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经穴探源》--程玮

经穴探源:一根针一把草治尽人间所有病

作者小传 程玮

前  言

据说,佛家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道家修真有三千六百法门,中医有多少法门可以让人登堂入室呢?这似乎一直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单就针灸而言,从探析人体经穴名称的深意入手,挖掘其中包含的穴位主治病症,调节的阴阳、五行、气血等物质对象,穴内气血的流注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从而进一步探讨经穴规律乃至中医所包含的人体生命规律,这肯定是学习针灸、学习中医的一个快捷法门,否则的话,我在短短几年的学习和钻研过程中,不可能领略到中医的无穷奥妙。

我自1983年就开始学习用针来给自己调治胃病,虽说一直针不离身,但真正对中医有所领悟却是在95年的下半年,《难经》、《腧穴临证指要》则是引领我进入中医殿堂的引路者。

《腧穴临证指要》一书收录了古今医书中记载的有关经穴的所有名称,而书的前言中摘引的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一句话更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医家们也皆说:“医者,意也。”那么,穴名的深意是什么呢?古人为什么要用那些看似奇怪的名称来命名穴位呢?再者,所有的经穴既然都有了通用的正名,为什么还要给它附加上众多的别名呢?如果经穴名称的深意,即是指其中所包含的功能作用、主治病证、调节的气血物质对象、人体的三部九候部位以及其中的针法针理乃至经穴规律和中医了解到的人体生命规律的话,那是不是可以从探析经穴名称深意而深入中医殿堂呢?

最初的思考和疑问引发了我探索和实践验证的决心和热情。很快,一些小小的验证让我欣喜不已。如咽喉疼痛这种常遇的病症,一般人不是说上火吗?火这东西最怕水来克它,若是引点水去灭火,咽喉疼痛不就消失了?咽喉旁边就有个水突穴,在穴位处挤一挤,让穴内的水突上去,病人的咽喉痛就基本痊愈了。有个咽喉痛较重的病人,对其使用这招不灵了,我就想,水突穴在颈部,此地方水太少了,不足制火,为何不去引肾水来制约呢?于是就给他针肾俞、复溜。

肾俞是肾水肾气输出之处,复溜则是肾水肾气向上蒸发之处,让它们多输出、多蒸发,北方的寒湿水气来了,看你这咽喉之火还能横行几时。如头顶寒痛,头顶是百会穴所处的地方,百会又是诸阳之会,人体中那么多的阳气聚集在巅项,为什么头顶还会出现寒痛呢?若是理解了百会穴名的深意,对此就不会觉得奇怪,同时对前顶、后顶二穴的功用也就明白了。百会是诸阳之会,同时也是人体阳气上升的最高点,阳气到了最高点会怎样呢?阳极生阴,人体的阳气到达百会穴后就会发生液化变化。为了不让百会穴液化的经水回流到督脉,影响督脉总督一身阳气的功能,因此在百会穴的前后各有一穴,即是前顶、后顶,用以分流百会穴液化的经水。

百会穴液化的经水在受到前后顶二穴的阻挡后,便流向夹督脉而行的膀胱经,回到了经水应去的正途。一旦了解清楚了百会及前后顶穴的功用,像头顶寒痛的病症,遇到后根本不用想太多,而是在其前后顶穴处向百会方向按几下就行。

当看到病家的疾痛犹如雪污拨刺般被解除,心中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同时也使我更加执着地对经穴深意进行钻研。由于方法对路,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也就是到九七年,经穴解析的工作我已完成三分之二了。

可以说,这几年是我学习中医最为快乐的几年,我不光惊叹于中医经络的神奇,也为自己将学习所得用于治疗病人时发生的奇效而喜悦不已,如不孕症、痿症、肌肉萎缩、中风偏瘫、帕金森氏病等。然而,学习中医以及实践验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许多我还不能医治好的疾病,一方面归结于自己的中医基础不够牢固,另一方面则认为是对经穴的解析不完全所致。因此,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一如既往夜以继日地拼命钻研,有时会想,经穴的研究可能要耗费我一生的精力,因为有些经穴我苦苦思索数年仍不得其解。

所幸的是,经过多年反复研究、对比分析,在2000年,对经穴解析已经有了较为满意的理性认识。

余下的几年里,更多的则是对穴位解析工作的验证。在这方面我个人享受的乐趣实在是太多了。如用肘髎穴补肾阴,用通里穴沟通心肾,用井穴治水肿,用气海穴治腰痛,用口禾髎穴治上牙痛,用列缺穴填髓补精,用气冲穴治疗痿症等等等等。只要辨证准确,参照经穴解析思路,疾病的治疗无不是得心应手。

