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 > 正文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北方匠师叫“走马销’。

  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故日“勾挂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

  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矛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四開光坐墩各部位名稱
  坐墩也叫“繡墩”,由於它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繡座墊而得名。坐墩的開光來自於古代藤墩用藤條盤圈成形的壤壁。弦紋及上下周邊的鈕扣狀裝飾象徵繃在鼓面皮革邊和帽釘。其他變體形式非常之多。
無束腰羅鍋棖加矮老管腳棖方凳各部位名稱
  在無束腰的方凳中,直足直棖是其基本形式。棖子與凳面所用的短柱稱“矮老,起加固作用。棖子做成拱背形的,被稱爲”羅鍋棖“。腿足於端所安裝的棖子叫“管腳棖”。
圓角櫃各部位名稱
  圓角櫃櫃頂有三面噴出稱爲“櫃帽”,櫃帽轉角處多被削成圓角;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門扇不靠合頁開啓,而是利用設在門上的門軸開關;這種櫃式造型挺拔,側腳顯著。
圈椅各部位名稱
  圈椅是由清代北京工匠叫起來的,明時稱“圓椅”。它的後背與扶手一順而下,柔和美觀。並且在坐靠時不僅肘部得以倚擱,掖下也得到支承,非常舒服。
夾頭榫畫各部位名稱
  畫案的尺寸要大於半桌,與長條桌的區別就在於它的面較寬。畫梁與書案的區別在於前者不設抽屜而後者有抽屜。這種夾頭榫畫案是明式家具中畫案類的典型造型。
三屏風獨板圍子羅漢床各部位名稱
  床榻後背及左右兩側安裝圍子的,京城匠師稱之“羅漢床”其名源于園林中的“羅漢欄板”,石橋上常見這種結構,欄板相接中間不設望柱。羅漢床的品種變化較多,一般多集中在圍子上,常見的有三屏、五屏或七屏式。
一腿三牙羅鍋棖加卡子花方桌各部位名稱
  方桌在傳世家具中最爲多見,有大中小之別,俗稱“八仙”“六仙”和“四仙”。這種“一腿三牙羅鍋棖”式方桌,是明代家具中最爲標準的一種方桌形式,因每一條腿與三塊牙子相交,下又有羅鍋棖而得名。
三足圓香幾各部位名稱
  香幾因承托香爐之功能而得名,其中圓形多於方形。香幾一般都居中擺放,應各個面都宜觀賞,所以其腿足處理一般多彎曲誇張,姿態變化較爲豐富。
帶門圍子架子床各部位名稱
  帶柱有床頂的床統稱架子床,可分爲“四柱床”,“六柱床”;宛如一間小屋的叫“技步床”。其他變體形式較多,如月洞門罩架子床等。
玫瑰椅各部位名稱
玫瑰椅的名稱由來尚無處考證。南方人稱之爲“文椅”,可能是因爲文人喜歡使用而得名。玫瑰椅輕爲輕便,靠背不擋視線,但其搭腦正當人背部,適合坐以寫作而不宜靠坐休息。
燈挂椅各部位名稱
這種面略窄而高靠背的椅子有專稱“燈挂椅”。明清之際,椅類家具大約分成四類,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圖中的靠背椅形似南方制燈架而得名。
清式家具上的鑲琺瑯裝飾
  這是清式櫃的局部,採用鑲鏨花鎏金的銅板來裝飾抽屜面,地子施琺瑯彩。琺瑯彩是由西方傳入的瓷器釉彩,低燒成,氧化金屬著色劑,質地細潤,色明亮。銅胎琺瑯也是一種特殊工藝。
清式家具上花樣多變的束腰
   明清家具多有束腰。束腰是從須彌座造型變化而來,在家具上系面框和牙條之間的縮進部分。這是我國傳統家具的典型特徵之一清式家具的束腰裝飾豐富多變,工匠們創造了數不清的式樣和變體,且較少雷同。
清代家具上抽屜面的浮雕圖案
  注重裝飾性是清代家具最顯著特徵,爲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使用了不同的雕飾手法,雕刻工藝仿剔紅漆器、仿竹刻、甚至仿牙雕,現代技工無法與之匹敵。
腿足線腳舉例(扁圓、扁方類斷面)
    圓、方、扁圓、扁方這四類腿足形狀,只是個大致的分類。有的家具腿足變化豐富,整條腿足的線條,輪廊、弧度、粗細幾乎無一處相同,線腳就更加複雜了。
腿足線腳舉例(圓、方類斷面)
   家具腿足有各種線腳,其線與面的處理各不相同,它是家具裝飾的一種重要手法而已。
邊抹線腳舉例 (上下對稱)
   傳統家具的線腳看似簡單,不外乎“平面”或“混面”及“凹面”;線條也不外乎陰線與陽線。但仔細分析其深淺寬窄、舒斂緊緩、平扁高立,相當複雜,稍有改變,就會影響到整個家具的精神面貌。
冰盤沿線腳舉例
  在凳、椅、桌、案、床、櫃等家具上都有線腳,線腳有上下對稱或不對稱之分,不對稱者俗稱“冰盤沿”,就如同某種盤子的邊緣。圖中所給是古典家具上常見的冰盤沿線腳。


