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地黄饮子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地黄饮子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 斛1.5克 薄荷7片
加减;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 疾病过程中出现肾阴阳两虚之证者。 1.喑 2.暗痱 3.中风 4.神经衰弱 1.风痱(晚期梅毒脊髓痨) 2.脊髓空洞症 3.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4.痿证 5.皮肤瘙痒症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 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本方为治肾虚喑痱的主方。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为证治要点。
地黄饮子(地黄饮) (《圣济总录》卷51)
[组成] 熟干地黄焙 巴戟天去心 山茱萸炒 肉苁蓉酒浸,切,焙 附子炮裂,去
皮、脐 石斛去根 五味子炒 桂去粗皮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各30g) 麦门冬去心,
焙 远志去心 菖蒲各半两(各15g)
[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
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 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病机分析] 喑者,舌强不能言语也;痱者,足废不能行走也。喑痱之疾,乃下元
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肾主骨,下元虚衰,则筋骨痿软无
力,甚至足废不用;足少阴肾脉挟舌本,肾虚精气不能上承,舌本失荣,加之虚阳上
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心之窍道,故舌强不语;它如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
而弱等症,均属肾阴不足,虚阳浮越之征。斯证虽然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但以下元虚衰为主。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以肾阴阳两虚,痰浊上泛,机窍不利为基本病机变化,故立
法重在温补下元,兼以开窍化痰。方中熟地甘温,为滋肾填精益髓之要药;山茱萸酸温
而涩,长于补肝肾,益精气,二药相辅相成,滋肾益精之力尤著。肉苁蓉甘温而润,补
而不腻,温而不燥,擅补肾阳,益精血,起阳痿,暖腰膝;巴戟天温补肾阳,亦质润不
燥,可壮阳益精,强筋壮骨,二者相须而用,温肾补精之功益彰。四药配伍,以治下元
虚衰之本,共为君药。附子、肉桂大辛大热,擅长助阳益火,协肉苁蓉、巴戟天温暖下
元,补肾壮阳,并可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甘寒滋阴益胃,补后天以充养先
天;五味子酸涩收敛,合山茱萸可固肾涩精,伍肉桂能摄纳浮阳,纳气归肾,五药合
用,助君药滋阴温阳治本之功,俱属臣药。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
九窍,明耳目,发声音”(《本草从新》卷6),为化痰浊而开心窍之良药;远志专人心
经,长于化痰安神;茯苓健脾渗湿,治疗生痰之本,并可使补而不腻。三药开窍化痰,
与诸补肾药相伍,还可交通心肾,以治痰浊阻窍之标,用为佐药。煎药时少加姜、枣以
和胃补中,调和药性,《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2收载本方时又加薄荷数叶,以疏郁利
咽,并增本方轻清上行宣窍之力。诸药配伍,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相
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三:一是阴阳同补,上下兼治,标本并图,尤以滋阴治下治本为
主;二是补中有敛,涩中有通,而成补通开合之剂;三是润而不腻,温而不燥,乃成平
补肾阴肾阳之方。 ,
本方以熟地黄滋肾填精,益髓壮骨,作汤内服,故名“地黄饮子”。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肾虚喑痱的主方。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
为主,而痰火盛者,去温燥的附、桂,酌J~lJll贝母、竹沥、陈胆星、天竹黄等以清化痰
