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辛开苦降法”的5个药对

“辛开苦降法”的5个药对

以中药的性味为理论的组成方剂用于临床,我曾归纳为辛凉、辛温、苦寒、甘温、苦寒、苦温、苦辛、酸苦、酸甘、咸寒十法。

所谓辛开苦降是属于苦辛法的一种,以苦寒药配辛温药所构成,具有清化温热的作用。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热为阳邪非寒不清,故辛温与苦寒药合用,特别对中焦湿热阻滞所引起的痞塞不通。

辛温能开,苦寒能降,痞满自消,温热得清,邪去正复,使病情好转,今将常用的辛开苦降法述之于后。

一、黄连配半夏

黄连苦寒清热,半夏辛温燥湿,互相配合以清化湿热。代表性方剂如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曾治一内耳眩晕症患者,头晕目眩,时时欲呕,脉见弦滑,舌苔黄腻,因痰湿内阻化热所致,予黄连温胆汤加天麻,一剂则晕减呕止,二剂诸症全消而愈。

我喜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湿浊化热,轻度呕恶,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者,用后确能改善症状。能进饮食,呕恶消失,黄腻舌苔也逐渐消退。《圣济总录》云:“要当安其胃气为本,使阴阳升降平衡,呕逆之病顺愈矣。”黄连温胆汤则能清热化浊、和胃降逆,使阴阳升降平衡失调者恢复,故使症状缓解。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治疗小结胸病的一付方子,原文为“小结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结胸是与大结胸相对而言,部位仅在心下,而不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的大结胸。

脉浮为在上,滑则主痰,浮滑又主热盛,故为痰热互结于心下所致,按之则痛,以黄连配半夏清化痰热,再佐栝蒌既助黄连泄热,又助半夏开结,药虽三味,寒热并用,阴阳并调,寓意深刻,我常用小陷胸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胆囊炎等,又配麻杏甘石汤治疗大叶性肺炎,配四逆散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凡是由湿热内蕴而致病者,均获良效。

病例:急性黄疸型肝炎

李某,男,28岁,1964年3月因全身及巩膜黄染5天住解放军某医院,当时笔者在该院协助诊治。见患者全身乏力、心下痞硬,恶心厌油,口苦口粘,渴不思饮,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查体: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略带绿色,肝浊音界起自右侧第六肋间,肝大右肋弓下约2.0厘米,剑突下约4.0厘米,中等硬度,有压痛,肝区有叩击痛,脾不大,腹水呈阴性。肝功能化验:总胆红质12.75毫克%,麝浊7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5000单位以上,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中医辨证:脉弦滑,舌苔黄腻,结胸发黄,湿热内蕴。拟苦辛开泄、清化湿热,予小陷胸汤加枳实,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二天后恶心消失,能进饮食,大便通畅,精神转佳,一周后身目发黄大减,复查总胆红质迅速降至1.8毫克%,谷丙转氨酶降至1500单位,自觉无明显不适,继续服用上方一周,身目黄疸全消,总胆红质降至1.1毫克%,谷丙转氨酶降至200单位,仍按原方再服一周,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而出院。

按:本例心下按之则痛,乃属肝左叶肿大所致,脉证符合小陷胸汤证,故用之效果显著,一般湿热阳黄用茵陈蒿汤者多,但笔者经验茵陈蒿汤退黄作用还不如小陷胸汤快,由于小陷胸汤治疗黄疸,古今医家很少应用,故缘之。

二、黄连配苏叶

黄连配苏叶,原载薛生白《湿热病篇》,该篇说:“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王孟英评说:“此方药止二味,分不及钱,不但治上焦宜小剂,而轻巧竟可以愈重病者,所以轻可去实也。······盖气贵流通,而邪气挠之,则周行窒滞,失其清虚灵动之机,反觉实矣。惟剂以轻清,则正气宣布,邪气潜消,而窒滞者自通。设投重药,不但已过病所,病不能去,而无病之地,反先遭其克伐!”。

黄连苦寒清热,且苦寒化燥也可去湿,苏叶辛温祛湿,且具芳香又能化湿,二味组方虽小,而去湿热之功全备,通过宣开上焦,恢复肺的肃降治节,加强黄连的苦降。以达到消除中焦痞满,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而使严重的恶心呕吐停止。

本方临床应用疗效卓著,我曾用以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急剧上升,恶心呕吐频作,以及重症尿毒症病人,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用黄连、苏叶各三钱,浓煎,频频呷服(注意不要一次或二次饮下,而是分十几次或几十次,微量呷服),可以在一天之内控制呕吐,次日则能进食、进药。凡属舌苔黄腻,因湿热所致的呕吐,屡试屡验。

