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后的武汉关
鼠临祸至:疫情告急,武汉“封城”!“武汉封城啦”!
“武汉进入战时状态了”!
一一晴天霹雳呀,闻所未闻?这是真的么?
一一真的。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号通告称: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是日凌晨,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长会议传出严令:“严格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应急响应各项要求,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实行战时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
不难想象: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骤然进入封闭静止状态,对10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采取封禁措施,表明所有进出武汉的通道都将受到管制,武汉的所有人员、车辆都将不能离开,所有公交停运……这将意味着什么?
疫情如火,武汉告急!
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决策部署,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长统筹、短安排。”在中央指导组的指导推动下,武汉市做好床位筹措:定点医院从首批3家增加至48家;仅用10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相继交付使用;体育馆、会展中心、空闲厂房等被改造成方舱医院;部队及全国各地数百支医疗队、数万名医护人员集结驰援武汉及湖北各地城市……
邱海波:最先抵达武汉的ICU专家邱海波在汉接受媒体采访
我熟悉的全国著名重症医学(ICU)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临危受命于1月20日紧急奔赴湖北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重要成员,他将担负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导等多项工作。
身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教授带领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
2019年末,我曾专程赴南京采访过邱海波,对其从事ICU的经历较为熟悉: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危重伤者救治、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每一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他都是第一时间踏进现场,担任国家医疗队救治专家或组长。
抵达武汉后,邱海波每天辗转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集中收治医院的病房里。当发现危重病病人发生异常状态时,他必定会不听劝阻与病人作“亲密接触”:多数危重症病人施行俯卧位通气技术治疗有效,但操作时要几人费力为插管患者翻身。用邱海波的话说:ICU里几乎所有的重症病人都是我们用眼用心“盯”出来的,呼吸机和各种器械、用药剂量一点一点调,不然人就没了。
3月26日清晨,邱海波在协和医院ICU病区
为补充我撰写《生命呵护》书稿内容,我辗转从知情的朋友处打听到一些消息:邱海波参与武汉战“疫”,除了协调工作、巡诊治病,最大的贡献是当参谋,提建议:刚到武汉时,他负责巡查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3家医院,重症病房一床难求。在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时,他建议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长。这条建议很快落实,大批专家迅速下沉,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又如,重症患者缺床位、缺ICU医生……根据病情演变及患者急剧增加的现状,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又向有关部门紧急建议:除了3家定点医院外,武汉市区大型综合医院也应以收治重症患者为主,同时调度全国重症医学团队驰援武汉。这条建议,很快为亟需救治的重症患者腾出了1000多张床位。
随着救治措施得力,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ICU专家队伍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化危为安。这不仅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延续,更意味着“重转普”患者比例越来越高。邱海波高兴地说:每天看到这些向好的新变化,我对明天充满信心!
邱海沈:一月白了头
责任重于泰山,邱海波真劳神啊!
看看上面这张照片吧:奔走于各重点医院与医药生产厂家,身心俱疲的邱海波在汉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满头黑发竟变成了银色……
杜斌:北京协和医院驰援武汉第一人1月23日,杜斌教授(左三)与其他专家在武汉金银潭医院
我熟悉的中国医师学会重症分会主委杜斌教授,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他擅长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危重病的治疗。
2020年1月19日,杜斌受命加入由钟南山院士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指导调研武汉疫情防控工作。赶到武汉,杜斌一头扎进了重症治疗第一线,在武汉市各大医院巡视指导重症抢救。当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增援武汉后,他被任命为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协和ICU的临时科主任。
3月22日,杜斌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查房
杜教授也是我《生命呵护》书里的重要人物,他汉期间情况不了解,也会感觉遗憾。于是就再找人,总算摸到点头绪:2月4日夜间,杜斌所在医院病房收治了18名危重患者,第一位转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50%。在没有配齐三级防护设备的情况下,杜斌实施气管插管,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朋友告知:为了给每个病人确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杜斌竟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近10个小时在病房守护病人。在他的推动下,医院病人管理由分时段负责制,改为医疗组负责制:每一个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这样有利于治疗思维的贯彻和方案落实,提高了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治疗效果明显。
姜利:率先进驻金银潭,真实记述“武汉六日”姜利(左)在金银潭医院查房
我熟悉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1月26日清晨随北京医疗队抵达武汉,旋即进入疫情的“暴风眼”一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从事危重病医学临床工作27年,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女性ICU专家,在坚守一线金银潭医院之时,竟然坚持写下了“武汉六日记”。早些时候,我已将姜利的日记上传到了网络。
管向东: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3月29日,管向东(左)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巡查
我熟悉的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2月2日以国家专家组成员身吩赶赴武汉执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我知道的管向东,在医学领域里擅长重症救治、重症感染、脓毒症、血流动力学管理、重症生命支持等。我曾有幸参加2019中国重症医学年会,在珠海万人会场听过他抑扬顿挫的精彩演讲。身为本届ICU分会主委的他,而今肩负国家专家组成员使命出征,会作何感想,我已然预知。
出发前,管向东教授慨然表态,干脆利落:“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国家有困难,重症医学专家应当迅速响应,召必至、战必胜!”
