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欧阳询最美楷书,真迹本《温彦博碑》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代著名书法家,隋炀帝在位时出任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渊建朝后归顺大唐,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勃海县男,贞观初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书法师学“二王”笔法,楷书自成一体,后世称为“欧体”,楷书风格体现出盛唐泱泱大国的风度,是唐楷书法执牛耳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与后辈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书坛“楷书四大家”。欧阳询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总结书法实践的练书习字八法,撰写有《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专著。

欧阳询书迹存世有碑刻法帖,稀见真迹,比较著名碑刻有《温彦博碑》(又称《虞恭公碑》、《温公碑》)、《温彦博墓志》、《九成宫醴泉铭》、《房彦谦碑》、《化度寺碑》、《皇甫诞碑》等。所写碑文被后世称为“最美楷书”、“唐人楷书第一”,宋代《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温彦博碑》是唐代宰相温彦博(574—637年)陵园墓碑,位于陕西醴泉县,碑高一丈一尺,宽四尺余,立于唐贞观十一年(638年)。墓主温彦博是山西晋中人,在隋、唐两朝作过官,在唐朝深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从幽州总管府长史一步步升迁为宰相,为大唐操持朝政积劳成疾过早离世。温彦博逝世后,唐太宗李世民赐谥号为“恭”,陪葬于李世民墓园昭陵。《温彦博碑》的碑文,由唐朝宰相、文学家岑文本(595-645年)撰写, 年届81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执笔抄写,同时写有小楷《温彦博墓志》,两块墓碑的《温彦博碑》立于墓前,《温彦博墓志》随葬埋入墓穴。

欧阳询写的《温彦博碑》真迹失传,流传后世的《温彦博碑》或《虞恭公温彦博碑》书帖,是唐刻宋拓及历代翻印的多个版本(图1—3),收藏于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民间个人。例如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上海图书馆藏有嘉庆内府旧藏宋拓本、画家吴湖帆旧藏有宋末拓本,国家博物馆、北京图书馆收藏有近代书局的刊印本等。

《温彦博碑》原刻写两千八百多字,平正密合,书写严整,结构古拙,字端笔圆,被评价为楷书之最。遗憾是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碑石破损断裂,现存仅有八百多字,经整理后的碑文是残文断句,后世拓印其部分字迹,编纂成帖,流传至今。

《温彦博碑》文字严重缺失的历史遗憾,民间收藏有件欧阳询大字楷书《温彦博碑》书卷(图4—7,书卷片段),或能拾遗补缺,对校正《温彦博碑》部分缺失文字有参考作用。民间收藏《温彦博碑》为纸本长卷,纵高65cm,卷长720cm(含题跋),书写有480余字,单字见方7cm左右,部分内容展示如下。

欧阳询楷书历有“楷书极则”之美誉,书法兼取汉隶魏碑,坚固结体,笔力险劲,严谨缜密,欧阳询写下的多个碑刻,都被后世拓印整理成为学书法帖,欧楷书帖是历代流传甚广的学书首选。为此,从民间收藏《温彦博碑》书卷中,摘选120字,仿照书帖格式放大排列(图8—17),以便欣赏欧阳询楷书风采。

以上例字令人惊叹欧阳询的楷书功力,每一字都是秀拔端庄,俊秀劲挺,每一笔都是排布恰意,自然天成,无愧 “最美楷书”、“翰墨之冠”的称誉。欧阳询不仅是书法写得美,而且是继往开来的大师,对书学做出巨大贡献,书坛地位名列前茅。欧阳询是把魏晋书风与北朝刻石相融合,把此前字形的“横宽”古雅体势,创造为“斜紧”的妍美特色,完成从“古质”到“今妍”的转变,引领了唐代书风为之一变,把楷书之美推高到极致,书写难度为古今第一,无人超越。欧阳询的书学理论,规范了楷书用笔与结体的书写法度,确立楷书写法的程式标准,成为后世学楷之经典。