三、黄连配厚朴

黄连配厚朴,代表性的方剂是王孟英《霍乱论》的连朴饮,原方组成为黄连、川厚朴、香豉、栀子、石菖蒲、半夏、芦根,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本方主要是黄连、厚朴辛开苦降,以去中焦湿热;香豉、栀子酸苦泄热,以清上焦膈中烦热;再加菖蒲芳香化浊,半夏化湿和中,芦根清热生津,合而为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之剂。

霍乱吐泻,类似现今之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挥霍缭乱,因湿热内蕴,清浊相混,脾胃升降之机失常,于是胃不降浊,上逆为吐,脾失升清,下降为泄,甚或停食为痰。用本方湿热一清,脾胃得和,则诸证自愈。我用本方去芦根,加白芍、广陈皮、木香,治疗噤口痢(痢下赤白、腹痛呕恶、不能进食者),或肠道感染有身热吐泻、腹胀腹痛者,均有明显效果。

四、黄连配吴萸

黄连配吴茱萸,即左金丸,一般对左金丸的解释是:黄连泻心火,火为木之子,母能令子实,故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则心火得降,不能刑金,金旺则可制木,行食于左而平肝,故曰左金。

平肝则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胃火得降;少佐吴茱萸为反佐,辛能制酸,热可制寒,反佐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故为辛开苦降,泄肝和胃之剂。本方的适应证主要是中焦痞满,吞酸嘈杂,由于酸是肝味,故认为是肝火犯胃所致。

我认为黄连苦寒,既可清泄肝火,使肝火不致横逆犯胃;又可清降胃火,胃火得降其气自降;吴茱萸辛温,既可暖胃,又可散结;合而为辛开苦降之剂,用于寒热夹杂的胃脘胀满不适,吞酸嘈杂嗳气等证,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溃疡病,凡属寒热不清或寒热夹杂者,我常用芍药甘草汤、良附丸、金铃子散、左金丸合方,对疼痛、逆酸、痞满、嗳气等症状的消失,以及溃疡的愈合都有良好的作用。如病久胃脘刺痛,还可再合用丹参饮。

五、芩连配姜夏

芩连配姜夏,即泻心汤法。实际上和黄连配半夏的意义相同。只不过小结胸证是痰热互结成实,故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诸泻心汤证是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成实,故心下痞满按之不痛。

此痞之由来,《伤寒论》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复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指出痞是因误下而来,由于表证误下伤及胃气,因而客气内陷结于心下成痞。

此项经过,临床上还确有其事,我曾遇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平常即脾胃气虚,每日腹泻3-5次,因感染而发热,表现为往来寒热、心烦喜呕、不思饮食,用小柴胡汤一剂而热平,但变为心下痞满,仍不思饮食,改用半夏泻心汤治之,心下痞满消失,食欲大开,同时腹泻亦明显好转大便每日一次软便。

本例虽未误下,但因平素即有下利,故亦可视为客气内陷而心下痞满。由此也可说明《伤寒论》的条文还是有临床根据的。

什么是辛开苦降法,能治疗脾胃病吗?

辛开苦降法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运用辛温、苦寒两类药物组方,以调理脏腑气机,尤其是斡旋脾胃气机,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的一种治法,属中医八法中消法、和法范畴。该法理论源于《内经》,立方用药首创于《伤寒论》。

辛开苦降法是《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治法之一。
1、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中干姜、半夏辛开以散结气,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人参、大枣、炙甘草甘平补中以补脾胃之虚。
2、脾升胃降,气机调畅,胃痞自消。

辛开苦降法的主要治疗:
辛开苦降法是《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治法之一
1、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中干姜、半夏辛开以散结气,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人参、大枣、炙甘草甘平补中以补脾胃之虚。脾升胃降,气机调畅,胃痞自消。
2、主要治疗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之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肠鸣等病症。此类方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黄连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吴茱萸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汤等,分别用于痞证、少阳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格拒证、蛔厥等。

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上,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脾胃之气,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从而保证了纳运功能的正常进行。
2、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以保障脾胃的正常纳运及升降。病理情况下,若感受风、寒、湿、火等邪,或饮食不洁,劳损过度,七情内伤,均可使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进而导致寒凝、痰浊、血瘀、郁热等病理变化。病机概括上总不离寒热及升降失常。因而对脾胃病的治疗常用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及选方用药特点
一可调整气机升降,辛主宣通,能理气健脾开痞;苦主降泄,能泄痞健胃。辛苦同用,有开泄痞塞,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作用。
二可互相制约,辛温太过有伤阴之弊,配以苦寒之品可免辛燥助热生火,使阴阳协调,寒热并除;苦寒太过,易损脾阳,配以辛温,可防寒凉偏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治疗效应。
三寓反佐从治,若用大剂量的辛温药或苦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病人不能受纳药物而发生格拒情况时,可按“从治”意,反佐少许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
周仲瑛老师临床配伍用药

