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研究院、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这些新词对于普通人来说,你会觉得这些关自己什么事?错!这些都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研究人工智能( ,英文缩写:AI)的前沿机构。我们目前的生活已经离不开BAT,而它们也许还将重塑我们的下半生甚至是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
如果说横扫围棋界对我们很遥远,那么无人值守“新零售”的崛起、公路收费员中年下岗、自动驾驶客运巴士()开始上路测试足以给我们每个人敲醒警钟:AI对哪些职业的冲击最大?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子女才能顺应潮流?AI最终会替代人类吗?
鲲鹏悦读综合《青年参考》、著名调查记者何润锋对《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的专访、腾讯研究院的相关资料为读者呈现出一条大致的脉络。
01
AI对哪些职业的冲击最大?
判断一个职业是否能被人工智能替代,国际上常用的方法是从三个维度(9个属性,每个属性赋予分值)进行测量。第一个维度:行业所需要的社交智慧;第二个维度:所需要的创造力;第三个维度:需要的感知和操作能力。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2017年剑桥大学教授迈克尔·奥斯本和卡尔·弗雷根据大数据计算系统,分析了 365种职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概率,常见的不同职业按“被淘汰概率”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1.电话推销员 99.0%
2.打字员 98.5%
3.会计 97.6%
报告指出,会计的本质是搜集信息和整理数据,而机器人的准确性无疑更高。目前,德勤、普华永道等会计事务所相继推出了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在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4.保险业务员 97.0%。
5.银行职员 96.8%
6.政府职员 96.8%
报告认为,在政府的一些基层机构里,部分职员的工作重复性高、严谨性高,其实非常适合由机器人代劳。
7.接线员 96.5%
8.前台 95.6%。
9.客服 91.0%
10.人力资源管理 89.7%
报告认为,简历的审读、筛选,薪酬体系的管理等工作,未来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做。
11.保安 89.3%
12.房地产经纪人 86%
13.工人,以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水管工等 80%-60%
14.厨师 73.4%
15.IT工程师 58.3%
16.图书管理员51.9%
17.摄影师 50.3%
18.演员 37.4%
19.化妆师 36.9%
20.翻译 32.7%
21.理发师 32.7%。
22.运动员 28.3%
23.警察22.4%
24.程序员 8.5%
25.记者 8.4%
26.保姆 8.0%
27.健身教练 7.5%
28.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 被取代概率分别为:3.8%、4.5%、6.2%
29.律师、法官 3.5%
30.医生 2.1%
31.建筑师 1.8%
32.公关 1.4%
33.心理咨询师 0.7%
34.教师 0.4%
35.酒店管理者0.4%。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手熟即可;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在接受著名调查记者何润锋采访时,以1-10为坐标简单地估计了一下各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数字越高则被替代的可能性越高。分值介于9-10的有农民、出租车司机、外卖员;分值为8-9的有大多数建筑工人、普通医生、普通律师、性工作者、普通警察、普通士兵;分值为7-8的有演员、时尚设计师。关于人工智能取代性工作者,他有一段论述:
在谈到性工作者时,我的直觉是,妓女被取代的可能性在8到9之间。人工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妓女,这很好。但有些人出于心理的因素,还是会选择人类妓女。即使性爱机器人的床技比妓女还要好,还会有些人出于心理因素选择妓女,二者的感觉不同。因此,人类卖淫的严肃问题并不会因此根除。
以上是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结合到中国实际情况,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也提交了一份人工智能研究报告。他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可能有70%的职业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如果剔除掉农业人口受到冲击的概率,可能大概有60%的职业会受到冲击。
他的报告显示,两类工作是比较容易被替代的,第一个是城市化比较强的,第二个是可能需要投入劳动比较多的一些职业。人工智能革命对大家的冲击是有偏向性的。如果一个职业的报酬高,可能是更加难以被替代的;如果某个职业需要更高的教育,也是难以被替代的。
中国职业属性三维图 来源:《人工智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细分职业受人工智能影响图 来源:《人工智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对于替代性高的职业有一个形象的指标——五秒钟准则。
通俗的来说,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的时间里,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在他看来,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不过他也指出,AI能完成简单的报道,但对于深度报道、跨领域报道难以胜任,更别说写出普利策获奖作品了。02
如何顺应AI潮流?
