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镜晓娴
了解陌生人的3个误区,可能让你交错朋友
你认为了解一个陌生人,是面对面容易了解,还是不见面更容易了解?可能大部分会跟我一样,认为当然是面对面,更容易了解一个人。但事实可能有点颠覆我们的认知,在《陌生人效应》一书中说:“不见面了解一个人,比面对面更容易了解一个人,且更加准确。”
书里面还说了一个案例,说二战时期,英国政治家张伯伦在判断希特勒会不会开战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误判,饱受历史批评,认为张伯伦是间接引起了二战。而且英国前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一再提醒张伯伦,说希特勒这个不可信,他这个人就是个疯子。但张伯伦认为自己见过希特勒两次,而希特勒的行为举止,以及他已经签约了和平协议,都证实了这个人是个和平主义者,你丘吉尔一次都没见过希特勒,凭什么说人家是个疯子,不可以相信呢?
但最后二战还是发生了,为什么不见面反而比见面判断一个人更加准确呢?这要从人性弱点的角度分析,我们习惯于用形象和行为表现来判断一个人,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人会在需求的推动下,进行人设包装,从而制造出对方需要的人设出来。比如,渣男表现出的都是温暖人心的,开始很难发现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渣男要通过人设达成自己的目标需求,从而他选择你愿意相信和看见的东西,呈现给你。
而在人性中有3个弱点,特别容易让我们对陌生人产生信任,做出错误的判断,一是傲慢过度自信,像政治家张伯伦就觉得自己阅人无数,从而对希特勒深信不疑;二是社交认同需求,相信一个人更容易获得友谊,自己也更容易被别人认同和接受;三是喜善厌恶需求,人总是愿意相信他人是善良的,所以在判断一个人时,第一时间大部分我们都会选择相信,而非怀疑,除非对方做了让人怀疑的行为,在正常行为下,我们跟陌生人接触,都是从信任开始的。
跟陌生人接触,避免这12个错误,减少交错朋友的概率
基于以上三点,有时候会让我们在交友时,遇人不淑,跟张伯伦一样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我们又不能回避跟陌生人相处,正如心理学家卡耐基先生曾说:“成功的因素15%取决于技术,85%取决于人际关系”,而人的一生,除了血缘关系大部分都是陌生关系,如我们生活和工作,大部分关系也都是从陌生关系开始建立的,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判断陌生人的方法,就能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少走一些弯路。
那如何判断一个陌生人是否可靠呢?在《陌生人效应》中有12个跟陌生人相处时,容易犯的错误,作者又给出了三个原则,虽然我们无法一次性就掌握,但我们可以先从知道作为切入点,在跟陌生人相处的时候,一个个拿出来尝试和警醒,通过实践用这些知识,提升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陌生人效应》的作者是加拿大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对于《陌生人效应》这本书可能我们比较陌生,但《异类》应该很多人都读过,作者还在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影响力100人”之一。在《陌生人效应》书中,作者用了很多案例,来证实我们很多人判断陌生人的习惯,都存在一些失误和盲区,而这些失误和盲区,可能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以及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这本书其实可以作为我们人际关系的必修课。
第一个错误:以经验判断陌生人,更容易产生认知漏洞-专家漏洞
你认为陌生人对你撒谎,且表现的很真诚,你是否能够看出来呢?我想大部分都无法判断真伪,即便接受过良好训练的专家人士,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在判断陌生人这点上,大部分人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人。
比如,阅人无数的政治家张伯伦,他认为以自己的经验,对方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言行举止,就可以跟自己判断类型的人划等号。但这时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个人是否会伪装,是否会言行不一,是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等等,我们无从得知,因为仅仅一面之缘,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而对于专门跟人打交道的专家而言,识别一个人是本能,也是他的专业技能,可就这样的专业技能,让有心人对症下药,有机可乘。
第二个错误:认为自己可以轻易了解别人,甚至比别人更了解他自己-洞察偏见
基于第一个错误,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在识人上,有过人的本领,那么就更加容易错误判断一个人。所以,越专业的人士,越习惯面谈,甚至坚信自己对别人的了解,超过了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但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很容易被了解的。
书中有个案例,说一个警察路上要查一个女司机,因为按照自己的职业判断,认为这个女司机有问题,所以让女司机下车接受检查,但最终女司机自杀以证清白。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第三个错误:以信任为前提跟陌生人交往,过高预期影响判断失误-触发器
第三个错误是大部分人,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最常犯的错误。细想下,你认识一个人,你会把这个人想象成好人,还是坏人?大部分人跟陌生人交往,一般都不会把人想成坏人,都是以信任为前提交往的,直到这个人做出让我们怀疑的事情,我们才开始触发自己内心怀疑的种子。这在跟陌生人交往的时候,特别危险,很多违法份子,也正是利用了人性以信任为前提,邀请你为他解决小问题小麻烦,从而一步步让你进入他的陷阱。比如很多人贩子,路边以钱被偷了要吃饭钱等等,都是以此作为行骗的
第四个错误:妥协于世俗文化和社交成本,为功利而自我欺骗-社交成本
