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d II 功放仿制续谈
陆全根 《无线电与电视》1999年4期
本刊l997年第1期和l998年第4期分别对QuadⅡ功放的工作原理和仿制实例作了浅近的解说,文中还提到它停产30年后将重新限量生产一批QuadⅡ,以满足当今胆机迷的欣赏要求和珍藏欲望一些业余制作者看了之后,觉得其输出变压器难以觅得,如果自制又缺乏自信和必要的绕制数据。笔者认为,输出变压器的作用和影响现在似乎被过分夸大了,其实,由于QuadⅡ采用阴极负反馈,它对输出变压器的结构要求并不太高,自制也不难办到,大可不必谈“牛”色变,另外,有些制作者还想进一步了解Quad Ⅱ限量版的电路有什么新的变化,生怕制作中漏掉好东西为此,本文进一步作些补充说明,以便初学者也能仿制。
一、关于限量版电路
QuadⅡ限量版(Limited Edtion)实际上是Quad声学制造公司为庆贺其成立60周年“钻石婚”而作一整机内外金碧辉煌,洋溢着一派喜气,即老当益壮又具珍藏价值。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QuadⅡ自当初推出之后直到该公司因转产晶体管功放而停产前的十多年中,对该机电路一直未作改动,因此,限量生产的QuadⅡ电路究竟有无重大改动自然是仿制者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为此请看图l,这是QuadⅡ限量版的电路原理图,与前文中QuadⅡ电路稍加对照便可知道,其电路、元器件编号及其数量完全一样,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至于器件变化方面,主要是输出管采用了KT66的增强型管“金龙”(Golden Dragorl)KT66 Super。该管灯丝电流大,静态工作电流(两管值)从原来的l30mA提高到l80mA,输出功率由l5W增大到l9W。音乐表现力更为光彩夺目。当然.电源容量也要增大,整流管由GZ32改为电流更大的GZ34,滤波电容也从l6μF增大到32μF、此外,输出变压器容量也要相应增加,滤波扼流圈的直流电阻、输出管自偏压电阻(Rl2)也均作了相应调整,但输出变压器绕组间阻抗关系未变。
图中除标“*”号数字列出了原QuadⅡ的电压和电流值以资对照外,输出管还标出了编号为#ll、#l2两种限量版静态工作电流值。此外.图中还给出了限量版输出变压器主要绕组和滤波扼流圈直流电阻值、高压LC滤波前后的纹波电压,这些数据对仿制都是十分有用的参考资料。
由以上简单说明可知,所有变动均由输出管变更所引起,在电路上并无实质性的变动.足见原电路设计十分成熟.而且完全可以预料,只要改变输出管及其工作条件,无需改变其他电路还能进一步提高输出功率。
应该指出.这个电路对电源电压的要求也是比较宽容的。实际上只要把输出管自偏压设定在26~27V范围内(改变Rl2阻值),整流管阴极输出直流高压在330~350V范围内,整机均能正常工作。显然,这为仿制提供了极大方便,这意味着对输出变压器一次侧和滤波扼流圈直流电阻无需严格控制。总之,QuadⅡ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的电路。
图1
二、关于阴极负反馈
影响放大器音质的因素很多,从大的方面来看不外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外因是与之搭配的周边设备和听音环境;内因则主要是电路程式、所用元器件材质和装置布线水平,而其中电路程式起着主导作用。放大器的竞争可以说主要是电路技术的竞争,QuadⅡ功放特点之一是输出级采用了阴极负反馈。由于它涉及到对输出变压器方面的要求.下面再对它作点补充说明。