一根针、一把草,治尽人间所有病,这是古代中医诊治疾病、解除人们痛苦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古代中医疗疾治病最根本的理念,这应该是所有热爱中医、关心中医事业的人们对未来中医的期盼。当然,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人体经络更是奥妙无穷,作为第一部解析经穴的专著,它只能算是一块探索中医人体经络的敲门砖。如果这块敲门砖能帮读者微微打开中医的大门,使您在这个领域中享受到中医针灸的乐趣,相信您也将和我一样,对中医事业永远执着。

记得小时候,我才六七岁时,父母下放在农村,我跟外婆一起过,每年到冬天时就会有回肚子痛,痛得真是死去活来,一痛就是几个小时,痛起来从床上滚到床下,外婆和二姨按也按不住。有一年我的肚子痛又发作了,二姨怕我又和以前一样痛很长时间,因此请了当时镇上的名中医来给我看病。医生来后在我的双脚足三里各扎了一针,肚痛立刻就止住了,以后再也未犯。这是我有记以来的第一次扎针,印象十分深刻。

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在江西九江工作,那时候工作应酬而喝酒太多,没多久就得了胃溃疡。回到家里过年,那时除了和同学聚聚之外,在家里也是没处可去,住在院子宿舍里的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往卫生所去,那里有暖气,且我妈是卫生所的所长,自然我也常去。卫生所里有个袁叔是做针灸的,为人很好,找他治病的人一直很多,尽管我没想过要向他学习针灸,但也很喜欢看他做。自我得了胃病后药没少吃,但效果并不理想,每天都要痛几回。这次回家到袁叔那里就专门向他讨教,他也很乐意地教了我并给我针具,从此我也就经常给自己扎足三里啊、合谷、曲池这样的穴位,同时还买了针灸手册按照书上的指导来做。

我的胃病一直没好过,药也不管用,尽管针灸不能治好我的病,但扎两下痛苦能减轻一点,因此一直身不离针,这是我在真正学习中医针灸以前的一些经历。

真正学习中医针灸,那是在1995年的下半年。那时候我手头有二本十分重要的书,一本是《腧穴临证指要》,一本是滑寿注释的《难经》。针灸的好处就在于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践,一开始学习,我就用自己来做试验,照着手册上的配方给自己针,同时也给亲属针。

手册上的配方不解其意则翻看《指要》,《指要》上介绍了很多他人的经验,看过之后现学现卖也给自己和亲朋好友们针治。刚开始时所治之病大部分是不行的,有时也治好一二个,即使是治好的也有点瞎懵,不过到也有乐趣,因为朋友们知道我能治病,有点小毛病会来找我。

真正用理性思考来对待疾病并进行诊治,这还是对《指要》一书中导论的学习之后。导论中说:“腧穴的名称皆有深意,并不徒设”。是啊,古人为什么要用这些古怪的名称来命名腧穴呢?上及天文、下及地理,涉及自然、物象、人体,如果穴名存在深意的话,那这个深意又是什么呢?穴名之意是否喻意穴位所能主治的病证、主治的区域、针灸的方法?一个偶然的想法带动了实践的验证过程。手册里面介绍过,经穴之中有五腧穴、有募穴、有合穴等,五腧穴的意义不太好解,但募穴、合穴的意思还是很明显的。募穴它有收募气血物质的功能、合穴它有汇合气血物质的功能,经穴有365个之多,我一下子记不住,但肺经之穴却是我看得最多的,也容易记住。

记得我1979年高考前,有过一段时间胸闷,呼吸不畅,很是难受,作为医生的母亲她不知如何治疗,我想,如果当时用肺经募穴的话一定能解除这种现象。为什么呢,募穴它有收募的功能,且肺经气血是从胸走手,如果肺经募穴中府的气血是从胸中而来的,它一定能治疗此病,可惜我现在没有这种病情,我当时对经穴名称就是这样直来直去的理解的。

胸闷的对象很快就有了,他也是一个20多岁的朋友,说晚上睡觉总觉得胸闷,问我有无办法?在我的想象当中,中府穴一定能调节这种情况,于是说能行,让我试试。查按中府穴果然压痛明显,遂帮其推按,患者的胸部闷胀情况马上就消了,第二天早起与我相遇,说胸闷没有了,十分感谢。这一次的治病没有瞎懵,是用理性指导得来的,有意思,在我看来,只要能了解经穴名称的深意,治病的准确性就会高很多,这样,我就开始对经穴名称进行研究了。

