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高血压的中西医浅识

全国中医学术交流协会第十一期讲课内容(真实整理)

主持人:张弛

宣传:王世平葛臻略张林峰潘维汉

整理:张见伟邹秋婷许韵晨

全国中医学术交流协会专题讲座

主题:高血压的中西医浅识

主讲:谢银阳(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大家好!我叫谢银阳,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我今天想分享一下自己关于高血压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不吝赐教。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5%~20%。高血压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作为某些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肾上腺和脑垂体肿瘤等)的一个症状表现,约占高血压病人总数的10%~20%。原发性高血压(也称高血压病)约占高血压患者的80%以上

原发性高血压可分为良性高血压(又称缓进型高血压)与恶性高血压,因良性高血压病人占高血压的95%左右,故我主要谈谈良性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继而产生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等复杂的内脏疾病,其致残、致死率较高。

高血压病程经过缓慢,可达10~20年以上,按期发展过程可分三期:功能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为什么高血压的发病率这么高?遗传、种族、肥胖、高脂、高钠饮食、缺少运动及精神紧张、焦虑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成年人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时经非同日(一般间隔1~2周)测量3次,收缩压≥或舒张压≥,两项中有一项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一定的作用,也是挺好的治疗方法。

可是,服用降压药虽然降低血压,但是病人摆脱不了降压药,当然了,病也并没有真正的好。 所以,我们治疗的目的已不再仅仅是降低升高的血压,而是防治靶器官损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减免心脑事件的发生。

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医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眩晕多由情志不畅、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金刃所伤等,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下面,我就主要介绍一个病例和自己对高血压的认识。

医案:某男,50岁。有高血压及眩晕病史多年,数月一发或一月数发不等,发则头晕眼花,自感天玄地转,耳鸣如蝉噪不休,须闭目仰卧,体位稍稍更动则头旋加剧,呕恶频作,舌苔腻,脉弦滑有力。以平肝熄风、清化痰浊为治法,取风池、外关、丰隆、太冲,反复行针,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此为医案前半分。下面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

1.病人为什么会眩晕?

我个人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受纳,纳运相合,才能化生水谷精微。 “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水谷精微充盈于脉,才能上养清窍、头目,现在脾为痰浊所困,升降失职,清阳不升,不能上养清窍,则发为眩晕。

2.对于“体位稍稍更动则眩晕加重,呕恶频作”的病机呢?

我认为是肝阳夹痰浊上泛清窍的结果。《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眩晕论治》曰: “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升主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肝阳夹痰上扰清窍则头晕眼花,自感天玄地转,耳鸣如蝉噪不休,须闭目仰卧,体位稍稍更动则头旋加剧,呕恶频作。舌苔腻,脉弦滑有力为肝阳夹痰浊上逆之象。

接下来说说我对取穴的理解: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手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要穴,无论外风还是内风引起的头部疾患,针刺治疗均有效。故针刺可以平肝熄风,治疗眩晕。外关为三焦经穴,用泻法对头晕,耳鸣有特效。《针灸甲乙经》记载:耳焞焞浑浑,聋无所闻,外关主之。丰隆为胃经穴,针刺不仅能治眩晕还能祛痰浊、治呕恶。《玉龙歌》里也有痰多宜向丰隆泻的记载。太冲为肝经原穴,治疗肝经诸疾,针刺泻法对肝阳上亢之眩晕特别有效。

病案的下半部分:

连续治疗2~3次后病情好转,但仍有发作(间隔时间延长,且症状较轻)。遂改用调补肝肾之法,取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等穴,每周2~3次。连续三月遂愈,观察年余未再复发。

肝和肾为乙癸同源,虚则多责之肾,实则多责之肝,病人患病多年伤及肾阴,则必不为实证,故发病时为本虚标实,恢复期以虚为主。我认为疾病已经由标实为主转化为本虚为主,肝俞、肾俞为肝脏,肾脏之气输注于腰背的腧穴,针刺不仅能分别治疗肝病、肾病;而且能分别治疗与肝有关的疾病、与肾有关的疾病。针刺用补法疏利气机,滋补肝肾之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要穴,是肝、肾、脾三阴经交会之处而得名,针刺有调补肝肾的功效。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要穴,是肝、肾、脾三阴经交会之处而得名,针刺有调补肝肾的功效。

高血压在我国不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而且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据报道,目前医学界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包括各种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不治已病治未病”应该适用于很多疾病的防治之中,所以,我认为调畅情志,注意饮食,休息和适当锻炼对于中老年人预防高血压尤其重要。

自从学中医后我对疾病观开始发生变化——从开始的直接消灭病因和病理产物到现在的提高自身正气进而驱邪外出。

我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认为这样就可以预防很多亚健康和“富贵病”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是我认为的中医的疾病观。现在高血压是常见病、高发病。仅吃降压药又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我们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优势,所以我认为:应该让实践来检验我们中医,就像当年非典一样。

最后让我们以仲景先师的话激励我们前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扩充]:降压小知识

1、降压茶:(1)[处方]萝布麻叶6克山楂15克 五味子5克 冰糖适量[制法]将上四味开水冲泡代茶。[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化淤,生津止喝。此茶久饮可降低血脂降低血压,并可防治冠心病。(2)玉米须适量泡茶饮。玉米须味甘性平,有利尿消肿、降血压、止血、利胆等作用。

2、穴位贴敷涌泉穴持久降压:[操作技法]吴茱萸10克,研末用醋调糊,用纱布包后敷涌泉穴,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双侧穴位同用,10次为1个疗程,隔1周进行下1个疗程。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故名。《灵枢经·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涌泉穴有滋阴潜阳、醒神安神之效。吴茱萸气味苦辛而温,性且烈,味辛则升,苦则降;辛能散,苦能坚;亦升亦降,亦散亦坚;故上不至极上,下不至极下,其性苦过于辛,降多而升少,肝主疏泄,肝平则气自下,敷于涌泉可引血下行,有报道吴茱萸研末贴敷涌泉穴调治高血压疗效显著。

3、食疗山楂粥:[原料]山楂30~40克粳米100克砂糖10克[制作]先将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砂糖煮粥。[用法]可在两餐之间当点心服食,不宜空腹食,以7~10天为一疗程。[功效]健脾胃,消食积,散淤血。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药鉴》山楂,气平,味酸涩,带甘辛,无毒。利痰消食,下积气,散滞血。疗疝,止腹疼。专治肉积,能开脾健胃。《长沙药解》粳米,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两药相配伍,可增强健脾胃、消食积、散淤血之功。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