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最让大家熟知的三位皇帝莫过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爷了。而雍正爷登基一直是个谜,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四爷也就是雍正皇帝继承大统。
当时很多人觉得意外,很多人对四爷到底如何继承大统表示怀疑。民间也有各种传言,比如“传位十四子”是四爷勾结隆科多篡改遗诏,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也有传闻说雍正是“沾了自己儿子弘历的光”等等。雍正爷在登基几年后又突然暴毙,也是大清朝的一个千古谜案。
而对于他是如何上位的,我们这位雍正爷的说法是,他是合法继位的。
通过历史记载,咱们可以看出当初康熙爷是非常喜爱十四爷的。有不少学者说,康熙爷的这个喜欢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还是权术,谁也没法说清楚。
在真正的帝王之家,江山社稷,国家大统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哪怕是父子兄弟,喜欢是一回事,规矩是另一回事。
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着自己的喜好来处理事情。有学者说,历史上,康熙对他的儿子们很是头疼,其实他很早之前就认准了四爷。
但是为了保护他,也为了保持自己权力的平衡,所以才会对十四爷好。而皇帝真正在选人的时候,他一定会从如何对国家发展有利去选择。
康熙爷晚年的时候,大清政治上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吏治腐败,二个是财政紧张。在所有皇子中,八爷主要是在收罗官员的心。
十四爷主要是深得皇上的喜欢,手握兵权,那么接下来继承大统的这位皇子到底能不能扭转局面,改变国家的财政危机,将他一手打造的康熙盛世继续繁荣昌盛下去,这才是康熙爷真正考虑的问题。
通过观察,八爷和十四爷都做不到,八爷在当时的朝廷命官当中呼声很高,他曾经维护过很多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向这些官员开刀解决当时官员腐败的问题?
而十四爷远在西北征战,虽然手里握着兵权,但是战场后方补问题给却受到了四爷心腹的牵制,而且对远在京城的政治动向,完全不清楚。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是康熙爷按照程序正常上位的。那对于历史的真相,小编认为,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听听多方的声音。
也有学者说,雍正爷在位期间大搞文字狱。搞得所有文人人心惶惶,生怕自己写的文章牵连全家老小。雍正爷在位期间很有可能删除很多历史文献。
他可以删改国内文献,不过国外的文献他却是无法删除的。在英国有位医生叫约翰·贝尔,他曾经写了一本游记叫《从俄国彼得堡到亚洲各处游记》。
里面从一个外国旁观者的角度,也记载了有关当时清朝的一些事情。贝尔医生出生于英格兰,十八世纪时期,作为沙皇派遣的使者在北京停留过一段时间。
贝尔的这本游记有很多内容都写到了中国,在他的游记里给了雍正爷和当时的朝廷官员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性格方面,给了很高的赞美。
而且贝尔的资料是一手文献资料,在他的记录里,我们可以揣摩出一些当时真正的有关康熙接班人的事实真相。贝尔来到中国后,受到了雍正爷和官员们的热情招待,经常被邀请到宫里喝酒,吃饭。
而他的记录都是基于和他接触的这些皇子皇孙们,以及重要的朝廷大臣的嘴里知道的事情做记载。贝尔在整个游记里,用词也是非常谨慎。
在自己并不确定的事情上,用的也都是“据说”这样的词语。可见他的这本外国游记记载的事情,基本基于事实。比如他在游记中记载,据说雍正皇上想让十四爷继承皇位。
据贝尔记载,十四皇子是深得康熙爷的喜欢的,十四皇子这边的利益集团自然以为他就是继位人选,所以就大量制造社会舆论,宣称十四皇子已经是康熙皇帝的接班人选。
用这个来拉拢人心,也为接下来的上位做好准备。在这种舆论风向一边倒的情况下,雍正却登基了,确实让人不得不怀疑。
雍正爷的性格是属于忘恩寡义类型的。虽然刚登基的时候,选择隐忍,登基两三年后根基稳定了,就开始大量的斩草除根。
他的游记只有这些记载,至于孰是孰非,只能凭世人猜测了。不管雍正究竟如何上位的,也都不能抹杀了他在位时候,创下的功劳。
一是他改革税制,推行“摊丁入亩”;二是中央体制,设立“军机处”。三是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归流”。
同时他还生了乾隆这样一个好儿子,可以通过他前期的努力,后期通过乾隆不断的勤于执政,所以才把大清王朝推向了一个历史的辉煌时期。
九王夺嫡,不管结局如何,在帝王之家,兄弟相残,始终是难免的。只能说一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对于后世人来说,只要造福于老百姓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至于帝王之家的生死杀伐,在所难免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