大家知道,在电子管功放中采用多极输出管时,除了要加总体负反馈外,通常还要加本级负反馈,以降低其内阻和失真。输出级最常用的本级负反馈为帘栅极负反馈即超线性(UL)接法,还有一种便是阴极负反馈。就最大输出功率看,UL接法是按类似于三极管接法方式加以运用,故其最大输出功率必然有所下降。阴极负反馈从原理上说仍是一种标准五极管接法,因此基本上不会影响它原有的最大输出功率大小。比方说,某一多极电子管按标准接法时最大输出功率为l0W,那么施加阴极负反馈后最大输出功率也能达到lOW。当然,此时应适当增大输人电压以补偿负反馈带来的损失。然而,当采用UL接法时,其最大输出功率则达不到l 0W,例如只能达到6~7W,不可能通过增大输入电压恢复到原有的l0W输出。
另外,采用阴极负反馈对输出变压器的绕制工艺要求要比采用UL接法时相对低一些。这是因为UL接法是帘栅极负反馈,负反馈从输出变压器的一次侧屏极绕组引出。由于该绕组阻抗高、匝数多,不采取严格绕制工艺,上下两边的漏感和分布电容不易对称,从而会导致高频失真,甚至产生自激。相反,阴极负反馈绕组的阻抗低(一般为8~l6Ω)、匝数少,即使采用一般绕制方法,上下两个反馈绕组也能取得良好的平衡。显然,这一点对业余制作者是十分有利的。
阴极负反馈绕组在电路图上的表示方法除如图l所示的那种外,还常用图2所示的3种方式。图2(a)只是把反馈绕组与其他绕组分开表示.图2(b)和图2(c)两种接法似乎不同,前者是上下交叉相接,后者则为非交叉相接。其实它们是相同的,为了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图中用黑圆点标出了各绕组的同相位端,于是不难看出,要使阴极反馈是负反馈而不是正反馈,同一只输出管屏极和阴极接到相应绕组端子的相位必须相反。例如以图2(a)为例,V2屏极接到输出变压器一次侧屏极绕组下端有黑圆点的端子上,则其阴极必须接到阴极反馈绕组的非同相位端子上,这一点在安装接线时必须特别加以注意。尤其是当购得的输出变压器未注明各绕组极性时,常常出现接错端子变成了正反馈而尚不知晓。也许有的读者觉得一接成正反馈就会自激,一听便可知道。其实并非一概如此,这是因为阴极负反馈量通常设计在3~6dB.加有这么一些正反馈往往并不会产生自激振荡,而仅仅使整机增益略有上升,尤其是当加有总体负反馈时更是如此。所以,在整机安装安成后先断开总体负反馈,接上扬声器,通电无异常情况时把两管屏极接线(注意高压)临时交换触一下输出变压器一次侧绕组相应端子。如交换前后有自激出现者说明此时阴极反馈绕组相位接错,应予更正。如果交换前后均未出现自激时,尚不足以判断相位是否有误。此时应在放大器输入加上适量信号,再交换接线并仔细判别哪种情况下放音更响一些,放音响一些者为反馈绕组相位接反,应予更正。
三、关于QuadⅡ输出变压器
现在回过来谈QuatlⅡ输出变压器的一些情况,这是选购或自制输出变压器时必须了解的,通常,功放厂家不会给出输出变压器设计参数和结构工艺,因此只能通过电路图并对实物作些测试来了解其基本情况,然后再加以仿制。
图3是QuadⅡ输出变压器部分的接线图及其外部接线端子板。经两者对照,大致可判断屏极绕组分为两组。阴极反馈绕组为一带中心抽头的绕组。输出负载有3个绕组,4Ω绕组供总体负反馈使用,另两个供7Ω或l5Ω负载使用。据实测一次侧屏至屏(Z-X)间负载阻抗为3kΩ,阴极反馈绕组(U—W)间阻抗为16Ω左右,总体负反馈绕组(Q-P)间阻抗为4Ω左右各绕组的直流电阻已标明在绕组处。输出绕组(T—P)总直流电阻约为1.8Ω。
输出变压器的功率容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因为对于一个绕制好即功率一定的输出变压器,随着放音频率的降低,它的输出功率会降低,换言之,这一参数将影响功率频响前文的仿制实例中采用了功率容量为40W(45Hz)的输出变压器是比较适当的,据测算,它的-3dB功率点可达20Hz。
从屏极绕组和阴极绕组两边直流电阻不等这一点看,QuadⅡ输出变压器未采用平衡结构进行绕制,即采用了普通的分段绕制方式。
根据上述情况和前文仿制实例及目前大多数音箱的额定阻抗要求,仿制时对QuadⅡ输出变压器的基本要求可归结于图4(a)。二次侧负载只设4Ω、8Ω两组,4Ω兼作总体负反馈绕组。