半粘牙板用釘
  常見有清初精美吳式家具,通身無一處透榫,也不施膠。只是在幾個關鍵部位用三兩枚釘來固定。歷經數百年後仍完好如初。
釘 銷
  “釘”,是指竹釘,不是鐵釘。在中國古典家具當中,除西北乾燥地區偶見用鐵釘外,其他地區極少以鐵爲釘。用鐵釘是中國古典家具工藝上之大忌。竹釘斷面多爲圓形,間或也有方形。“銷”,是指兩順向木材間用於管束其相關位置的小木塊。管而不死,可拆卸活動。
栽 銷
  是在兩順向木材之間鑿眼垂直栽上的薄方木片,以聯結固定二者間的位置。如在桌面心板之間,床牙板與大邊之間等等。
修理斷腿的釘
  在北京的舊家具行,修理那些不散架的家具或斷損家具時,往往首先使用“三簧鑽”打開原有的舊釘、或者開孔打入新釘,以恢復原有面貌。“三簧鑽”是北京匠師特製的一種鑽具。
穿 銷
  穿銷是在栽銷基礎上延長其一端,使其貫穿於牙板的內鍘,一般穿銷通常有梯形的角度,邊沿有燕尾形的榫口,可在增強部件強度的同時,管束其幹縮濕漲的方向,使二木永遠貼緊。
透 銷
  是在栽銷的基礎上,使銷子延長並通透於其一板材的中心,多見於大型的鐵力、紫檀等床案厚重的牙板與大邊的拍合,十分堅固。
圈口穿銷
  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結構,做工十分講究,明代黃花梨萬曆櫃及圈椅上應用,可作鑒定斷代的依據。
大進小出楔
  是在半楔的基礎上,用較壯而規整的木楔穿透家具表層將半榫備牢,省工省料,既美觀又堅固。這種楔一般用在兩層材料不一致的家具之上。也可用在斷損的榫的修復上使用。
蘇做半榫用釘
  中國古典家具發展到了明清之際,除部分民間家具外,大部分宮家具及城市高檔家具均採用了南洋的硬質木料,外表經水磨湯蠟處理,非常華美。而內部則處理成半榫、悶釘、抄手榫等形式,保存外觀的紋理齊整、線條順暢。
半榫破頭楔
  破頭楔用在半榫之內,易入難出。破頭楔一旦在半眼的卯裏撐開後,榫頭將很難再退出,是一種沒有可逆性的獨特而堅固的結構,最適宜用在像抽屜桌桌面下的矮老等懸垂而負重的部件上。這種作法不常使用,因爲它沒法修復,被稱爲“絕戶活”。
破 頭 楔
  通常是在透榫端部的靠近外側的適當位置,預先鋸開楔口,待榫入卯後,再備入楔子,使榫頭體積加大。此楔口也可以臨備楔前用鑿子刻開。常用在攢邊的桌面、椅面、床面的四角等結構部位的透榫上。
桌挂銷
  亦稱偏口挂銷。這種挂銷是明清硬木桌類家具腿部與牙板結合部必用結構。其牢固程度高,不會丟失,配合“抱肓榫”,有較強的抗扭力。桌挂銷有定位準確、可反復拆裝、越打越嚴的特點,便於長途運輸,是蘇、廣及宮廷造辦處硬木桌子上必用的銷子。

擠 楔
  楔是一種-頭寬厚,一頭窄薄的三角型木片,將其打入榫卯間,使二者結合嚴密,榫卯結合時,榫的尺寸要小於眼,二者之間的縫隙則須由擠楔備嚴,以使之堅固。擠楔兼有調整部件相關位置的作用。
插 銷
  鏡框、玻璃燈籠、碧紗櫥等多見這種銷法,制做要求精致,起線並暗藏於線條之中。
走馬銷
  “走馬”源于古建術語“走馬板”,是活動自由的意思。走馬銷是栽銷的一種,即在兩順材之間,用燕尾狀栽銷連接,其巧妙結構,可使二都既緊密結合,又可拆卸自如,所以又名“仙人脫靴”。是羅漢床圍板、太師椅扶手上最常見的方便用銷。
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門釘
  蘇式家具通身無一透榫,也不施膠,只是在幾個關鍵部位用幾枚竹釘來固定。這種竹釘俗稱“管門釘”,取自古代管城門的兵士“管門丁”之意。如圖中所示,搭腦與扶手上的四顆竹釘其實起到了固定全身的作用。





挤楔(图)


楔是一种-头宽厚,一头窄薄的三角型木片,将其打入榫卯之间,使二者结合严密,榫卯结合时,榫的尺寸要小于眼,二者之间的缝隙则须由挤楔备严,以使之坚固。挤楔兼有调整部件相关位置的作用。
半榫破头楔(图)

