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 正文

(1)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老北京杂谈(老北京商情系列之六)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上)

[转载]中华106行民俗图鈥Α揪吠嘉摹

看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白七爷”不惜一把火烧了使用假原料的药,宁可自己损失70万两银子,也要维护自己“百草堂”药店的声誉这一情节时,我感触很深。“白七爷烧假药”,是否真有这么档子事,我不知道,但是我小时候所接触的一些商家,包括那些穿街走巷的小贩注意“凭良心”、“讲信誉”,在经商中讲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风格却至今记在我的脑子里。我想,大概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你卖假货就砸了自己的牌子,也就砸了自己的“饭碗”,这个道理做买卖的人是知其轻重吧。况且,当时有些开店铺的人,就是胡同里的住户,如果坑了人,不仅买卖“砸锅”,恐怕都没脸在胡同里住了。举几个例子吧:

一、“等等,再控一会儿水”

我儿时所住的胡同东口对面的街道上,有一家卖猪肉的小铺,不仅卖生猪肉,而且还卖熏鸡蛋、炉肉丸子、鲜鱼、鲜对虾等生熟货儿。那时候的店铺里别说有电冰箱,恐怕电冰箱这个词,人们连听都没听说过。我记得在夏季,肉铺当天来了鲜肉、鲜虾或鱼,肉则用冰镇,鱼虾便放在凉水里(有时也用冰镇),并频繁换水以防止鲜货儿变坏。在卖之前,他们则把鱼虾从水里捞出,放在一个筛子里控水,以免水分占份量。

有一次,我家来了亲戚,母亲准备做几个菜,其中有一个“烹对虾”。我和母亲去这家猪肉铺买肉和虾时,正好摆放对虾的长方形白磁盘里还剩两只虾。因我们买得多,所以掌柜的只好从水缸里再捞虾。当掌柜的把虾捞出放在筛子里控水后不一会儿,我母亲说:“成了,您给称吧!”而掌柜的却说:“大嫂,别急,等会儿,水汽大,再控一会儿水,这东西贵,别让您吃亏。”直到那些虾身上的水几乎控干了,掌柜的才为我们称虾。你看,这个掌柜的言行都是为买主着想,比起现在的一些故意往肉、鱼、鸡鸭里注水坑害顾客的那些黑心商贩来,真是高尚得很!

二、“慢走,少给您饺子了!”

我家南面的一条街道上有一家卖煮饺子的店铺,每天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卖煮熟的饺子。大约早晨8点钟和下午2点左右,经营这家店铺的两口子和两个伙计就开始忙活开了,切的切,剁的剁,然后现包饺子现煮现卖。

据我们观察和听说,每天天还未亮,店铺的伙计就去买菜、买肉等,以保持原料的新鲜。店铺是当天做饺子当天进料,决不让顾客吃不新鲜的食物,以保持小店声誉。那时候,我们居住的这片地区住户比较集中,可算是“人口众多”了;而且周围的每条街都有不少店铺,卖什么的都有。可见,在这样的地区做买卖,面临的同行竞争,在当时算是很激烈的。每天上下午店铺开始营业后,总有不少人来买热气腾腾刚出锅的煮饺子,往往是一个伙计盛饺子,掌柜的亲自收钱。那饺子皮儿薄、馅大很受买主欢迎。这家店铺的掌柜的很精明,能一边收钱,一边监督小伙计盛饺子的情况,以避免少给顾客饺子。一天,一位住在附近胡同的大爷刚端着盛满饺子的瓷盆儿转身出门,突然掌柜的叫道:“慢走,少给您饺子了!”待这位大爷转身回到柜台前时,掌柜的嗔怪伙计说:“你怎么搞的,少给大爷两个饺子!”说完,掌柜的就让伙计给大爷补了两个饺子。说实在的,究竟少没少给,谁也不知道,大概大爷自己也没注意。可能那时候的人就是把饺子买回家也不会一个一个去数。但是,掌柜的肯定是发现了问题,补两个饺子似乎是个微小的举动,而这一仁义行动,使其他买饺子的人在略感“吃惊”中更多了几分对掌柜的敬重和信任,买主对这家店铺所卖饺子的货真价实也就没有丝毫怀疑了。这家小铺买卖很火,大概与类似这样的“小事”不无关系吧!