仿制者可按图示要求向胆机变压器厂家定制。如欲自制,可参考有关书刊按上述图示要求自行计算铁芯尺寸、各绕组匝数和线径。计算并不难,只是计算后还要进行验算,某些不符合要求的参数还得进行复算,因此比较繁琐冗长。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现成输出变压器绕制参数进行改造,这十分简单易行。具体方法我们在文末第五部分中介绍给初学者。
有了绕制变压器的必要结构参数后,怎样安排绕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面提到过,从图3中判断一次侧屏极绕组是两个,因两个绕组电阻不等,故可按一般的分段绕法绕制。阴极反馈线圈匝数不多,只设一个带中心抽头的绕组即可,通常可把它安排在两个屏极绕组之间。0-4Ω、8Ω绕组在图4(a)中它表示为两个绕组,在实际绕制时可把它分为3个绕组。一般0-4Ω的匝数比4—8Ω的匝数多一倍多,故0一4Ω可按其匝数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绕组,4—8Ω单独为一组。这样一来,3个二次侧绕组可分别夹在两个一次侧绕组的中间及其两边,有利于加强一次侧与二次侧间的耦合,减小漏感,改善频响。于是,图4(a)绕组的另一种绕制结构如图4(b)所示。所有绕组起始端用黑圆点表示,绕线时按同一方向绕制。应该指出,这种分段绕制方法并不能保证一次侧屏极上绕组获得良好的平衡,它的直流电阻首先就不同。不过,QuadⅡ功放也是这样,其优点是绕制比较方便,至于更好的结构在文末第五部分中再说明。
四、用其他变压器代换的问题
我们已经了解,采用阴极负反馈时需要一个带中心抽头的反馈绕组,其阻抗约为8~l6Ω。换句话说,它的匝数与二次侧8~16Ω负载绕组大致相同即可。当没有上述绕组时,其他输出变压器满足下列条件时也可实现阴极负及馈。
1.具有不带中心抽头的反馈绕组者
有的商品输出变压器具有一个独立的负反馈绕组,这个绕组主要作总体负反馈使用,因而未作中心抽头。此时,总体负反馈改从二次侧负载(4Ω或8Ω)绕组引出,可把上述独立反馈绕组改为阴极反馈绕组,只是要外接两只电阻形成一个电气中性点,如图5(a)所示,电气中性点接偏压电阻。
2.具有4—8—16Ω输出绕组者
胆机功放输出变压器二次侧常有l6Ω绕组,目前音箱额定阻抗很少有l6Ω者,但现代胆机输出变压器往往仍保留16Ω绕组,以致输出变压器共有4Ω、8Ω和l6Ω 3种输出。根据变压器原理可知,如以0-4—8一l6Ω绕组匝数看,0-4Ω和4-l6Ω的匝数是相同的。也就是说,4Ω抽头恰为0-16Ω整个绕组的中心抽头,因此完全可以把它用作阴极负反馈绕组,如图5(b)所示。注意,此时4Ω端子应接地,而0端子不应接地。前级需要加总体负反馈时,反馈电压可从l6Ω或0端子引出(视所需相位而定)。另外,输出级自偏压电阻RC元件勿如图5(a)那样接在中心点4Ω端子到地之间,否则整个二次侧带有20多伏电压,会影响前级负反馈。还有,接8Ω音箱的导线对地是悬浮的,只要音箱不接地.使用起来并无问题。,最后,这里输出级自偏压电阻中电流已减小一半,因此它的阻值应比使用公用电阻大一倍。
五、输出变压器的改绕
输出变压器的计算比较繁琐乏味,且这种计算尚未实践验证。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单凭计算可能难以弄好。如利用现成的相近设计,那么稍作改动就能满足需要,既可靠又方便,是业余爱好者“设计”输出变压器的捷径。
本刊1999年第3期贾萍舟先生一文中有一实例,很适合用来改作QuadⅡ输出变压器,具体改动方法说明如下。
据介绍,该推挽输出变压器是为EL34设计的,与本文KT66基本相符,它的负载阻抗为5kΩ,与本文要求的3.5kΩ不符,需要减小。它没有阴极反馈绕组,因此需要增加进去。如果保持它的二次侧匝数不变,那么通过减少一次侧匝数来降低一次侧负载阻抗,恰可为阴极反馈绕组留出必要的绕制空间。当然,减小一次侧匝数会降低一次侧电感量,从而使低频重放频率有所升高。不过,由于该输出变压器是按20Hz(-0.3dB)设计的,比QuadⅡ中的45Hz低得多,因此估计仍能满足QuadⅡ使用要求。现把上述为EI,34设计的输出变压器绕制参数归纳于图6(a)中,以便对照和计算。
