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用三棱针扎出黑血立即见效,用毫针针深三至五分。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包穴与一般奇穴之“独阴”穴相符,独阴穴主治除胎衣不下外,尚有小肠疝气,女子干哕,经血不调等症,因此应用火包穴时,可合入独阴穴之主治考虑。
※本穴治真心痛,痛如绞,甚效。
※本穴治前述各病,点刺出血更效。
【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前缘正中央。【附图】
解剖:(肌肉)足蹠跟膜、足四方肌、长蹠韧带。(血管)外侧蹠动脉。(神经)外侧蹠神经。
(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以内。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说明及发挥:
※上瘤治疗脑部肿瘤及疼痛确有卓效,另外治鼻塞、鼻衄亦有显效。
※本穴配针正筋及然谷点刺出血,治疗脑震荡急症颇有效验。
【海豹穴】
部位:在大趾之内侧,本节正中央。【附图】
解剖:(肌肉)屈趾短肌肌腱中。(血管)足蹠侧固有动静脉形成之血管肉。(神经)内蹠神经之趾支。(浅腓骨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眼角痛(角膜炎)、疝气、大指及食指痛、妇科阴道炎。
取穴:当大趾之内侧(即右足之左侧;左足之右侧),大趾本节正中央部(脚指甲后)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运用:右手痛取左足穴;左手痛取右足穴。
说明:海豹穴之位置在隐白之后,大都之前,大指本节中央之黑白肉际。
【木妇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三分。【附图】
解剖:(略,下同)(心之副神经)
主治:妇科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输卵管不通。
取穴:当第二趾第二节正中央向外开三分是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四分,贴趾骨下针。(用细毫针,粗针痛苦)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妇科病赤白带极有效验。
第六章◎六六部位(肢掌部位)
【火硬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附图】
解剖:(心脏支神经)
主治:心悸、头晕、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颏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孕妇禁针、禁灸。
说明:※火硬穴位置在肝经之行间穴后五分。
【火主穴】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附图】
解剖:(心脏支神经)
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主穴位置在肝经之太冲穴后之骨陷中,(有些经穴学将太冲定在紧贴骨陷前,则本穴与太冲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521页之取穴。
※火硬、水主两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脏有关病变。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胜一筹。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肝经环绕阴部,火硬、火主两穴夹太冲,(肝之俞原)故又能治阴部淋痛及妇科之病有显效。
※本穴治手脚痛,配灵骨穴,作用较开四关(合谷、太冲)效果更好。
【门金穴】
部位:在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附图】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与火主穴并列。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注意:禁双脚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门金穴位置在胃经之陷谷穴后骨前陷中。(据《针灸大成》指出陷谷在内庭后二寸,并且有些书指陷谷在第二、三蹠骨结合处,则本穴与陷谷相符,参看拙著《针灸穴学》236页之取穴)
※本穴为治肠胃炎之特效要穴。不论何种腹泻,针之皆有特效。
※本穴治太阳穴之偏头痛及鼻塞、经痛,亦极特效。
※本穴治腹胀效果亦极好(配灵骨尚可治腹痛)。
※本穴治上述各病,若与内庭穴倒马并用疗效更佳,与内庭倒马尚可治脱肛。
【木斗穴】
部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附图】
解剖:(脾神经,肝神经)(阙P68,木留穴从《董氏奇穴针灸发挥》补入)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木留穴】
穴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蹠骨与趾骨关节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肝神经、脾神经。)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距木斗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木斗与内庭平行,木留与陷谷平行,均位于足部第三趾与第四趾之间,两穴常以倒马针并用,除治上述各症外,尚可治疗全身麻木,木留穴单独也可治疗中指、无名指疼痛及伸屈不灵。
【六完穴】
部位: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附图】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止血(包括跌伤、刀伤出血或是打针血流不止)、偏头痛。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
注意:哮喘、肺病、痰多、体弱均禁用此穴。
说明及发挥:
※六完穴位置在胆经之侠溪穴后五分,一说与侠溪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511页体表定位)
※本穴治眩晕,偏头痛,(少阳经走向)耳鸣亦有卓效。
【水曲穴】
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处。【附图】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妇科子宫疾病。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六完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水曲穴位置与胆经之临泣穴相符。水曲穴在第四、五趾骨间陷中,应是临泣穴。(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509页取穴,根据《针灸大成》言临泣去侠溪寸半,则六完穴应在侠溪后五分。从个人随董师学习经验,董师取穴均先以近掌或足之骨缝为标准,则六六部位几个穴位定位,应以火主、门金、木留、水曲为主。
※本穴治耳鸣眼痒疗效甚好。
※本穴治手腕疼痛或无力亦颇有效。
※本穴亦能治全身骨痛、神经痛、手骨痛。
※本穴尚能治肩痛、腿筋紧及肌肉萎缩,肌肉麻木。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尤有特效。
【火连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距趾骨与蹠骨关节后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而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脏衰弱。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距趾骨与蹠骨关节一寸五分。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连穴位置与脾经之太白穴位置相符。
※本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疗效甚佳。
【火菊穴】
部位:在火连穴后一寸。【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手发麻、心跳、头晕、脚痛、高血压、头脑胀、眼晕、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在火连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针治头部病可针更深,效果尤佳。)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菊穴位置与脾经之公孙穴位置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为董师临床常用要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常用。)
【火散穴】
部位:在火菊穴后一寸。【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六腑副神经)
主治:头痛、脑胀、眼角痛、肾亏、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距火菊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运用:火连、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时下针,主治以上各症及脑瘤、脑膜炎。但注意单脚取穴,双脚不可同时下针。(按:此为董师原著,仅作参考)
说明及发挥:
※火散穴位置与肾经之然谷穴位置相符。
※上述三穴双脚皆取并无不佳作用,但临床用针务必精简为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