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文汉印摹刻指导(转)

我这里说的“朱文汉印”,并非专指汉代的朱文印,而是统指汉及魏晋的朱文印。魏晋的朱文印沿续汉代朱文印的样式和风格,与汉代朱文印属同——个形式风格范畴和审美范畴,从这一‘点上,我将它们归属于“汉印”一类加以论述,本书所选用的朱文汉印范例,有的是魏晋时期的朱文印。
朱文汉印全出于铸造,所以具有沉凝坚实的线条质感。印文字形一般都平方正直,笔画均匀分布。由于有些字笔画数较为悬殊和偏旁构造繁简不同,为了总体布局的完满匀称,有的印将一些印文字形作长、方、扁不同的体形处理,或适当减其笔画,或盘曲其笔画,有的偏旁构造局部作隶形处理。朱文印的边栏线条与印文之间的间隔—一般也与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如“张国印信”、“蔡种印信”等。但也有些印因风化锈蚀等原因,笔画与笔画、边栏与笔画之间局部相连,如“李翕印信”;还有的因残破,有些笔画和边栏线条断断续续。甚至其边栏线大部分断失,如“张翼印信”。这种种人工的和自然的因素,造成了朱文汉印的丰富形式变化和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这些正是我们在读印和摹刻时应用心琢磨和努力追求的。下面讲解三方印例并作摹习指导。

一、蔡种印信
“蔡种印信”可作为朱文汉印中平直均匀端庄风格的典型。四个字组成四个大小均等的正方形,四字之间的间隔与笔画之间的间隔等匀形成“十”形界沟,边栏线条也十分匀称,与字之间的间距也与笔画之间的间距等匀。而笔画的粗细也是基本上均匀的,因铸造原因造成了纵横笔画交错处和笔画的转折处略粗重而有近似于“焊接”的意味;又由于风化蚀损,边栏残断,有的笔画较虚,稍有残损.增添了印章的虚实感。这方印作为基础练习是十分适宜的印例。再看学生的习作:


朱文汉印摹刻指导(转)


朱文汉印摹刻指导(转)


①这方印的印稿摹写还比较准确.但摹刻草率,印面效果是尚未完成的状况。刻朱文印的步骤.初刻到大体程度.线条粗些,留下余地.复刻时再冲刻到适宜的粗细程度。下刀要胆大心细,明快肯定。不要犹豫、琐碎,这方习作的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
②这方印对线条的粗细大体把握得较好,但有的地方冲刻得过于虚细。缺少力感,如“信”的左侧“亻”和“印”的倒数第二笔横画。还有“种”的右侧的直画;此外在一些笔画的转折处也不够厚实,造成这方习作的线条质感比较纤弱。汉印线质,即使很细的笔画、残破的笔画,也具有凝重的力感,虚而不浮,细而不弱,这一点我们在摹刻时应留心体验。
③这方习作对上述要求把握得较好。但其笔画注意了凝重感。但又没能把握住原印笔画的挺而畅的韵味。此外,“信”字左侧“亻”的第二直画中部残断不是理想的地方(当然这是镌刻时无意中崩断的),使总体的完整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这方印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以印文全体的完整和边栏的残断相映衬为特点的。

二、张翼印信
“张翼印信”的艺术情趣在于边栏基本已对印文不起约束作用,但其留着的少许残痕对印文整体又起着一定的陪衬作用,增添了虚实变化的意蕴。而印文四个字虽无完整的边栏配合,但其构成本身已很完整,笔画流畅,挺劲中含有流动的意韵,有的笔画实,有的笔画因有少许残破而增添了虚意,但“信”字残破比重过大,尤其与“翼”字并列比较,反差过强.摹刻时可适当加以补救。
学生作业点评:


朱文汉印摹刻指导(转)


朱文汉印摹刻指导(转)


①这方习作的问题在于,一是摹写印稿还不够准确,二是强调了笔画的流动曲线意味?而忽略子原印笔画的挺拔刚直处,而这才是它的基本线性。此外,镌刻较为祖率,用刀琐碎。 ②这方印摹写印稿比较认真,但在摹刻过程中有些改动,使字形比较拘谨。用刀明快、肯定,线条比较有力度。
③这方印对字形把握得最为准确,用刀也明快、肯定,韵味也最近于原印。并且,将“信”字中部的一个残断处变为相连的完整线条,稍有残破而不断开,又在“翼”宇的右下角留了一个短而细的笔画残痕,笔断意连地弥补了“翼”字的末画.这在原印上是完全断失了的。我尤其提倡同学们像这样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多思索,有分析、有想法地去学习。

三、李翕印信
“李翕印信”可作为汉印中的“烂铜印”的典型。不仅印文中完好的笔画不多,而且有好几处字的笔画与边栏线条混连在一起,尤其是印的左侧边栏与笔画的混连,形成由上到下的一条宽重的边栏,但笔画与真正的边栏之间的区别还是有痕迹可寻的。这种边栏与字形笔画之间的微妙关系给这方本来是平正方整的印章增添了许多含蓄、朦胧的捉摸不透的意味,再加上许多笔画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残缺,形成了这方印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审美价值,即残缺美。摹刻这方印,必须首先对印中每个字的字形及其各笔画的位置了然于心,在制造残破效果时,必须懂得“笔不到意到”、“笔断意连”的道理,不使其笔画的运行路线出现偏差,一根线条残断了,我们要在断处的空白里看出它原应存在的实线。我们在摹写印稿时,为了把握这一点,可将残断的笔画均先完好地写出,待摹刻时再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将它刻断或打破。在摹刻左侧边栏与笔画的混连处时,尤其应注意保留在混连的边栏中的笔画痕迹。这正是笔画与边栏线相并的妙处所在一—混连在一起,又没“吃掉”笔画和破坏字形的完整性。
我们再看学生的习作:


朱文汉印摹刻指导(转)


朱文汉印摹刻指导(转)


①这一方习作,对字形和边栏的摹写均有较大的偏差,字形拘束,各偏旁笔画间分布不均匀,“印”字上部的“爪”头几乎全被边栏“吃掉”.使“印”失去了完整的字形.并且这“爪”的两笔向右下方的斜画不平行.位置也不准确,“信”的“亻”外侧直画也完全与边栏混同,毫无迹象可寻了。
②这一方习作没有出现①印的毛病,它的问题出在过于注意四周边栏的曲线感,故而将边栏线刻得扭曲、做作.反倒背离了原印的拙朴趣。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原印边栏尽管残破、弯曲,但它是在方正平直中的弯曲.所以它是合理的、自然的。
③这一方相比之下比较接近原印的意趣。字形的摹写和摹刻都比较准,只是“信”字右下部的“口”稍感拘束。字形及笔画大多比较舒适,“李”字中的“门”残断处很长,但此笔画的残存部分之间的无形线路是准确的,还有“翕”上“合”部的残破和中断处的线路也是很准的。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