破头楔用在半榫之内,易入难出。破头楔一旦在半眼的卯里撑开后,榫头将很难再退出,是一种没有可逆性的独特而坚固的结构,最适宜用在像抽屉桌桌面下的矮老等悬垂而负重的部件上。这种作法不常使用,因为它没法修复,被称为“绝户活”。
圈口穿销(图)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结构,做工十分讲究,明代黄花梨万历柜及圈椅上应用,可作鉴定断代的依据。
苏做半榫用钉(图)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除部分民间家具外,大部分宫家具及城市高档家具均采用了南洋的硬质木料,外表经水磨汤蜡处理,非常华美。而内部则处理成半榫、闷钉、抄手榫等形式,保存外观的纹理齐整、线条顺畅。

修理断腿的钉(图)

在北京的旧家具行,修理那些不散架的家具或断损的家具时,往往首先使用“三簧钻”打开原有的旧钉、或者开孔打入新钉,以恢复原有面貌。“三簧钻”是北京匠师特制的一种钻具。
透销(图)

是在栽销的基础上,使销子延长并通透于其一板材的中心,多见于大型的铁力、紫檀等床案厚重的牙板与大边的拍合,十分坚固。
桌挂销(图)


亦称偏口挂销。这种挂销是明清硬木桌类家具腿部与牙板结合部必用的结构。其牢固程度高,不会丢失,配合“抱肓榫”,有较强的抗扭力。桌挂销有定位准确、可反复拆装、越打越严的特点,便于长途运输,是苏、广及宫廷造办处硬木桌子上必用的销子。
插销(图)


镜框、玻璃灯笼、碧纱橱等多见用这种销法,制做要求精致,起线并暗藏于线条之中。
破头楔(图)

通常是在透榫端部的靠近外侧的适当位置,预先锯开楔口,待榫入卯后,再备入楔子,使榫头体积加大。此楔口也可以临备楔前用凿子刻开。常用在攒边的桌面、椅面、床面的四角等结构部位的透榫上。
钉销(图)

“钉”,是指竹钉,不是铁钉。在中国古典家具当中,除西北干燥地区偶见用铁钉外,其它地区极少以铁为钉。用铁钉是中国古典家具工艺上之大忌。竹钉断面多为圆形,间或也有方形。“销”,是指两顺向木材间用于管束其相关位置的小木块。管而不死,可拆卸活动。
大进小出楔(图)

是在半楔的基础上,用较壮而规整的木楔穿透家具表层将半榫备牢,省工省料,既美观又坚固。这种楔一般用在两层材料不一致的家具之上。也可用在断损的榫的修复上使用。
半粘牙板用钉(图)

常见有清初精美的吴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三两枚钉来固定。历经数百年后仍完好如初。
栽销(图)

是在两顺向木材之间凿眼垂直栽上的薄方木片,以联结固定二者间的位置。如在桌面心板之间,床牙板与大边之间等等。
穿销(图)

穿销是在栽销的基础上延长其一端,使其贯穿于牙板的内铡
,一般穿销通常有梯形的角度,边沿有燕尾形的榫口,可在增强部件强度的同时,管束其干缩湿涨的方向,使二木永远贴紧。
走马销(图)

“走马”源于古建术语“走马板”,是活动自由的意思。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即在两顺材之间,用燕尾状栽销连接,其巧妙的结构,可使二都既紧密结合,又可拆卸自如,所以又名“仙人脱靴”。是罗汉床围板、太师椅扶手上最常见的方便用销。
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门钉(图)

苏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几枚竹钉来固定。这种竹钉俗称“管门钉”,取自古代管城门的兵士“管门丁”之意。如图中所示,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其实起到了固定全身的作用。
边抹线脚举例(上下对称)(图)

传统家具的线脚看似简单,不外乎“平面”或“混面”及“凹面”;线条也不外乎阴线与阳线。但仔细分析其深浅宽窄、舒敛紧缓、平扁高立,相当复杂,稍有改变,就会影响到整个家具的精神面貌。
清代家具上抽屉面的浮雕图案(图)

注重装饰性是清代家具最显著的特征,为了达到瑰丽多姿、千变万化,使用了不同的雕饰手法,雕刻工艺仿剔红漆器、仿竹刻、甚至仿牙雕,现代技工无法与之匹敌。
红木炕桌上的青花镶面、清、嘉庆(图)

镶嵌是清式家具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继承前代业已成熟的技艺基础之上,又在镶嵌材料上有所扩展。同一时期的南方瓷业也相当发达,制瓷工艺领先于世界各国,象这样大面积高温瓷板不变形,而且釉色统一的桌面,在当时并不罕见。
夹头榫画各部位名称(图)

画案的尺寸要大于半桌,与长条桌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面较宽。画梁与书案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设抽屉而后者有抽屉。这种夹头榫画案是明式家具中画案类的典型造型。

[ 本帖最后由 赏古轩 于 2008-4-18 16:55 编辑 ]

(178.61 KB, 下载次数: 245)

(171.04 KB, 下载次数: 194)

(159.83 KB, 下载次数: 188)

(172.92 KB, 下载次数: 214)

(177.62 KB, 下载次数: 359)

(74.01 KB, 下载次数: 102)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