热;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
疾病过程中出现肾阴阳两虚之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偏于温补,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之证,不宜应用。
[源流发展] 本方首见于《圣济总录》卷5l“喑痱”门中,原名“地黄饮”,用治
“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金代刘完素将本方收入他所编著的《黄帝素问宣明
论方》卷2“诸证”门中,并改其名为“地黄饮子”,曰:“喑痱证,主肾虚,内夺而厥,
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脏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
用,声音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气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进
一步明确指出喑痱证的基本病机为“肾虚厥逆”,并在煎煮时又加入薄荷五、七叶,使
本方清轻上行宣窍之力益著,故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中所录本方用法悉遵
刘氏之制。《证治宝鉴》卷I又将本方用于“中风肾虚”,《胎产心法》卷3还以本方治
疗“产后麻瞀”,现代则进一步推广其用,以本方加减用于失眠、水肿、多尿、皮肤瘙
痒症等辨证属肾阴阳两虚之证的多种疾患+成为阴阳并补法的代表方剂。本方原为汤
剂,《饲鹤亭集方》中将其改为丸剂,名“地黄丸”。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的方源 本方方源在历版教材中均载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其实早
在《圣济总录》(成书于南宋政和年间,约公元1111—1117年)中已有该方的记载。《宣
明论方》成书于金大定12年(公元1172年),是书所载之地黄饮子与《圣济总录》的
“地黄饮”除用法中有无薄荷之异外,余皆相同,有关主治证候的描述亦如出一辙,故
本方方源当作《圣济总录》为宜。
2.关于本方的隶属归类 喑痱一证,前人亦名之为“风痱”。如汪昂说:“中风舌喑
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名曰风痱”(《医方集解.祛风之剂》),并将地
黄饮子收入“祛风之剂”中6以往历版《方剂学》教材均从汪氏之说,将地黄饮子列于
治风剂的“平熄内风”剂。但若细析本方证治,不仅所用君药(熟地、山茱萸、肉苁
蓉、巴戟天等)概为滋肾壮阳之品,配伍诸药无一平肝熄风之味,而且主治病机亦以肾
虚失养为主,并无明显肝风内动之征,故其作为乎熄内风之剂未免名实相悖,有失允
当。六版教材根据本方立法与配伍,将其归人补益剂的“阴阳并补”剂中,如此方与理法较合。
[方论选录]
1.赵献可:“观刘氏之论,则以风为末,而以火为本。世之尊刘氏者,专以为刘氏
主火之说,殊不知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刘氏原以为补肾为本,观其地黄饮子之方可
见矣。故治中风当以真阴虚为本。但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火虚
者,专以河间地黄饮子为主;水虚者,又当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果是水虚,则辛热之药
与参、芪之品,俱不可加。”(《医贯》卷2)
2.喻昌:“肾气厥,不至舌下,乃脏真之气不上荣于舌本耳。至其浊阴之气必横格
于喉舌之间,吞咯维艰,昏迷特甚,又非如不言之证,可以缓调。方中所用附、桂、
巴、苁,原为驱逐浊阴而设,用方者不可执己见而轻去之也。”(《医门法律》卷3)
3.汪昂:“此手足少阴、太阴、足厥阴药也。熟地以滋根本之阴,巴戟、苁蓉、官
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石斛安脾而秘气,山茱温肝而固精,菖蒲、远志、茯苓补心而
通肾脏,麦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而风火自熄矣。”(《医方集解.祛风之剂》)
4。王子接:“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喑痱之证,机窍不灵,升
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浊之药,务在药无过煎,数滚即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
达经络,流走百骸,以交阴阳。附子、官桂开诸窍而祛浊阴,菖蒲、远志通心肾以返真
阳,川石斛人肾以清虚热,白茯苓泄胃水以涤痰饮,熟地、山萸滋乙癸之源,巴戟、苁
蓉温养先天之气,麦冬、五味人肺肾以都气。开之、通之、清之、泄之、补之,不使浊