赫拉利认为:
人类会分为一小部分精英,和其他绝大多数普通人。危险在于,AI会让一小部分精英人群更强大,而同时绝大多数人就会失去一切能力。
即便你现在正值壮年,自己的事业也蒸蒸日上,你也应该有所担忧。因为你的职业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或许很吃香,但是之后就有可能被取代。而到五十或六十岁的年纪,想学习一门新的职业会十分困难。
(关于未来五十年内最炙手可热的职业)这一点我们都无从知晓,这是一个大问题。告诉大家什么职业有可能会被取代很简单,因为我们知道如何成为士兵、建筑工人,但是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兴职业,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现在的预测能力。这就是现在出现教育危机的原因。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给校园里的孩子教授什么。
要是有人告诉你,他知道未来五十年内最炙手可热的职业是什么,他要么在骗你,要么在欺骗自己。我们完全不会知道五十年内的工作市场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孩子最应该学的就是如何保持弹性思维,如何维持心理平衡。因为现在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未来肯定会跟现在大有不同,而且改变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因此他们一生中要不断面对改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会有新的压力出现,尤其是在一定的年龄段之后压力会更大。
人们15岁的时候乐于改变,但是50岁之后就开始惧怕改变,如此就会产生很多压力。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持弹性思维,一生中都不断乐于改变自我,保持心理平衡,不被面对的改变和压力压垮。
面对职业焦虑,李开复则认为:
一个人的工作在“五秒钟准则”内,就要赶紧做些改变了。改变的大的方向是,要往高处走,要深度思考,要跨领域。人工智能是在单一领域基于大数据进行客观判断的系统,那我们就要做战略型的跨领域的更深入的思考。一方面是AI对于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的替代,另一方面是新的机遇和机会。
未来可能只有10%的人能做到有创意或战略性或顶尖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另外90%的人就无事可做。他们可能会走向服务性的、最好是有爱的工作。即便不是全部90%的人都从事这样服务型的工作,假设只有50%做到,还有20%提早退休,15%迷恋VR游戏,4%得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1%成为捣乱分子。这样社会也稳定下来了,03
AI会取代人类吗?
对于人工智能是否替代人类,李开复是这么认为的:
Zero的工程和算法确实非常厉害。但千万不要对此产生误解,认为人工智能是万能的,所有人工智能都可以无需人类经验从零学习,得出人工智能威胁论。 Zero只能在单一简单领域应用,更不具有自主思考、设定目标、创意、自我意识。即便聪明如 Zero,也是在人类给下目标,做好数字优化而已。这项结果并没有推进所谓“奇点”理论。
关于AI是否会产生意识和情感,赫拉利认为目前还没有发现计算机有任何会产生意识的迹象。但是他表示:
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意识强调的是感知事物的能力。我们目前无法编写有意识的计算机程序,或创造有意识的机器人。我并不是说这样的事情完全不可能发生。
赫拉利认为真正的问题并非在于AI会打败或主宰人类,而是:
1. 和祖先相比,人类的意识退化、能力降低,一切都依赖电脑和机器人。而感知一直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如听、闻、尝、感受、触摸等。
2. 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和红利,很可能被一小撮精英所独占,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不仅仅会继续存在,它还会加大。
那么问题来了,“奇点”是什么?如果“奇点”真的来了,人类会如何进化?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未来主义者刘易斯·德尔·蒙特认为:
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善人工智能技术。总有一天,人工智能机器将会与人类的智慧比肩,甚至超越人类的智慧。这就是“奇点”,一个前所未有的点。
刘易斯·德尔·蒙特曾任职于霍尼韦尔、IBM、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高科技企业。在霍尼韦尔任项目执行主任期间,他带领数百名物理学家、工程师参与了美国国防部和商业应用领域的微纳米技术开发,曾获得霍尼韦尔的最高科技成就奖(斯维特奖)、卓越管理奖(隆德奖)。其著作有《揭开宇宙的奥妙》《时间旅行》等。他会告诉我们:
“奇点”出现以后,机器会继续为我们服务吗?是否会出现人机大战?
“强”人工智能(SAMs)是否是一种生命的新形式?SAMs应该有拥有权力吗?SAMs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
人类最终会被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灭亡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