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成都老照片】成都市15张地图,从秦朝到现在,跨时2300年

秦,公元前311年
秦国张仪、张若按照首都咸阳的建制,修筑了新的成都城
西为少城,东为大城
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
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
传说依大龟爬行线路而筑城,其形似龟,又有“龟化城”的外号
这是成都最早的城市格局,发展至今“城址不变三千载,城名不改二千五”。

▲秦代创筑大城少城图

汉代时期,成都成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
西汉成都郫县人扬雄,在《蜀都赋》中描绘成都“两江珥其市”
此时成都经济繁荣,织锦业尤其发达,
朝廷专门设置了“锦官”岗位,这也是成都“锦官城”一称的由来。

▲汉代少城西南发展图

隋,公元585年
隋朝皇帝杨坚派爱子杨秀镇蜀,
杨秀在成都重修了秦时张仪留下的“子城”,取土留下的大坑,慢慢地被雨水和地下水填满
据唐朝人卢求的《成都记》记载,一西域僧人见到这片水面,说了一句梵语“摩诃宫毗罗”,摩诃是大宫殿的意思,毗罗是龙
这片湖水浩瀚广大,如潜龙在其中,故自此之后名为摩诃池
这片人工池子后发展成占地千亩的皇家池,它迎来杜甫送走李白,在古代中国名闻一时,被无数文人吟唱。

▲隋代展筑子城南西二隅图

唐代经济繁荣,人口快速增长,成都全国排名前列的重要“一线城市”,所谓“扬一益二”
“万井云错,百货川委”的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城市,繁荣之盛,仅次于扬州,
为增强城市防御、顺应经济发展,在大城外围新建罗城,又引郫江水改道为清远江,
从北面和东面绕城墙而过,与检江相汇于罗城东南隅合江亭,从此,成都形成“两江抱城”的独特格局,
历宋、元、明、清基本不变

▲唐季扩充罗城图

五代、宋
五代时期,前蜀建新宫城,后蜀在罗城外曾增筑羊马城,与罗城、皇城、宫城成为四重,
据称,羊马城为土墙,作为辅助性的城防设施,城周四十二里,至宋代渐至颓塌消失,
现有传说,后蜀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爱芙蓉,于是命百姓在羊马城城墙上遍植芙蓉树,
由此成都留下“蓉城”的美名。

▲前后蜀宫城与羊马城图

宋末元初的战火中,千年古城曾被毁败
明代,先复兴大城少城,又在城中心建蜀王府,即“皇城”,
至此形成内、中、外三重城垣相套格局

▲天启成都府图

明末清初,成都又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战火中成都城几成废墟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封疆大吏,都对成都“大城”进行重建,
于是成都城经历了百余年的恢复重建,千年古都在战火废墟上重焕生机,
从光绪五年图中,可以清楚地看见“三倒拐”、“芷泉街”、“羊市街”、“青龙街”等熟悉的地名,
“九眼桥”也在地图上被展示了出来

▲1879年,光绪5年成都地图

蜀王府城被改建成“贡院”,
贡院西侧少城区域内新建一座“满城”,作为满蒙八旗官兵驻地,
成都形成三城相套,二江环抱的独特城市格局

▲1911年,清宣统三年27区地图

民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满城城墙被政府下令拆除,
汉人官商人员随后相继进入并修建住所,只剩大城城墙,城市恢复“单城”格局,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市区已无法适应工业时代城市发展需要
城市建设加速向城垣外拓展

▲民国二十二年成都街市图

抗战时期成都屡遭轰炸
为方便疏散人群,曽增辟通道,修建了新南门通惠门,拆除了几段城墙,
城市发展从此突破“两江抱城”市区的限制

▲ 1948年成都街道详图

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
成都提出了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分区,
以及环状辐射道路系统格局的城市规划

▲1949年成都地图

1952年
恢复四川省建制后,成都为其省会,
同年,撤销成都县,
成都市辖第一至第六区,天回乡、太平乡划入成都市第三区
城区乡划入成都市第六区

▲1952年成都城区图

接下来成都的交通建设,迎来了一系列重大升级和发展,
1986年,成都一环路建成通车,全长19.38公里,
1992年,二环路建成通车,全长28.03公里,
1995年,内环路建成通车,全长14.27公里,
2001年,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长84.96公里,
2002年,三环路建成通车,全长51.02公里

▲ 成都市交通旅游图2005年版
2016年12月
成环路(五环路)启动扩能提升工程
2017年4月,“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开启成都城市空间新格局
2018年,“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写入城市“新总规”
成都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同样也是在2018年
最新版《成都市六环地图》发行



  • 下面是成都不堵车时候的随拍

























    • (239.37 KB, 下载次数: 0)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