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将美育理念贯穿于育人活动中

作者:宋修见

近年来,学校美育工作逐步深化,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美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且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也越发严峻,美育的重要性越发彰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美育有别于以往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涵与路径,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公共艺术课程之外的美育活动拓展等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美育课程应加强与艺术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

如果说,传统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关注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美育更强调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更重视人情感世界的丰沛和意义世界的建构。德国戏剧家、诗人席勒认为,只有美的观念才能使人成为整体,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所以他倡导通过审美教育恢复人的感性,使人的精神性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今天的美育,同样需要关注时代问题。新科技革命已经使部分智力劳动可以被替代,传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受到很大冲击。能够给人以丰厚的感性、丰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育,在新文科和新工科等新一轮教育革命中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新文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等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关注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交叉学科的美育不仅如蔡元培所言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且涉及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这样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充分融会贯通艺术人文相关学科,必须充分发挥人类文明经典中所蕴含的艺术与人文价值,才能真正发挥美育提升审美素养、丰沛心灵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独特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更新美育理念,厘清美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中外经典名著、传世名画和传统戏剧、经典影视以及建筑古迹、传统非遗等的整体性美育作用,既避免片面追求知识化和技能化的误区,也需要适当融合人文历史和艺术哲学;特别是要将美育的理念与方法贯穿于全部育人活动中,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全部场域中,都能潜移默化地获得艺术人文之美的浸润和感悟,不断提升文化理解和艺术表达。

专业艺术院校要持续发挥输出与引领作用

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鉴赏和体验为主要方法的公共艺术教育,也称为普通艺术教育或普及性艺术教育等。作为专业艺术院校,则需要持续发挥好美的输出与引领作用,建构整体性的新时代大美育体系。

专业艺术教育更侧重培养有一定艺术天赋的学生,使之成为具有一定专业艺术技能的文艺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作为创造美、传播美、引领时代审美风尚的使者,他们的审美趣味、文化涵养、价值追求等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哲学社科和人文历史类通识课程建设,使艺术学子具有深厚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所学书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专业的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伟大襟怀和高旷格调,获得更崇高的精神境界并习得“大美之艺”,成为能创造美、会传播美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支能够推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和美育事业的生力军。

从目前学校美育实际来看,一些拥有艺术专业或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综合性院校的美育工作往往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些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大多更具有强烈的社会美育意识。但如果能够使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大中小学之间、学校与社会和家庭之间形成美育优势资源共建共享、文化艺术活动充分交流的整体性大美育工作体系,将极大推动新时代美育事业。例如美术类院校的写生与展览、表演类院校的采风与演出,完全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更广泛的群体中去展开;而各地各类的美术馆、博物馆、非遗传承馆和历史名胜、文物古迹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开展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的美育大课堂。

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学校美育

新时代美育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之美育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地把传统通识课程、校园社团和文艺活动直接等同于美育,而是要高度重视地域和学校的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资源,建设将生态之美、非遗之美和艺术人文之美等融会贯通的特色美育课程。这就需要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出发,以《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三类课程为基准,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学校专业特色的美育课程。

美育既可作为普及性的艺术人文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强调教育审美的理念与方法贯穿于全部育人活动之中。美育有别于传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其载体和路径更为广泛,艺术人文经典作品的鉴赏、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体验、自然景观与历史名胜的游览等,校园之中乃至天地之间但凡有美之处,无不具有美育的意义。只有贯穿于全部育人活动中的整体性美育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涵养高雅的审美趣味、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浩瀚的精神世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