大概是在1995年的6、7月份,也就是学习针灸几个月的时间,思想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那就是穴名之中隐藏着中医的许多秘密,只要循着这一思路探索下去,中医的许多秘密都将得到解开。这段时间,我对《指要》一书的所有穴位名称作了一次分析,有些穴名很好理解,如涌泉、然谷、太溪、水泉、列缺、水突、大敦、太冲、水分、会阴等。

涌泉是井穴,气血物质的运行就象泉水涌出一般,这就是涌泉穴名之意;然谷是荧穴,属火,冬天的泉水外出地表之后会散热,泉水气化也就象水被煮沸一般所以然谷属火;太溪是泉水流出时形成的溪水,此溪水宽大,亦如浅溪,故名大溪;水泉则是肾经水液聚集的地方,因而取名水泉……。由于思想一下子进入到这种思路,因此,在给人看病时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个病是哪个穴位出了问题,应该用哪个穴位来治疗?

还别说,对于初学中医的我来说,这个办法还真管用,许多病症往往一招制胜。如丰隆除痰,有几个说痰多的亲友,用丰隆穴为其一试(疾病初起的,较轻微的),一般一二次痰就消了。有个姓汤的亲友咽喉痛痒,口干发热,问我有无办法,我就在其水突穴上向上推按了几下,马上就觉得喉咙滋润了。因为咽喉痛痒是干燥的表现,平时喝点水也能缓解,水突穴的功用是将下面的水液冲突上去,水冲上去了,咽喉的干燥痛痒不就解决了?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没想到,做后还真取得了效果。牙痛的患者更是多,只要不是很严重,找到我针一下合谷穴多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个男性朋友,因其夫人来与其同房,结果第二天就引发了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自己单独行走要扶着墙才敢,在它处治疗了一周仍无效果,后来找到我针灸,那时我还不能谈得上会怎样辨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他针环跳、委中,针一次后就能自行行走了,疼痛也减轻了不少。过了二天,此患者又来找我,说仍旧疼痛,走不动。

后来我想了一下,觉得应该是腰俞穴受阻导致的气血不通,腰俞腰俞,它是督脉气血输向腰膝下部之穴,应该是此穴出了问题。查按此穴,压痛明显,遂用三棱针在腰俞穴为其放血,结果放了一些瘀黑色的血出来,是自然流出的,且观察到了一显著的变化,即是“血变而止”,黑血流尽了,变得鲜红之后它就止往了。这个病不用说大家都能想象得到,此次治疗后再无复发。

这样的例子这段时间里还真不少,朋友们知道我在学医,觉得有些方面学得还不错,有事的时候也都愿意来问问,因此我也获得了不少的锻炼机会。

如果说,我要是循着上面的路子走下去,以我现在来看,针灸很可能成为我的一时之兴,过不了多久,当我遇到阻力上不去时,针灸也许就会成为我一生的业余爱好,而不会花大力气去认真钻研了。将中医作为我一生的追求,它还得益于旁人的促动。

其时,有个叫姓冯的朋友,看我用针灸给人治病有点门道,他也有兴趣,于是就向我学习。说实在话,我这个水平,自己都一知半解,那能教人?只不过是人家想学,自己想找点虚荣,于是就答应下来。作为老师,我这个人一点也不保守,而是有什么就教什么,只要我能教的,我都愿意教给他。其实,这个姓冯的学生还真不错,领悟能力还很强的,我教他从穴名之意去理解中医的相关东西,他也循着这条思路去学习。

没过多久,我的东西教完了,没东西教了,只能按书上所说什么而教什么,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在这个时候,我并没有停下来,由于学与教而带动了我的钻研热情,这个时候我更多的是在学习《难经》。《难经》的东西很难懂,文简语涩,我每天都在不停地想,为什么?为什么……?