阴之气横格于喉舌之间,则语自解,体自正矣。”(《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徐大椿:“肾气虚厥不能上至舌下,而舌痿、足痿,状类虚风,故曰类风,是虚
寒从下上也。熟地补肾脏真阴,茯苓化心脾元气,巴戟温肾脏之寒,苁蓉润肾脏之燥,
附子补火回阳,官桂温经散寒,菖蒲开窍发声音,石斛制药除痿废,萸肉、五味涩精固
气,麦冬、远志通肾交心,薄荷清利咽舌,姜、枣调和营卫。可知水火交济而关扃自
透。营卫分布,痿厥无不自痊矣。”(《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17)
6.罗国纲:“肾之脉,循内踝上踹及股,故虚则足痿不能行;其直者挟舌本,故虚
则舌謇不能言。地黄、巴戟、枣皮、苁蓉,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附子、肉桂,肾
阳不足者,温之以气也;远志、菖蒲,使心气下交也;五味、麦冬,壮水之上源也;茯
苓、石斛,走水谷之府,化荣卫而润宗筋者也。不及肝者,以肝肾同源也。诸脏各得其
职,则筋骨强而机关利矣,謇涩痿废,夫复何虞?”(《罗氏会约医镜》卷10)
7.陈念祖:“命火为水中之火,昔人名为龙火。其火一升,故舌强不语,以肾脉荣
于舌本也。火一升而不返,故猝倒不省人事,以丹田之气欲化作冷风而去也,方用桂、
附、苁蓉、巴戟以导之。龙升则水从之,故痰涎如涌,以痰之本则为水也,方用熟地、
茯苓、山药、石斛以安之。火进于心,则神志昏迷,方用远志、菖蒲以开之。风动则火
发,方用麦冬;五味以清敛之。肾主通身之骨,肾病则骨不胜任,故足废不能行,方用
十二味以补之。然诸药则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而火由风发,风则无形而行疾,故
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
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时方歌括》卷上)
8.费伯雄:“清肝气以益水之源,纳肾气以制火之僭。水能涵木,孤阳不升则心气
通,而舌喑自解矣。惟足废不能行,尚当加壮筋利节之药。至其不用风药,正恐以风助
火,故特为进去,未可议之也。”(《医方论》卷2)
9.张秉成:“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
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
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
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
矣。故方中以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
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
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
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攸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
卫,匡正除邪耳。”(《成方便读》卷2)
10.张山雷:“河间是方,用意极为周密,是治肾脏气衰,阴阳两脱于下,而浊阴泛
溢于上,以致厥逆肢废,喑不成声。其证必四肢逆冷,或冷汗自出,其脉必沉微欲绝,
其舌必滑润淡白,正与肝阳上冒之面赤气粗,脉弦或大者,绝端相反。故以桂、附温肾
回阳,萸、戟、苁、地填补肾阴,麦、味收摄耗散。而又有浊阴上泛之痰壅,则以菖
蒲、远志之芳香苦温为开泄,茯苓之纳气为镇坠,庶乎面面俱到。果是肾虚下脱,始为
适用,若气升火升之猝然喑废者,此方万万不可误投。”(《中风斟诠》卷3)
.[评议] 对于本方所治喑痱证的病机,注家多从肾虚浊阴上逆阻塞窍道而论,如王
子接云:“暗痱之证,机窍不灵,升降失度”。但对于肾虚性质为何则各有所见。概括言
之主要有三:其一,以喻氏为代表,认为是“肾气虚”,徐氏从之。其二,以张秉成为
代表,认为属肾阳虚弱,如云:“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其为肾脏阳虚无
疑矣”,赵献可所云“阴中之火虚”即命门火衰,陈氏关于“龙火上升”之论亦命火因
虚浮越,均与张氏之说异曲同工。其三,以张山雷为代表,认为属肾之阴阳两虚,如
云:“肾脏气衰,阴阳两脱于下,而浊阴泛溢于上”。虽然各家对证候的阐述不同,但在
分析本方配伍意义时却多从阴阳并补立论,由于方中药物侧重于温补,故本方治证应属
肾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者。本方煎煮方法,在《圣济总录》和《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
均无特殊要求,但王子接指出本证乃“机窍不灵,升降失度”,而方中却一派重浊之药,
