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现代经济学课堂上,探讨什么是权衡取舍。如果像我当年学经济学一样,老师把在苹果橘子之间或者馒头米粉之间的选择作为例子来解释权衡取舍,再也没有什么引申,我觉得老师那样像家庭主妇一样唠叨,不像大学课堂里智慧的碰撞。
如今我当了经济学老师,觉得现代经济学不能局限于苹果橘子馒头米粉之类,这样就太不能启发学生了,很难培养学生的现代眼光和国际眼光。首先,我问,关于权衡取舍不必要解释了吧?学生们眼神好像在告诉我,确实没有必要解释,因为一个理性人的行为没有不与权衡取舍有关的。
我举了几个学生们关心的例子,当然不是那个馒头米粉橘子之类,而是读大学与打工,买房与买股票等,学生既感兴趣又能理解。 接着我问,2003年美国在伊拉克再一次发起海湾战争,权衡取舍什么呢? 没想到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了抢石油。 我的眼前立即冒星星。 不是说学生的答案错了,大学课堂,不必要有标准答案,既然是权衡取舍,学生们可以这样去推测。只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已经尘埃落定,美国已经从伊拉克撤军了,应该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推测美国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的真正目的,可是学生们没有拿出足够的资料证据,就不加分析地同意前几年张召忠将军在电视上发表的观点,为了石油。而且学生们的回答还异口同声,看来张召忠将军的影响不小,远胜过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国际观察家。 关于美国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权衡取舍,学生们还有老师引导在课堂里探讨,可是社会上还有那么多的成年人认为是为了石油,谁和他们探讨呢?又假如我也是为了石油的铁杆支持者,不加分析的同意为了石油的目的,有学生在课堂上反驳我吗? 下课后,在回住地的公交车上,看到路上因石油燃烧驱动的川流不息的车辆,不禁百感交集。如果说那么多人认为美国是为了石油,那么是因为他们根据所谓的经济学原理推断的么?如果说美国不是为了石油,那么在经济学上如何解释呢?如果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美国不是为了石油,从表面上看,岂不是用经济学反对经济学?
经济学啊经济学,也许在有些人眼里,你是妓女;在有些人眼里,你是修女。看来,要真正理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现代社会中一些超越狭隘利益关系的行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