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详见“幽云十六州”。 冀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冀中、冀南及鲁、豫各一小部。东汉先治高邑(今河北柏乡北),后治邺(今临漳西南)。历代均置,治所辖区多变。清冀州辖今冀县等数县地。民国废州,以治所为冀县。 黔中——战国楚置黔中郡。秦时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鄂、川、黔各一部。西汉改为武陵郡。唐曾以黔州为黔中郡。又唐分江南道置黔中道,治黔州(治今四川彭水),辖地比秦黔中郡,东境减今湖南方面部分地区,西则包有今贵州大部。后世遂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黔州一北周改奉州为黔州,南宋升绍庆府。 穆陵关一在今山东临朐东南大岘山上。409年,刘裕攻南燕,越大岘后自料必克。大岘属沂山山脉。 衡山——①即今南岳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时亦名衡山。②秦汉有衡山郡,汉或为国,辖今江淮之间皖西及毗连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内。汉武帝时改六安国,辖地仅今安徽六安、安丰等数县地,天柱山已不在辖区之中。隋唐衡山郡即衡州。 衡州——隋平陈,置衡州,治衡阳(今市)。大业改州为郡,为衡山郡。唐武德废郡设州,又为衡州。天宝改州为郡,改衡阳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国废府。 歙州——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带,孙吴始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晋改新安郡。隋为歙州,先治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歙县。大业复为新安郡。唐仍为歙州新安郡。宋宣和间改徽州。 潞州——北周置。唐时治上党(今山西长治),辖今晋东南。明嘉靖时为潞安府。民国废府。 澧州—一隋置,治澧阳(今湖南澧县)。民国废州。 澶州——唐置,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因澶渊(今濮阳西,古有湖名澶渊)得名。五代后晋移濮阳(今濮阳南)。宋熙宁移今濮阳(见“德胜城”)。后升开德府。金仍为澶州,旋改开州。宋有黄河浮桥,以通濮阳南北二城。寇准、高琼催宋真宗过桥入北城,即此地。 濂溪——宋周敦颐号为“濂溪先生”。濂溪有二,一为原名,在湖南道县一带,为周氏世居之地。一在庐山莲花峰下一带,因周敦颐居此得名。 避暑山庄——在承德市区东北。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间。为清朝皇帝避暑离宫。 ---------------------------------- 壕镜一一澳门的旧称。 檀州——隋分幽州置。唐治密云。石晋割给契丹。明改密云县。 轩辕——河南偃师东南有山名轩辕,山路迂回曲折,号为绝险。东汉末筑关。 豳州一一“豳”同“邡”,在今陕西彬县东北,周公刘迁居此地。西魏在这一带置豳州。隋治新平,即今彬县。唐改“豳”为“分”。 魏——周姬姓国魏在今山西芮城北。晋献公灭魏,封给毕万。毕万遂为晋魏氏始祖。其子孙世为晋卿,后建魏国。 魏州——北周置。治所贵乡在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隋为魏州武阳郡,唐为魏州魏郡。五代后唐升为兴唐府。 魏郡——汉置,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北周末迁安阳。隋为相州魏郡。至唐,为相州邺郡(此邺即安阳,非北周末年以前之邺),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魏博——唐河朔三镇之一,治魏州,常领有魏、博、贝、卫、澶、相等州。 徽州——宋宣和间改歙州置。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参见“歙州”。 襄平——秦置襄平县,在今辽宁辽阳。东晋时地入高句丽。 襄州——北魏所置在今河南方城;舞阳、叶县一带。西魏改雍州为襄州,即襄阳一带。 襄阳——东汉置襄阳郡。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襄国一—项羽置襄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隋改龙冈。 濡须——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濡须,水名,从巢湖经今无为东南流入长江。 濮阳——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濠州一一隋置,治钟离(今安徽风阳东)。明初为临濠府。 ---------------------------------- 瀛州——北魏置。治所在今河间(隋置)。宋升河间府。 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 霸州——后周以益津关及分莫、瀛二州地置,在今河北霸县及附近一带。 赣州——今江西赣州本名虔州,宋绍兴间改。 夔州——唐改信州为夔州,治奉节。宋又有夔州路,治夔州,辖今川鄂黔各一部。元废宋夔州路,而以夔州为夔州路(相当于府)。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懿州——辽懿州治所在今辽宁阜新东北。明废。 麟州——唐置,治新秦(今陕西神木北)。末移吴儿堡(今绥德西北)。金废。 衢州——今浙江衢州,唐置,治信安,即今衢县。元为路。明清为衢州府。民国废府。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