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时间约10min
建筑精妙的禅林与塑像精绝的寺院虽算不得太多,也并不罕见,但建筑与塑像两种艺术交相辉映于一处之地却少见得很。
苏州甪直的保圣寺绝对能算其中一处,“天下罗汉两堂半,吴中独占一堂半”,吴中这半堂便在保圣寺。
保圣寺大殿遗存罗汉塑壁
只剩半堂,仍然灵气逼人,仍然名动天下,仍然有一批为使其留存而殷勤奔走之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保圣寺之奇,绝不仅在罗汉。
借得一双倒转时光的慧眼,看向保存罗汉的古物馆,回溯百年,便能看到保圣寺走过千年的宋构大殿,那是《营造法式》的完美样本。
保圣寺大殿实宋构实景复原 摄影:禹涵
唐风袅袅,宋韵悠悠,而保圣寺的故事开端还在更古老的岁月里。
壹
吴门旧刹
甪直古镇,今属苏州市吴中区,地处江南地区的核心区域。它东邻昆山,离上海不足60公里,南临澄湖,西距苏州城18公里,北靠吴淞江。
这座河湖环抱的典型江南古镇素有“五湖之厅”(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六泽之冲”(吴淞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之称。
甪直古镇与保圣寺远眺 摄影:禹涵
- 甪直古镇 -
古人称甪直是“水云之乡、稼渔之区”,然而甪直却是以庙兴市,其兴盛全归功于保圣寺,相较于大多起于交通和商贸的古镇,甪直十分特殊。
甪直古镇石板桥
甪直古镇围绕保圣寺的河网
昔年保圣寺繁盛,古镇围绕着寺庙发展。靠近保圣寺的西汇塘一带,商市发达,烧香拜佛的人们创造了大量的消费需求,周围遍是饭店、旅店、茶馆和百货店。
古镇中遍布的店铺和民居
甪直历经千年风霜,从围绕保圣寺方圆一里的村落成长为“吴东巨镇”,盛衰早已不为寺庙所拘。
而甪直保圣寺,则在古镇中心依然留存着,至今我们都能看出它依然庞大的规模。
保圣寺建筑群正面
建筑群自北向南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尚佛教,《辩证论》载,梁朝时有寺院两千八百四十六所。当时苏州佛教也进入高速发展期,涌现出许多佛教名刹,保圣教寺即在众寺之中。
- 保圣寺沿革 -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方发展至鼎盛,唐朝诗人杜牧有诗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保圣寺西园留有始建于梁的白莲寺旧址
至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保圣寺废弃,后在唐末战乱中遭到损毁。
唐末五代后,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禅门中兴,寺庙重建,规模不断扩大。据称最盛时庙产占了半个甪直古镇的面积,僧侣可达千余人。
世事轮转,两宋时甪直虽可守一方净土,但终究难免元代末年时,大规模战乱对寺院的破坏,此后寺院又日趋萧条。
至明代,保圣寺再度振兴,大殿添建抱厦,天王殿重修,保圣寺成为可与杭州灵隐寺相媲美的江南四大寺院之一。
保圣寺主轴线建筑格局 摄影:禹涵
但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寺庙又因太平天国战争被毁去大部分。清同治年间,虽然寺庙也有修缮,但败落已不可挽回。民国初年,保圣寺年久失修,大部分殿宇坍圮。
大殿内的十八尊罗汉部分被毁。1928年,大殿因年久失修而屋梁断裂,屋顶的塌陷使殿内西壁的泥塑罗汉像再次遭到毁坏,最终只余九尊。
保圣寺原大殿塑像《塑壁残影》
1932年,在仁人志士的募建下,保圣寺修起一座古物陈列馆来保存剩下的罗汉塑像。
相较于素来为人所重的罗汉塑壁,保圣寺在建筑方面受到的重视与其价值却鲜有人关注。
- 格局 -