输出变压器的一次侧与二次侧阻抗比是由一次侧与二次侧绕组的匝数比来保证的。设一次侧负载阻抗要求为Zi,其匝数为N1;二次侧负载组抗要求为RL,其匝数为N2。于是满足一次侧与二次侧阻抗比要求的一次侧与二次侧匝数比n=N1/N2,n为:
n=(Zi/RL) 1/2
QuadⅡ要求Zi:3.5 kΩ,二次侧阻抗RL取8Ω,于是有:n=(3500/8)1/2≈20.9
如果二次侧8n匝数仍按图7(a)数据即N2=85+35=120匝,那么与一次侧阻抗为3.5kΩ相应的匝数为 :
Nl=n×N2=20.9×l 20=2508匝
于是只要把图7(a)中一次侧匝数3000匝改为2508匝而其他数据不变,即成为一个一次侧阻抗为3.5kΩ的输出变压器。现在只要再加绕一个阴极反馈线圈就可满足ΩLladⅡ功放的使用要求了。
前面说过,阴极反馈线圈基本上是一个阻抗为8~l6Ω(带中心抽头)的绕组。于是从图7(a)马上可以看出,如果阴极反馈绕组取8Ω,那么它的匝数为l20匝;如果阴极反馈绕组取l6Ω,那么它的匝数应取4Ω匝数的两倍,即85×2=l70匝。当然,这些绕组均应中心抽头。至于它的导线直径应与一次侧绕组相同,因为流过其中的电流就是屏极电流。至此,绕制数据全部获得。
当然,还可根据实际结果作些改进。例如,一次侧匝数减少了3000—2508=492匝,这多少会损失些低频响应。由于新增170匝反馈绕组,实际留出了492—170=322匝绕制空间,因此这部分空间可利用来增加一次侧绕组。不过,不能使一次侧绕组净增322匝,这是因为一则多加一个阴极绕组就要多一份绝缘层空间,二则一次侧匝数增加了,二次侧其他匝数也要相应增加,否则一次侧与二次侧阻抗比要求就不对。为此,可考虑一次侧增加200匝(如怕线包绕不下铁芯,可酌情减少),这样一次侧绕组为2508+200=2708匝。为保持阻抗比不变,现在8Q绕组的总匝数应为:
N8Ω=N l/n8Ω=2708/20.9= l30匝
其中n8Ω就是前面的一次侧阻抗对8Q阻抗的匝比n,现用n8Ω表示。为求4Ω绕组的匝数,应先求出一次侧3.5kΩ对4Ω的匝比: n4Ω=(Zi/KL)1/2=(3500/4)1/2=29.6
于是4Ω的匝数为: N4Ω=N1/n4Ω= 2708/29.6=9l匝
上述N8Ω=l30匝是从0端算起的全部匝数,如从4Ω端起算,则4-8Ω端子问的匝数为l30-91=39匝,反馈绕组则取4Ω匝数的两倍即9l×2=l82匝。按此改制后的绕制参数归纳于图6(b)。这个变压器各绕组可以按图4(b)的结构绕制,也就是一次侧上、下边各为一组,每组为677×2=l 354匝。如前所述,这种绕法上下两边并不平衡。为取得平衡,可把整个一次侧分成I~IV相同的4节,每节677匝,然后按图7分配各绕组即可。
简单说一下一次侧4节的绕制顺序:
I线头留在左边,从左向右任选一个绕向(定为“正绕”)来回(占一半铁芯,余同)绕完,留出线尾以便与Ⅳ相接。接着绕Ⅱ,但线头留在右边,以相反绕向(与前定“正绕"绕向相反)从右到左来回绕完,留出线尾。待二次侧有关绕组绕好后且Ⅱ的线尾与漆包线可靠相连后绕Ⅲ,此时从中间向左反向来回绕制,最后线尾留在左边作为引线。最后绕Ⅳ,同样自中间从左向右正向来回绕制。其他绕组线头均安排在左,然后向右正向来回绕制。这种绕法的缺点是4个一次侧绕组不易绕得规整,尤其是初次绕制者更不容易掌握好。当然,所有线头、线尾留在线包外面,待全部绕完后再进行相连也是可以的,只是务必作好记录,以免搞错。
;;;;;;;;;;;;;;;;;;;;;;;;;;;;;;;;;;;;;;;;;;;;
Quad II 电子管功放仿制实例 陆全根 《无线电与电视》1998年4期
在电子管时代,只要一出现优秀的放大电路,当时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便会趋之若鹜、竟相仿制.其“热度”之高丝毫不逊于当今的发烧友。因为对业余制作者来说.仿制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本刊1997年第1期介绍的Quad II是这类不可多得的优秀胆机之一。它曾被英国著名的BBC广播公司选作监听放大器。天朗公司对它也推崇备至,推荐为驱动其声箱的最佳选择。许多音响制造商也把它作为标准的参考放大器使用。这发生在威廉逊放大器、超线性放大器名噪一时的时代,足见其性能和音质超凡入圣、令人刮目。
