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益·象》
德行高尚的人,非常注重自己的成长进步,见到别人的善言善行,就会学习,从中汲取教益,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于此同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就会立即改正,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不让小错变成大错,以免殃及自身,祸及他人。
我们坚信,心存善念的人,天必佑之。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很多人都一直信奉着存善心、行善举,但事实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呢?
我们平时所做的“善举”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良呢?其实真正的善良分成3个层次,你属于哪一层呢?
最底层的善良:让自己“爽”——小善如大恶有年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在踊跃捐助。
然而在日本非常有名气而且还很有钱的一个人却表现得不那么积极活跃,而这个人就是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
为什么稻盛和夫会有如此表现呢?因为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善如大恶。”
他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是关于“小善造大恶”的。
说有位老人,住在湖畔边上。每到冬季,野鹅南飞避寒,会在湖中短暂停留。
有一年,寒流来袭,两只野鹅困在湖中,无处觅食。老人顿生恻隐之心,就每天去喂食。
次年,两只野鹅又回来了,还带了几只朋友。老人继续喂养。
一年又一年,野鹅越来越多,南下避寒不再时尚,聪明的野鹅,都来老人这里,靠老人的善良存活。
可忽然有一年,老人死了。
结果这一年,数百只前来乞食的野鹅,活生生饿死。
那数百只野鹅,就是死在老人的“小善”之下的。
善的冲动往往跟人的能力成一种反比状态,每个人都心存善意,也都渴望在行善之时能够获得感激和关注——这是人的普遍天性。
因此,能力越弱的人,反而越爱幻想自己能够恩惠于他人,故而时常为了让自己“爽”,而做出如养野鹅的老人的那般“善举”来。
第二层的善良:行有余力——予以成长,收获快乐有句话说:“真正的善行,会珍视对方远飞的翅膀。”
古话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真正我们想要去帮助他人的时候,需要更加在意自己的“善行”是否能够给对方带来更大的成长。
而并非只是为其解决眼前的困难。
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从中能够收获到快乐——不然那就是“伪善”。
之前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
“你觉得流浪猫什么时候最可怜?”
“在垃圾堆里找吃的?”
“不是,是在你给它买了最好的猫罐头,走之前还摸了摸它的头之后。”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收养它,那么就不要随便给它“希望”,然后再给它“失落”。
就像那些流浪汉怀里的那些猫一样,相对于只是投喂食物,流浪汉们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的善良。
因为他们说:“我是流浪汉,但我的猫不是流浪猫。”
最高层的善良:为自己活——大善似无情稻盛和夫在“小善如大恶”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话是:“大善似无情。”
老子曾经也说过:“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相对于行“小善”的人来说,那些越是有能力的人,越能够洞悉人心,也就越会对于自己的“善行”能否给对方带来成长(或者是否反而会害了对方)做出谨慎判断。
所以最高层的善良,其实都是一种看似无情的表现,是为了自己而活,然后让他人在自己的成就中获益。
简单来说就是能力越弱的人,目光越短浅,从而所做的“善行”并不能顾忌得太多——如喂野鹅的老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行善”的快感而行动。
可能力越强的就能够看得更加长远,也就更加清楚真正的行善,其实是通过成绩自己来成就他人——要是自己的养不活,行善就是一种“惺惺作态”。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说是王健林在跟某县负责人谈某个“扶贫”项目时,因为资金的问题霸气回应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要搞利润,还不如每年固定给你五个亿,你自己去分得了,五个亿很简单,节约点成本就出来了。”
简而言之,之所以他要建厂、要投资、要做项目,是要通过“项目”(自我)的成就来带动真正能够一起奋斗、一起付出的人获益。
这样的善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最高层次善良。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网上有个段子,说某人到海边放生,把一只乌龟放到海里,没多久它又爬回来了。如此反复多次。
于是放生的这人就发朋友圈把这件事描述了下,并感慨:“动物都心存感恩之情,何况是人呢?”
结果有人评论:“人家那是陆龟,你放海里当然要爬回来,不然会被淹死!”
还有那些在公园里放生“蛇”的,不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善无迹,当你做某件事心中想要是“行善”时,你就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良了。
做好自己,让他人在你获得成就时也能收益,那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大善,就是活出最精彩的自我。
下一篇
《伤寒论》114方剂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