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地区,纵列于山西东部晋(山西)冀(河北)边界的太行山是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山西省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主要山岭有:东北部的恒山、五台山;东部的太行山;中南部的太岳山;南部的中条山;西部的吕梁山;西北部的管涔山。这些山岭都在海拔1500-2000米以上,五台山最高峰为海拔3058米。省境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在内的山区面积很大,占全省面积的67.5%。其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势最低的运城盆地也在海拔350-500米间。而在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则只有海拔90米。故山西有“华北屋脊”之称。
山西省西部是晋、陕(陕西)、甘(甘肃)黄土高原,黄河则是经鄂尔多斯高原后在黄土高原的峡谷中自北而南划出的秦(陕西)晋两省的分界线。继而,黄河由西向东流过中条山脚下,环绕在山西省西、南两面。
就兵家而论,据山西东部,攻则屠高临下,可直捣华北平原,如在广灵、涞源方向,可出紫荆关而入京(北京)津(天 津)外围;在太原、石家庄方向,可出娘子关而入冀中、鲁(山东)北;在长治、邯郸方向,可出太行而入冀南、豫(河南)北;在晋城、沁(沁水)阳(阳城)方向,可沿太行山南麓而入冀、鲁、豫边界。守则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可供依托。太行八径,无处不为军事要隘。据山西西部,则握黄河天堑而扼陕、豫交通之要冲。通往陕北的黄河渡口如:保德—府谷、军渡—宋家川、大宁—延川、吉县—一宜川,其地势均东高西低,晋地海拔2000左右,秦地为1500米左右。战时敌前抢渡,西渡较易,东渡则难。由秦晋天险禹门口西渡,可直达关中平原;风陵渡与潼关一水之隔,平陆与洛阳隔河相望,是西入潼关,南下洛阳的交通要冲。晋南之地,守则依托中条山拱卫关中及豫西,攻则兵临河右,威逼西北和中原。
综上所述,山西省有两个基本地理特点:其一,地理形势向内封锁,向外开放,系封锁性地形故古称表里山河。唯北部敞开。其二,地理位置是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区的枢组地区,实为西北的要冲,中原的桥头堡。基于上述两个特点,山西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保卫华北,山西势在必争,山西之得失,关系华北存亡;欲保关中,晋西不可粗疏,晋西之胜败,关系西北缓急;晋南之定夺,关系潼洛安危,保卫中原,则晋南不可不备。
鉴于山西地理特点及其军事意义,山西在抗日战争中就成了一个重要战场。对于山西的战略地位,国民党统帅部自然是很清楚的,但由于蒋对坚持华北抗战的动摇性,致使抗战一开始便造成了山西前线的严重失败,从而酿成了华北的危难。
山西境内的地形也有其重大的军事价值。其境内有条由北向南纵贯全省的陷落低洼地带,在这一地带上又依次排列大同、忻(忻县)定(定襄)、太原、临汾、运城五个面积广阔的带形盆地。这些盆地的东西两侧山地夹峙,而南北两端的进出口处均有便利的通道。同蒲铁路贯穿其间,把五个盆地连通。这样,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大兵团机动,二者相依相转,便形成了有机的军事系统。但是,如果各盆地的间隔地带被敌方控制,交通断绝,那么这一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驻在各盆地间的军队也就变成了孤军。
此外,在山西广大山区的河谷中,还星散着一些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小盆地。同时还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高山平原,也都地裂平坦,土层深厚、水源便利。这就造就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条件,在军事上则为游击队的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之纵横的山脉,复杂的地形,又为游击队提供了广大的回旋余地。既便于隐蔽,又便于出击,或攻或守,进退自如。而且,这些地区的游击队也十分便利于向远外围发展。但是,倘若前述五个盆地已形成了敌军的巩固基地,那么处在山区的游击队将会遭到强大的军事压力。
在抗日战争中,敌人控制着一系列盆地,我军则掌握着广大山区,敌我发挥各自的优势,反复争夺,使山西成了抗日游击战最活跃的场所、华北游击战的战略重心和军事后方。
上一篇
安静聊天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下一篇
安静克制是需要意志力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