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

2011-12-09 13:35:38|分类: |字号

教你学诊脉(1)

提要: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

概述: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3种:

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现代普遍采用寸口诊法。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教你学诊脉(2)

提要:中医看病,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确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历代先辈对诊脉看法,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对山医话》)吴鞠通也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增订医医病书》)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所以《内经》的162篇里,讨论脉象的就有30余篇,《难经》的八十一难,前二十难说的也是脉诊。老百姓找中医看病,俗呼为“看脉”,意思是“看脉”二字可以代表整个诊病过程与医生的学识技术高低,这说明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

诊脉入门

一、选择适合脉书熟读: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必要时死记硬背,并要深刻理解。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诊脉以呼吸定数: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察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例如以前是以一呼一吸脉来四次为正常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次为数脉,现在多用秒表计算。

三、锻炼诊脉知病的方法
脉经云:“切而知之谓之巧”,常言道“熟能生巧”,那就要多练习,以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要细心诊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掌握脉像的基本概念:
对脉象的描述都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古人所说“切而知之谓之巧”,看这“巧”就是脉诊的步骤或程式。虽有“熟能生巧”之说,但古人未说这个“巧”在何处,也许是因为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难以统一而说之,不完全是说“多摸了就知道了”!

第一步“首先浮沉分表里”:测得脉位为“浮”;例如陈飞霞曰: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症,急行疏解汗之投。忽而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第二步“有力无力辨虚实”:测得脉势是“虚、软”;看脉先辨虚实,滑利力薄无神则为虚,涩滞力浓有神则为实,实则损之一定之法,又必损其子,若母令有余之势易杀,虚者益之,必然之理。

第三步“诊脉去长短”:三去长短测得脉位在“寸、关、尺三部皆有”;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第四步“腿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为“正常”;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第五步“诊察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细);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五、知常达变,掌握平人脉和病时脉:
知道正常脉理,才能够根据实际诊脉情况辨别病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再看本部所属脏腑。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辨生死和测寿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 “只有胃气充足,才能正常腐熟水谷。充足的水谷精微被输送到全身,使各方面出现正常的生理功能,其表现于脉的,叫做脉有胃气,如“春胃微弦”、“夏胃微钩”、“长夏胃微软弱”、“秋胃微毛”、“冬胃微石”。”,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症实脉实为顺,庙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从脉象任何诊察所表示的病症:
临床实践中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这里举例说明: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而也有不同。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根据脉象制定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是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临床有经验的老中医可以根据脉象,侦察病症,确立治疗方案,例如见病人左寸关弦浮为肝风。尺小,为精气差。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个月以上。曾有一个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妇女,她是生了孩子,出血历时七个月。因为平常体质还好,能吃能做,有时又会好一些,所以一直迁延未治。诊其脉芤而无力,这就说明了是子宫因流血而中气下陷,但因日久出血,气虚不能升举之故,故血流不止,血止则能上升。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

教你学诊脉(3)

提要:你经常会看到老中医看病,每次只需要把脉几分钟,他就可以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并且给你讲了一大堆中医理论,你可能也听不懂,然后说出你有什么症状,基本上和你的实际症状一摸一样,我之前没有给人讲过,所以他也不可能知道。我观察了接下来的几个病人,基本上病人都有些惊讶! 中医真的能这么神奇吗?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你觉得神奇是因为你不会,中医讲,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需知一个切脉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至于说玄机,你自己想学就好好学一下,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

一、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
我们从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也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亲身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你首先要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学起,要知道,学好中医是一个相当慢长的过程,在学好基础理论的之后,还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充实,要想做一个好的中医,达到能这么神奇没个十几年是不可能的。

二、如何辨别健康人的脉象:

知常达变,只有知道处事常理,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换句话就是只有知道什么是正常脉象,才能辨别哪些是疾病出现的不正常的病态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愉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 72-- 80 次/分钟,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 120 140 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 90 110 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中医脉学专著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 28 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 ( 风热感冒 ) 浮紧 ( 风寒感冒 ) 沉迟 ( 阳虚感冒 ) 细数 ( 阴虚感冒 ) 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三、初步来认识一下脉象:

脉诊时最简单认识, 只需要分辨准确,就可能就入门了。
1、脉之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①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②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3 、脉位浮沉——辨病之阳气在表在里;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四、辨两手脉象及所属的脏腑:
1、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简单的说: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简单的说左手主血能量的储存;右手主气能量的制造。

2、脏腑分部: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主肾之阴精)
右手【寸】肺【关】脾【尺】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主命门之真火)
3、男女之常脉: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教你学诊脉(4)

提要:诊脉在中医诊病中只能算巧,下工之法。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既然很多人这么神秘切脉。我就简单说一说脉诊的技巧。

一、切脉是根据脉的位、数、形、势来断病的:

1、脉位: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寸看心肺头,关看脾胃,尺看肝肾腿足膀胱。浮取看心、 肺、头;中取看脾胃;沉取看肝肾。看脉之上工,严格分左右手,左 寸关尺 分别是 心、肝、肾, 右手分别是 肺、胃、肾。更详细分法是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2、脉数:也称为脉率,单位时间内脉的搏动次数。中医对脉率的诊察,一般用“呼吸定息”的方法测定脉的搏动次数。就是脉跳的频率。用医生的呼吸算,一呼一吸四至(跳四下)为缓脉。脉和缓有力就是正常脉。
3、脉形:就是脉的形状。脉形指脉体变化的形状。任何脉象都是由脉体变化的形状表现出来的,所以,对脉象的辨别,主要是辨别脉体变化的形状。' k1 _,

4、脉势:脉搏动的气势,称为脉势,就是脉的力度。对脉势的诊察,是对脉的流利程度、和缓程度、通畅程度、充盈度以及往来的力度等多方面的诊察。

二、用六脉统领二十八脉:

六脉:浮、沉、迟、数、虚、实。

浮脉类:浮、濡、洪、芤、革、散。
沉脉类:沉、伏、牢、弱。
迟脉类:迟、缓、涩、结。
数脉类:数、促、疾、动、豆。
虚脉类:虚、微、细、代、短。
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二十八脉的诊法、形态、主病 专题论述)

三、具体规则:

浮沉以求表里、迟数以求寒热、真假以求属于阳证或者阴证、有力无力以求虚实。

四、临床验证:

