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应用的四个原则
1、坚持辨证,有是证用是方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辨证准确是最关键的。附子属于温阳法,针对的是阴证。假若在阳证的时候用了附子,自然会变证百出,被误认为附子中毒、药物不良反应,其实不在于药物,而在于辨证错误。因此有句俗语: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人参用错了,也是毒药。你给张飞吃附子,肯定要出不良反应或中毒的。因此,用附子的第一个大原则就是,辨别阴阳,阴证才考虑用附子,阳证不能用附子。因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同样道理附子下咽也可阳盛则毙。正如扶阳学派开山祖师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2、附子剂量据证应用,以知为度,不盲目大剂量
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据有学者测算,正常附子一枚,约15g左右,而且是分温再服。实际上一次剂量并不大。若强人,就是体质强壮高大者,可大附子一枚,约30g左右。表面上看起来,要辨体质,实际临床辨证,其实已经包含了辨体质。三因制宜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都是要辨别的。
附子的临床用量还是从小剂量起,以知为度。根据体质的强弱不等决定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根据证来确定药物的剂量。但我们临床当中还是从小剂量缓慢加起,以知为度,中病即止,不要盲目地加大剂量。能用附子10g解决问题的,为何要用20g呢?就像之前讲麻黄解表一样,能用10g麻黄解表发汗,就不用20g麻黄去发汗。比如林黛玉出现了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细欲绝的时候,附子剂量大。若症状不急迫的情况下,少火生气,剂量小一些就行。
3、注意配伍。要理解附子、干姜为何加入甘草
四逆汤中甘草虽然不是温阳的,但甘草味甘性缓,驾驭附子、干姜的辛温辛热,辛甘化阳,缓慢释放,从而起到温阳作用。若无甘草的甘缓,则干姜附子汤势大力猛。类似于十枣汤中的大枣,统领驾驭甘遂、芫花、大戟。
在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我们发现甘草用量明显大于干姜和附子的量,这就是利用甘草来佐制附子的毒性,辛甘化阳,临床上运用四逆汤时,一定要注意甘草的剂量,不能比附子、干姜的量小。炙甘草的作用不容忽视,这就是为什么有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甘草附子汤,体现了辛甘化阳的作用,把附子、干姜的热转化为人体需要的阳气。
4、阴证的时候,剂量小剂量加起
阳证的时候,正气不虚,侧重于祛邪。阴证的时候,正气虚,侧重于扶正。“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治疗应该温火去化,而不是大火急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对于慢性病的温阳也要慢慢温。就像我们煲粥一样,小火慢炖煮出来才香。因此对于阴证,病情急迫,则大剂量、频服以救逆。若病情不急迫的时候,可以用小剂量的四逆汤来温阳。这样患者服药后也比较舒服一些。否则欲速则不达,适速行天下。
通过四逆汤的条文,可以发现,高频词出现的症状是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大家不要认为见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细欲绝的时候才是四逆汤证。你平常也见不到四肢厥逆、脉细欲绝的休克患者,多在ICU ,见到了让你治疗效果也不好,半死半生。因此,只要确定了是阴证,就有姜桂附、四逆汤的应用可能。四逆汤可以看做是温阳法的基本代表方剂,无非是病情重急迫的时候四逆汤剂量大一点,病情稳定或不急迫的时候,小剂量的四逆汤同样可以应用。临床中,常常采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各6g,或小剂量四逆汤合当归芍药散来温中补虚、扶助正气。
临床中会有附子中毒事件,怎么样避免附子中毒呢?所谓的附子中毒,首先的原因就是可能是辨证不准确,错误应用附子导致的不良反应,却让附子背了黑锅。其次是配伍不恰当,比如没有合入甘缓的炙甘草,再者就是药物剂量过大,煎煮时间不够长。附子15g以上要先煎至少半小时,30g以上先煎2小时。只要做到以上几点,都能够妥善避免附子中毒事件的发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