一些不太熟悉胆机的发烧友看了前文后.如若真的动手仿制可能仍觉有困难,特别是整机布线和元器件的安装不知如何下手。为此,本文以实体图的方式详细说明Quad II的制作过程。供胆机爱好者制作参考。
一、Quad II 的主要特点
仿制,用当前最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克隆”,不仅要“形似”,而且更要“神似”。所谓“形似”,主要指电路要相同,尤其是特色电路应一致。“神似”者,则指两者的音质要相似,而首先是在主要性能指标方面与原机应有类似的特征,唯有如此才能把握仿制机的音质水平和特色。
那么,Quad II 的性能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开环频响
图1为Quad I的实测开环和闭环频响曲线。可以看出,-3dB开环频响约为20Hz~15kHz。-6dB高端响应达30kHz。加-17.5dB总体负反馈后,频响宽达5Hz~100kHz。
2.低的软失真
图2是Quad II实测谐波失真曲线。十分明显,随着输出功率的提高,失真平缓地上升,看不出明显的转折点。该机的额定功率为15W(1kHz失真0.25%时)。但由于软失真特性,实际的不失真输出功率(削波功率)将超过20W。现在要实现软失真特性并不太困难,比方说可以减小总体负反馈,甚至采用无负反馈放大结构。然而要获得失真低的软失真特性就不那么容易。Quad II的总体负反馈量为17.5dB.加上输出级本级负反馈量约6dB,已不能算是浅反馈,但却具有低的软失真特性。
3.低输出阻抗
低内阻是QuadII的又一突出特征。图3是其实测曲线。在30Hz~20kHz范围内,内阻低于1.2Ω,对8Ω负载来说,阻尼系数大于6。对胆机功放来说已属不低。
总之,Quad II电路简单,设计周密,音质可人,性能优良,既有负反馈功放的优点(失真和内阻低),又有无负反馈功放的特点(软失真)。作为一款四十多年前的设计作品,与现在Hi—End功放设计思路不谋而合,也许这正是它的过人之处。
二、电路原理
图4为仿制时使用的电路。电路结构与Quad II完全相同,仅根据应用需要和现代器件情况作了以下变动:
1.为便于使用,输入端增设了音量控制。
2.倒相管V2的栅极输入信号平衡电阻R8(见前文电路图)由原来的2.7kΩ,经调试后改为2.4kΩ,以取得更好的推动平衡信号。
3.整流管由GZ32改为常用的5AR4,与此相应电源变压器高压绕徂也由原来的310V×2改为 300V×2。也可改用5U4GB,此时高压改用320V×2。为了便于调整不同管子和高压的差异引起整流输出直流电压的变化,次级高压中心抽头到地之间接入一个10W/50Ω固定电阻。可用以微调直流高压。此外,整流滤波电容则由原来的16μF增大到47μF并加泄放电阻。
4.滤波扼流圈与原机不完全相同,制作时使用60H 35mA的,其直流电阻约730Ω。
5.Quad II原用输出变压器比较特殊,制作时采用了成品变压器,一次侧阻抗由原来的3kΩ变为3.5kΩ,总体负反馈改由二次侧4Q抽头引出,与原机要求颇为接近。阴极负反馈绕组匝数比原机少50%左右,故本级负反馈量也由原来的6dB减小到3dB左右。本机制作时所用输出变压器的主要特性如下,可供选购或定制时参考:
输出功率 40W/45Hz
一次侧阻抗 3.5kΩ
频率响应(-1dB,4V,2rP=ZP)5Hz~70kHz
一次侧电感 1mW时100H,最大24OH(50Hz)
一次侧允许直流电流(两管值)320mA
一次侧允许不平衡电流 7mA
一次侧直流电阻(20‘C) 81 Ω
功率损耗(16Ω) O.24dB
另外.本机输出级作AB类放大,最大输出功率为26W时,输出级屏流(两管值)约180~190mA。阴极负反馈绕组设有中心抽头,其总匝数与二次侧0~16 Ω绕组匝数相同.各绕组间相位关系已注明于图4输出变压器绕组旁,自行制作时应注意满足上述条件。
