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
混沌初開,一氣混凝,氣含陰陽,有濯有清,清氣左旋,升而生木,極則化火,濁氣右旋,降而生金,極則成水,陰陽之間,升降樞軸,中氣為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出陰陽,造化源於交媾。
此阴阳脉针,说起来并无秘密,因为方法很详细的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明明白白,理、法、方、术几乎俱全。
但因为其使用的是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与我们今天常用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大相径庭,今人很难理解。再加上对经络的认识模糊,就更不为人重视了。
09年,有幸在网络上看到了《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运用》的电子书,作者是武当山的一位道长,精研《灵枢》,又于多年打坐练气中悟到了“返观内视”的境界,发现经络气血运行之秘,弥补了传统典籍对经络的许多泛泛而谈。
经络气血并非是单向的流动,而是阴阳正负往返的运动,就像北京到广州的铁轨,火车是可以往返运行的。同时,十二经脉有一个大循环,但相表里的经络也有一个往返的小循环,左右的同名经络也有小循环。
有了这个体会就很自然的理解灵枢经里所大书特书的人迎寸口诊脉法,何况道长学医条件艰辛,不得不专研灵枢。
后来,上武当去见道长便自然而然了。
以下的论述就直接用《灵枢.终始第九》的原文展开。
(注:人迎就是喉结旁边的动脉)
原文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
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
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
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
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
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
二泻一补,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
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
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
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
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
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
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
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具体操作
人迎主一身之阳,寸口主一身之阴,所以,通过人迎寸口的对比就可以知道阴阳的有余和不足。中医说,阴平阳秘,病安从来,脉平自然无病。
如果人迎寸口都不足,那就是阴阳两虚,这个时候既不能泻阴也不能泻阳,只能通过药物来调补阴阳。这里说明针刺并不能直接补阴或补阳,阴阳就像一个天平,哪边太多,另外一边就会显得不够,这时候针刺就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但如果天平两边都没有东西了,这时候左右藤萝是没用的,就需要往两边都加东西了。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比寸口的脉大一倍,就是足少阳胆经的问题,大一倍且脉急、数、滑、促者,病在手少阳三焦经。问题在足少阳,就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胆经刺二穴,厥阴补一穴,一天扎一次,扎多久呢?扎针之后,等到脉平之后就拔针,这就是气和乃止。
具体扎什么穴位呢?以人迎一倍而躁,当刺手少阳三焦经泻手厥阴心包经为例,泻当取三焦经络穴外关以上至肘关节附近的天井穴一线,找两个淤堵的穴位而泻之。心包经就取内关以下至手指的一个穴位补之,采用疏刺即可。
怎么确定脉的大小呢,寸、关、尺经常不一致,这时候就“取独”。
脉从大三倍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复平和,这时候会有个逐渐平复的过程。
如此一来,不论是颈肩腰腿痛,还是内脏的问题,都在治疗范围,我们调的是阴阳,不是看某个具体的病,只要阴阳平和,百病自消。
下一篇
牛皮癣中医辩证论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