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时间约8min
书接上回:
1928年,大雄宝殿屋梁断裂,屋顶坍塌,江南地区又折损一座宋构。
保圣大殿坍塌后抢救出的主尊塑像但后续还是遗失了,未能留存
宋构虽毁,但罗汉塑壁却并非全部被砸毁,此后保圣寺修起一座古物陈列馆来保存剩下的九尊罗汉塑像,而破损的罗汉塑壁也被抢救出来进行整合修复,成为了我们如今熟知的样子。
保圣寺古物馆陈列的罗汉塑像 摄影:禹涵
千年岁月,数度兴废,遗迹残留,后人整修,如今的保圣寺静寂一方,风韵犹存。
叁
禅林新馆
大殿坍塌后,为保护其中残存塑像,一批有识之士为之奔走,时值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叶恭绰、蔡元培等社会贤达仍竭尽所能维护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精神不可谓不感人。
蔡元培先生在留园婚礼上曾公开募集过塑像的保护资金
1929年,保存委员会制订了保护剩余塑像的《保存计划书》,保护内容分为两项,一是修复塑像,二是修建一座古物馆来保存塑像。
古物馆正面
古物馆侧面
古物馆的修建被委托给当时的著名设计师范文照。范文照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对中国传统建筑也有相当的功底,回国后设计了许多重要建筑。
保圣寺古物馆设计 范文照先生
当时他的设计思想与风格表现为“复古”和“折衷”。传统思潮与西方建筑理念对撞,挣扎与磨合中,有了第一代古物馆的雏形。
- 古物馆初建 -
古物馆在大殿原址修建,根据《保存计划书》,原计划是要按照倒塌的大殿样式重建,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构。但是由于经费不足,这个计划只得被放弃,简化为平顶小檐。
古物馆基本仿取了原大殿,坐北朝南,平面方三间,前部带坡屋。但是整体的风格表现为中西合璧,这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
除了部分建筑学者注意到了保圣寺大殿的重要性,当时大部分人更重雕塑,对古代建筑重视性不足,故而古物馆彻底破坏了大殿的遗存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塑像的确被保护起来了。
保圣寺古物馆殿堂侧面 摄影:刘江岭
虽其中多经波折,但众多社会名流的参与使整个保护工程轰动一时。保圣寺也在大殿塌毁后有了新的时代价值。
古物馆初建时的平顶小檐
只是古物馆建好后却并非盖棺定论,而是在长达近百年的时光里又有着改建。
- 古物馆第一次改建-
建国初期,苏联的“民族性”建筑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52年,梁思成发表一系列论文,强调了“建筑的民族性”以及寻找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大屋顶”成为中式民族性重要的一部分。
国家图书馆文津街馆(北平图书馆旧址)大屋顶建筑
1950年代初,古物馆平屋顶漏雨,政府立即募资修缮。1954年陈从周考察保圣寺,建议改为坡屋顶以解决传统屋顶漏水的问题,而屋顶的形制怎么改,成为了一个议题。
保圣寺山门、古物馆改建提议陈从周先生
后来苏联国内形势的变化,复古主义和“虚假装饰”成为批判民族性的新一轮思潮,我国建筑界随之受到影响,“民族性”之风戛然而止。
景山后建有大屋顶的地安门宿舍大楼
古物馆在陈从周先生提出需要加增屋顶后,即开始了第一次改造,但这次改造却并未使用民族性“大屋顶”,取而代之的是与寺庙建筑群不适配的红板瓦坡顶。
改建后的红板瓦坡顶
这次古物馆改造后,“民族性”并未获得体现,新增的红板瓦顶虽然解决了渗水漏雨的问题,但与其周边的传统建筑并不能保持和谐,在观感上并不理想。
而在这一批判思潮过后,古物馆终而还是面临一个问题,即红板瓦坡顶与寺庙建筑并不适配。
- 古物馆第二次改建-