需要指出.上述输出变压器的一次侧直流电阻比原机低得多。原机一次侧直流电阻约300Ω,制作者可自行在上述范围内决定,当然,相应直流高压要略作调整。
三、制作要点
1.元器件
2W以下电阻均采用金属膜电阻,未注明功率要求者选用1/2W。3W以上电阻采用被釉线绕电阻。所有电容,无论是级间耦合电容,还是滤波退耦电容的耐压均应按电路图中注明要求选用,切勿随意降低耐压要求。电源变压器二次侧高压绕租电流容量应为220mA~250mA(AC)。其余绕组电流要求是电路图。输出变压器和扼流圈的要求已见上所述。
2.底板加工
备全所有元器件后方可开始设计、加工底板。为此.在方格纸或坐标纸上进行大件实物放样,确定实际加工尺寸。放样时应特别注意底板上面(不是底板下面)各器件间疏密是否均称.所有焊接支架均利用管座固定螺丝,避免面板上暴露螺孔过多,以确保外观较好。
V3~V5管座周围应各打一排散热孔,这样可降低管壳温度,有利延长管子使用寿命。
底板照例采用金属板制作,通常做成框架状,这样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3.安装步骤
把需要预先固定在底板上的器件全部定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安装。为便于初学者装机,我们提供了两幅实体图,为了便于看清全部安装情况,图5表示了器件布置及信号输入引线及灯丝布线。图6则提供了电源进线、直流高压、地线、输出部分的配线及全部RC元件的安装位置。少数配线用箭头表示走向。
整机安装分两个阶段:
(1)配线
从图5、图6找出所有需要用导线连接的各点,用导线焊好即可。这一步相当于晶体管机中的“印板制作"阶段。以本机配线情况看,绝大部分集中在电源变压器、输出变压器、滤波扼流圈、“一点接地”和信号输入各端子上。因此由这些部位开始依次向各处接出去,可以做到有条不紊。
(2)RC元件安装
这一步相当于晶体管机中的“插件焊接"阶段。胆机中的RC元件大多围绕在管座周围安装,因此可以方便地利用RC元件自身引线直接搭接在管脚及支架焊片上。如果元件引线过长应剪短。如果搭接间距远,元件引线裸露部分过多,应加塑料套管。元件的数值标记应向外便于看清和检查维修。
(3)为了避免漏接误接,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整个安装过程中建议采用“划红线法”,即每安装一根线或一个元件后,立即在电路图上用红笔划上红线。这样一来,整机安装到什么程度十分清楚,整机安装结束后,电路图应成为一幅用红笔画的电路图。如有漏接一目了然,如有误接,在安装过程中即可发现。为此我们把它也归入“安装步骤”。
4.几个具体问题
(1)关于一点接地
本机的信号传输通路采用“一点接地”。也就是说本机的整流、放大、输入和输出各部分的接地点,应用导线汇总到“一点”,再由该点与底板做电气连接。或者说整机各部分的接地只在一个公共的点上与底板连接。其中每一部分(如各放大级、整流等)如有几个元件要接地时,可先各自先连接在一起如图5中C点,再用导线把该点接到公共接地点处。这种接地法的优点是各部分通过接地线引起相互干扰比较小。V1、 V2的第2、7脚为管内屏蔽脚,其中之一应接地。
本机的公共接地点戌设在Vl处支架的固定焊片上.见图5中A点.再通过支架的固定螺丝与底板作电气连接。
(2)灯丝配线
各放大管的灯丝配线通常采用双线绞合后贴近底板边缘走线再接到管座相应的管脚上。但其中的一根引线也应接地。否则会产生严重的交流声。它的接地点可接到整机的公共接地点A,也可就近接底板。本机灯丝的接地点选在V1处另一支架固定焊片上,见图5中B点,同样通过固定螺丝与底板作电气连接。显然,该两处底板应仔细除污垢,确保接触电阻尽可能小些。整流管的灯丝带高压,切勿接地。
(3)配线线径
电源进线可直接使用容量较大(>3~5A)的带护套的一般电源线。灯丝线、接地线和输出线尽量用较粗的多股线。输入信号用带护套的屏蔽线,线径关系不大。其他引线尽管载流量相差可能比较大.但一般都采用相同的线径,主要是与上述较粗的引线相比不要显得过细而造成观感上的不协调。一般,除电源进线外,所有引线可选用外径2~3mm的多股软线。