中医在临床中诊脉的主要是根据内经理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看寸关尺之太过与不及,太过是实证,不及是虚证。但求和缓有根。有根就是尺脉有力。数而有力有根是阳证实热,数而无力是阴精不足的虚证,迟而无力无根是虚寒阴证。再看尺肤之寒热,参见二便清浊以辨清阴阳之证。

五、病案举例:

举一例来说明,曾在临床上来一位患者,他必须试你的脉法功夫,否则医术再高,患者也不相信你,首先第一感觉是测试尺肤的寒温,诊其尺肤寒,接下来就看寸脉数而且力度大于关尺,这时就可以判断患者是头部病症,头昏、头胀、关脉弦必有胸闷、心慌、腹满;尺脉弱必乏力、腿沉重甚至腰痛。病人马上说诊断得不错。为什么呢? 尺肤寒是风寒外袭,寸脉数上有热,在内热则头胀,因为寸脉管头、心肺。而关尺力度少,就可以诊断患者是脾胃运化无力、 肝血不足,肾阳亏虚。此例寸脉数也是在上在外的风寒是假象,内有真热的,关尺虚弱而浮数那是因为肾阳亏虚,虚阳外越所致。其他脉以此类推,不再啰嗦。

教你学诊脉(5)

诊脉的基础知识

提要:要熟练的掌握脉诊,就要深钻古今脉理的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必须熟识脉诊基础知识的历史沿续过程,并须熟识脉诊的新名词和新概念。这是因为,重新挖掘出的内容与现代的脉诊知识相隔两千多年,历史时差导致语言障碍,叙述起来很不方便,甚至有所冲突。所以,应该熟识脉诊的基础知识和新名词、新概念。

1、诊脉前提:诊病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必须凝神静气。中医所谓“治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刚刚经历车马劳顿,需要先行休息,等到气息平定,心绪坦然之后,方可诊脉。
2、诊脉部位:诊脉部位,中医称为寸口,位于手腕内侧前缘桡动脉搏动处。腕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在确定具体诊脉部位时非常重要。高骨前方动脉搏动处称寸;高骨后方动脉搏动处称尺;高骨正对的动脉搏动处称关。
3 、诊脉手指:医生通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寸、关、尺三部上进行诊脉。且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调整自己手指分布的距离。诊脉时,以手指末端接触患者寸口脉,因为指端的感觉最为灵敏。
4、 诊脉三法:按照手指用力轻重的不同,诊脉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法。所谓浮取,就是手指刚刚触及寸口皮肤,脉即可得;如果浮取不得,医生手指加力按压,得脉即为中取;仍不可得,手指继续加力,在筋肉深层方可得脉者,是为沉取。
5、深刻体会:这里就上面所谓的得脉,不一定感觉到脉动就是得脉了。医生需要通过浮中沉三法,体察指下脉象最充盛有力的状态,是在浮、在中还是在沉取的层次出现,才可以称为得脉。有些脉象如浮脉,浮取即得,但中取甚至沉取也可以得到;不过总以浮取时得到的脉象最为充实有力,即属浮。

6、临床实践:

诊脉的方法,从实质上说,是对“脉”的变化进行诊察,而不对“经”进行诊察。但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全身的血脉可以分别归属各“经”。寸口脉属手太阴经,是手太阴经的动脉。寸口脉和手太阴经在经络学说都有特殊意义,既是“脉之大会”,又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因此,寸口脉的变化可以诊断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疾病。如《难经》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所谓“十二经皆有动脉”,意思是说,将整个人体分为十二经,每一经都有动脉。由此可知,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其实际意义,是对隶属手太阴经的动脉进行诊察,即诊察寸口部位的桡动脉。  
  随着脉诊的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于“脉”字的应用产生了习惯说法,有时专指寸口脉,比如,凡提到诊脉,一般是指寸口脉。有时“脉”是动词,代表“诊”或“候”的意思。如:“欲别表里,当脉之。”再如:“脉之,反见浮数之象。”这里所说的“脉”字,是诊或候的意思,属于动词,应与属于名词的“脉”字相区别。所以,必须弄清基本概念,才能正确认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意义。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质言之,是诊察隶属于手太阴经的桡动脉。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必须弄清“经”和“脉”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脉形规范、操作方法和诊断意义。

教你学诊脉(6)

提要:尽管脉诊是四诊中最为重要和可靠者,但作为四诊之一,终究是无法替代四诊。它不可能诊知所有的症状,许多病症未必通过脉象反映出来,出现某种脉象也未必一定出现症状。比如,现在很多女性为涩脉,却没有任何症状。更何况还有舍脉从症之例,这时据脉断症往往不准确,甚至相反。我们应当遵循《黄帝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探求病机原则,在结合其他诊法的基础上,思考原因,宁失其脉症,勿失其病机。

学习诊脉入门步骤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八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八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八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临床在诊疗实践中,一般只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 诊察至数:
诊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五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 诊察脉位:
诊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诊察脉体大小:
诊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诊察脉体长短:
诊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 “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诊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 “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诊察脉律:
诊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诊察脉的流利程度:
诊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8.诊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诊察脉这一脉象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诊察脉的力度:
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诊察特殊脉形:
诊察脉象的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诊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诊察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诊察脉的更代:
诊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诊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诊察革脉:
诊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诊察独:(以脉知病的秘诀)
诊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 “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诊察胃、根、命:

①诊察胃脉:是指有无胃气之脉象。脉搏不浮不沉,不急不徐,节律一致,从容和缓。《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脉有胃气,说明正气尚存,预后较好。

②诊察根脉:有根脉主要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因为尺脉候肾,沉取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

③诊察命脉:命脉 是指生命和血脉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主管人体命脉的手少阴心经,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故临床诊得心经欲绝,生命垂危之象。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命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察胃根命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篇幅太长,将专题讨论,请大家参见下篇,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出入。(故从略)
16.诊察精、气、神:
精,《素问·金匮真言论>所日:“夫精者,身之本也。”此精,不仅指生命的本原物质,还包括构成人体、维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如张志聪注:“夫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可见,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涵盖了上述各种类别的“精”所形成的综合概念,是与气、神相对应的特定名词。临床诊察人体的精气充足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肾精不足脉沉细无力。

气,是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脉之有气无气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体生命以气为原,以气为要,以气为用,有了疾病则以气为治,可见有气无气,是生与死的界限的标志。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内经》论神与先秦诸子同出一源。“神”字本义指北斗的斗柄,后衍生出万物“主宰”之意。(有神、无神、失神的脉象、诊法,因字数太多篇幅太长,将专题讨论)。