陈德昌:除夕夜随上海医疗队驰援武汉瑞金医院,陈德昌(左4)领命出征
我熟悉的中华医学会ICU分会候任主委、瑞金医院ICU专家陈德昌教授,在原本合家团圆的除夕之夜,随上海医疗队135名医务人员一道紧急驰援武汉。出发前,陈德昌也对ICU作了很好的诠释: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的职责就是去面对重症病人,在国家人民有难之际挺身而出是我的天职。
非常时期:中华医学会三分会主委联名发布倡议1月29日,中国重症医学领域三部门主委管向东、杜斌、马朋林,联合发布倡议书:提示疫情进入关键时刻,重症病人不断增多,重症医学救治必须做好长期准备。
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安友仲:竭力探寻重症救治之“良方”安友仲在病区巡查
我熟悉的北大医学部武汉前线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北大医学部重症医学系主任安友仲,在武汉抗疫期间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赴汉口,跨长江,医亦凡人,匹夫尽责灭疫狼”!
安友仲与我是很投缘的朋友,去年在北京采访时,知他对于重症医学有辩证思维,讲求临床运用之病症兼治。作为我国知名的重症医学专家, SARS、汶川地震、H1N1等多项重大灾害救治现场,都有他的身影。今年2月1日,安友仲教授带队直赴定点收治重症患者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治了许多重症、危重症患者。
安友仲表示:与新冠作战,战略要宏大,而战术却要精细。重症救治的最大问题就是知己知彼。
安友仲在病区
安友仲告知:初到武汉,我们几位同道一起商量,首先就是要知晓武汉有多少感染的病人,这些感染病人都是什么样状态,有多少危重病人,有哪些是由于年龄或者基础疾病的关系,可能由轻症转向重症或危重,这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称为拣伤,这就是知彼。后面还有知己,我们武汉的医疗条件怎么样?各医院的重症接纳能力以及人员力量、技术装备又是如何,什么样的装备和容纳能力能承担多少的病人。
面对突如其来,尚不了解底细的疾病,安友仲强调战术精细的重要性:面对新发疾病,我们要尽量的把基本的治疗都做规范。正如一个木桶,它的短板决定了它盛水的水平。首先保证没有一个短板和一个严重忽略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借鉴兄弟单位和各种治疗方法,包括国家卫建委的指南的更新,再逐渐完善自己的治疗。
安友仲强调,重症治疗,遵循简单有效,病症兼治:治疗的时候,我们真正要做到的就是简单,有效。为什么要病症兼治?重症医学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重音放在“重”上,确实病情很重。第二种重音放在“症”上。病与症不同,病是知道原因,系单因而多果(临床表现),而症则是人体对于外界各种应激,包括疾病因素的一种反应,可能是多因,却是近果,是一组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具有相近临床特征的病理生理表现。
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安友仲作了形象比喻:对新冠病毒,暂时没有特别有效的武器,因此我们要托住症。三匹马拉一辆车,一匹马跑得快,其他两匹跟不上,这个车可能会翻。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器官支持和器官调理,帮助患者重建免疫平衡。让各个器官之间的功能相互去匹配协调。随着器官的支持和逐渐的稳定,机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机体逐渐的认识到新冠病毒并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那么有可能病人就能够恢复。
安友仲说:武汉抗疫,是以重症、呼吸、感染这三大学科为主的医生们进行的又一次医学界的大会战。很欣慰的是,重症医学的同道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参战能扭转十分被动的局势。
向你致敬:坚守武汉的“重症八仙”坚守武汉:“重病八仙”图
3月20日始,国家卫健委调整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工作策略,将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逐步在几家定点医院集中收治。邱海波等8位专家组成员进驻7家重症定点医院,与各医疗队一起,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被誉为“重症八仙”。
很感谢摄影家在树林里为我们拍下了一帧“重症八仙”的相聚瞬间。它,将作为武汉战“疫”期间的珍贵历史记录,令人感叹并久久品味……
给朋友们介绍一下这八位专家吧:康焰(左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左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左三: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邱海波(左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赵蓓蕾(右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童朝晖(右三: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姜利(右二:北京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右一: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
返粤三天,管向东再次披挂驰援绥芬河好汉:再次出征!
召唤就是使命,时间就是生命!
管向东教授结束武汉抗“疫”60多天战斗,4月7日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队友一起返粤休整。尚未来得及与家人团聚,4月11日又被召唤再次出征:作为国家级专家组成员,紧急奔赴黑龙江省牡丹市绥芬河,指导当地疫情防控工作。
重任在肩,绥芬河又将是一场硬仗。管向东面对送行者真诚表示:“当需要我时,我就必须比平时还要努力!”
一一好样的,新一代ICU专家!让我们为中国ICU的成长与发展,共同祝福吧!!
【后记】
重症医学乃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猪年春夏之交,孬张应邀撰写一部非虚构作品《生命呵护一一中国ICU成长与发展实录》,试图对中华重症医学的缘起、成长与发展状态作一次全景扫描,忠实记录执业者的德行和操守、追求与奉献。
中国重症医学(ICU)分会迄今已履五届,历届分会负责人和委员们为中华医学事业殚精竭虑,建树颇多。众多刻苦钻研、潜心为重症患者解除痛苦并挽救生命的“白衣天使”乃ICU主体,他(她)们是虔诚的生命守护者。
就在我奔波采访完中华重症医学众多专家,且修改完成书稿送审拟交付出版之际,新冠疫疫肆虏江城一一武汉告急!
重大灾难面前,专家们以勇者姿态纷纷驰援武汉探求ICU真谛,以强者胸襟拓展ICU舞台,以仁者柔情呵护ICU病患……
我深信:厚积薄发的中国ICU之健康发展,必然昭示“重大突破”的美好明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