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其中的医案部分进行了批注,收获良多。纵观批注的这十二则医案,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三条规律:
第一,湿热证可出现黄腻苔,苔腻为痰湿,苔黄为热,故湿热证见黄腻苔;
第二,脾气虚弱、脾阳虚弱、脾气下陷、胃阴虚弱、肾胃阴虚也可见黄腻苔,但无论是脾虚还是胃虚,均可归于脾胃虚。脾胃属土,黄为土之色,湿为土之气,所以,脾胃虚弱时见土之本色本气,故为黄腻苔。另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两虚也多从脾胃论治,所以气血两虚所致之黄腻苔,也归于脾胃虚,脾胃虚见土之本色本气,故见黄腻苔。
第三,脾气虚弱夹湿、脾阳虚夹湿、脾气下陷夹湿、脾肾阳虚夹湿,肝肾阴虚夹湿热,胃阴虚弱夹湿热,也可见黄腻苔。然,肝肾阴虚夹湿热、胃阴虚弱夹湿热两证,虽肝肾阴虚和胃阴虚弱为疾病之本,但都夹有湿热,故见黄腻苔(同第一条)。而脾气虚弱夹湿、脾阳虚夹湿、脾气下陷夹湿、脾肾阳虚夹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脾虚夹湿。黄为土之色,脾虚见脾土之本色,故苔黄,而苔腻为痰湿之征。故脾虚夹湿见黄腻苔。
以上,是从现代的临床医案中总结出的黄腻苔的主证规律。现,我们看看古代医家如何认识黄腻苔的临床意义,以便于承古纳今,提高对黄腻苔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辨治能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通俗伤寒论·阳明经腑舌苔歌》:黄腻多湿黄滑痰,黄而垢腻必夹食。
《通俗伤寒论·六经舌苔》:试述刘吉人《察舌新法》以明辨之:……(四)牙黄色苔,胃中浊腐之气始升,牙黄无孔,谓之腻苔,中焦有痰也……(七)黄如蜡敷苔,湿温痰滞之候,故苔无孔而腻。
《厘正按摩要术》:苔黄而厚腻者,热据中焦也。苔黄而或兼白者,热滞胃脘也。(周于蕃)
《厘正按摩要术·食积》:食积,由乳食积滞,胸闷肠鸣,嗳气酸腐,见食则恶,或胀或痛。大便臭秽,矢气有伤食之味。夹寒则面色㿠白,舌苔白腻,口吐清水,食物不化,手足时冷;夹热则面赤唇干,口渴,舌苔黄腻,积久脾伤,延成疳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内伤的舌苔》:凡舌胎黄腻湿润,去黄腻之药,必须兼温补中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伤寒舌苔》:少阳胆经之大小柴胡汤证之舌胎,小柴胡汤证舌胎,白润而兼黄腻。大柴胡汤证舌胎,则润腻之中兼有干黄。
《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证》:若求大承气汤之全部症状,当为:一、大便不行,腹痛拒按,此以胃中有燥矢故也。二、阙上痛,《内经》以阙上属喉间病,此概以气色言之,若阳明燥气上冲及脑,则阙上必痛,其不甚者则但胀耳,王慎轩先生首言之,而吾师亲验之。三、右髀有筋牵掣,右膝外旁痛,此为吾师所独验而得之者。四、脉洪大而实,然亦有迟者。五、日晡潮热。他若舌苔黄燥厚腻,大渴引冷,当在应有之例。
《医学衷中参西录》:观《神州医药学报》所述之案,原系外感在半表半里,中无大热,故寒热往来,脉象濡缓,而投以湿温之剂,若清之散之太过,证可变为里寒外热(即真寒假热),其元阳不固较少阴之烦躁益甚,是以其热虽日夜无休止,口唇焦而舌苔黄腻,其脉反细数微浮而濡也。若疑脉数为有热,而数脉与细浮濡三脉并见实为元阳摇摇欲脱之候,犹火之垂垂欲灭也。急用真武汤以迎回元阳,俾复本位,则内不凉而外不热矣。
综上所述,黄腻苔还可见于痰湿、食积、湿温痰滞、食积夹热、中焦有热、大小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真寒假热证。
故曰:寒热虚实,皆有黄腻苔。
寒者,类如脾阳虚弱、脾肾阳虚、真寒假热;
热者,类如湿热、胃阴虚、肾胃阴虚、胃阴虚夹湿热、肝肾阴虚夹湿热、湿温痰滞、食积夹热、中焦有热、大承气汤证、大小柴胡汤证;
虚者,类如脾气虚、脾气下陷、脾阳虚、胃阴虚、气血两虚、肾胃阴虚等;
实者,类如湿热、痰湿、食积、湿温痰滞、食积夹热、中焦有热、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
虚实夹杂者,类如脾气虚弱夹湿、脾阳虚夹湿、脾气下陷夹湿、脾肾阳虚夹湿,肝肾阴虚夹湿热,胃阴虚弱夹湿热。
因此,临证时应该四诊合参,祥问病史,细辨病机,不可一见舌苔黄腻,便谓其为湿热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