综上所述,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可总结为:精能化气、生神,是气与神的物质基础;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气能生精、化神,气足则精盈,精盈则神明;神能驭气、统精,神明则气畅,气畅则精固。三者协调统一,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六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八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教你学诊脉(7)

提要:你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卓上让你号脉,什么话都不讲,看看有没有把脉的真功夫,到那时你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从那里说起,如果说对了还差不多,说不对可能就会拒绝你看病了,就要关系到你的名誉和威信,这里教你我比较容易理解的、能够初步通过你摸脉知道病人今天所患病症是那一方面的,基本是八九不离十。

初步让你学会号脉知病

一、人体五脏六腑在脉位的分布:

1、人体的五脏: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2、人体的六腑: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小肠、胆、膀胱,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大肠、胃、命门。

二、人体五脏六腑脉象主病举例:

1、左手寸脉:诊脉左手寸脉能摸到,不大不小,活缓有力,代表心脉正常。 如果摸不到,或者脉细弱无力,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怔忡、接不上气的现象,这是主要症状。 其次,头昏目眩,配合望诊有面色少华、唇甲色淡等,就证实你的诊脉是正确的。
2、左手关脉: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 脉太强,弦有力,说明肝气太盛,胆有湿热有胆囊炎或者高血压。 脉太弱,沉细无力,脾胃虚弱,大多有胃肠系统一类的病。

3、左手尺脉: 左手尺脉太弱,在上多是头晕、或者头痛或头脑不清醒,眩晕、耳鸣。在下腰酸腿痛。

4、右手寸脉: 右手寸脉细弱无力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气喘现象。 脉浮而有力,病症在表,属于实证,咳嗽而急剧、、多痰、声重,或咽痒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浮数为风热,浮紧为风寒。
5、右手关脉: 右手关脉沉弱的是脾胃虚寒,虚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病症。 右手关脉弦而有力,肝旺克脾土常见胃酸,腹胀,食欲不振。
6、右手尺脉:右手尺脉弱,大多为腰痛、酸软无力、阳痿、早泄。脉沉细无力,常见腰痛、小腹部不舒服、浑身乏力、尿频、尿急、尿痛、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男子阳萎、早泄、多为慢性前列腺炎。

三、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脉象脉位浮沉:辨阳气、病邪在表在里,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2、脉象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与不足; 阳气不足表现气短、乏力、动则气短、气急无力,不感觉冷 身寒、肢冷、小便清长、消化不良、便稀、便清谷,,怕冷,有冷的感觉, 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懒言、声低、食少、消化不良。
3 、脉象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与不足;阴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昏耳鸣、心悸失眠、眼睛干涩、视力减退、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重者可有肢体麻木或经脉拘急,肌肉动,足痿无力,发落齿摇等,可伴有妇科的月经量少、稀发或闭经,带少或赤白带,胎萎不长、不孕等诸多疾病。

四、二十八脉简单诊法:

脉位辨: 浮、沉。
脉率辨:迟、数、缓。
脉宽辨:洪、细。
长度辨:长、短。
力度辨:虚、实、弱、微:
流利度辨:滑、涩。
紧张度辨:弦、濡、紧
均匀度辨:结、代、促、牢。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用了

教你学诊脉(8)

提要:学习诊脉首先要对正常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才能辨别病脉,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了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临床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这种情况下,对脉与症的综合分析非常重要。前条所论,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属太阳表证,其脉应“浮”而反“沉”,说明平素阳气不足,里虚较重,故用四逆汤救里,此为寓解表于回阳救逆之中。这说明,《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舍脉从症”,从而体现了脉位变化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第三百零一条是太少两感证。病在少阴,不应发热而反发热,故谓之“反”。此“发热”,是外感风寒之邪在表。此脉沉,是心肾阳虚不足以鼓动。《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妄行取舍,而是在脉象与病症的“常”、“变”之中辨析其病理机制,弄清脉位变化与症状不符的内在原因,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法。其内在原因是平素心肾阳虚而复感风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这些实例说明,对脉位变化的分析,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某脉主某证”的一般认识。若脉症不符,更应该深入分析。
临床体会:一代大师、近代名医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余在临床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衷中参西录》初学脉诊必须熟读之。

教你学诊脉(9)

提要:你要相信学中医诊脉,首先都要分辨28种脉象,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只要将28脉的主脉病症掌握就足够了。

诊脉要提纲挈领:
我的诊脉方法是,首先要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当心中知道了什么是常脉,那么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需要回到开头讲的再复习一遍,在病人的手臂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中间为关、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诊断病之症因。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临床举例:

1、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出现什么病症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心气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2、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3、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 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个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4、双寸滑实,两关弦,两尺沉弱,主要是上焦热,下焦寒,肝肾气血不足,主要是肝气郁结不通,表现其症多见头眩晕、胁痛、胸闷、脘胀、嗳气;腰胯痛、夜尿频多,两手脚冰凉,先要疏通肝气,现在还不可以用补肾药。

老中医经验:

要学好诊脉首先要多实践,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朋友亲人,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你是学习,再仔细问问,看哪个对了哪个错了,总结经验,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不要急躁、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病症。要注意也不要生搬硬套,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教你学诊脉(10)

提要: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濒湖脉学》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辨别浮脉和沉脉

一、首先复习《濒湖脉学》的浮脉与沉脉:

1、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 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二、历代医家辨别浮脉和沉脉认识:

我从各种资料看到在古代,有一种倍受推崇的诊脉方法,叫持脉轻重法。这种诊脉方法,由《难经》首创,也见于《脉经》。晋代以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和明代著名医家朱栋隆,都是采用这种诊脉方法。在《千金要方》和《四海同春》都有记载。《内经》所说“脉有轻重”,也是指这种诊脉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首先在寸、关、尺三部布指。然后,将寸口部位由肌表按至最深,以“按之至骨”为宜。所谓“按之至骨”,是一种指感特征。具体表现为,受指压而脉气不能流通,指下感觉不到脉动为宜。若稍举指,则脉动于指下。古人称其为“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这一步,主要是测定寸口部位的深度和所用指力。实际上,这个深度非常重要。

第二步:把以上所测深度或所用指力五等分。然后,以五等分为标准,重新按脉,若寸口脉在上五分之二,为浮脉;若寸口脉在中五分之一,为不浮不沉之脉;若寸口脉在下五分之二,为沉脉。在指力的应用上也是如此。先把按至最深时的指力定为总指力。然后,重新按脉,若所用指力未超过五分之二即触及寸口脉,则为浮脉。若所用指力超过五分之二但未超过五分之三即触及寸口脉,则为不浮不沉之脉。若所用指力大于五分之三触及寸口脉,则为沉脉。

