远端分形相应处。
此外,无疾老师还特意介绍了一种特色方法:错部配
错部配:将属于不同分形级别下的同部相配,称为“错部配”。
比如: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都属于典型的错部配(上篇笔记已详细标注位置)。
此种方法对临床选穴颇有启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治疗思路。
比如:心胃不适,可选三阴交-合谷;腹泻肠鸣可用地机-合谷。
之前的笔记已经详细标注过穴位的位置,此处不再标注。
如此错位配穴的具体原因,虽然无疾老师根据大小分形理论阐述的很详细,但是对于我这种菜鸟级别的针灸爱好者还是有些难度,且也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
因此不再详述,还是那句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购买本书详细参阅。
截止到此,第七章配穴的第三大讲的第一小讲记录完毕。
下篇笔记记录第三大讲的第二小讲,左右配。敬请期待。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 #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 #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