欧阳询的成功与他的勤奋好学分不开,传说欧阳询有次骑马外出,看到道旁有块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石碑,骑在马上观看很久才离开,走几步再回头下马观赏,后来干脆铺上毡子坐下来观看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三天才离去。欧阳询是经隋入唐的书法家,书法在隋朝已声名鹊起,进入唐代已是暮年,历经苦修,人书俱老,书法技艺炉火纯青,欧阳询在世时写的尺牍文字,人们竞相收藏为学书临帖范本。在唐武德时期(618-624年)有高丽国(今朝鲜)特派使者到长安索取欧阳询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

唐代兴起尚法书风有多位楷书大家,除欧阳询以外,初唐有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中唐有颜真卿、徐浩、柳公权等,颜真卿创造了唐楷雄浑风格,与欧阳询“妍美”书风并驾齐驱,推动唐楷时代成为书法史上又一发展高峰。楷书虽有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等,相比较欧体楷书的线条均匀,组字规范,笔画易写,形体美观,成为雕版印刷的首选,现在最常用的宋体字,就是以欧楷为基础演变而来。

民间收藏《温彦博碑》书卷附载的其它信息有:

书卷题首由南宋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岳飞之孙岳珂(1183—1243年)题写了“欧阳询书迹”五个隶书体大字(图18)。卷尾跋文有唐代柳公权,北宋米芾、赵佶等先辈题字。书卷是在南宋装裱采用了岳珂题首,此前或是缺题首未装裱,或是另有他人题首在装裱时撤换,否则宋徽宗赵佶不会屈尊在后跋题字。

尾跋题字者(图19)依序排列有:

唐代柳公权(778-865年),唐代官吏、著名书法家,题字落款时间为唐代“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柳公权书法以“柳体”楷书著称,自创独树一帜,后世有楷书的“颜筋柳骨”美誉。

北宋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书坛“宋四家”,官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在位期间虽是治国无方,但艺术造诣极高,创作丰富,书法自创有“瘦金体”,是古代少有具备艺术天才的皇帝。

南宋朱熹(1130-1200年),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焕章阁侍制等职,著述丰富。

南宋章深(生卒不详),宋孝宗朝乾道二年丙戌科进士,书画家。题字为“丙辰暮春闽西后学章深拜观于澄鉴堂”,符合章深生卒的丙辰年为1196年。

南宋葛郛(生卒不详),书法家、诗人,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与好友章深一同在澄鉴堂拜观欧阳询书卷并作跋,题字“同观者四正山人葛郛跋”。

书卷有六十余枚钤印(图20),皇家内府收藏印迹占半数,其中有宋徽宗的“御书、双龙(圆印)、宣和中秘、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宋高宗的“绍兴、内府书印、真閤、奉华堂印”,宋理宗的“缉熙殿宝”,金章宗的“明昌御览”,元文宗的“天历之宝”,元鲁国的“皇姊图书”

明晋恭王的“晋府书画之印”,清康熙的“宣文之宝”,乾隆的“乾隆预览之宝(2枚)、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太上皇帝、八徵耄念之宝、道宁斋、寿、惟精惟弌、乾隆鉴赏”等,清内府鉴藏印“鉴古、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寳笈、石渠定鉴、宝笈三编”等。

历朝官吏、书画家鉴藏印有,宋代米芾、朱熹、贾似道、岳珂、陆游、赵孟坚、吴琚等,明代华夏、项子京、董其昌等,清代米万钟、朱彝尊、方睿颐、陈元龙、王原祁、耿昭忠、耿嘉祚、尤侗、王图炳、周於礼、瞿云升等。

欧阳询传世书卷《温彦博碑》的题跋与钤印,表明书卷流传于皇族权贵上流社会,有多位皇帝及书画名家的虔敬拜观,题字留印,凝聚了岁月沧桑,经历了改朝换代,被世代珍藏守护,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价值。存世的欧阳询楷书多是碑帖,难见真迹,为此发布欧阳询楷书真迹,提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与历史文博研究工作者欣赏,为弘扬传统文化,光大书法国粹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2022.10.11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