保圣寺建筑群为东西两院,西院寂寥空旷,曾为甫里先生陆龟蒙宅邸,北宋重建为白莲寺,早年已毁,遗址只剩下柱础石。
白莲寺旧址及柱础寺的西侧为陆龟蒙衣冠冢,清风亭和斗鸭池。
陆龟蒙衣冠冢
清风亭
斗鸭池(左)
斗鸭池(右)
西院南面为叶圣陶墓和纪念馆。叶老先生与甪直这个地方也有着深厚的渊源。若实地探访,不妨也前往西院瞻仰一番。
叶圣陶墓
纪念馆
东院的现存建筑沿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古物馆。保圣寺历代格局变化较大,但山门至大殿这两进院落基本维持旧貌。
- 山门 -
保圣寺原山门为苏州状元彭启丰捐资所建(1761年),后在咸丰时期被毁。
彭家后裔在1864年重建山门,上有“西圣居”竖匾,下为彭启丰所题的“辅扬显秘”,遗憾的是山门在抗日战争中再次被砸毁成为废墟。
保圣寺原山门《塑壁残影》
如今我们所见的山门为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所设计重建的,其外侧仿旧照中设置有江南风格的山门,与旧照中相比,大体尺度相当,但其上仅设置了一层屋檐。
现山门
而山门内则为拱形洞门,上额为李桦题写的“辅扬显秘”,背额为“法云永护”。
“辅扬显秘”
“法云永护”
穿过拱形山门是一进院落,院内有数十株近时所栽种的松树和湖石假山,假山后便是天王殿和殿前的幡杆夹石,幡杆夹石是在节庆和做道场时竖立高竿旗幡而使用的,为北宋遗物。
夹杆石
夹杆石细部
- 天王殿 -
天王殿是保圣寺的第一重殿,称为前殿,或为接引殿。殿中本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
天王殿正面
天王殿侧面
此殿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首次重建,崇祯三年(1630年)再次重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大修,后又因战争受损。
旧照中,天王殿的外墙已塌毁,应本为保圣寺二山门,故而也有作为安放四大天王的过门之用,但如今修缮后被改为殿,四大天王不见,其中陈列也变为保圣寺的史料。
保圣寺天王殿旧照《塑壁残影》
据陈从周先生考证,天王殿现存梁架大多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
而根据李敏先生进一步研究确定,保圣寺天王殿虽然梁架搭接手法为明代常见,但也有宋代遗存构件留于殿中,是不可多得的早期木构遗存。
柱头斗栱
柱头里转
转角斗栱
转角里转
- 天王殿木构 -
在现存殿内整体构架上可以看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出檐上翘明显,体量不大,但古意盎然。
其中大木构件套用了苏州地方尺,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其柱网地盘设计则更接近宋尺。
大殿内部明间开间跨度 摄影:禹涵
系天王殿整体延续了宋制地盘与毁坏后留存的间架,又于后世修缮时套用了苏州地方做法。
- 天王殿铺作 -
保圣寺天王殿铺作分有前后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与山面柱头铺作。
其中前后檐铺作里转搭接乳栿,山面铺作里转则搭接丁栿,而转角铺作则直接昂尾挑斡上抵中平槫,上下受力结构明显。
转角铺作昂尾 摄影:禹涵
值得注意的是,天王殿铺作放置中,明间为双补间铺作,与宋制双补间形象相符,是早期特征之一。
明间补间铺作外侧
明间补间铺作内侧
且斗栱上,大量昂栱出现栱头不均分卷杀、不对称拱眼、昂嘴下刻线等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宋式建筑构件风貌,此情况则明确体现出明代重修的天王殿有着对宋代构件大幅度的保留与模仿沿用情况。
天王殿斗栱特征细节