第三步:熟练掌握以上深度和指力的划分以后,还可以辨别脉浮的程度和脉沉的程度。据此,可以推断疾病的发展变化。比如,外感伤寒,其脉浮,经过治疗,若脉浮的程度有增无减,说明表邪未除;若其脉由浮转为不浮不沉,说明表邪已除,正气已复。若其脉由浮转沉,若沉的程度较重,则应详察是否表邪入里。通常,很多人以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为沉脉。或者以为,稍按即得,为浮脉;重按始得,为沉脉。实际上,在浮脉和沉脉之间,还有不浮不沉的脉,若用以上这两种方法,则很难区别浮脉、沉脉和不浮不沉之脉。另外,还有伏脉。伏脉和沉脉更难区别。但是,若用持脉轻重法,很容易把伏脉和沉脉辨别清楚。


三、关于辨别浮脉和沉脉个人体会:

我个人在临床几十年来也体会到用“持脉轻重法”辨别浮脉和沉脉非常准确。其理论依据是将寸口部位划分五部。 除了以上所说,持脉轻重法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优点,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操作规范,非常简便,很容易掌握,临床上也特别实用。有兴趣者,不妨试试,亲身体验。

简单的辨别方法,前面已经讲过脉位浮沉是辨阳气在表在里的关键。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教你学诊脉(11)

临床如何诊滑脉

提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因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因此脉往来流利,应指滑利。若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妊娠与否。健康人脉滑而缓和,是营卫充实,气血充盈之象。滑脉须与近似脉紧脉、数脉相区别,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紧脉左右弹指,脉急;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滑脉与涩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滑脉常同短、浮、沉、数等脉兼见。

一、滑脉形成:主要是缘于血管弹性良好,血管内膜壁柔滑,血液黏滞度降低等。在病理情况下,滑脉可见于贫血、风湿病、急性感染发热后期、急慢性胃肠炎、肝硬化腹水(弦滑脉)等。

二、滑脉的感觉:脉象的一种。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其实是中医手指感觉而言。就像有一排气泡,在患者血管中游过,依次经过你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速度较快,一个接着一个。简单点就是:一个小铁珠依次滚过你的手指的感觉。    三、滑脉的主病:在中医里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妊娠2~9月)。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四、滑脉需与相似脉数脉、动脉相鉴别:数脉以脉率为每分钟100次以上为特点,滑脉以脉形流利圆滑为特点。若脉率快时当先判定是数脉,如同时有明显滑象,则为滑数脉。动脉以脉来流利、频数、短而有力为特征,实际上即滑脉与数脉的复合脉。此外,滑脉与涩脉的脉形、脉势变化恰好相反,容易鉴别。
五、临床切诊时滑脉对显著的程度差异的指感:
  应指滑利但无明显如珠走盘指感者,稍有滑象;应指流利圆滑,有如触滚珠指感者,滑象明显;如再在前者基础上,脉体出现显著振动感的,则滑象更为明显。滑脉无明显的脉位差异,浮、中、沉取均可呈现,但以浮取、中取时更多。滑脉与浮脉兼见主表证夹痰或表里俱热,与数脉相兼主痰热,与弦脉相兼主肝风夹痰(如高血压病、中风等)。

六、中医是如何号脉知道怀孕:滑脉的特征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临床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症,也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育龄妇人脉滑而经停,指感好像脉搏跳动的时候有一种回旋的感觉,应考虑为妊娠,若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七、附:

1、滑脉歌诀《新编》:

盘中走珠似脉滑,血行流利代谢加。

上见咳吐下炎症,古把滑脉定有娃。

左寸脉滑心悸烦,右寸脉滑胸肺炎。

关滑宿食肝脾热,尺炎生殖泌尿前。

弦话痰火耳鸣聋,气滞血瘀肝脾肿。

痰厥头痛肢节冷,妇科炎症难妊娠。

脉细滑数肝亏阴,癔症精神或官能。

食厥中焦脉滑实,腹腔肿块秘便赤。

濡滑脉主晕车船,支扩肺疡支肺炎。

颅内疾患脉细滑,精神萎靡面失雅。

脉滑无力浊便频,妊娠子痫频发痉。

左寸脉滑心经痰,狂躁中风或错乱。

左关脉滑肝炎脾,肋胀体倦心烦急。

左尺脉滑脐下炎,泌尿生殖炎列腺。

右寸脉滑胸膈炎,肺痛胸水炎气管。

右关脉滑肝胆热,舒清肝火后涤痰。

女子脉滑需细辩,睑洪排卵及经前。

睑拜行经与经后,休把滑脉与孕连。

左寸右尺滑闭经,理化检查定妊娠。

男左脉大滑数强,反见右弱女褓襁。

右尺脉滑右腹患,阑尾回盲右附件。

2、《濒湖脉学》滑脉歌诀:

体状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相类诗: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看尺部。

八、滑脉自己的临床体会:滑脉手指下的感觉就是半圆型的小球滑动,搏动的力量圆滑而上升,接着又圆滑的消失。一般胖人滑脉多,因为肥人多湿,滑脉主痰湿、食积和实热。但临床上湿热出现滑脉并不是太多见的,滑脉我在临床上体会最多见的是,提示第一消化系统病变,例如胃反酸,胃胀,大便不规则。第二是呼吸道病变,出现咳嗽、多痰,呼吸不利等。或者下肢浮肿或者后脑部发闷。另外滑脉一般还同时出现舌苔不正常,舌苔白厚,或者黄腻。一般怀孕2个月后,3个月以前的孕妇才能出现滑脉,并不是所有怀孕都会出现滑脉的,滑脉脉相也不是诊断怀孕的依据。

教你学诊脉(12)

滑、数、动脉在脉象特征上的区分:

提要:滑、数、动脉均有流利且数的特征,区别在于数脉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动脉多见于关部,兼具滑、数、短三种脉象的特征。

滑脉: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数脉以脉率为每分钟100次以上为特点,滑脉以脉形流利圆滑为特点。若脉率快时当先判定是数脉,如同时有明显滑象,则为滑数脉。动脉以脉来流利、频数、短而有力为特征,实际上即滑脉与数脉的复合脉。