三、“放心,今儿是王头儿给您上灶儿”

老北京的一些知名大饭庄或老字号饭馆等,都是靠几个招牌菜支撑门面儿;而那些菜的掌勺厨师,更是客人慕名而来的对象。人们点某个招牌菜,自然希望那知名厨师亲自掌勺,这些厨师炒的菜与“徒弟爷”炒的菜,吃主一般很快能分辨出滋味儿的差别。

我小时候,这些饭庄还在继续营业,我随父母经常去一些饭庄吃饭。我父亲知道哪个饭庄有什么名菜,所以点后要求主厨亲自上手。而掌柜的对客人,尤其是常客的这一要求可谓心知肚明。有一次,我们全家去住家附近一家著名老字号饭庄吃饭,当我父亲点了一个招牌菜后,掌柜的满面笑容地说:“放心,今儿是王头儿给您上灶儿!”结果那菜一端上来,我父亲尝一口就连声称赞。有一次,我们正吃饭,那个被称为“王头儿”的主厨,还到我们饭桌前问候,并谦虚地让我们这些客人“多包涵”。整个饭庄给人亲切的气氛,那些菜自然更是货真价实了。那时候,几乎在其他饭庄或饭馆也如此。掌柜的言行一致实际上也是做人守信的货真价实。

时隔30年后,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所住的胡同还没有拆迁。由于工作忙,每逢周日有时候去饭馆就餐外,平时下班早时,我就专门去一些已经恢复营业的老字号饭馆,去买其招牌菜回家,因为我父亲喜欢那些菜。几次买回来的菜,虽然吃了感到明显地与正宗风味有差别,但是吃这些菜不仅是“吃菜”而主要是“吃名儿”,所以也就自我安慰啦。在我家附近有一家著名的老字号饭馆,其有一道“名菜”,我们每次光临必点。确切来说,我家附近的饭馆是该字号的分店,那菜的滋味还凑合。我经常去买这个菜,所以和店里经理很熟,每次去都要求由某某厨师上灶儿,经理都是满口答应。有几次把菜买回后,父亲吃了说“味儿不对”,并指出那菜不是那位厨师炒的,我听了还不以为然,感到父亲太挑剔。一次,照例去买菜、照例提要求,经理照例满口答应由某某厨师上灶。待那菜打好包后,突然一个年轻的女孩儿从操作间里走出来,她见我就说:“大哥,原来是您来买菜呀,这菜是我亲自炒的,这些日子都是由我炒这个菜。”那位经理闻听,脸一红,赶紧要转移话题,没想到那女孩儿索性向经理介绍我和她的关系。原来这个女孩儿住在我们胡同10号院,与我家是近邻,两家关系不错。我平时和邻居来往不多,倒是听说这家人家的四女儿在一家著名饭馆学徒,只是没想到在这里相遇。原来这个称我“大哥”的女孩儿,就是我们邻居的四女儿,我们都称她“四姑娘”,我俩关系还不错。但没想到她就在这家老字号饭馆,更没想到我买的这道菜是她炒的。经理脸红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四姑娘”出场,客观上揭穿了他承诺由某某厨师上灶儿的“谎言”!我这个人从来不会使人“下不来台”,听四姑娘这么一说,我就顺势说:“好,那我回家后,让你(指四姑娘)大叔尝尝你的手艺。”说完,我对经理一笑,和他及四姑娘告别后走了。我这一笑,笑得那位经理很尴尬,其实这时候不少商家已经不重视什么“货真价实”啦,只不过偶遇四姑娘这巧劲儿,让经理的谎言敷衍暴露了真相。真是时过境迁呀!

不过,我倒是真佩服我父亲,菜一入口,就能尝出不同厨师炒菜的味道的丝毫不同。

四、一碗绿豆汤

我家南面的南小街胡同东侧有一家饭馆,大概算是当时所谓的“二荤铺”一类吧。饭馆经营炒菜、小菜等,主食以烙饼、米饭为主。我记得当时我们这一带的街道,来往的三轮车、畜力车特别多,因那时这些是主要交通工具。因此,来这家饭馆就餐的大多是一些蹬三轮的、赶大车的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而且流动量很大。这些人由于靠卖力气吃饭,所以一般饭量都很大。我常去那条街玩儿,看到一些人一顿饭要吃一斤多烙饼。一张一斤的大烙饼夹点猪头肉和菜,他们吃得非常香。特别是夏天,这些人往往赤膊上身,汗流满面地大吃大嚼,看来他们是真饿了。这家店铺的掌柜和伙计对这类人的招待很热情,因为这类人可算是该店的主要客人。一天,我路经这家饭铺时,发现在店门口吃烙饼的人(那时店铺小,夏天一些吃烙饼夹肉的客人往往在店外吃)每人手里都端着一大碗绿豆汤。原来这是掌柜的为这些人特意熬的,而且是**供应。时值酷暑,天热、烙饼又干,一大碗绿豆汤是又下饭又解渴还又解暑,您说掌柜的想得周不周到!我常听到,这些人交口称赞这家饭铺不仅给的东西份量实,而且替他们这样的客人想得周到。很快我就发现,在这家饭铺里里外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更多了一些这类卖力气谋生的三轮车工人和赶大车的人,可能是这些客人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吧!(未完待续)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