且天王殿阑额上无普柏枋,这也是一种较早期的做法。更让人惊讶的是,天王殿角昂尾与阑额明显有着宋式朱白隐刻,这是传承自唐宋而来早期彩画的特征。
天王殿阑额上的朱白痕迹示意
其实苏州一带朱白彩画至清代都有沿用,但天王殿表现出的朱白没有两端刻如意头等装饰,其线段间隔与宽度均为典型的宋式朱白,价值极高。
- 天王殿梁架 -
天王殿构架为六架椽屋前后三椽栿分心用三柱,结构简练,架构明了。大殿左右两边的次间被均匀分成四个小方形,便于合理放置天王造像。
与我们常见的进深八架不同,天王殿前后距离不大,乳栿、丁栿承担了主要横向连接功能,外檐铺作均交叠在内部两根内柱上。
天王殿敞亮的彻上明造,同样让梁架体系可以直观地被获取,其结构明确地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力学传导途径。
梁架正面
梁架顶部
梁架侧面
相对于我们之前提到的较为复杂的殿堂结构,天王殿不论是构件交接还是视觉观感均呈现出极简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在其后方的宋代大殿上同样体现的非常明显。
建国后对天王殿进行了多次修葺,如今可于其轩昂气势中见到明代式样的旧影。
天王殿正面
天王殿俯视
天王殿侧面
但本世纪初,对天王殿进行屋面整修时并未严格遵循建筑原有屋顶做法,加之缺少相关的修缮归档记录,如今我们见到的大殿屋面实则并非旧照中留存的样子,已经过改建。
大殿圆窗
大殿山面
殿堂飞檐
正脊鸱吻
- 天王殿柱础 -
柱础为覆盆式,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为北宋旧物。柱础大而柱身狭细,这说明它们是不同时期的产物,重建时整体木构的规模缩小,仍使用了原来的柱础。
柱础旧照
柱础现状
联系天王殿柱脚下的宋式柱础,这些证据都很可能指向,明代对保圣寺天王殿的重建,是在一座宋代殿宇的基址上进行的,保留了一定宋殿的形制特征,也重复利用了许多宋代构件。
-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 -
二进院落中有两件古物,西侧为青石经幢,全称“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比例匀称,雕刻精美。
民国《吴县志》记载,此幢为唐大中八年(854年)建,宋绍兴十五年(1154年)重立,原在山门前,后移于此,正是唐大中年间创立保圣寺的实证。
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幢座为两层束腰须弥座,底层为云水纹的覆盆形石础。
第一层为蟠龙图案,盘盖是覆莲型花纹。
云水纹的覆盆形石础
蟠龙
覆莲型花纹
第二层为四大金刚,盘盖是仰莲花纹,上刻有石栏杆。
四大金刚
仰莲形花纹
石栏杆
第三层为陀罗尼经咒石刻,盘盖是八角形石盖。
陀罗尼经咒石刻
八角形石盖
第四层为如意云图案,盘盖是仰莲型花纹。
如意云图案宝珠
仰莲
第五层为莲花座上坐佛图案,盘盖是屋顶型石盖。
端坐着的佛像
屋顶型石盖
第六层为菩萨像和仙鹤图案,盘盖是华盖型石盖。
菩萨像和仙鹤
华盖型石盖
第七层为金刚力士图案,顶盖是飞天形象。
金刚力士
飞天,迦陵频伽
顶端为蟠桃型,刻曼陀罗花,以飞天和云头纹圆盖结顶。
-铁钟 -
东侧为明末清初所铸的双首四爪龙大铁钟,钟身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方无灾”等吉语。
双首四爪龙大铁钟
五谷丰登吉语
幡杆夹石、青石经幢和双首四爪龙大铁钟被游客称为保圣寺“三宝”。
此外,寺内还有“三绝”:一是西院内矗立着的二雄一雌三棵千年银杏树,二是第一进院落内四株百岁有余的枸杞树,三是保圣寺古物馆至西院过道上植有的百年古紫藤。
银杏
枸杞
紫藤
- 保圣寺古物馆(旧大殿遗址) -
经幢之后即保圣寺古物馆,其是在倒塌的大雄宝殿原址上重建,由建筑师范文照设计。
古物馆也以古建筑开间形态作为基本设计原则,其柱网与原有大殿大致相同。