可以说,对《难经》的理解,我更多是利用我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是物理学中的知识去理解它。例如,《难经》说,寸口为脉之大会,可诊人体有过之脉。这个论述对我来说,它不难理解,气象学中的大气采样分析不就是依据这样的原理在进行吗?若要知道大气层中每一层次的气体情况,只要在不同的大气层中采集一定的样本进行分析,大气中各层气体的具体结果就能得知。

人体虽然与地球不同,但古代中医的脉方法,其原理与现代科学中的大气采样分析原理是相同的。当然,人体脉诊的原理是否与大气采样的原理一样,我从未对其深究,只是觉得,只要能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对其解释,中医的这个方法就能成立。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其实,我对中医有信服之心。

中医脉诊的机理我能按自己的思路理解,接下来《难经》中的其它论述我就不好理解了,我不知道怎样和我的学生讲,为什么肺脉毛、心脉钩、肝脉弦、肾脉沉?为什么人体会有十二经脉?为什么人体会有奇经八脉?为什么治肝要先实脾……?可以说,这些问题一个二个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闪现着,1991年学习《周易》的东西这个时候也跟着翻滚在脑海里。

一万多字的《难经》不到一周我差不多都能记下来了,所有的问题我都在问为什么,为什么,真是饥不知食,乏不知睡,每天晚上这些问题我都要想到半夜三四点钟才迷迷糊糊地睡去,其中,考虑最多的是,中医为什么可用宇宙自然之理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三个月之久,可以说那段时间是超然地忘我,世间的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不存在了,在我的眼前、心中、思想,只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可用自然来比喻?

我记得,那是在1995年11月的16日,心中的迷团忽然开解。我兴奋地得知,中医将人体比作大自然,是因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将人体放大到地球系统这样大的时候,人体的事物规律和地球系统的规律完全一样。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是万物类象!我仿佛看到了中医的脉络,看到了中医的根源,看到了中医整个的框架……。

我的学生冯某愿意听我的诉说。我告诉他,中医之理,在于万物类象,真正将人体放大之后,人体就象地球一样,人体中的事物规律与地球系统的事物规律完全一样。经脉就象人体中各种物质的运输通道,气血就象通道中运行的各种物质流,由于地球系统的物质流形式多种多样,因此人体中的经脉也有不同之分。穴位就象是人体物质流的枢配点,这种枢配它是空间形式的,因此经脉会出现交叉现象。

由于经脉运送的物质有远有近,因此它可以调节人体局部的和远端的相关疾病。因针刺的部位深浅不同,因此它可以调节人体不同层次间的疾病……。自此,我给自己重新订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快将中医之理用现代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生一世都要为了这一目标而奋斗。

在这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地给朋友们看过一些病,这其中有全身水肿的,结果我用水分和阴交穴艾灸的方法一治而愈;有一朋友右踝关节扭伤并伴骨裂,右足无法着地,疼痛难忍,我用解溪放血一治而痛止肿消,行走自如;有一朋友被人打伤,左胁下方青瘀一片,呼吸亦疼痛不堪,我根据打击为组织内陷,拨罐为组织外拉的原则为其拨罐治疗,一治则痛消,呼吸顺畅;治一咳嗽半月不愈者,取天突穴二治即愈;还有一位胸腹皮层生粉瘤的朋友,我用小刀将其皮肤划开,拨罐将一大豆样大的粉瘤整体完好吸出。那段时间,虽然治病不多,但效果奇佳,也许,这是上苍在给我引路吧。

我决定先将365个穴名先做解析,365个穴位解析清楚了,许多的病我想就能治疗了。至此,我一头埋进了经穴名称的解析之中。刚开始时还觉得很快,一些穴名好象一看便知其意。如长强穴,它的意思不就是说此穴的气血强盛吗?如气冲穴,它也是指穴内的气血为强盛之气,在穴内的运行为冲行之状;又如风市穴,其意也好理解,因它属胆经,主风,穴内气血的运行如风行之状;再如承浆穴,它属任脉,穴内气血特征如水浆一般,且在穴内的状态为承托之状。

走过了一段平坦之路后,接下来则是问题不断,道路也是崎岖不平。如鸠尾穴、维道穴、膻中穴、期门穴、孔最穴、少商穴等,还有很多穴名,这些意思都不好理解,其本意、深意到底是什么呢?每一个穴位里面,它的气血运行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针刺按摩为什么可以治疗人体疾病?