1987年,保圣寺古物馆又经改建,在力图使其呈现古建筑风貌,与苏州古建筑融为一体的思想下,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单檐歇山顶的中国传统殿式屋顶。
除了古物馆本体外,古物馆门口横匾上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题书“九罗汉圣迹”。
抱厦上有国民政府官员、书法家于右任的题书“保圣寺古物馆”。
于右任题书 保圣寺古物馆
张仃题书 九罗汉圣迹
古物馆庭院门楼上有民国时期两广督军、陆军大元帅谭延闿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
谭延闿题写“保圣寺古物馆”
这样一座小小的殿堂却集合了许多名家手记,堪称民国名家荟萃。
大殿改造后,在古物馆前出现了院落大门
从中西合璧到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的回归,除了古物馆建筑不断完善,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每个时代建筑审美及修缮保护理念的缩影。
肆
剩塑残山
再说回191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初访保圣寺,使寺中的罗汉古塑再度进入世人的视线。
保圣寺中悬有一对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子,为江南佛像无双。”
古物馆 下联
古物馆 上联
“惠子”指的是唐朝开元年间有“塑圣”之称的雕塑名家杨惠之。他与“画圣”吴道子皆师法张僧繇,时人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 唐宋之辩 -
杨惠之是苏州人,十八罗汉为“圣手杨惠之所摹”的说法又见诸众多文献之上,顾颉刚考察之后亦认为是杨惠之作品。
顾颉刚 1954年在上海
1924年,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在研究保圣寺泥塑后,怀疑并非唐代遗迹,其后怀疑者渐多。
多年以后顾颉刚对唐塑的判定作出了修正,他经过考证后认为,保圣寺塑像实则是北宋人所塑,明清之人曾多次涂饰。数家学者多番论证之下,保圣寺罗汉为宋塑基本已无疑。
伏虎罗汉 摄影:刘江岭
听经罗汉 摄影:刘江岭
虽然在塑像年代上有争议,但或许因为唤之唐塑能更引社会所关注的缘故,1928年保圣寺坍塌半壁后,叶恭绰等人发起组织“唐塑保存会”,在蔡元培、顾颉刚等人的努力筹措下,募集到23600元的保护资金。
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开会摄影
- 名家修缮 -
1930年秋天,保圣寺维修工程启动,完成于1932年秋。其中的塑壁整修工作由雕塑家江小鹣、滑田友主持。
前排左二为滑田友教授 摄于保圣寺天王殿前
滑田友根据《塑壁残影》一书和当地照相馆拍的照片等资料,扒出了遗迹上的水、石头、泥塑等残片,自己加以增补,尽可能作了垛墙。
他把残留下来的九尊罗汉布置在修复的塑壁之上,原来两壁相对摆放的罗汉被合并为一壁朝外。
保圣寺古物馆殿堂塑像陈列 摄影:刘江岭
如今这半堂罗汉由于修复者的巧思,仍然闪烁着艺术的美妙光辉。虽然部分塑像破损严重,但修复者没有自作聪明进行矫饰,而是使其尽量维持了唐宋以来的历史原貌。
达摩罗汉
沉思罗汉
经过“原真性”的修饰,我们可从面目有残、色彩有失的塑像身上感受到岁月沧桑,仿佛能够与古代的艺术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顾颉刚曾特意点出,保圣寺罗汉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他寺庙罗汉皆为两壁排班而坐,而保圣寺罗汉在塑壁上自然摆放,倍加鲜活。
罗汉似自然摆放的塑壁 摄影:刘江岭
“他们真在山上做这些事情,并不是替三世佛排班护卫。”
塑壁有两种形式,其一薄如山水画,其二厚如石叠假山,保圣寺塑壁显然是后者。从《塑壁残影》中28幅摄于罗汉毁坏前的照片,我们可以一窥塑壁丽影。