保圣寺古物馆如今我们看到的古物馆也并非其初建时的面貌,而是在八十年代改为与寺庙建筑风格一致的传统建筑屋顶。
贰
宋构蒙尘
面对着中西混搭的保圣寺古物馆,我们心中不免有着叹息,这终究不是那座北宋年间留下的大殿。
保圣寺大殿旧照 《塑壁残影》
据《吴郡甫里志》记载,保圣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明成化年间,保圣寺僧侣璇大章修缮大殿时保留了宋代样式。
除了文献记载之外,根据旧照片拍摄的立面与梁架细节,我们可以判断塌毁前的保圣寺为宋构无疑,且极有可能自始建起,历代修缮均未改动大殿梁架。
这也可以解释民国塌毁时,为什么大殿构架可以呈现出完整的宋代结构特征。
保圣寺大殿旧照 《塑壁残影》
相对于其他建筑遗址,保圣寺大殿倾圮时间较晚,故其建筑及塑壁状况都有较为详实的文字记述、实测平面图以及照片。
其中最为完整的是日本东洋美术史家大村西崖的《塑壁残影》中的影像。该影像可以清晰的辨认出构件形状及组合形式,为我们复原大殿提供了很多细节信息。
保圣寺大殿旧照 《塑壁残影》
旧照中显示,保圣寺斗栱做法与《营造法式》形成完美比照,不仅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梁架形式特点,还完整保留了自五代以来江南建筑的地域做法和传统特色。
保圣寺大殿旧照 《塑壁残影》
保圣寺大殿是江南遗存宋构中,年代仅次于宁波保国寺大殿的重要殿堂,其“殿建于宋”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保圣寺大殿宋代实景叠加复原 摄影:禹涵
我们根据张十庆先生的复原设计,结合旧照与记录尺度,复原了这座北宋留下的殿堂。
- 用材尺度与营造尺参考 -
保圣寺与保国寺大殿两座建筑年代相近地域相接,二者平面柱网规模也十分近似,当然保圣寺大殿在铺作等级及装饰等方面都要低于后者。
宁波保国寺大殿内部宋代木构
权衡遗存旧照所呈现的构件比例并参考保国寺大殿,复原保圣寺大殿用材大致介于四五等材之间,足材接近一尺,出于简明考量复制了保国寺大殿用材,即单材7寸,足材一尺材宽4.67寸。
保圣寺大殿旧照 《塑壁残影》
关于营造尺方面,张十庆老师根据大西村崖考察时所测量柱网数据,令开间均为整/半尺数,得到营造尺为30.75cm。
- 平面柱网-
大殿平面近方形,殿内四柱,无副阶周匝,面阔和进深各三间,进深八架椽,其中中平槫外侧还多置一圈承椽枋,较为少见。
殿堂中设佛坛,三面塑壁,佛坛置于大殿后中平槫下,前侧空间则用于礼佛。
- 铺作(斗栱) -
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里转单杪承乳栿并上出挑斡,补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里转双杪上昂并挑斡。
大殿内槽铺作与外檐铺作如出一辙,就如同将外檐置于内侧使用一样,但二者不同的是,内槽柱头铺作搭接四椽栿,内槽补间铺作则为上昂,没有外檐下昂部分。
保圣寺大殿的扶壁栱已用重栱做法,区别于越地用单栱的保国寺大殿,是对五代以来吴地的手法演进的反映。
保圣寺铺作
金华天宁寺铺作
区别与保国寺大殿的平行双昂,保圣寺大殿的外檐铺作里跳,是已知木构所见与挑斡不平行的“类上昂”做法的最早实证。两宋以后,不平行“类上昂”+挑斡做法在江南地区继续沿用。
保圣寺大殿旧照 《塑壁残影》
保圣寺大殿的斗栱外跳同样饶有趣味,与《营造法式》之制度不同:双瓣华头子与无耍头之制皆见于记载,而本殿二跳下昂出跳甚短又向上抬高之做法不合于“法式”归平之要求。
保圣寺大殿拆下的斗拱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 张十庆
却同湖州飞英塔石塔与金华天宁寺头昂极为接近,昂面起棱与“琴面”区别,柔中见骨。
金华天宁寺铺作出昂
湖州飞英塔石塔铺作细节
- 梁架-