再者,经络是怎样产生的?经络与现代科学的理有着怎样的联系?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大有大山当道驻而不行之势,这时我没想太多,心想,只要把穴名深意先解析了,再来考虑其它问题,一个一个问题分而击破,总会有新的发现的。

为了正确理解穴名深意,我对照《辞海》来查找每一个穴名的古意,看看这些词古人是怎样用的,因为,只有将穴名的古意搞清楚了,才能知道古人用此词立穴名的深意。如肺经尺泽穴,尺的本意有六,它们是长度单位、丈量的器具、绘图的仪器、像尺的东西、脉诊的部位、形容微小。

如果尺泽之名的泽是示意沼泽的话,那么尺的六种解释当中有哪种与其相合会比较恰当呢?结合肺经气血的运行情况一起分析,尺泽的气血由侠白穴而来,侠白穴向下输送的是降地之雨,它属秋天之雨(肺主秋),秋天的雨水即使量再大它也会因地表的干燥而快速吸收,因此侠白穴的降地之雨流到尺泽后必然不大,所以尺泽穴名的尺之意当解为小。

又如肝经的蠡沟穴,蠡,其意有二,一为虫注木,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欲断之状,二是指瓠瓢。这个瓠瓢是个什么东西呢?是古人家里水缸里面打水用的器具,它是用瓜凉干切削而成的半边,放在水里面不会下沉。那么蠡沟穴名意应该怎样解释呢?难道这个沟是由虫注木而形成的吗?

就是说,它是否示意肝经气血在此而变得稀少呢?结合三阴交穴的气血流注情况进行分析,这种解释行不通。因蠡沟穴的气血物质由三阴交传递而来,三阴交穴的气血变化是足三阴经气血交会后的重新分配过程,由三阴交穴传递蠡沟穴的气血物质应该是具有肝经之性的物质,而这个水面上飘浮的瓠瓢具有风的特性,因此蠡之名当解为瓠瓢。

有了《辞海》这个工具,经穴名称的解析进程加快了许多,约有三分之二的穴名,在经过一年多的解析后,基本上有了一个大概的模样。穴名解析的工作,虽然我一直在做,但也一直未能文字化,主要原因,是穴名解析还有很多我不确定的东西,另有一些是我一直未得满意的结果。

不确定的东西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是穴名之意有些我还不清楚,如孔最穴,为什么肺经尺泽穴后面是孔最穴,孔是孔隙的意思,最是多的意思,尺泽穴的地部经水流到孔最穴后它是怎样变化的?是地部有孔隙与体内经脉相通?按照经书所介绍的主治范围它不太象,是地部经水化作气态物蒸发上升它也更与经书的主治内容有矛盾。

光是这一个孔最穴名,我从95年思考起,起码思考了二年之久,后来是97年在家整理穴名解析的文稿时才得以解释通。原来是尺泽穴的地部经水流到孔最穴后,因地部的脾土物质较为干燥,经水被脾土大量吸收所致,脾土就象一个漏斗一样漏失了地部的经水,因此,经书用孔最之名来形容穴内的气血变化;其二是经书中所介绍的各穴主治病症我实践得很少,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肺经经渠穴,经书介绍主治咳嗽,咳嗽这样的患者很容易找到,可我用经渠穴为其施治后效果并不太好,不止试过几个,试过很多个皆是如此。

象我这样的状态,我能怀疑经书中有伪吗?绝对不可能!只能认定自己不得法,还未掌握经书要领。经书中对经渠穴的主治介绍我从未怀疑,但直到2007年初我才真正认识到经渠穴的施治要领;其三是经穴的作用渠道问题。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不停地思索,总体来说,在最初的几年里,许多认识皆是似是而非,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它属于很粗糙的近似解,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是正解,而在通常情况下它却非正解,可能还是错解;其四是我需要对中医理论及经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经穴名称的解析才称得上是完善的。

1996年我医治过一位病人,那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老家四川,约在四五月份回老探亲,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家,却发现龟头肿大,包皮内积液,在家治疗一周后痊愈,一个月后回珠海时病又复发。目视检查龟头肿大一倍多,包皮内充满白中带黄色粘稠积液,无其它自觉症状,各方面情况也都较为正常,特请我帮助看看。

诊脉时发现其脉浮实缓,我就在想,下阴之病医书多将其归为肝脾肾之过,那么这个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脉象来看,体内有湿热无疑,而且是夏天发病,应该归于脾部之病,积液白中带黄也与脾之湿热相合。如果单从脾经着手来治恐怕效果不一定好,它还应当与肝肾二经有关,思索了一下后,我就对其脾经的隐白穴查按,发现压痛明显,我就取三棱针刺而放血。这一放不要紧,患者坐在椅子上安稳不动,二个隐白穴自然流放出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的那样多血。

