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愿意往家里挂一幅“无人区”、“死亡谷”的山水画吗?我想,除了地图和地质学家,应该没人愿意挂这样的画;
伟大的画家,往往是既要能画,又要能有自己的一套绘画理论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与思想;还记得前面分享过郭熙的“三远四可法”吗?我们下次说三远,今天说“四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在郭熙之前的山水画,当然不是没有绘画理论,最早的绘画理论应该算是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详细记录了顾恺之的绘画构思和技法理论;还有后来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直到郭熙提出的“四可法”,更加全面的对山水画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促使山水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徽宗赵佶有一次考画师,出了一道题“深山藏古寺”,很多人不是把山画的很雄劲就是很深远,在山角处或藏或露出寺庙一角;赵佶都不满意;唯有一幅崇山峻岭之中并无寺庙,但画有高山流水,一个和尚正在挑水的画,让宋徽宗喜出望外,称赞不已;好的作品,不仅是要有创意,还要有深度,要给人留下思想的空间;
有多少的山水画是可行可望,却未必可游可居,漫山遍野无穷路,如何游?如何居?中国山水画,是完全来自儒道哲学思想的,孔子时期到东晋的山是:仁者山,智者水,这时期的山水是道德的象征,君子的楷模;魏晋起文人士大夫追求隐居埋名以抬高身价,山水画从此成了借物抒情的艺术,意境从此开始;
可行可望还要可游可居,这已经把山水画与修身养性的实用性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已经是把抽象的哲学具体化,这意境显然比“应物象形”、“以形传情”更高一个层次;
您能想象把一幅山水画画成无人可游,无人能居,会是什么样吗?无人区?没人去的地方,死亡谷?穷山恶水?
今天分享的这组山水画里常用的建筑配景,与传统画谱如芥子园里的范稿基本是道理相通的;学习山水画的朋友,是必须要花一段功夫练习的;
学山水画之71:传统山水画技法入门之 第十五集 建筑配景练习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