梁架形式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前后对称。柱上无普柏枋,阑额不出头。这与现存的天王殿是一致的。
大殿梁栿使用月梁造,曲形劄牵,正面当心间阑额也同样使用月梁式做法。保圣寺大殿的月栿同保国寺大殿极似,梁身甚薄,斜项若隐若现,两侧下缘刻双线,似为缘道。
保圣寺大殿旧照《塑壁残影》
这与保国寺大殿如出一辙,我们至今仍旧可以在保圣寺大殿遗存月梁中看见同样的做法,体现了江南北宋做法之共性。
宁波保国寺大殿前檐当心间阑额
四椽栿与乳栿下施顺栿串,但是前槽乳栿下不用顺栿串,后槽则使用。推测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宋初佛殿内部空间较为低矮,为了使人流量较大的前槽空间高敞,而去掉了乳栿下的顺栿串。
其后檐在老照片中安置有佛像,结合两侧塑壁营造出佛坛空间,为造像加固结构、减少人员流动,更利于架构稳定。
- 柱础 -
殿基全用铺地宝莲花,柱面雕刻压地隐起的牡丹花,花的中心以花生童子点缀。
保圣寺大殿旧照 《塑壁残影》
如今保圣寺大殿柱础尚存,安置于古物馆外侧两边的廊道内。
古物馆外侧安置的柱础
- 外檐形式参考 -
根据遗存的资料可知大殿的基本形制和样式做法,但是大殿在一些复原的内容上,还需要相关遗构和研究成果去参考再加以推测。
外檐形式主要是指小木作门窗和瓦作脊饰两个方面,这些的原状在多次整修中已基本不存,故参照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进行推定。
灵隐寺石塔平座铺作
灵隐寺石塔外檐铺作
灵隐寺石塔、闸口白塔和罗汉院双塔等江南宋代遗构中用直棂板门和直棂窗,同时直棂板门还是当时江南的典型特征,故复原保圣寺大殿采用直棂板门和直棂窗的形式。
苏州瑞光塔修缮后的直棱窗
松阳延庆寺塔修缮后的直棱窗
宋代江南佛殿正脊脊饰多以鱼形吻为多,而且由宋至明一直沿用,复原保圣寺大殿要采用鱼形吻形式。
宁波天封塔地宫银殿
银殿鱼形鸱吻
复原的保圣寺大殿有着时代性做法,同时采用了江南地区的普遍做法,为江南木构的演化过程中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参照坐标。
复原过大殿后,不妨让我们走进保圣寺后世的历史,大殿虽已塌毁,但民国时期一群有识之士为文物保护而奔走呼号,同样是一笔浓墨重彩。
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开会摄影
在古物馆的沿革与塑像的抢救修复中,我们将了解到这座古寺同样珍贵的文物——罗汉塑壁。
保圣寺(下)-剩塑残山,罗汉无双
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甪直(“江南古镇”系列)》
2.李哲瑞《四铺作插昂造斗拱的材料与结构性能研究——以甪直保圣寺天王殿为例》
3.李敏《甪直保圣寺天王殿实测调查研究》
4.陈从周《甪直保圣寺天王殿》
5.张十庆《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
6.大村西崖《塑壁残影》
7.徐耀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甪直镇》
8.王卫平《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
9.赖永海 王月清《中国佛教艺术史》
10.茅铨《顾颉刚为修复古佛而奔走》
11.尚荣《苏州保圣寺、紫金庵罗汉雕塑研究》
12.刘剑伟《甪直保圣寺泥塑探析》
13.王炳毅《陈从周大胆质疑保圣寺罗汉塑像雕塑年代》
14.张鹏《钱绍武谈艺录(四)——关于甪直保圣寺》
15.张十庆《民国时期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甪直保圣寺古塑像的保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