我当时有点担心,就问患者有无异样,他说无,我就告诉他,让它流,流尽了自然会止。血流停止了,我的思绪也在不停地运转着,我告诉他,这个病一次就够了,明天就没问题。为什么敢这样说呢?选择的脾经隐白穴,它实际上是肝脾肾三经同治之穴。

井穴通于肾,它能调节体内深层的气血状态;阴经井穴属木,它与肝经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脾经的隐白穴,气血不隐则现,隐则不现。第二天,患者早上一起来见我,就握住我的手说话谢谢,一切恢复正常。这个朋友的病,以后几个月都未见再发。

另有一次,是一个女性患者,在我一个老乡诊所中看病,主要是大汗不止,服中药一周后不见好转反见加重,面色有点发青,过来大吵大叫,说是医生将她看坏了,讲了很多难听的话。时间一长,我有点看不过去,遂问她,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医生不是神,有时候把握不准也属正常。

她不理我仍是继续吵闹,后来我就对她说,你这个病,你若愿试,我二分钟就把你的汗给止了。她见我这样说也就镇住了,不敢说话。由于当时诊所还有六七个医生在场,我话说出来了,对方不说话我也得做给人看看,于是就说,我帮你按一下吧。

我按《针灸大成》中的方法先泻其合谷穴,使用了重手法,然后再补按复溜穴,手法也比较重,也就按了二下,她感到很痛,大叫了一声。一二分钟过去了,她头上不停流趟的大汗没有了。患者过了几分钟未说话,后来确实没有继续流汗了,她把我请到她家中喝茶,说要我帮她来治疗这个病。

后来,我决定把自己亲身验证的东西整理出来,这些零七八碎的实践给我分析研究经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比如治疗发热,如非虚热而是实热的患者,我一般不会用大椎、曲池、合谷等穴行泻法而治疗。为什么不用呢?实热的患者是内部有热而发于外,可归为心火刑肺金之类,大椎、曲池、合谷行泻法实际上是泻火之法,火泻则热退。

如果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分析,最好的办法是用水来制火,水旺则火衰,所以,在遇到实热而导致的高热或发热的病人时,我一般会用补肾俞或复留穴的方法来治疗。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要比单纯的泻大椎、曲池、合谷有效,不光速度快,而且效果好,一般五至十分钟热就能退。

又如一中医,50多岁,患有家族性高血压,长期满头大汗、头晕,其人肤色较黑,诊查六脉皆较洪大。我为其针灸过数次,效果不显,头晕依旧。后来我对其病情进行分析,断定其是肝肾及膀胱有热,而膀胱属太阳,主表,可从膀胱经治疗。经对膀胱经穴位的分析,我选择了仆参穴放血治疗,在其头晕较重的时候做。上午九时多,我让他反坐扒在椅子上,双脚露在外面,对准了仆参穴放血。

下午五时许我又与患者相见,患者对我说,和前几天一样,他在外面忙了五六个小时,头脑十分清醒,从未有过这样舒服。还有个失眠的患者,她是安徽人,40多岁。我用神庭穴泻法治疗,疗效很好,二十多年失眠一周就大有好转。

有个患者是我的江西老乡,姓赖,40多岁,是一家公司的老总,经人介绍来我处看病。赖总之病的起因主要是伏案时间太长,又长期处在空调之中,加之珠海湿热较重不适,故一身皆痛,特别是颈椎疼痛难忍,伴有失眠,夜晚常二三点钟才能入睡,全身又乏力,稍事运动则气力不支,易出汗。

我第一次在朋友处与他相见的时候,听完介绍病情及诊过脉之后,让他除去上衣检查,发现背部很多小红点,也没经太多思考,遂在他双手的太渊穴循经补按了数下,说以后有时间去找我,我再仔细诊断诊断。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来了,说你推这几下后,昨晚颈椎疼痛明显减轻,要到你这里好好看看。至此,他几乎每天都来,我们也成了好朋友。

我碰到一个全身水肿的患者,男性,50多岁,说水肿已有一段时间了,问我能否治。我为他诊断之后说,如果你相信我的话,三天时间我就能帮你消肿,于是他就到我这里治疗。不出所料,三天时间水肿基本上退去了,还乘下轻微的一点。其实这个病没什么特别之处,也就是水液泛滥于表,我只要将他体表的水液疏导掉这个病就能好。