在跟陌生人交往的时候,还有一种错误也是致命的,就是当你对别人有所图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功利心,会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记得有一次,我公司里面有个销售,他签了一笔十几万的单子,然后还说客户请他吃饭,我立马警觉对他说,这个客户你必须让他先付钱,且把合同签好才能合作。结果销售还是没有听,最终结局是他的客户捐了几百万跑路了,而我公司大概损失了十几万。
这种对陌生人判断失误,一是因为功利心,二是因为过于在乎社交成本,我们有时候为了达成目的,会偶尔情愿被欺骗,被利用,以此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花时间了解一个人太麻烦,何不赌一把呢,况且这个也未必是坏人。
第五个错误:把责任和安全寄托于他人,但事实却是自己才对自己有责任-超越自我你有没有见过一种人,遇见被骗的时候,就骂人家祖宗十八代,丝毫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甚至刻意回避自己的问题。我朋友公司里就有这么一个员工,他一年内每个月都骗一次,被骗的招数每个月还都差不多,真是让你哭笑不得。有时候是网上买烟被骗,钱付好了,人家不给货,他打电话跟人说怎么还不送货,人家告诉他快到了,但需要他再补点钱,这家伙还真又给人家付过去了,结果自然不用说。为什么一个人会一次次被同样的招数骗,会轻而易举相信陌生人呢?因为他觉得别人不会骗他,别人骗他就是别人的不好,然后开始咒骂。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对我们有保护责任,除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做到是,学习一些识人的方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第六个错误:用表情判断一个人,忽略表情是跟内心相反的表演行为-情绪标签
你认为哭就代表一个人很伤心,笑就代表一个人很快乐吗?我想这点我们不难理解,表情和情绪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有时候表情是一种无奈自嘲,有时候表情是一种伪装,我们无法通过表情来准确判断一个陌生人,特别是学习过一些心理学的人,他更容易用专业知识,对你进行微表情麻醉,用特定的表情和情绪,让你认为他是你想象中的人格。这点我们很多人也比较容易犯错。
第七个错误:用行动举止判断人善恶,是大多数人经常犯的错误-错误匹配
不仅是语言,其实行动也是如此。比如,如果一个骗子变现的很真诚,或者一个诚实的人,表现出来的感觉像是个骗子,那你能否分清楚,谁是骗子,谁是诚实的人吗?可能很难分辨出来是吧。但不管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仍然很多人,会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而最终往往结果都不尽人意。
第八个错误:更容易相信眼睛看见的,而忽略表象背后的本质-短视状态
几乎所有的人,都更愿意相信自己眼睛能看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即便别人告诉了,也不太愿意相信,甚至在心里还会对别人说:“你以为我瞎吗?”但这个世界表象多数都不是事实,因为事实大多数时候,都是隐藏在表象背后,而能够通过表象看到背后本质的人,只占少数人。所以,著名的庞氏骗局才能骗那么多人。
第九个错误:轻信他人言语,忽略言语背后的动机和环境-压力反应
一个人在压力非常大的时候,他会根据压力说出违背自己意愿和性格的话,而我们通常判断一个人,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听对方说什么。说的在理,说的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就认为是真的。比如,很多广告告诉你,一个产品很好,然后我们就相信了,结果买回来一看,压根跟广告里说的不是一回事。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听别人说什么,要看别人说话背后的动机。
第十个错误:凭感觉判断陌生人,忽略影响行为的两个因素-普遍真理
我们经常会用感觉来判断一个人好坏,看见长着一脸横肉的人,我们就认为这个人很凶,应该是坏人,而看见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感觉很温柔,我们就会认为是好人。虽说相由心生,但我们不能凭感觉就轻易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我们需要根据两个因素,来综合对一个人进行了解,比如见面地点和时间,以及其背景和成长环境等等。
除了以上10个判断陌生人的方式,书中还提到了两个错误方法:集中定律和归咎对方,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
遵守跟陌生人相处3大原则,做社交中的聪明人
本书作者格拉德威尔,在书中提到了三个概念,第一个叫默认真实,意思是说,我们在跟陌生人交往的时候,首先默认对方说的都是真的,是可以被信任的,直到对方出现可疑行为,我们才会质疑对方的可信度。第二个叫透明假设,意思是我们大多数认为,别人很简单,自己能够通过对话或一些分析,就能做到比对方更了解自己。第三个叫耦合效应,意思是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言行判断他的人格。而上述12个跟陌生人交往和判断容易犯的错误中,大部分原因都来自于这三个效应。
其实不管从什么效应上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判断陌生人不准确的问题,原理还是在自身上,我们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愿用空杯状态看待所有,有些时候比较傲慢、自负等等。而这本书作者的本意,不是让我们对任何人都要怀疑,而是要客观的用数据判断对方,而非上述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最后,我们还是用18个关键词来结尾:陌生人效应、默认事实、专家偏见、洞察偏见、超越自我、触发器、社交成本、错误匹配、情绪标签、短视状态、透明假设、耦合效应、压力反应、普遍真理、集中定律、归咎对方、浅层社交、误判意图
本文作者:镜晓娴,高效阅读变现教练,镜姐梦想领读会创始人。《60分钟高效阅读》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目前已帮助10000+学员走出阅读误区,帮助500+学员实现了阅读变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