1 苦辛通降配伍用药法

苦辛通降法又称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与功能的药物,相互配伍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泻心汤类方剂最能体现本法的配伍特点。

周师临床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范围极广,除温病湿热证外,更多地应用于内科杂病的胃痛、痞满、呕吐、噫气等病证。这些病证的部位均在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重点在胃,而与肝胆肠相关。涉及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系统感染和结石、胰腺炎等。在其它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出现胃失通降病理现象者,亦常采用苦辛通降法治疗。

周师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证候病机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临床特点为口干苦粘腻,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舌质红,脉弦滑或兼数;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夹其它病邪,如寒、痰、湿等,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证候。如痞满疼痛单纯由于寒邪、痰饮、湿浊、食滞、中虚等所致,而无热郁的病理表现,周师则不用本法治疗。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等,它们均具清热泄痞作用,周师善于根据所治病证,结合药物性能的差异甄别使用。认为黄连、黄芩性燥,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宜于湿火之证,以口苦而粘,苔黄腻为应用要点。栀子性润,尤适宜于郁火之证,以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为应用要点。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辛温药有干姜、半夏、吴萸、苏梗、厚朴等,它们均有理气开痞作用,周师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各取其所长。如干姜温中散寒,多用于寒热错杂者;半夏化痰和胃,多用于痰热互结者;吴萸入肝解郁,温中理气,多用于肝胃郁火者;厚朴燥湿宽中,多用于湿热中阻者;苏梗理气降逆,多用于热郁气逆者。

黄连配干姜 清胃泄热与温中散寒并施,适用于寒热错杂之肠胃不和证。由于寒热互结于中脘,脾胃升降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气机因而不通,故见脘部疼痛痞胀,胃脘灼热而局部畏冷喜温,纳呆,或呕恶,吐出黄浊苦水,或肠鸣便溏,口渴而饮冷不舒,得热饮为适,苔白罩黄,舌质淡或边尖红,脉弦。

热重者,周师通过调配连、姜比例,并加黄芩、栀子以泄热和胃;寒甚者加肉桂,甚则制附子,助干姜温中散寒;肠鸣便溏加生姜升发清阳;中虚神疲乏力者加党参健脾益气。

黄连配半夏 半夏入胃,辛开散结,苦降止呕,《别录》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时气呕逆”。半夏与黄连相配,清热化痰,开结消痞,周师偏重于治疗痰热互结中脘的痞满呕逆证。症见泛恶,呕吐痰涎,心下懊恼,脘部痞胀或痛,口中腻浊,苔黄浊粘腻,脉弦滑。如兼宿食不消而心下痞满者,周师常加枳实去积消痞。

典型病案:马某,男,47岁。胃病史5年,胃镜查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近来脘痞闷满胀,隐痛,食后明显,纳谷减少,脘部怕冷,噫气,泛酸不多,大便欠实,舌红,苔薄黄腻,脉搏细弦。证属脾寒胃热,湿阻气滞。治以苦辛通降,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3克、制半夏10克、炒枳壳10克、厚朴15克、桔皮、竹茹各6克,苏梗10克。7剂后痞胀减半,隐痛消除,噫气少作。但口干、粘,大便转实而排便欠爽。证兼热郁津伤,腑气不通,原方去党参,加太子参10克、芦根15克、全瓜蒌10克。7剂后痞胀消失,食纳改善,大便通调,唯口干,舌见花剥,苔淡黄腻,脉细弦。原方去干姜,加石斛10克,继服7剂巩固。随访3月,恙除未发。

黄连、黄芩配厚朴、苍术 取连朴饮方义。厚朴性温,味厚而苦,长于行气宽中,健脾燥湿;苍术辛苦温,芳香苦燥,燥湿健脾作用较强。与清热燥湿的黄连、黄芩相配,苦寒清中以泄热,苦温化湿以理气,清胃热与燥脾湿并用。周师常用于治疗中焦湿阻热郁证,症见脘部痞满闷胀,或有疼痛,胸闷,恶心,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而短,口苦而粘,口渴不多饮,苔黄腻,脉濡数。湿浊重,口舌粘腻,舌苔浊腻者,加煨草果、白蔻仁;热重,心烦不宁,口干渴,舌红,则常加山栀。