动脉:指脉搏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节律不够均匀的脉象。

临床体会:

1、滑脉的辨别和分析:滑脉是脉象的一种,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其实是指中医手指感觉而言。就像有一排气泡,在患者血管中游过,依次经过诊者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速度较快,一个接着一个。简单点就是:一个小铁珠依次滚过你的手指的感觉。
滑脉的形成主要是缘于血管弹性良好,血管内膜壁柔滑,血液黏滞度降低等。在病理情况下,滑脉可见于贫血、风湿病、急性感染发热后期、急慢性胃肠炎、肝硬化腹水(弦滑脉)等。中医学里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妊娠2~9月)。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2、数脉的辨别和分析:数脉脉搏来去快速,脉率在每分钟100~139次(一息五至七至),脉律规整的脉象。数脉主热证。邪热亢盛,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证;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除正常人因体力活动、饮酒吸烟与情绪激动时可见数脉外,病理现象主要是发热、贫血、缺氧所致的心动过速(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数脉可见于发热性疾病、各种贫血、急性心肌梗塞、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出血(尤其是内出血)时的数脉,可作为判断继续出血与否的指标。在各种心脏病心功能受损情况下,长期持续的数脉,可发生心力衰竭。广义的数脉,是脉来一息五至以上(脉率100次/分以上)脉的统称,而一般所说的数脉需与疾脉、促脉相鉴别。疾脉的脉率快于数脉,每分钟在140~180次之间(即一息七至九至),脉律规整,主阳极阴竭(按之有力)、元气将脱(按之无力),提示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疾脉可转变为釜沸脉、解索脉(见脉象)。数脉与疾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疾脉主病较重,数脉主病较轻。促脉是脉率每分钟在90~160次之间,脉律不整,出现歇止的脉象。实际上,促脉即数脉(或疾脉)与结脉的复合脉。促脉主阳盛实热、气滞血瘀,可见于心肌病变等。在脉形、脉势方面,数脉来去急速,须与滑脉鉴别。在临床上数脉与浮脉相兼为表热,数脉与沉脉相兼为里热,数脉与细脉相兼为阴虚火旺,数脉与弦脉相兼为肝火上炎,数脉与滑脉相兼为痰热,其兼脉较多,主病各异。作为相反的脉象,迟脉主寒证,脉率慢;数脉主热证,脉率快。

3、动脉的辨别和分析:对动脉的辨别,一般是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结果是,很少有人见过动脉。其原因,是没弄清动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由于脉诊经典文献难理解,动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了。以《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的记载为依据,可以将动脉的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现已证实,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所以,对动脉的辨别,应该结合非窦性心律脉形的特点,不必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其辨别方法可灵活掌握。如《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脉经》又说:“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从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这说明,古代医家也不是按一种方法辨别动脉。只要明确了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辨别动脉并不难,临床并不少见。对动脉主病的分析,必须结合动脉的实质,若只按脉形进行分析,往往离题太远。

教你学诊脉(13)

学习脉诊,必须了解病人对诊脉里的误区。

提要:切脉是中医四诊的一种手法,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高明的医生只需要三个指头放在患者手腕上,不用患者开口,就能知道患者的病情,故此,有些患者在找中医看病时不说病情,只是让大夫把脉,如果不用问诊就说出病情者视为医术高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医四诊,切在最后,民间亦有“病人不开口,医生难下手”之说。有些病情,患者不说,“神仙”也搞不清楚。

  一、自我贬低中医脉诊:有些中医师对诊脉的功夫不到位,,自我贬低中医脉诊。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一次“四诊”的例行程序,做为一种形式。只是充其量是看看脉搏跳动的强弱,数一数心率次数,对诊治无关紧要,更有甚者把脉时心不在焉,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开方上。

  二、变像的把诊脉与相术同等: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中医看病如相士,“病家不用开口”,医生一诊脉,便察言观色地揣测叙述病人的症状,故弄玄虚,以藉搭脉炫耀自己的医术。

  三、患者有意考验中医:经常遇到有些患者有意考验中医,他们看病时不向医生诉说病痛,而是三缄其口,只是将手直接放在医生台前,想考考医生把脉的准确度,认为把脉不准的中医不是好医生,不知道好中医应该具备什么,反而耽误了你的病情。

  四、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症:这个可能很迎合个别病人的心理,其实脉象不是什么都能反映出来:在临床再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只能以诊脉感觉到脉搏的位置,以分浮脉和沉脉;脉搏的力度以分实脉或虚脉;脉搏的频率,以分迟脉和数脉;脉搏的紧张度,以分弦脉或缓脉;脉搏的均匀度,以分促脉、结脉、代脉或微脉、散脉;脉搏的流利度来分滑脉或涩脉;脉搏的长度以分长脉和短脉及脉搏的宽度以分大脉和细脉。脉诊虽精深,但其结果还需要同其他三诊合一、病证合参、整体审察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辨证施治。

五、将中医与西医同等看待:特别是中医门诊中听说那一种病那个医生诊脉是专家,就同时挂两个科室医生的号,有的甚至挂三个专家号,这都是错误的,个个说的都有理,最后也搞得自己晕头转向。这是对中医的不了解,人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局部和整体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最为精粹的特色。比如失眠的患者同时有慢性咽炎,可能致病的共同原因是阴虚火旺,使用滋阴泻火的方法则二者均可获效。

教你学诊脉(14)

提要:通过脉象知道病症以及脉象所表示的病症。

一、常见的脉象举例:

沉脉与浮脉相反,浮脉,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双尺浮大必遗精,如果是单侧的话,那就需要仔细辩证。没有其他症状只有一个说法是:左尺大,相火郁陷于下,右尺大,相火欲腾于上,但是我感觉还是要和临床结合辩证才好。

沉脉脉象显现部位较深,轻按不明显或无搏动的感觉,重按才有明显搏动的感觉。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主里实,说明内脏的邪气盛,正气也不很弱。沉而无力,表示里虚证,里虚是指正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都可见沉而无力的脉。四肢水肿的脉也可以沉,所以脉沉还有水饮为患。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分主腰足酸痛,也有阳虚证主要表现为腰酸怕冷、手足冰凉、小便清长、性功能低下、舌淡苔白、脉沉或迟。还有肾虚腰肌劳损。

