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体介乎隶楷之间,被誉为'隶楷之极'。以《郑文公碑》为代表作的云峰刻石,被尊为“北书第一”、“天下奇珍”,其书写者郑道昭被尊为北方书圣,南与王羲之并驾齐驱。
图1《郑文公下碑》拓片局部 云峰刻石是我国北朝时期(386-581)遗存下来的大型书刻群体。它分布在山东半岛的三地(莱州市、平度市、青州市)四山(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玲珑山),计有北魏刻石四十种,北齐刻石五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云峰四山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书法名山。图2平度天柱山之上游天柱下息云峰题字
云峰刻石的出现,是与郑道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郑道昭(455?—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河南荥阳人,《魏书》有传。在光州(治所即今莱州市)、青州刺史任内,郑道昭常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俗,徜徉于四山之上,设斋筑坛,谈经论道,寄情山林,为后世留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北齐河清三年(563),郑道昭第三子郑述祖继任光州刺史,往寻父迹,不胜感慨,亦有诗铭刻于山崖壁间。
图3云峰山远景
图4天柱山近景
云峰、大基、天柱三山地处胶东半岛,北魏时属光州治辖。玲珑山地处鲁中山区,北魏时属青州。四山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浓厚的人文景观,则缘于众多的北朝刻石。根据分布情况,择其著名者,以飨观众。
1、云峰山刻石。云峰山共有北朝刻石21处,其中北魏刻石20处,北齐刻石1处,均分布在北阴和山顶。其中,最为著名者为《郑文公下碑》。
图5 《郑文公下碑》原石图6《郑文公下碑》拓片
《郑文公下碑》,位于云峰山山腰底部,为山中诸刻之冠。巨石横卧,面向东,笔直如削,镌刻碑文,刊刻于永平四年(511)。刻面稍经加工,高约2.8米,宽约3.66米。碑文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之父郑羲生平事略,文多溢美。碑额“荧阳郑文公之碑”,正书2行7字,字径7-12厘米,用斩截的方笔书成,气宇轩昂。碑文字径5厘米,正书51行,行29字不等,共1237字,仅4字部分或全部残灭,3字遭到破坏致残,字字法度谨严,遒劲秀美。
图7《观海童诗》原石
图8《观海童诗》拓片
《观海童诗》刻石刻于北魏永平四年至延昌元年(511—512)。在云峰山北麓《耿伏奴题字》南偏东4.85米处。石呈不规则的三角状,高2.2、宽3.5、厚1.8米,诗刻为魏书体,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12厘米,字沟深0.9厘米,计104字。
图9《论经书诗》原石
图10《论经书诗》拓片《论经书诗》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在云峰山北麓“虎头岩”北偏东13.3米处。石为不规则的三角状,高5.22、宽6.66、厚3.20米。刻面高3.38、宽3.5米。诗刻为魏书体,以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15厘米。刻20行,行7—21字不等,计324字。
2、天柱山刻石。天柱山在平度市城北偏东约20公里,海拔280米,刻石多分布在东主峰之阳,北魏刻石4处,北齐刻石2处。《郑文公上碑》刊在山腰处,这是郑道昭莅任后的第一件作品。时任北魏光州刺史的郑道昭为其父郑羲先后刻制了两块功德碑,在天柱山先刻的为“上碑”,在云峰山后刻的为“下碑”。
《郑文公上碑》位于天柱山之阳,碑身由一块天然碑状石稍经加工而成,高3.5米,宽1.5米。碑文楷书20行,满行50字,计881字。其内容主要是为荥阳郑氏家族歌功颂德,重点记述了郑羲的生平和事迹,多谀词且有失实,但其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
图11《郑文公上碑》原石
图12《郑文公上碑》拓片
图13《上游天柱下息云峰》原石
图14《上游天柱下息云峰》拓片
《上游天柱下息云峰》题字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在天柱山主峰西侧。刻面高0.76、宽0.7米,未经加工,但较平整。刻字为魏书体,以方笔为主。字径10—16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计13字。
3、大基山刻石。大基山共有北朝刻石14处,其中北魏刻石12处,北齐刻石2处,多分布在四面山峰、“道士谷”腹心地带及南北路口处。
图15《仙坛铭告》原石
图16《仙坛铭告》拓片
《仙坛铭告》刻于北魏延昌元年(512)郑道昭离任光州之后,刻石是为保护五仙坛及其草木而作,为正书佳品。在大基山“道士谷”南山门入口处左侧崖壁上,与《云居馆题字》、《石人名题字》两刻同在一摩崖石面上,在左侧。刻面高0.5—0.8、宽0.4米。刻字为魏书体,字径5—7厘米,字沟深0.4厘米。刻5行,11-13字不等,计53字。
图17《仙坛诗》原石
图18《仙坛诗》拓片
《仙坛诗》刻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在大基山西峰山腰间一块独立的长方体巨石东侧。巨石俗称“琵琶石”,高3、宽4.85、厚1.5米。刻面高2.4、宽1.75米,未经加工。刻字为魏书体,方笔居多,间以圆笔。字径11厘米。刻13行,行19字不等,计206字。
4、玲珑山刻石。玲珑山在青州市城西16公里,古名“百峰山”。山上怪石嵯嵯,洞窟幽深。主峰摩天顶海拔576米。玲珑山观存北朝刻石4处。谷底之西岭东坡崖壁上,南北排列着《游槃题字》和《白驹谷题字》。
图19《白云堂中解易老题字》原石图20《白云堂中解易老题字》拓片
《白云堂中解易老题字》刻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刻石在玲珑山主峰之阳一天然洞口左侧石壁上。刻面石灰岩质,高0.29、宽0.28米,凸凹不平。刻字为魏书体,多用方笔。字径6厘米,字沟深0.3厘米。刻4行,行2—4字不等,计13字。
图22 《白驹谷》原石
图22 《白驹谷》拓片
《白驹谷》题字刻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在玲珑山白驹谷内。刻面高1.23、宽0.42米,未经加工。刻面石灰岩质,高2.5、宽1.15米。刻面布满细石线,但未影响刻字。刻字为魏书体,方笔。字径35厘米,字沟深1.5厘米。刻1行4字。
时任光、青二州刺史的郑道昭及其子郑述祖是云峰刻石的策划者、主持者或书写人,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大的书刻群体。刻石群记载了郑氏家族的家世功德,内容还兼具宗教色彩,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云峰刻石是我国古代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刻石场面博大,气势宏伟,或鸿篇巨制,庄严肃穆;或信手挥洒,轻松活泼,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一绝。刻石总结了篆、隶以来,特别北魏初期书体的创作经验,吸收了有益因素,摈弃了粗陋的野气,保留和净化了时代的艺术精华,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开辟了一代新风。它所处的时代,是我国书体由隶到楷的过渡时期,而魏书正是这种演变轨迹的充分体现。因此,云峰刻石在国内外书法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