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知识也解救不了。

这几年,关于“中国是个低美感社会”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文章们都在强调中国式审美已经到了最糟糕的地步,大谈中国人有审美匮乏症。

审丑,渐渐变成了社会的一种王道。

但当我们把目光放在周遭的生活和环境,也确实如此。

首先我们走上街道,遍地都是统一底色尺寸的招牌:有的招牌就像灵堂,有的招牌配色土气十足。甚至,这种招牌本身在城市中就很煞风景。

在修复文物上,今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完全不顾文物原本的样貌,鲜艳十足的彩色使用才是最时尚的配色

国内大型建筑设计在审丑的路上越走越远。一个个丑陋的巨大物体出现在城市。

重庆的飞天之吻,奇怪的配色,令人挠头的雕塑人物设计,这是想通过审丑来吸引人眼球?沈阳的方圆大厦,铜钱的设计,恨不得把土豪味凸显出来。

种种审丑行为,深入我们社会的骨髓。

难道我们的审美一直都这么糟糕吗?其实,并不是的。

反观古代的街道审美,光是对酒家的一面旗子,就有各种讲究。看《清明上河图》宋朝商业街出现了立体灯。再细看店铺使用的字体和内容,都比现在吸引得多,各类手写字体的招牌,招牌写满了招揽顾客的广告语。

曾经的古人审美很好,中国风刮遍世界,成为各国的模范。邻国日本的京都便是仿制大唐时期的长安。

如今,京都成为了日本的出名旅游景点,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象征之地。

反观我们,原汁原味的唐朝建筑所剩无几。

作为今人的我们却没有把这种审美继承下来,反而在审丑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审美这件事,我们有必要向古人取经一下。

早在几百年前,中国的审美是世界的风向标。

18世纪,中国的青花瓷、丝绸、漆器走进欧洲宫廷,中国风一时风靡。

路易十四,最热爱中国青花瓷的帝王,甚至在宫殿设计也融入他最爱的青花瓷元素。他命人建造一座瓷宫,设计参考中国建筑风格,屋檐和外檐仿照青花瓷,使用“白地蓝花”的元素进行装饰,殿内也摆满了中国花瓶。

中国的审美,一度成为了欧洲家具装潢的标准:“房间里每一把椅子、每一个玻璃镜框、每一张桌子,都必定是中式的。”

彼时的欧洲对遥远的中国是神秘的东方的想象。

而回到中国人的视角,在这些流传几百年的国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审美。

国画里的山水,便是古人对自然山川的理解,文人们借山水的意象表达自我追求。

国画里的人物,也各自有各自的美,有东晋时期的一衣带风之美,也有唐朝美人的丰腴之美。

古画的魅力在于一种写意之美,而这种写意也折服了西方人。

当摄影术的出现,讲究写实的西方绘画就像遇到死胡同:因此,此时面对客观物体的写实已经没有意义。

但西方绘画还是必须要生存下去,只有寻求变化。于是,西方很多艺术家开始向中国绘画学习。

其中,毕加索便是如此。

为了体会水墨画那种写意的抽象感,毕加索光是临摹齐白石的水墨画,就有好几册。他认为艺术就在中国,甚至感叹:如果自己生在中国,就不是画家,而是书画家。

图 | 毕加索的中国画

在外国绘画中的很多作品都能找到国画的身影。日本的浮世绘,便是学习唐代和明代的绘画而来。在高更的画作看出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

图 | 浮世绘中的仕女图

国画并不是单纯讲究造型的艺术,而是根据每一笔墨而有所变化,在神似和形似之间游离。

陈丹青也曾说传统国画是世界上最好的绘画。

但如今,传统国画的那一套美学却在中国失落了,传统的技法和美学没有被继承下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国画继承就是一种文化断层。

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余辉老师也指出如今国画是多有平原,没有高峰:多出名师,但却没有名作。

现在国画甚至失去了大部分人的观看和欣赏。何时,我们的国画变成了小众圈子的爱好?

如今的国画像失语了一样,被束之高阁,成为和我们有距离的文物。

一幅古画经过上千年的时间,又在不同人手上流转,它多少都有一定的损耗。

有的画卷破损,比如故宫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就曾被烧毁过,再被重新临摹,有的色彩变得黯淡,甚至有的我们接触不到作品,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还在大英博物馆。

图1 | 《千里江山图》,源于节目《国家宝藏》

图2 |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这些都在客观层面上造成国画和今人的距离。

然而,实际上大部分人在博物馆看国画是:

遇到一长幅的山水画,走马观花地看完;看花鸟画,总感觉看着都一样;看着黑白的水墨画,看多了了无生趣,不得其法。

因为,国画本身也对观众有所筛选,要求观众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这种距离感,也让更多观众将目光投向西方绘画。我们熟知西方绘画甚于国画,可以对印象派的作品如数家珍,从莫奈谈到马德加,也可以对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说个大概。

甚至,西方绘画元素变成了热门IP:我们手机壳上的梵高,卫衣上的大卫雕塑,笔记本封面上的印象日出。

一切,还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国画不熟知,对中国绘画历史的知识积淀太少了。我们不懂得绘画背后的历史,也不懂如何看一幅国画。

