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血肉之躯,即使是现代生活条件好了,在三九隆冬,仍然最怕长冬疮。
下面献上一款“冻疮膏”,与其说是药膏,不好说是外敷的药粉,只不过它的组方很简单,制作也很简单,但方药的作用却很独特,所以挖掘出来供有心之人收藏。
这款“药膏”最早记载于《圣济总录》,但却是笔者从倪海夏讲解伤寒论的资料中不经意发现,《圣济总录》是这样记载的:
“附子散治小儿冻足烂疮,以附子二枚,二姜二两,捣罗为散,入绵中,如装袜;若有疮腰,即以腊月独脂涂之。”
这话的意思是,附子散是可以用来治小孩的冻疮的,用干姜和附子,把它们磨成粉以后,把它敷在小孩的脚疮旁。
干姜
附子
这个附子散其实就是伤寒论中的干姜附子汤方的组方,只不过是以粉剂的形式应用于外敷。《圣济总录》是宋朝的,宋朝人那时特别喜欢使用散剂(打成药粉)来治病。所以能把张仲景的附子干姜汤方做成粉剂来治冻疮也算是一种创举,所以这个方的粉剂也叫附子散。原来“冻疮膏”宋朝就有!
附子干姜汤方有什么用的呢?就是人阳气虚弱的时候使用的,主治心虚寒风,有回阳作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来解决被误治后,人有亡阳这证。
再回过头来看容易生冻疮的人,现代医学讲是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复红斑、肿胀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其发病原因是冻疮患者的皮肤在遇到寒冷(0~10℃)、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此外,患者自身的皮肤湿度、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缺乏运动、手足多汗潮湿、鞋袜过紧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致使冻疮的发生。
按笔者的观点看: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手足或身体表层的抗寒力弱,没有足够的体温来抵御寒气。一般身体虚弱或手足不温的人最容易长冻疮,比如老人,小孩或久病体虚之人。附子散中附子味辛甘,性大热而回阳,为君药为主力,借干姜辛散力强为佐使,使冻伤部位气血循环得到恢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当然,一个内服用的汤方用于外敷,其效力究竟有多大?既然宋人入了《圣济总录》,应该有一定的实践。象这一类简单易用又廉价的药方,更加期待现代临床实践对它的挖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