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原矛头蝮又称莽山烙铁头,是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种剧毒蛇类,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省,宜章县莽山一带。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虫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蝰蛇科 Viperidae
属: 原矛头蝮属 Protobothrops
种: 莽山原矛头蝮 P. mangshanensis
成年莽山原矛头蝮,长度可达200厘米,重约10公斤。
莽山烙铁头之所以得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头部明显呈三角形,形似一块烙铁的头部。尾部呈白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
莽山原矛头蝮的牙齿
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
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
莽山原矛头蝮主要生活于湖南省的山区,尤指莽山一带,广东部分地区也有分布。虽然第一次发现此蛇种是在莽山之上,但它们其实同样栖息在附近区域。
首次发现它们时,它们正身处森林地区的茂密植被下生活。它们经常在阴暗位置潜伏休息,当会适时跟踪猎物进而捕食,有时亦会躲藏于山洞之中。
莽山原矛头蝮的发现
莽山原矛头蝮第一次进入人类视野是在1984年。当年莽山林区一名职工被毒蛇咬伤,找到当地最有名的治疗蛇毒的医生陈远辉,他花了1个多月才把病人体内的蛇毒清除。
陈远辉与莽山原矛头蝮
经过对病人询问,他觉得这是一种还没有被人类认识的毒蛇。他想到了莽山瑶族人崇拜的图腾“小青龙”,从此,他开始上山寻找这种神秘的毒蛇。
1989年9月,莽山林管局一名职工在保护区发现了两条成蛇和一窝奇怪的小蛇,它们都有白尾巴,发现正是陈远辉苦苦找寻的“小青龙”,后被命名为莽山原矛头蝮。
莽山原矛头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别,这表示该蛇种目前数量并不多,而且明显地只局限出没于其特定的产地范围(一般为小于100平方公里的地区),未能广泛分布于不同地域(通常少于五个主要分布地)。此级别的物种很可能会因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导致生态状态失衡,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进入更加危急的保护级别。
1994年,《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莽山原矛头蝮列为“国际上一级优先保护的濒危物种”。
200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全国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莽山原矛头蝮的数量仅为500条左右。当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急需拯救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中,莽山烙铁头蛇位居第10位。人们从此称它为“蛇中熊猫”。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