故“务在药无过煎,数滚即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百骸,以交
阴阳。”陈修园亦认为只能“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可资临床运用时参考。
[验案举例]
1.喑 《校注妇人良方》卷3:一妇人忽然不语半年矣,诸药不应,两尺浮数,先
用六味丸料加肉桂,数剂稍愈。乃以地黄饮子30余剂而愈。
2.暗痱 《洄溪医案》:新郭沈又高续娶少艾,未免不节,忽患气喘,厥逆、语涩、
神昏,手足不举。.医者以中风法治之,病益甚。余诊之曰:此《内经》所谓痱证也。少
阴虚而精气不续,与大概偏中风、中风、痰厥、风厥等病绝不相类。刘河间所立地黄饮
子,正为此而设,何医者反忌之耶?1剂而喘逆定,神气清,声音出,四肢震动。3剂
而病除八九,调以养精益气之品而愈。
3.中风 《辽宁中医杂志》(1980,4:23):某翁,猝然昏厥,神志不清,右肢偏瘫,
遗尿汗出。西医诊为脑出血,中医辨证为阴阳两亏,元气欲脱之中脏腑脱证,急用地黄
.饮子去茯苓、麦冬、石斛治之。3剂而诸症好转,继服本剂,病情缓解,基本脱险。
4.神经衰弱 《浙江中医杂志》(1982,3:125):某男,45岁。由于思想长期紧张,
致心悸不宁,头晕,腰酸,失眠,每晚需服安眠药。后病情加重,精神恍惚,记忆力衰
退,耳鸣,心烦,畏冷,夜尿频清,面热,舌质红苔薄,脉细弱稍数,此为肾阴亏虚,
阴损及阳,阴阳失衡,心肾失交之证。处方:生熟地、苁蓉各15g,山茱萸、石斛、麦
冬、巴戟天、柏子仁各10g,五味子8g,肉桂粉3g(吞),制附子、炙远志、石菖蒲各
5g,白茯苓30g,龙眼肉3枚。5剂后好转,加减续投,共50剂而愈。
.按语:案1之喑及案2之痱,与地黄饮子所主正合,故均应手而效。其中案1所述
较简,以药测证可能先予六味地黄丸加肉桂,证虽稍缓,但因其补阳之力不足,故改服
地黄饮子阴阳并补而收功。案2之喑痱乃肾之阴阳两虚,痰浊上泛所致,前医误以中风
法治之,推测可能予以平肝熄风之剂,故未获效;细审其证后改投地黄饮子,药证相
合,奏功甚捷。案3中风、案4神经衰弱之失眠、心悸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辨证均由
肾之阴阳两亏而致,故均予地黄饮子加减。前者重在补肾,故去麦冬、石斛、茯苓等脾
胃经药;后者更兼养心,故加柏子仁、龙眼肉等加强宁心安神之效。
[临床报道]
1.风痱(晚期梅毒脊髓痨)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晚期梅毒脊髓痨21例,中
药以地黄饮子加减,病人一般服药2周,症状便可明显改善;停药后,个别病人有复发
倾向,但再用药,则同样可以取效l”。又有报道用地黄饮子原方去姜、枣、.薄荷,治
疗晚期梅毒脊髓痨,均服7剂,复诊时大部分病者都见好转,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
显著,有效率在80%以上。
2.脊髓空洞症 用地黄饮子去巴戟天、山茱萸、麦冬、石菖蒲,加人参、黄芪、
山药、女贞子治疗脊髓空洞症5例。患者均先经西医治疗而未效,改用中药治疗1个月
以上,症状及体征均有一定改善E3j。
3.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以地黄饮子去桂、附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
煎服,20剂为1疗程,治疗中风67例。经治l疗程后,基本治愈12例,显效24例,
有效22例,无效6例,恶化3例L4j。另据报道,以地黄饮子加益气通络药治疗脑血管
疾病半身不遂等后遗症43例,药用干地黄、山茱萸、石斛、麦冬、五味子、知母、黄
柏、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黄芪、地龙,各等分为细末,每服10g,生姜、大
枣煎汤送服,每日3次,30 Et为1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潘生丁、阿司
匹林,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结果治疗组治愈16人,对照组治愈6人。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4.痿证 以熟地、山茱萸、肉苁蓉、石菖蒲、附子、肉桂、巴戟天、五味子、黄
芪、当归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痿证u例(多发性神经炎8例,多发性神经根炎3
例)获得较好疗效。方法是将上药水煎2次,取药液400ml,分早晚两次口服,所剩渣
置大盆内,加适量水再煮沸熏洗下肢,以双足为主,直至汗出,每日1次。同时配合针刺独取阳明L6j。
5.皮肤瘙痒症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辨证属肝肾亏损型者,以本方治疗有效。共治45例,结果痊愈率为57.2%,有效率为80.5%l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