典型病案:周某,男,52岁。1 年来常脘宇痞闷,阻塞不适,食少,食纳不香,口干苦而粘,或有恶心,大便烂,面色欠华,苔黄浊腻,舌边尖红,脉濡滑。曾服中西药无效。胃镜诊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证属久病胃虚,湿热中阻,气机失调。治以清化湿热,开结除痞。用连朴饮加减,药用黄连3克、黄芩 6克、厚朴5克、草豆蔻3克、炒枳壳10克,砂仁3克、桔皮、竹茹各6克,芦根15克,炒谷芽10克。服药7剂,痞闷明显减退,恶心能平,口干粘亦除,黄浊腻苔已化。唯口干,纳少。原方加神曲10克,再进7剂后纳增,口干不甚,大便复常,苔中后部薄黄微腻,续7剂巩固疗效。

黄连配吴萸 黄连苦降以泄热,配吴萸辛通升散郁火。两药相合,清中泄热,理气开痞,周师常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气滞郁火证。症见胃脘痞满,灼热疼痛,连及两胁,嘈杂吐酸,噫气不畅,恶心,口干口苦,苔薄黄,质红,脉弦或数。

如肝胃气火偏盛,则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佐以小量吴萸,开郁散结,体现左金丸的方义;如脘痞嘈杂吐酸,又呕吐清水,畏寒,舌苔白滑,偏于胃寒较盛者,周师则颠倒二药的用量比例,体现反左金的方法。

对于胃脘嘈杂,周师还常应用朱丹溪的方法,即山栀配草豆蔻,适宜于湿浊偏盛,胃热不显者;如吐酸,加煅瓦楞子、炙乌贼骨制酸和胃;如痞痛拒按,心中烦热,再加栀子合干姜清泄郁火,佐以辛散。

黄连配苏梗(苏叶)

苏叶为紫苏的叶,苏梗为紫苏的茎,两者辛温,归胃脾经,具有理气宽中,疏肝解郁,行气消胀,化饮止逆作用。与黄连合用,清热降逆,理气和胃,周师用之治疗气滞热郁,胃失和降,痞胀、噫气,恶心干呕。

苏叶长于行气化痰,适用于气滞湿阻,胃气不和证,《湿热条辨》以黄连配苏叶治湿热呕吐,苏叶还能疏散风寒外邪。周师取连苏饮方义,常以用黄连配苏叶治疗湿热阻滞中脘之恶心呕吐,尤其是兼夹风邪表证者。如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及恶性肿瘤放化疗后之湿毒上泛,饮食隔拒,干呕呃逆等。

苏梗功同苏叶,理气作用同苏叶而力缓,周师多用于气滞轻证及体虚者。

2 温清通补兼施用药法

温清通补兼施,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治法,适用于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中虚气滞之胃脘痞满疼痛,尤其是慢性久病,表现为脾胃气虚或阴伤,全身虚弱情况较显著者。周师针对虚实盛衰、寒热偏盛,通补兼施、温清并用,或温清通补合法。

具体而言,如湿热、郁火病久耗伤胃阴,胃失濡润,胃气失于通降,症见胃脘灼热,脘痞似饥而不欲食,口干渴,舌质干红,脉细弦数者,周师常配合甘寒凉润、酸甘化阴法,养中寓通。方用连梅汤、一贯煎,以黄连清泄郁热,麦冬、石斛、沙参、白芍、乌梅等甘寒酸收养阴,参入玫瑰花、绿梅花、佛手花、川楝子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如寒热错杂证迁延日久,胃气虚弱,症见脘闷如堵,空腹较著,稍食即安,多食则胀甚,厌进生冷,神疲倦怠,便溏,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细弱者,则配合甘温益气之品,寒热补泻并施,补中寓通,补而不滞,通而不伐。周师每仿半夏泻心汤意,加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大枣。气虚及阳,胃冷喜暖,遇冷加重,口渗清水,舌质淡嫩,边有齿印,脉沉迟,则再加干姜、肉桂、花椒温中补阳。

3几组习用药对

药对是从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衍生出来的相对固定、两两搭配的对药,它作为中药和方剂的桥梁,对临床遣方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师临证六十余载,总结并习用之对药不胜枚举,本文择其常用的几组药对介绍之。