二、典型的脉象举例:
我们在临床遇到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是很明显的。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病、肺结核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关,则为中焦胃病及胃溃疡。芤在尺部为下焦部分病症,那就指示着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目前未见出血症状,那就是次后一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如果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一般都是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是肝阳上亢。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记得老师讲的是虚性高血压,就是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
临床见到脉弦而硬多是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脉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往往是相兼出现,就要细心琢磨。
弦是疟脉,目前临床很少见到,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现在见到的是发寒热的症状,因其病因而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

弦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弦而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三、月经脉象举例:
临床见到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脉象可能是月经将要或者刚刚要来潮的征状。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这是有些妇女比较典型的征兆。

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月经来潮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种脉象的出现是月经的后期(经期错后),就是经血阻闭不通(不行)。如果脉波稍疾,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体虚。色欲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教你学诊脉(15)

临床如何辨别弦脉与紧脉

提要:明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弦脉与紧脉相类诗中说:“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在体状诗中说:“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紧脉“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弦脉与紧脉,共同都是由于脉管紧张度增高而致,脉体皆具有劲急之特点,故其脉象相似,这给临证鉴别带来一定难度,因而出现混淆不清的概念,如有时候会将紧为弦者,有将弦为紧者,也有弦与紧并称者。其实不同的是弦脉与紧脉虽然很相似,但弦脉脉体端直以长,直起直落,如按琴弦;紧脉绷紧,左右弹击,如转绳索。弦脉以“直”为特点,紧脉绷紧也直,但又见如转绳索的感觉,突出一个“转”字。如《濒湖脉学》说:“举之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脉理求真》引丹溪语,紧脉“譬如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绞而转,始得紧而成绳耳。”足可见紧之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另外,弦脉有虚实之分,有弦而有力者,有弦而无力者;而紧脉都是脉来有力,故《内经》常以“急”或“坚”形容紧脉体状。故《濒湖脉学》在阐述弦脉与紧脉的鉴别时说:“弦脉端直如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浮间。”
弦脉提示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等病症的存在。其中以肝胆病为主,如肝气郁结者脉弦有力;肝阳上亢者脉弦数或弦细数;肝胆湿热与肝火亢盛者脉弦而数;肝血虚者脉弦细;肝阴虚者脉弦细数。可以认为,弦脉主要见于肝胆病,肝胆病皆可出现弦脉。这与肝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有关。肝主疏泄,升发条达,使气血调和,脉动柔和有力。肝之病变,无论虚实寒热,既可使肝气条达不及而气郁,故有“肝病多郁”之说;也可致肝失柔和而气逆。无论气郁还是气逆,皆使气血不和,脉气紧张而呈弦脉。疼痛见弦脉,其机理与肝病脉弦类同,是由于疼痛导致气血逆乱,脉气紧张。弦脉主痰饮,主要见于悬饮。悬饮病位在胸胁,主症为胸胁胀痛。所以悬饮脉弦的形成与痛有关,也与肝有关。
紧脉主寒证与疼痛,以寒证为主。寒性收引,致使脉道拘急紧束,形成紧脉。紧脉主寒,为实寒,为表寒,而不主虚寒。实寒者,或寒邪直中脏腑、经络,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均形成阴寒内盛,出现沉紧脉;表寒者,寒邪袭表,头身疼痛而恶寒,脉见浮紧,若有发热,脉浮紧而数。虚寒者,脏腑阳气虚衰,鼓动无力,其脉沉迟无力而不紧。所以紧脉不主虚寒证。
从弦脉与紧脉的主病来看,弦脉多见于内伤病,以肝胆病为主;紧脉多见于外感病,以寒证为主的内为腹痛、外为头身疼痛。

教你学诊脉(16)

脉浮、滑、数、洪与容易混淆的脉象

提要:临床诊疗实践中,基本是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对于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一、脉浮、滑、数、洪脉象鉴别:

浮脉: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再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又如:“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兼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滑脉:滑脉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滚滚滑利。滑脉主痰、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因为痰饮内阻,在正气不虚的情况下,可出现气血涌流,所以脉显滑利。高烧病人,热鼓血行,脉也滑利,妇女受孕之后,气血涌流以养胎儿,更可见典型的滑脉。滑脉健康人也可见滑利脉象。

数脉: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的脉象。数脉主热证。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曰:“ 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数脉须同近似脉紧脉、滑脉、疾脉相区别。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紧脉左右弹指,脉势较数脉急;滑脉往来流利,脉势尚柔和;疾脉较数脉往来更快,一息多为7~8至。数脉与迟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数脉常同浮、细、弦、滑等脉兼见。

洪脉: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曰:“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洪脉多属热邪亢盛;若“虚劳”、失血和泄泻等病见此脉,说明病势仍在发展。
中医说法:当人体内的邪热炽盛时,由于邪热会灼伤阴液,以至于阳气独盛而冲击血脉,此时因脉管中的血液远远不及阳气的强盛,因此导致脉管扩张,出现脉来洪大,脉去稍减的洪脉。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西医说法:当心输出量增加,外周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二、浮、滑、数、洪与容易混淆的脉象简明鉴别: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弦脉:如按到琴弦一样,绷得较紧,端直而长,直起直落。

教你学诊脉(17)

提要:用最简单的办法教大家把脉。一切知识都是来自于实践,常言道:“实践出真知。”也包括临床诊脉在内,都是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所以不应该只从书本上的几个中医学理论就能掌握所有的诊脉技巧,而应该从理论有所了解。让学会的理论知识给自己把脉作指导,其实也并不难,我现在就给大家讲临床最常见的几种病症脉象。

几种常见病脉象
一、高血压脉象:
高血压的脉大多为弦脉或紧脉。弦脉的特点是比较硬、比较紧,所谓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就是说按在指下感觉脉直而长,就像按在琴弦上一样,比较硬而且发紧,硬而有力。紧脉的特点是脉体细而急,状若按绳索。血压高的人,请注意清晨及傍晚经常检查自己的脉。如果发现弦或紧脉,就应量血压,看看自己是不是血压异常,有高血压的人就应看医生,就应赶快服药。注意脉愈紧,血压可能愈高。尤其重按脉紧硬而长,这样的脉大多数是血压高,至少舒张压高,并且常常在100毫米汞柱以上。

二、冠心病、动脉硬化及高血脂脉象:
冠心病、动脉硬化的脉象大多为滑脉或涩脉。什么是滑脉?滑脉的特点是行脉流利,在指下的感觉是脉象圆滑如珠走盘。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脉象为滑脉而硬,并且指下的感觉偏硬,如伴有高血压的脉象多弦滑。什么是涩脉?行脉蹇涩不畅,指下感觉如轻刀刮竹。老年人出现涩脉要考虑动脉硬化导致脉管狭窄血流不畅的情况。

