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民间常说,"魑魅魍魉"四小鬼。实际上,魑魅魍魉是三种坏东西,不是亖种,指过去传说中的妖精鬼怪,后泛指各种坏蛋。

尽管"魑魅魍魉"都带一个"鬼"字,其实最初它们和"鬼"毫无瓜葛,但世人好演绎。

除了魑魅魍魉,还有很多类似的概念鬽魃鬾魊魖魈魁魓魌鬿魕魆魒魐魖魀……您慢慢认先。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1."魑魅魍魉"之典故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左传·宣公三年

"魑魅魍魉"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宣公三年》一篇记载了一个历史典故。

周室衰微,楚庄王做大,不断吞并周围小国,日渐嚣张。后,楚庄王摆兵天子边境,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傲娇的楚王就问天子九鼎斤两几何("问鼎中原"之意)?

王孙满回说,"天子之治在德不在鼎"。天子施德政,把世间奇异之物绘于九鼎,教会人民知道和辨认各种精怪。人民踏入川泽山野,就可以避开螭魅罔两这些坏东西。

天子之德,光明美善,即使小鼎也是重的。若奸邪昏聩,即使大鼎也是轻的。所以,九鼎之大小轻重,(你丫)是不可以问的!

《左传》说的"螭魅罔两",就是后来的"魑魅魍魉"。早期这四个字有着不同的演绎和写法,在东汉时,"罔两"二字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魍魉"。大概是古人对和谐美和对称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加上"鬼"字更符合原意。从此四小鬼一组就成了"魑魅魍魉"。

从"莫能逢之",可见魑魅魍魉都不是好东西,是人人见而避之的猛兽和精怪。

几千年来,"魑魅魍魉"一种在演绎,最初并不是今天的含义,概念也比较抽象和模糊。大家熟知的"魑魅魍魉"到底是什么东西?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2."魑魅魍魉"是什么鬼东西?

通常来说,"魑魅"为一对,"魍魉"为一对,但魑魅各有其意,魍魉则不分家。

(1)"魑"为何物?

魑,在古代和"螭"为通假字。魑之所指有点眉目了,但也变得更复杂了。

屈原《九歌·河伯》言"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螭,若龙而黄",通常认为螭无角。

唐初的颜师古作注《汉书》时提到,文颖(三国甘陵丞)说,螭为龙生九子之一;训诂学家张揖(三国)却说,螭者,雌龙也。

如淳(三国)作注《汉书》时否定前面二位。他很肯定地说,螭,山神和野兽一类也。东汉儒学家郑玄也曾解释,"魑,猛兽也。"

对于上述学者之争,唐初的颜师古作了小结,他认为做学问要严谨,山神通常称为"离",而"螭"则归虫一类的形态。

从籍载来看,古人对"魑"这个东西一直无定论,大概归两类,龙族生物和山神精怪。

今天有《故训汇纂》出版,对螭作了看似完整的释义。书中说,"样子像龙但没有角的怪物",这种怪物就是螭或魑。"魑"也成了精灵鬼怪一类的统称。古今稀泥一起和,概念有点模糊,范围也很广。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2)"魅"为何物?

魅,鬽的异体字,字形里鬼影飘忽迷离。

物老而精,曰魅。——说文解字

许慎说,生灵存在年月很久,可成精怪,称"魅"。李贺《神弦曲》有句"百年老鸮成木魅",典故源于此。诗鬼果然写鬼魅。

郑玄注说,"魅为百物之神"。意思是,动植物修炼成的精怪就称"魅"。这种东西是志怪小说和故事里的常客,《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中就有很多例子。

我们说"魅力",指独特的吸引力,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可推"魅"这个怪物也是一种轻易就能魅惑他人的怪物。

狐,五十岁化妇人;百岁化美女……知千里外事,善蛊魅;千岁与天通,为天狐。——郑玄·玄中记·说狐

最有代表性的"魅"就是狐狸精,可化妇人,可化美女,可化天狐,所谓越老越妖。"狐魅"一词经常出现在《聊斋志异》。

另外一个名"魅"必须是蛇精。你看白素贞多漂亮!换做是小编,也不会放过她。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3)"魍魉"为何物?

山精水怪

"魑魅"可以双宿,也可单飞,但"魍魉"在古籍中几乎都是成对出现。

《说文解字》的释义,"罔两为山川之中的精怪"。这也呼应了《左传》的说法,"民入川泽山林……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按最初这个说法,蛟常兴水作浪,危害人间,应该在"罔两"之列吗?

民间传蚩尤大战黄帝时,蚩尤派出"魑魅魍魉"前来助阵。这里指的就是山野之间各种精怪和恶兽。概念里,"魑魅魍魉"只是小角色,所以最终成了溃不成军的乌合之众。

这时"魍魉"应该更靠近兽性和精怪,它与传说中的鬼没有一丝关系。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特指"水鬼"

昔颛顼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搜神记》卷一六

东晋《搜神记》故事说,帝颛顼有三子,死后均化鬼。一子居江水,化为"瘟鬼",害人生疾;一子居若水,化为"魍魉",害人水中;一子居人家,化为"小鬼",惊扰孩童。颛顼的后人也太惨了!

汉代蔡邕在《独断》里也提到此典故。

魍魉原指山精和水怪一类,后更偏向于水中鬼怪,常在水中兴风作浪,祸害他人。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向"孤魂野鬼"延伸

随着志怪文学在魏晋南北朝兴起,"魍魉"的形象有了新的演绎。魍魉更多时候指"孤魂野鬼",成了令人生畏的邪祟和鬼魂。这个形象在《西域记》、《史记正义》、《晋书》、《三国志》、《南史》等很多典籍中。

直到今天,魍魉的这个可怕形象依然流行,干宝的《搜神记》"功不可没"。

大家发现,"魍魉"一词由最初的山精水怪,逐渐向外辐射,有特指"水鬼",也越来越靠近广义上的"妖精鬼怪"。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3."魑魅魍魉"演绎的真相是什么?

魑魅魍魉,段位不高,但魅力四射,几千年来在文学和民间双线交互演绎。形象的演绎和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先民敬畏

先民的感性认知,天地自然之间,山有山精,水有水神,凡物皆有灵。顺应民意并带给人间美好的精灵,人们敬之,就称"神灵";反之人们畏之,则为"精怪"。

所以,最初的"魑魅魍魉",无论存在多少分歧,都离不开"精怪"和"猛兽"范畴,它与今天的"小鬼"形象毫不不沾边。

"恶鬼"出现

"鬼"一词最初仅指"先人逝去后的状态"。中性称呼为"鬼魂",敬称为"鬼神"。

随着志怪文学的诞生和流行,"鬼"一词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发生转变,开始出现"害人鬼"的形象,即今天民间说的"鬼"。

志怪文学萌芽于汉代,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高潮在唐宋,集大成在明清。人类敬畏心理和猎奇精神是强大的。在魏晋南北朝,"魍魉"首先和民间概念里的"鬼"扯上关系,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魑魅魍魉"成了很坏却又上不了台面的"害人精"的代言。

民间常说的“魑魅魍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究其本源,"魑魅魍魉"各有所指,但只属精怪和恶兽一类;志怪文学出现后,"魑魅魍魉"均和可怕的鬼妖扯上关系,并由此演绎出更多细化形象,比如缠身、染疾等。

总体来说,"魑魅魍魉"泛指一切作祟、作乱害人的东西,它们的作为与人们追求的美好和吉祥背道而驰。今天经常代指各种坏人,通常带有一种不屑的嘲讽意味。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