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早晨,文老师掐指一算,已经好多天没给读者朋友出辨证题了。
嗯,那我就给大家说一个吧。
其实,也谈不上出题儿,不过是拿来一些有趣的医案,咱们一起赏玩罢了。
下面我说的这个医案,记载于《浙江中医杂志》上,挺有意思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57岁,姓陆。
怎么回事呢?1980年元旦这一天,她所在的单位聚餐。她一高兴,就多喝了几杯。
这一喝,坏了,没等宴会结束,此人忽然之间就抽了,肢体僵硬、四肢麻木、张口喘气,说不出话来。
这个光景,可把当时的同事们吓坏了。大家七手八脚,就给她抬医院去了。
到了医院,经过处理,她缓过来了。
但是,从那以后,这个病根算是落下来了。她动不动就抽搐,弄得家人整日提心吊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人被送到某医院的神经内科诊治。大夫说,考虑神经官能性疾病。用上药,的确好了不少。但是药停下来,就不行。
就这样,病情反反复复,一直拖到了1980年的9月份。
患者实在被折磨得没办法,于是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舌红少苔、脉象细弱、眩晕、食欲不振、睡眠不安。
一开始,医家认为,这是非常明显的肝风内动啊,于是平肝潜阳、熄风化痰,用了羚羊钩藤汤加减。但是效果很不好。
这时候,医家仿佛想到了什么,就赶紧更换了方子。
这个方子,几乎是一张古方原封不动地应用。此方,肯定是平息内风的方子,只不过,就治法治则来看,和一般的凉肝熄风之品不同。它体现出扶正的重要性。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了以后,情况很快改善。才3剂药,抽搐现象就消失了。再用3剂,诸证悉平。半年之后,患者又犯病一次,再用此方,依然是三剂得愈,从那以后就再未复发。
医案故事,我给你说完了。
现在,又轮到你了。
你觉得,上文医案里的医家,用的是什么方呢?如果你来给患者诊治,你会开什么方子?
请你一定要反复琢磨前文给出的细节,以及患者的相关表现。文老师该提示的,都提示了,如果再提示,就相当于直接告诉你答案了。
如果你有了思路,就请在本文的留言区留言,写下你的结论。辨证思维的过程,最好也写下来。文老师和其他读者,可以通过你的行文,向你学习。
老规矩——答案和实战完全一致的读者,文老师还将继续赠送宝贵的中医学习资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在知识殿堂里跋涉的我们,需要彼此这样的帮助和切磋。
好了。废话不多说,现在开始吧。文老师坐在电脑前,等待你的高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