生地配白薇 生地甘苦寒,鲜品凉血止血,干品凉血而能活血,功能滋阴液,行血滞,除痹痛,清郁热。《本经》谓其“除寒热积聚,除痹”。

白薇苦咸寒,功能清热凉血,多用于阴虚液亏,潮热骨蒸,《别录》:“下水气,利阴气”。“利阴气”即指白薇有通血脉的作用。

周师擅合用此两药,治疗阴虚血热之中风、痹症,肢体疼痛,麻木不遂,低热,口干,舌质偏红等。

曾治周女,周身关节疼痛数年,月来加剧,周身酸楚,肩肘疼痛,两腕肿胀,足胫肌肉酸胀不利,苔少,舌偏红,脉细兼数。辨为风湿久痹,络热阴伤,治以祛风除湿,养阴清热。药用秦艽、防风、防己、全蝎、地龙祛风通络,生地、白芍、白薇养阴泄热。服14剂腕关节肿胀消退,疼痛亦缓。续服14剂,病情控制,血沉由56毫米/小时降至21毫米/小时。

白薇配炮山甲、泽兰 白薇苦咸,性寒,归胃肝经,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之功。既能清实热,又能透热外出,兼有利血活血之功。其通利血脉之功,后人不常用。

穿山甲咸而微寒,性善走窜,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长于活血通络,有活血消徵,通经下乳,消肿排脓之功。《衷中参西录》谓其“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

泽兰苦辛微温,辛散温通,有活血祛瘀,调经,利水消肿之功,《本经》谓其“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

周师常以此三药合用,名之白薇煎,认为能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兼有清泄经络血分郁热之妙,用于中风病经络蓄热者。症见面色暗红,肌肤潮红灼热,潮热盗汗等。

炮山甲配鬼箭羽 炮山甲咸寒,活血善走,功善通经络,行瘀血,消痈肿。主治经闭,风湿痹痛及痈肿疮毒瘰疬等。

鬼箭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周师合用两药行血通脉直达病所,化瘀生新活血止痛,多用于久痹瘀血内阻,症见关节刺痛,局部肿胀僵硬,或皮肤红斑,舌质衬紫,脉细涩等。

如治张女,51岁,患类风湿关节炎两年,长期服用强的松及消炎镇痛药,效果甚微。现腕、指关节肿痛变形,趾、踝关节亦痛,周身关节不利,舌淡红,脉细。处以扶正宣痹,祛风通络之品疗效不显,关节疼痛日甚,周师认为病属久痹正虚,瘀阻经络,方以桂枝、黄芪、仙灵脾、蜂房、南星、防己温阳益气、通络宣痹,配炮山甲、鬼见羽活血化瘀,白薇、生地养阴抑燥,泄其脉络郁热,服药21剂,症情大减,关节爽利,疼痛亦缓,病情稳定。

苍术配黄柏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有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之功。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之功,长于清下焦湿热。

湿由脾生,黄柏清热燥湿,苍术燥湿健脾,令湿邪祛而不再生,两者相合,清流洁源,标本兼顾,使湿热自除,用于湿热证。

周师对两药的配伍应用尚有独到之处:凡湿热证舌苔黄而腻浊者,常以苍术配黄柏清热燥湿;而舌苔黄厚而不腻,甚至干燥者,周师则不用苍术,仅以黄柏苦寒坚阴燥湿,以免苦温辛燥伤阴耗液。

玄参配苍术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有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之功。因其燥湿健脾作用较强,适用于湿浊内阻证,但辛香温燥易伤阴,故阴虚血燥兼湿浊者不宜使用。

玄参甘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之功。《别录》称其“下水,止烦渴”,其性甘寒质润,善于清热养阴润燥,但因其性寒而滞,易伤中阳而生湿,故脾胃虚寒、湿浊内盛者也当慎用。

周师常以玄参配苍术,一润一燥。用玄参制苍术香燥刚烈之性,滋阴而不助湿,令苍术燥湿而不伤阴。如治疗糖尿病,凡阴虚兼夹湿浊者周师用之甚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者都有降血糖作用。

天仙藤配路路通 水湿潴留,面浮肢肿,淡渗利湿是为常法。然而,周师认为,如属于气血不和,经络痹阻之肢体肿胀,则非淡渗利湿法所宜。在治疗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心脏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于气血不和,经络痹阻之浮肿时,常在方中加入天仙藤、路路通疏通气血。

天仙藤为马兜玲的带叶藤茎,马兜玲的根即是青木香。天仙藤苦温,归肝脾肾经,行气活血,通络利水。《本草正义》称其能“宣通经遂,导达郁滞”。治风湿痹痛,肢麻拘挛,妇科经闭,乳汁不通,水肿胀满,湿疹。

路路通苦平,功主祛风除湿,疏肝通络,利水,能“通行十二经”,《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搜逐伏水”。

两者合用,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利水消肿之功。适宜于气血不和,络阻水停之浮肿。

血虚,肢体麻木,僵硬不和,周师常加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肝肾阴虚者,加楮实子、豆衣;心脉不利者,配防己、泽兰。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