根据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大殿主尊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胁侍及十八尊罗汉其中十尊从前的样貌。
- 主尊释迦摩尼(不存)-
释迦牟尼像惟妙惟肖,鲜活之中透露出憨厚意味,特别的手印引人遐思。
佛首在整个佛像中占据的比例略大,五官传神,鼻梁较高,鼻翼较宽,嘴巴较小。下巴肥厚,似有胡须。
他身着通肩式佛衣,腰间系有蝴蝶形的同心结。用简洁明快的弧线勾勒出胸肌和肋骨。生动传神而又不失宝相庄严。
- 迦叶、阿难胁侍(不存)-
释迦牟尼左右为阿难尊者像、迦叶尊者像,可惜三者皆已不存。
迦叶尊者像旧照
阿难尊者像旧照
迦叶尊者抱拳不合掌,五官凸显,眼神平静,下垂的面部肌肉中传递出慈祥。
阿难尊者双手合十,头型丰腴,眼睛轻微上挑,鼻翼宽,嘴唇薄。他们的衣纹皆是简中有繁,间距均匀,贴身感强。
-塑壁残迹-
塑壁亦称“影壁”“悬塑”“海山”,由山水画演变而来。运用立体或浮雕的方式将山海云石悬塑于壁,人物形象高下错落、散置其间,颇有点“3D打印山水画”的味道,可谓让山水画“活过来”。
这种雕塑方式传为杨惠之所创,经北宋山水画名家郭熙进一步发展,从而流行开来。而保圣寺这一堂罗汉,就散布在这塑壁山海之间。
现存九尊罗汉都被安置在正面古物馆的塑壁之上,让我们走近塑壁,细致了解这一组罗汉杰作。
- 达摩(禅定)罗汉 -
禅宗始祖达摩罗汉(坊间有说法为梁武帝像)为入禅之相,闭目冥想,面无表情,体现了“静处安禅治毒龙”的意境。
达摩(禅定)罗汉摄影:刘江岭
禅定罗汉旧照
达摩罗汉轻闭双目,鼻翼与嘴巴同宽,袈裟如披巾状,双臂掩于其下。
-望雁罗汉 -
望雁罗汉,具有“胡貌梵相”的特征,大眼圆睁,看向远方,右手按膝,左手按石。
望雁罗汉 摄影:刘江岭
望雁罗汉拆下后旧照
他额头突出,印堂皱起,衣服轻薄而贴体,衣纹较为稠密,呈现出“曹衣出水”的风格。
望雁罗汉流畅的衣着褶皱
望雁与其他罗汉在塑造上有颇多不同,蕴含南北朝、唐代遗风,故而被顾颉刚和大村西崖认为有可能是杨惠之原作。
-讲经罗汉-
讲经罗汉,瘦削的身形中依稀可见康健的筋骨,头型瘦长,下巴向前凸出,五官尤为立体。
讲经罗汉摄影:刘江岭
讲经罗汉旧照
他左手扶膝,右臂上弯,前胸内收,后背微驼,喉结突起,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佛家经典,可谓诲而不倦。
-听经罗汉-
听经罗汉,脸型圆中见方,眼角上挑,面部有一定程度的脱落,但仍可看出其专心致志的安详神情。
听经罗汉摄影:刘江岭
听经罗汉旧照
他双目微合、姿态恭谨,完全被长者的讲解所吸引,沉浸在佛国的伟大世界里,可谓学而不厌。
讲经罗汉与听经罗汉 摄影:刘江岭
这组雕塑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老者是夸张的动态,少者是写实的静态,相得益彰,趣味十足。
- 尴尬罗汉-
尴尬罗汉,他面上表情丰富,好像遇到了什么尴尬的事情,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因故俗称。
尴尬罗汉摄影:刘江岭
尴尬罗汉旧照
其刻画呈现了世俗化和人情化的特征,衣褶塑法也很有特点,服装层次分明,转折翻叠间折纹却十分自然,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袒腹罗汉 -
袒腹罗汉,心宽体胖、超然物外。他的肌体十分丰腴,宽大的衣衫,袒胸露腹,简单地依岩而坐便流露出气宇不凡的气质。
坦腹罗汉摄影:刘江岭
坦腹罗汉旧照
廖廖几笔的柔和线条,令人叹为观止地呈现出了似乎在微微抖动的放松肌肉。
-伏虎(愤怒)罗汉 -
伏虎罗汉,雄壮的肌肉展现出他的凶猛和骠悍,双目炯炯有神,迸发出精光,眉宇间又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伏虎罗汉摄影:刘江岭
伏虎罗汉旧照
他怒不可遏,誓要涤荡人世间一切的邪恶和丑陋。
-沉思(寂寞)罗汉 -
沉思罗汉,年纪应该不大,身形也较小。衣纹之间有穿插,两袖下摆,盈然有微风,袈裟环扣为马镫形。