(4)配线选色
为了便于检查维修识别,上述不同种类的配线往往选用不同颜色的外皮。对此有的国家制订有各自相关的用线选色标准。业余制作不必过分讲究,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行事。一般可按电压高低或管子电极顺序确定用色次序,这样比较容易记忆。比方说电源变压器二次侧交流直流高压、屏极、帘栅极、栅极、阴极和灯丝依次选用红、橙、黄、绿、青、蓝六种色线配线。接地用黑色电线.负反馈及其他引线用白色电线.有的胆机输出级采用固定栅偏压,引线可用紫色的电线。
5.调试
通电调试前应对照电路图检查一下接线安装是否有误。着重检查管脚上元件数值是否正确以及各电解电容器的极性是否装反。接着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V5②脚对地不能短路。V3、V4的栅极⑤脚对地不能开路,两管的⑧脚对地电阻约180Ω左右。然后输出变压器二次侧接好8Ω12W假负载,最好接上8Ω廉价扬声器,以便于听出异常时的声响。
1.插上V1~V4接通电源,各管,灯丝应发亮。如无异常再插上V5各管即加上直流高压进入工作状态。此时应密切注意有无异声和异常情况(管壳内有火花、屏极发红、元件烧焦味等),如有异常应即关断电源进行检查。
2.如无异常,可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V5②脚电压应为340V左右,如相差不太大,可增减接在电源变压器二次侧高压中心抽头与地之间的50Ω/1OW电阻阻值。如相差过大(1O数伏),可同时调换整流管型号。如前所述.换用5U4GB、GZ32可使此电压分别降低20V、10V以上。如换用GZ34可使此电压升高10V以上。滤波扼流圈输出端的直流电压在330~340V之内均可。高压正常后,V3、V4的偏压一般也随之正常,应在26V左右。
3.用手捏起子,从后向前依次碰触各管栅极应有“喀喀"声。至此整机交直流工作情况基本正常。如有条件可进一步作性能测试,否则可换接声箱进行听音评价。
四、实测性能
下面提供仿制机的一些主要实测性能,以资与原机作对照。测试时输出管分别采用了KT66 SUPER(金龙)、EL34(Siemes)和EL37(Mullard)。
图7至图12分别是本机的输入特性、频率响应、阻尼特性和总谐波失真特性曲线。
“金龙”管的输入特性与图7 EL34输入特性完全一致。由此可见输入1V时输出功率约7W,输入1.5V时输出1 5W。灵敏度与原机相当。本机削波功率为25W.比原机高,此时总谐波失真并不大,由图1O可知,用KT66(S)时仅1%.用EL34时≤2%。从频响曲线看,采用EL34时,高端18W、一3dB点约80kHz,采用KT66(S)时可达100kHz。两管1W时高端响应均略有上翘,但对听音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达到了原机水平。
从图9 EL34的阻尼特性看,1OkHz以下的输出阻抗为O.45Ω,对8Ω负载而言,相当于阻尼系数为17.7。20kHz时输出阻抗为O.5Ω,相当于阻尼系数为16。采用KT66(S)时阻尼特性与EL34完全一致。总的看,比原机指标为高。
从图1O至图12失真特性看,各管输出管均呈软失真特征,在削波功率以下,失真随输入功率上升而平缓上升。从失真数值上看,1kHz的失真与原机也一致。当采用EL37时,各频率的失真值很接近,这反映出该管具有更好一些的失真特性。
通过以上简单对比可知,Quad II的设计十分成熟,即使用现代器件也能保持原机的性能特点。事实上,QuadⅡ自当初推出之后直到因该公司生产晶体管功放而停产的十多年之内,一直未对该机作过改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Quad II是一款整机采用五极管设计方案的典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