三、心肌炎后遗症的脉象:

患过心肌炎的人夏季伏天很容易复发,其典型症状是心悸、憋气、乏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请你检查一下自己的脉,如果出现脉跳得过于缓慢或过快无力,跳几下停一下的,就应该到医院去看医生。《黄帝内经》认为正常脉不应该少于60次,也不应该多于80次,也就是说正常老年人脉搏每分钟在60~80次。也即一息四至,就是说一呼一吸这段时间内脉跳4次为正常。心肌炎后遗症的脉往往慢于50次或高于80次,再出现心慌、心跳、气短、乏力,或伴有间歇脉(跳几下停一下)的应到医院检查。

四、怎样看感冒脉象:
中医称感冒为有表证,即有头痛、脉浮、流涕。感冒的脉象是浮脉。就是轻按就可感觉到脉的跳动,重按稍减。浮脉与虚脉怎样区别?
浮脉:脉虽然浮,但不弱。 虚脉:脉浮而无力。 不过体虚或年老体弱的人感冒,脉也常出现浮而无力。

五、怎样把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脉象:
这四种脉都是虚脉,因此都虚弱而无力。也可以浮在表,或沉在里。 气虚脉:脉弱无力,多出现浮而弱。阳虚脉:脉弱而缓,尤以尺脉为甚。 阴虚脉、血虚脉:脉弱而细。

六、怎样把迟脉、数脉 脉象:
迟脉、数脉都常出现在有心脏病的人,尤其是有心肌炎或心肌炎后遗症的人,要学会把脉,里寒证、阳虚证也可出现迟脉。
迟脉的特点是:一息四至以下,就是说一呼一吸脉跳少于4次,即每分钟60次以下。 当然,一些运动员或身体素质好的人心跳略缓,这是正常的。 数脉同样常出现在有心脏病的人,数脉特点是:一息五至以上,就是说一呼一吸脉跳动5次以上,即每分钟90次以上。有热证,阴虚内热的也可出现数脉。

七、怎样把沉脉?
沉脉是跟浮脉相对的脉。就是说把脉时要重按才可能摸到。
沉脉多为身体内有病,里证、寒证、阳虚证都可出现沉脉。

八、哪些是危重病脉?
代脉、疾脉、散脉、芤脉、微脉、伏脉都属病情危急。
代脉:脉迟缓还有间歇,如果脏气虚弱,脉力不继,气弱心慌出现代脉的要立即上医院。
疾脉:一呼一吸七八次,相当于每分钟140次以上,出现这种脉意味着情势危重。
散脉:脉散乱而无根,重取全无,这是脏气将尽的征兆。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大葱,大失血的患者出现芤脉表示生命垂危要马上抢救。
伏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意味着邪气内伏,脉气不通。
微脉:脉细而软、若有若无,表示阳气将脱,正气将竭。
总之,出现上述脉都应立即去医院。

教你学诊脉(18)

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
  提要: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分三类:一是正常脉体,二是洪脉,三是细脉。临诊所能触及的脉体大小,不外乎这三类。其他脉象若以脉体“大”或脉体“细”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虚脉”是脉体“大”再兼“迟、空、软”等条件。“微脉”是脉体“细”再兼“软”。
  脉体大小的辨别,以正常脉体为依据。若比正常脉体“大”,都是洪脉。若比正常脉体“小”,都是细脉。正常脉体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参考划分“五部”的方法确定。

大小脉的指感是指切脉时手指的感觉。这里的指感主要是脉动应指力量的大小,即脉管搏动对切脉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根据脉力大小,指感可以分为强、中、弱三级。指压一指感脉动应指力量相应弱为小,在脉象变化的过程中,三指感脉动应指力量相应很强为大;同时也可以反映脉位的浅深、脉力大小和趋势的变化。

  对脉体大小的分析,一般认为,洪脉主实主热,细脉主虚。其实,这是洪细二脉主病的一般规律。除此之外,这两种脉象都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比如洪脉,《脉学阐微》说:“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此脉象虽为洪脉,绝不是主实,可以肯定是“胃气已绝”的真脏脉,不然的话,则未必是“阳盛阴竭之凶象”。这说明,对洪细二脉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论。必须结合兼脉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确定为常用脉象,就是对洪脉及其主病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洪脉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辨别虚实,不能认为洪脉都主实证。
  《伤寒杂病论》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将脉、病、症、治并举,综合在一起,辨脉辨症与辨证密切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并将脉诊灵活机动地用于诊疗实践。这是最能体现脉诊诊断作用的重要方法,初学诊脉要多读,很好的体会。

教你学诊脉(19)

诊有关月经之脉
女人出现头痛,乳房胀痛,疲劳,紧张,全身乏力,精神有压抑感或者易怒,烦躁,失眠,腹部盆腔有沉重感甚或腹痛,腹泻,钝性腰背痛,似感冒有鼻塞,但口不苦,身不热,胃不胀,肢体有轻度水肿等症状。这时脉象出现有点数疾,似滑非滑,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就是月经将要来潮。月经来过以后,以上症状会自然消失,没其他异常症状可以不需要特别的处理自愈。

月经脉各家的说法:

妇女月事即将来临或进行时,在脉诊中的表现。妇人左关脉(肝的脉象表现区)、尺脉(肾的脉象表现区),忽然洪大于右手,但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事将致。左手寸脉(心的脉象表现区)、关脉调和,但是尺脉绝不至的,月事多为不利。尺脉微涩,是血少的虚闭症;尺脉滑,是实闭症。

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极可能是月经刚刚来潮的征状。

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一方面是,月经后期,或者就是阻闭不行了。脉波稍疾一点,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体虚。色欲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中医学讲到,滑脉非两种,一种为怀孕的,脉象滑而有力脉感有些强劲;一种为月经前期,脉象滑而有无力脉感圆润;但是,脉象也受精神因素影响,休息不好,则脉象不清晰。

教你学诊脉(20)