因为,我们从小缺少的是一个中国画的语境,缺少美育的熏陶。

图 | 清可QINCO ©

吴冠中说,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我们喊了好多年的德智体美劳,而美育却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块。

小学中学的美术课,尚且和其他课程一样正常进行,一旦上了高中,我们的美术课便直接让位给语数英课程,或者是自习课。

因为美术在高考面前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如何考取一个大学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

或许有人会说,平时也见到有老师带小学生去博物馆,但这些都只是表面功夫。

常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余辉老师,就观察到国内老师们常常只是做个“带路人”,把学生带到博物馆就完事,没有对展品有更多的介绍,课后也不会组织学生讨论。

但只有做到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

余辉也曾在中小学进行过国画授课,他发现只要一个老师愿意费功夫讲这些绘画知识,底下的学生愿意听,也听得懂。

图 | 余辉

所以,从小让孩子接受美育是现实的。余辉认为关键在于大人,大人并没有给小孩子美育。

余辉提到一个朋友家孩子出国留学,最后成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和他在博物馆看画时,他的重点并不是画,却落在博物馆的楼梯设计问题,开始讨论拐角问题。

一个人到博物馆仍沉浸在自己的工科思维,对画作毫无感觉,欣赏不了美。

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或许,我们的社会可以培养出很会考试的学生。但在审美上,他(她)是缺乏的。

而审美也关乎道德判断。不分美丑,善恶也不会区分。一个不会审美的人,精神生活是单薄。

木心也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美育的核心在于艺术教育。而回望我们1600年绘画历史,国画经过上千年流转,它的美学价值早已被确认下来。同时,它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看国画便是一堂好的审美课。

看一幅国画,可以帮助我们欣赏一种历史性的美感,即在审美的同时,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当我们在看一幅国画的时候,更多是感受当时文人的理想情怀。

“当你展卷《千里江山图》时,让你感知到短暂的生命光耀竟然能照亮千年,你的敬畏之心让你不忍掩卷,当你面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你还会纠缠于在往日命运对你的不公道吗?”

拨开国画的迷雾,更细致地看,我们将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视角。

我们可以跟着故宫专家余辉老师去鉴赏故宫名画,这些作品都来自清宫旧藏。

其中,馆藏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都曾展示过,并一时引起众人观看。

《千里江山图》,是由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18岁画成。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完成将近20米的长幅画卷。色彩绚丽,工笔细致。堪称宋朝山水的航拍。在青绿山水画的历史,无人能超越《千里江山图》。

全局来看,就是一整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然而,分开看,每段山水又自成一体,让人把玩细节。

王希孟的这幅画作确立了皇家的绘画审美观。

元代书法家溥光称赞这幅画:“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而另一幅《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则是在有限的画幅,画尽了宋朝人物风俗。

五米的画卷,处处是细节,尽显宋代都城的繁华。但在余辉老师的分析下,画中每一个局部放大来看,都能看出画师的“小心思”。

图 |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绘

本该设防的开封城门,却没有一个小兵在照看,任由西域的骆驼商队过关卡。

在当时应该有望火楼的设置,而画中望火楼却变成了一座座凉亭。

画里有几处推车,而推车上被写满草书大字的布抱着。画家这么画原因是因为当时北宋新旧党之争,旧党人如苏轼、黄庭坚就被宋徽宗废黜,也要求把他们的墨迹全部销毁,于是便出现这样的场景。

这些细节都在隐喻一个摇摇欲坠的王国,这并不是简单的风俗画,而是一幅盛世忧患图。原来,张择端想借画谏言宋徽宗。

余辉指出欣赏好一幅古画,可以让我们获知很多。

国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教化,《女史箴图》除了给我们当时的仕女美感之外,它也是一幅教育女性的画;

国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古画的世界可以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有所感知,《清明上河图》在展示东京繁华之外,也显现出北宋的社会隐患;

国画也可以获得美感,在看《千里江山图》时,我们感受到古代山水之美。

正如余辉所说的,一画一世界。

图 | 千里江山图

写在最后:

回望过去1600年的中国绘画历史,只要细看,古画的魅力依然能够传达给人们。

或许是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山水画,让我们能够神游古人笔下的名山大川;

或许是惟妙惟肖的花鸟画,让我们能够感受文人所要寓意的情怀;

又或许是形神兼备的人物画,让我们感受了解古代的社会。

文末,国馆君再给大家推荐一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老师的一书《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

他将在《了不起的中国画》选出了故宫10余幅最有价值的古画,皆为清宫旧藏

这本书在告诉人们更多的古画的故事,也可以告诉我们在看一幅古画,应该看什么,怎么看?

如果你对国画有兴趣,就不能错过这本书~


参考文献:

1、看理想:梁文道:审美的败落,从宣扬“丑”开

2、虎嗅:2020年中国十大最丑建筑出炉,谁在毁掉城市的美?

3、腾讯网:十八世纪欧洲,最炫的是中国风

4、曾孜荣.发现中国画的秘密

5、马箐箐.《山山水水.聊聊画画》

6、余辉.《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