沉思罗汉摄影:刘江岭
沉思罗汉旧照
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佛教的疑难,面相略为丰腴,显得敦厚凝重,蚕眉与秀目间颇有灵气,绰约的风姿挥溢出潇洒的气韵。
-智真罗汉 -
智真罗汉,呈枷跌坐,双手分别平放于双腿,注视着前方似是在思考什么。
智者罗汉摄影:刘江岭
智者罗汉旧照
他的头型圆中有方,五官十分端正,双眼半开半闭,静中有动似有眼波流转,显露出精妙的智慧。仿佛摆脱了世俗的困惑与烦恼,进入到佛门的崇高境界里。
-降龙罗汉(不存) -
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一尊未留存下来的降龙罗汉(推测),与望雁罗汉不同,他仰首向天,怒目而视,俨然一副驱使飞龙的样子。
降龙罗汉旧照
龙尾残件旧照
而值得一提的是,老照片中很难发现的一处角落挂着残存的龙尾,应与降龙罗汉是相互呼应的。
降龙罗汉明显的抬头上望,瞩目于一处
他五官集中,傲骨蹙眉,袈裟半袒,露出强健的胸肌,衣纹出现了多种间距的变化。
-对拜罗汉左、右(不存) -
左边的罗汉双手合十,低头下拜。袈裟袖子十分宽大,衣褶较为稀疏,有“褒衣博带”之风。隐约可见精致的五官,鼻梁较低,下颌线柔和。
右边的罗汉头部损坏,与左边的罗汉姿态相近。可见两层袈裟,下垂自然,衣纹较少。
对拜罗汉左旧照
对拜罗汉右旧照
郭沫若曾对这些塑像做出过极高的评价:
“保圣寺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觉到一种崇高的美。”
罗汉已是珍品,一墙塑壁又将罗汉与自然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山水之间,怡然自得,风流隽永,成就这独一无二的半堂塑壁罗汉。
保圣寺古物馆殿堂塑像陈列摄影:刘江岭
在塑壁打造的幽静氛围中,塑像栩栩如生的面貌,格外逼真的情态,精工细作的服饰,皆展现出写实和风格化的完美统一。
保圣寺罗汉塑像之美,被传了千年,还将继续成为世人口中的艺术瑰宝。
九罗汉塑壁
而保圣寺宋构大殿,还未来得及道一声珍重,便已同岁月风尘一同散去,成为后人口中的一个遗憾。
保圣寺古物馆 摄影:禹涵
岁月无情地将世间万物吞吐,任你是唐构宋构,唐塑宋塑,从未将谁厚待。然而面对如此的艺术珍宝,它终究免不了一丝恻隐之心,将剩塑残影留与后人。
人比岁月有情得多,那一代人竭尽全力地去追逐那残影,执着于拼凑那曾经的荣光。
剩塑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菲林之间,你可看见?
那是千年前的匠人
为了信仰完成的不朽艺术
至今依然浮现于塑壁山海之上
栩栩如生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甪直(“江南古镇”系列)》2.李哲瑞《四铺作插昂造斗拱的材料与结构性能研究——以甪直保圣寺天王殿为例》3.李敏《甪直保圣寺天王殿实测调查研究》4.陈从周《甪直保圣寺天王殿》5.张十庆《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6.大村西崖《塑壁残影》7.徐耀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甪直镇》8.王卫平《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9.赖永海 王月清《中国佛教艺术史》10.茅铨《顾颉刚为修复古佛而奔走》11.尚荣《苏州保圣寺、紫金庵罗汉雕塑研究》12.刘剑伟《甪直保圣寺泥塑探析》13.王炳毅《陈从周大胆质疑保圣寺罗汉塑像雕塑年代》14.张鹏《钱绍武谈艺录(四)——关于甪直保圣寺》15.张十庆《民国时期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甪直保圣寺古塑像的保存》16.啊葱 Dipo《梁思成,与北京的“大屋顶”们》
下一篇
小说《天黑得很慢》简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