诊脉之价值

一、判断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性质,首先是八钢辨证,不外乎表里、寒热、虚实。再多讲一些,还可以包括气血,表、热、实、气属于阳;里、虚、寒、血属于阴。这些病性的差别,在脉诊上多可以进行判断。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些内容其实很容易理解,也不难辨别。表症脉浮、里症脉沉,寒则脉迟,热则脉数。气虚则无力,血虚则脉细;有实邪则有力、有虚邪则无力。左手寸关尺则候血,右手则候气。
二、判断疾病病位:
病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里,二是脏腑。 外感表证,脉多见浮;内伤里证,脉常见沉。
另外,左右手之寸关尺,各自有自己代表的脏腑器官。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阳)。心肝二脏,一主血,一藏血,所以左脉以候血之病;肺脾两脏,一主气,一生气,所以右脉以候气之病。如此结合上面讲的对病性的判断,通过脉诊,就可以对患者出现的问题,作出基本的辨证明了。
三、判断疾病病势:
疾病病势就是疾病发展的倾向、趋势。例如脉象从浮转沉,且症状加重,是表邪入里;脉象从沉弱无力,转起而有力,是正气来复,病就会很快痊愈。诸如此类,通过对脉象的把握,可以判断疾病从表入里,从里出表的走向;疾病从实转虚,从虚转实的变化;以及从轻加重,从重减轻的趋势。

老中医提示:脉象的出现,往往也不是象上面讲到的,一条条独立出现的。如果相兼出现,如见到浮数有力的脉象,表示怎样的病证呢?如果是沉细无力呢?那就留意下病人的整体,通过四诊的其他三诊望、问、闻,仔细看看具体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再脉象结合出现的症状,自己用心辨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教你学诊脉(21)

学习脉诊不墨守成规

提要:通过脉诊在躯体疾病层面有判断人的体质类型、病因、病机、病位的功能,心理疾病层面有判断人的个性类型、心理境遇、心理状态和正常人心理疾病易患性的功能。

“诊脉是中医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并不神秘,更不玄奥,通过一定的训练,一般人都能掌握。”针对古代典籍中的“秘而不宣”,学习和研究脉象开始每个人同样都是从《脉经》、《频湖脉学》背诵起,这是基本功不可忽视。后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清代学者在脉诊研究上不墨守成规,而是从传统28脉之外另辟蹊径,便受启发转向了汉代以前的古脉法学习和研究。

近年来在临床诊病中发现,心理疾患、心理疲劳患病人群的不断增加,对于脉象,开始由重视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等组成,这些都与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压的高低、血管内血液的质和量以及末稍血管的功能状态等的疾病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中高端人士,失眠、惊悸、烦躁、抑郁症严重,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临床注重脉象的研究与应用就转向这一方面。 

“脉象”不仅能感知躯体,还能感知心理。常言道:“人的睡眠是先睡心,后睡眼,心不睡则人不眠。”用心诊察能从脉象完全能够感知人的睡眠和性格”。并能通过“脉象”对病人的心理进行掌握,同时予以疏导。“脉象能够显示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想法多、能干事,但却缺乏对抗性,遇到不能贯彻自己意志的问题就会绕着回避”,脉象是人意识的一种表现,低级动物没有脉象,傻头傻脑的人脉象很弱;聪明伶俐,思维敏捷、越活跃脉象越清晰,脉象和缓有力,不大不小。

医学在不断发展,人们一直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疑难病症被攻克,希望通过脉象研究,似乎更信赖并希望在人身体上寻找更广泛、更深层的真实的诊断与治疗途径,比经络穴位更高层。能够通过诊脉判断人的躯体疾病层面,例如体质类型、病因、病机、病位。西医的疾病;患病人体疾病转归;正常健康人的功能。中西医疾病易患性的功能;心理疾病层面有判断;人的个性类型、心理境遇、心理状态和正常人心理疾病易患性。

临床病例:某男,惊悸不安,烦躁失眠。脉象右尺弦紧,左三部脉象紧、动。分析为左脉动、紧系惊悸不安状态,右尺脉弦紧系情志所伤,缺少关爱,感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且时时担心发生突发事件。前者为病机脉象,后者为病因脉象。”询问病人之后,发现和女朋友不和经常吵架。因此,“导致了他的“惊悸不安和烦躁失眠”故出现上述的脉象。通过脉诊“把积压在潜意识层面的心结挖出来,心理疏导不用药治就会好,这就是心理脉象的特长”。最近几年,在脉诊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许多因情感困惑、婚外情、家庭不和和工作压力大等造成的失眠病人,大多恢复了健康。

教你学诊脉(22)

三部的取脉定位法

提要:我的诊脉经验认为:测脉定位当以浮、中、沉三部来更好地分定表、里病位的深浅,以定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走偏里,沉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取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就是用浮中沉来划分。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沉三部辨别清楚。下面淡淡浮、中与沉的取脉方法。
1、浮部的取脉法:就是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以浮脉为例,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中部的取脉法:就是在浮位取脉的基础上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豆之力,中部即是六豆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在腑、或在胃。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稍加力而重按为“沉”的部位,这说明邪邪已入营了。以弦脉为例,浮、中、沉取均可见弦脉,但以中取为多。特点是脉本身的硬度大。弦脉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证。因邪伤肝气,疏泄功能失常,脉气不和,而呈现弦脉。痛证、痰饮致气机不畅,也可出现弦脉。在临床上,弦脉有程度差异:轻度者,脉应指端直而长,有琴弦之象,但脉体仍有柔和滑利之感;中度者,应指端直而长,充实有力,明显地有如按弓弦之感,但弦中尚有柔象;重度者,搏指挺然有力,脉体硬,无柔和感。

3、沉部的取脉法:从中的部位再加重用十二豆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脏病、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以沉细脉为例,因诸病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体细小软弱无力。湿邪阻压脉道,也可见细脉。前者以重按沉取为主,即沉细脉;后者以浮取为主,即浮细脉(或称濡脉)。如不言脉位时,细脉多为中取位,脉细如线而形象清晰者。细脉的形成,主要与血容量不足,心脏输出血量降低,血管收缩三方面因素有关。细脉可见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休克早期,亦可见于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等。细脉与沉脉相兼为阳虚、气虚,与浮脉相兼(即濡脉)主湿病,与涩脉相兼主津亏血少。
我自己这些年来体会,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对脉诊辨别气血、阴阳、虚实推广越来越多,但是一些人很想知道自己是什么虚?从脉象就很难辨别了。本人的看法: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沉三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沉部才能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是指在表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疾、停饮、胃肠消化欠佳等所导致的疾病。用疏调解郁即可改善这些功能性疾病。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络脉、癥瘕积聚、肿瘤等一类疾病。另外,久病邪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认为是本质性疾病。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