当时我选择的穴位是列缺、中注、曲池、合谷、足三里、委中,其中列缺、中注即是导水下行之穴,而其它穴位则是补补气。为什么要先列缺中注呢?因肺经水液在列缺穴分流,列缺穴不能分流水液则肺金所生之水还是在肺表中循环着。其次是中注穴,中注穴的功用即是将腹皮处的液化之液注入体内,若中注穴失常,则腹皮处的液化之液不能注入体内,水液还是在体表中循环,所以会导致水肿。这个病也就这么几招搞定了。

还有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因车祸伤了左腿几个月,治疗好后又复发,出现明显的左大腿肌肉萎缩,因与诊所老板是朋友,故到我处针灸治疗。她这个病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分析,真正的原因是寒湿太重所致,水胜则土衰,土随水去,故此肌肉萎缩。我诊断之后就给她补气固土,首选气冲、足三里、曲池、合谷等补气,次选髀关、伏兔、箕门而固土。几天下来情况好多了,原来在空调下不敢穿裙子怕冷,几天后怕冷消失,十四天时间自觉完全恢复正常。

这段时间接触到较多的病人病种,有很多的穴位功效就是在这段时间得到验证的。如用然谷穴治疗慢性咽喉炎、用水沟穴治腰痛、用身柱穴治下肢无力、用听会穴治头面寒湿、用前顶后顶穴治疗头痛头重、用百会穴治疗足跟痛、用公孙穴治疗妇科疾病,用通里和俞府穴治疗心肾不交、用手三里治疗各种脾湿等等,真可谓收获良多。

后来,我参加了井冈山的全国针灸文献学术研讨会。我准备的题目是《由穴名深意探析经络》,有十分钟时间。一开始还没人愿意听,一二分钟之后大家则专心听起来了,会场上的声音也没有了。当我把手太阴肺经的穴名深意解释完后,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同道都过来与我交流,说我的解释符合中医本源之意,鼓励我继续研究,争取早日出成果。

1999年,我通过对人体各部组织所在的人体坐标系位置,分析到了前列腺所对应的体表穴位,这个穴位即是脐孔旁边的肓俞穴。这一发现让我十分兴奋,前列腺处的疾患是较为难治的,难就难在各种药物难以进入到前列腺组织中去,体外试验有效的药物,通过内服或输液的方法一般不容易到达前列腺组织,或能到达前列腺组织但药物浓度达不到理想的要求。

但是前列腺有体表穴位与之对应后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因为有了肓俞体表穴位与前列腺对应,这样就可以从肓俞穴注射药物,使药物循人体的经脉通道直传前列腺。肓俞穴与前列腺是否有直接的关系,我在以后的实践中进行过多次验证,大多数确诊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只要用力一按肓俞穴,看其是否存在压痛就可判别,病轻的压痛轻,病重的压痛重。有好几个前列腺问题严重的患者,当我压其肓俞穴时,其尿道管立刻就有分泌物排出,而按压腹部其它部位就没有这种现象出现。

后来在珠海医治一不洁性交引起的前列腺炎患者就是在肓俞穴注射水针而治愈的。还有一个病例,也给我留下较深印象:我为一位朋友的妹妹治疗不孕。他妹是四年多前因流产大出血导致继发性不孕,医治几年亦无效。由于她的病主要是大出血而引起,病根属于阴血亏虚,因此我的治疗方案着重在于补阴、行气。

由于她怕冷,我就给她补气,用足三里、曲池、合谷、复留等穴;由于她阴虚,我就给她注射针剂,其中有柴胡针、鱼腥草针、盐水针,所选穴位则有列缺、肘髎、公孙、关元等。治疗到十七天时,因她月经过期未来,遂去作妇科检查,一查发现已经怀孕了,于是就停止了治疗。其实,很多输卵管不通的妇女之所以不能怀孕,其本质原因不是输卵管不通,而是无水行舟罢了。

输卵管本身就是一个卵子运行的通道,这个通道不用你疏通它也是通的,卵子不能在输卵管中顺畅地运行,其根本原因是它缺乏阴液,没有阴液作为卵子运动的媒介,这个卵子就难以在输卵管中自由地运动。为什么中药将胎盘称作河车呢?车是运输的工具,河中的车即是船。

女子能按期排卵,就好象卵巢能正常生产出卵子一样,可是你不能将卵巢的卵子用船运送到它所应到的地方,精子与卵子就不能正常的相遇结合,也就不可能受孕。所以说,有许多不能受孕的妇女,单纯用通输卵管的办法是难以起到作用的,原因就在于卵子缺乏阴液的承载运化,体内阴液不足,即使是有船有车卵子也是运送不了的呀。

