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意义上的中楷,
大致是指一寸(3.3厘米)左右,
或者再稍大些的楷书,
时下流行的褚遂良楷书和一些魏碑,
都适合以中楷形制来书写。
许多朋友谈到中楷创作,
都十分头疼。
“我的字写得不错,
怎么组合在一起就不好看呢?”
其实书法创作中,
笔法、字法很重要,
章法形式也同样重要,
好的章法形式就好比剪裁得体的衣服,
能够给整体形象添彩。
中楷创作的形式从哪里来?
很多人挠破了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历代书法经典里有很多精彩的形式,
下面快来一起学习下。
中 堂01
▲
(北魏)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嘉庆拓本)
104cmx49cm
中堂形式十分常见,也是日常中楷创作的常用形式。上面这幅北魏时期的《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嘉庆拓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堂创作范例。由拓本形制不难看出,原碑有格,格线较细,纵横皆成行,行距字距接近。整个章法的亮点在于上方中间的碑额,在日常创作中,可以仿其形式以篆书或者隶书题写一个碑额,整体作品会显得饶有古意。
02
▲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民国拓本)
93cmx43cm
同为北魏时期的《始平公造像记》,与上面的《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形制上颇为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始平公造像记的格线较重,且不是笔直的,很像是篆引而成,另外这一民国拓本是朱砂所拓,整体相较墨拓本显得非常亮眼。在单字过关的前提下,可以仿其形式用朱墨液来进行创作,会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斗 方03
▲
(隋)《郭休墓志》
上面这件隋代的《郭休墓志》,便是斗方形式的一个代表。原碑有格,格线较细,横纵皆成行,字距行距接近。形式山来看,整个拓片的四周大量留白,与拓本的黑色形成对比,形成了一种特色。在创作中楷斗方时,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04
▲
(唐)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局部)
上面这件《小字麻姑仙坛记》(局部)可以视作是斗方创作的一个范例。虽然是小楷,但是却有正大气象,较为方扁端正的字形,结合较为紧密的字距行距,搭配作品上下大面积的留白,形成很强的视觉对比。进行颜体等较为方整的中楷创作时,可以借鉴这样的章法形式。
册 页05
▲
(唐) 欧阳询·《皇甫君碑》(宋拓本)
上面这件欧阳询《皇甫君碑》(宋拓本),可以视作是中楷册页形式的一个代表。原碑有格,格线较细,纵有行,横则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行气,字距、行距较为疏朗,与原碑瘦劲的风格相得益彰。写这一路风格可以仿其形式,用色纸写成单页,将两页托在一张底纸上,宋拓本的形式就出来了。
06
▲
(唐) 裴休·《圭峰法师碑》
(二玄社《原色法帖选》)
同是册页形制,《圭峰法师碑》则与其他一些唐楷形成区别,在形制上的一大特点即是字距较大,行距较小,整体有汉隶庙堂碑的气息。在最近的国展上,我们也看到有作品仿照字帖的形式在两侧加上打印的释文,显得十分高大上,各位在创作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
07
▲
(唐)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二玄社《原色法帖选》)
上面这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拓本也是册页形式,册页留白处有前人对拓本的小楷题跋,在日常中楷的创作中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制成册页后,以小楷或者小行书在留白处加一些批注、体悟,让作品层次更为丰富。
08
▲
(明) 董其昌·《楷书勒稿本卷》(局部)
156.9cmx28.9cm
手卷是古代文人书法创作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明代董其昌的许多作品都是手卷形制。这一件《楷书勒稿本卷》便是手卷,董氏以细线打方格,格子较大,字较小,字距行距较大,整体章法显得十分疏朗。值得注意的是,香光此作单个字基本靠于格子的左上方,这也是其方格创作的典型风格。想要模拟这样通透朗畅的艺术效果,可以仿照这样的形式进行创作。
09
▲
(宋·徽宗)赵佶·《千字文》(局部)
323cmx31.2cm
宋徽宗的这件瘦金体《千字文》手卷,与前面提到的董其昌《楷书勒稿本卷》风格迥异,此卷同样打上方格,瘦金体细挺刚劲的线条,较为紧密的字形结构,撑满了方格,通篇几乎没有字距、行距,给人一种绵密的视觉感受。进行瘦金体、唐代薛曜、薛稷一路较为瘦劲中楷的创作,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
10
▲
(清)弘一法师·《心经》(局部)
弘一法师的这件《心经》,写在状元笺折页上,整体展开后也可以视作手卷形式。状元笺原本是写小楷或是小行草所用,但是弘一法师的处理方式却能够借鉴到中楷的创作中来,他以状元笺的两行为一行,将字距、行距控制在一个字左右,与其简淡的字法相得益彰,十分疏朗通透。这样的形式,可以借鉴到中楷的创作当中来,以营造空灵朗畅的艺术效果。
结 语以上通过分析十大历代楷书经典,总结出了一些不同的中楷创作形式。书法创作的形式,在展厅时代的今天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书家更多地去关注古代经典,挖掘隐藏在经典中的精彩形式。
稚气满纸,
逸趣横生。
从学习《张迁碑》开始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