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北向资金1月净流入超1400亿: 热钱涌入、“长钱”蓄势

[ 摩根士丹利判断,在基本假设下,未来十年,每年都会有接近600亿美元资金进入A股。到2031年,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占比将达到8%。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称:“考虑到宏观经济复苏的轨道、中美关系企稳的迹象、中国股市与美国市场相关性较低以及相对吸引力,我们对中国股市保持‘超配’。” ]

北向资金开年以来的流入速度令人咋舌,并主导了A股的行情,甚至令内资感叹“踏空”。

1月31日截至收盘,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101.44亿元,月内五次净买入额超百亿,为历史首次;1月至今仅16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达1412.90亿元,单月净买入额创陆股通开通以来新高。

要知道,去年全年北向资金流入量仅约900亿元,前三季度几乎是净流出状态,连中国债券都被狂卖近7000亿元。为何兔年北向资金这么能买?外资还会继续买吗?当前新发基金动能有限的内资有望跟上吗?

热钱涌入、“长钱”蓄势

“北向资金流入其实大部分是因为美元贬值而‘被动’配置新兴市场,这种钱是投机需求,可能不是长钱。”资深全球宏观基金经理袁玉玮对第一财经表示,近期美元/人民币一度从去年的7.4附近回到6.7区间。

究竟人民币升值是北向资金增持A股的因还是果?“综合来说,既是因,又是果。人民币资产超跌反弹,有其内因;又正逢美联储加息进入后期、美元贬值,导致外资加仓新兴市场,然后推动了人民币,形成反射理论里的正反馈。”他称。

新加坡某大型资管机构业务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有人认为近期的猛涨是基于基本面,但我认为这是‘汇率在发挥作用’(currency play),美元见顶,做空美元的策略开始盛行,目前外资进来布局人民币资产,安全垫是相对比较厚的。”在他看来,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热钱可能会获利了结,但如果汇率稳步运行,那么就会让经济基本面有更多时间复苏并追上目前的市场估值,届时就可能呈现一个技术面叠加基本面的健康行情,但这仍需要观察。

上述需求未来可能推动更多资金流入新兴市场。接受记者采访的外资策略师和投资经理认为,去年被抛售的韩国和中国市场可能最为受益,去年的“香饽饽”印度股市估值已经太过昂贵。他们认为,初期反弹时,对冲基金等短线资金确实较多,大型海外共同基金(长钱)很难从低配中国的状态突然转换到超配,但确实情绪在不断改善。

1月以来,中国疫情过峰和经济回暖的速度似乎都超出预期,这也使得北向资金继续加速流入。

“由于2022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高于预期,以及向群体免疫的过渡速度快于预期,我们认为,202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预期存在较大上行可能。”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称。

1月31日,中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超出预期。“PMI数据带来了大幅的正面惊喜。制造业PMI从之前的47回升至50.1,服务业PMI大超预期,从上月的41.6跃升至54.4。这两项PMI数据都表明,中国快速重启极大地帮助了经济,特别是提振了服务业。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市场准备迎接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这对中国相关资产来说是个好兆头。”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

兔年北向资金流入仍将持续

尽管1月至今北向资金已流入超1400亿元,但若不出意外,今年的总流入量仍可能大幅超出当前水平,这与全球宏观环境紧密相关。

早前,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对记者表示,美联储快速加息进程已经进入后期,这对新兴市场是有利的,2023年资金可能会回流新兴市场。同时,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会使国际投资者在其他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被视为“美联储喉舌”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在最新文章中写道,本周美联储将加息25个基点,因而放缓加息节奏基本无悬念。

摩根士丹利判断,在基本假设下,未来十年,每年都会有接近600亿美元资金进入A股。到2031年,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占比将达到8%。

相比起当前的“currency play”,未来的外资流入可能还需要基本面的支持。对此,更多外资机构持积极看法。

在过去3个月,离岸中概股跑赢A股24%,创下近十年以来的最大差距,但高盛仍维持对A股的战略乐观和偏好。实际上,结合境内外市场的历史交易表现及A股对持续改善的增长周期具备更有利的价格敏感度,该团队认为,未来几个季度,A股市场有充分理由缩小与离岸市场的差距,总体维持高配离岸中概股和A股市场的判断。

1月31日,A股出现小幅回调,港股连续两日下挫,恒生指数继前日下跌2.73%后再度跌1.03%。这也令市场对“春季躁动”能否持续有所担忧。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称:“考虑到宏观经济复苏的轨道、中美关系企稳的迹象、中国股市与美国市场相关性较低以及相对吸引力,我们对中国股市保持‘超配’。”

除了热钱,不排除更多“长钱”也会加码。DWS亚太区投资总监Sean Taylor最新对记者表示,MSCI中国指数自去年10月末触底后反弹,已收复超50%失地。股市大幅上升令人担心其涨势是否过猛,但他预计:“股价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他称,中国股市已摆脱2021年2月以来的长期跌势,不过到目前为止,只收复了部分跌幅。中国企业具有大约15%的收益增长和较低的风险溢价,应该能确保股市向好。企业估值具有吸引力,市盈率为11.4倍,远低于13倍的十年平均水平。

他看好消费行业,认为其最有可能受益于中国重新开放。尽管经济重启之路仍面临挑战,但最坏情况或已过去。特别是对于房地产行业以及整体民营企业而言,政策支持利好增长。

威灵顿投资股票投资组合经理张博(Bo Meunier)对记者表示,其在中国股票投资领域看到了结构性机会。例如,许多中国公司有望从与全球能源转型相关的强劲国内需求中获益;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二三线城市医院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本土医疗器械制造商;该机构预计行业整合和资本纪律的改善将创造投资机会。例如,境内快递行业在完成大规模并购整合后,留下的企业将能够显著提高利润率。

内资高仓位运行做高净值

相比外资,当前内资仍受困于增量资金不足。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大渠道在新基金发行方面的热情依旧不足。“基金经理正抓紧调研,主要集中精力把老产品净值做上去,新发产品估计还要等一段时间。”某头部私募销售人士对记者称。

煜德投资佳和基金经理蔡建军表示:“目前仓位接近90%,基于对今年的宏观形势判断,市场肯定比2022年好,真正的牛市可能要到2024年,2023年将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市场,不是‘矫枉过正’的市场。”

多数机构都在把握“春季躁动”行情。“目前市场上的乐观判断认为,随着防疫政策放开,经济会起来,但疫情感染可能对经济产生新的冲击需要观察。所以我判断最好的做多窗口期是春季到‘两会’前后。抓住春季行情也是我加仓的原因。”他称。

几大配置主线受到基金经理关注。首先是配置围绕经济复苏方向的主线,即房地产和互联网;其次是配置寻找景气投资的困境反转机会;再次是布局货币政策周期变化中的一些确定性机会,如黄金;最后则是配置消费主题,如白酒、食品饮料等。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