自从悟道至今已经几年时间过去了,到1999年时经穴的解析我已经解过好几篇,尽管有二百多个穴位解析我还是较为满意,但乘下的一百多个穴名深意我还是不能确定,面对着治疗疾病时的束手无策,我感到只要将其它穴名深意解析完成就能改变现状,于是一边工作一边抓紧时间解穴。

有些穴名还真是不好解,象膀胱经的起始穴睛明,它又叫泪孔,气血物质由体内上行的气化之气所化,穴内的物质属阴液一类。但是睛明穴内的阴液为什么会向上运行呢,它不是气态物散热后的冷却液化之物吗?哪来的上行动力?其实,即使膀胱经体内经脉上行的气态物在此液化,它还是会有气化变化的,像这样的问题我自己也会钻牛角尖。

不过,解决了睛明穴阴液气化的问题还有其它的问题,攒竹是膀胱经第二穴,它与睛明穴的气血变化是什么关系?攒竹名意何解?攒竹之名直解其意即是将竹子捆在一起,竹子捆在一起是指穴内气血的什么运行变化呢?这个东西得自己去想。不好想啊!可是我不能不想,穴名解析应是一个完整的内容,缺一个都不行,这个缺了,下一个就解不好。

还是眉毛的外在表现给我解了围。眉毛这个东西颜色黑,它不可能是肾水上荣所致,而与膀胱经的上行气血有关。眉毛的生长特点是由内向外分,如果把眉毛当作一根生长着的草,则眉根它属内,眉尖它属外,根据这个思路,再把捆在一起的竹子立放在攒竹穴处一比,穴内的气血流注规律也就出来了。

攒竹名意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穴内气血为睛明穴上行之气,其性寒湿滞重,到了攒竹穴后只有少部分吸热上升,吸热上行的气血就象竹尖一样稀少,大部分则是循眉毛方向作横向飘移,且是由眉心往眉外,眉毛也在膀胱经气血的作用下而外向生长。通过解析睛明穴,使我也悟到了,膀胱经气血的好坏盛衰,不用看其它的地方,只要看一看眉毛就知,故而中医经书中说,“有诸内必形诸外”、“望而知之谓之神”。是啊,望、闻、问、切四诊里面,那一种方法里都是包含着无数的玄机啊!

那段时间我还是拼命地解析穴名深意,在我的意识当中,认为只要解析完了经穴,治病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再者,我意识到,这项工作要有很多人一起来做,光靠我一个不行,我一个人要做到何年马月啊。于是我想到要发表文章引起同道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做。

经穴的研究在2002年时就已基本完成了,且改了几稿,大部分还是很满意。经穴的研究完成了,本来我可以告一段落,但是其结果并不令我满意。原以为,只要解析完经穴的本意,人体的经脉搞清楚了,气血的流注规律也明白了,治病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与亲友及周围的人们真刀真枪治病时却并非想象的那样,光懂得一些穴名之意还是治不好病的啊。

但是,如果我将经穴解析的内容整理成文发出来,作为一种个人的趣解,也是有意义的事情。解析经穴深意它只能算作是我整体目标的第一步,要真正达到我原来设定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啊。

总结我这十二年里走过的中医自学研究之路,经穴的研究可说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没有对经穴的研究,也就没有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即使有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也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的心得发现。不是一个一个发现穴名深意的内在神奇,我也不可能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医。

今天,我能在中医方面取得一点小小的心得,它得益于家人对我的理解、宽容和支持,利益于众多朋友对我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利益于李鼎老师和苏礼老师的指导,利益于赖新生老师提供的帮助,没有众多老师、朋友的帮助指导,没有家人的理解支持,也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一小点成绩。如果本书的出版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话,我想,它将是对我的家人、对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们的最好回报。

本书的出版,还要感谢《伤寒论坛》的网上朋友们,感谢《中医新课堂》丛书刘观涛主编,没有他们的大力帮助,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本书不可能这样的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内容主要是个人的学习研究心得,尽管经穴的功用大部分都已经过验证,但毕竟这样的验证是狭隘的,属一得之见,真正体现经穴本意的解释,它还有待于广大中医针灸工作者的广泛验证。希望本书能起薪火相传的作用,使更多有志于此的中医工作者一起来循道而索,共讨共勉。

经穴解析的思路、原则和方法

《经穴解析》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对经穴所作的深意解析,是由穴名深意挖掘、发现经穴的气血特征,所在三部九候层次,气血的流行出入运行特点,气血的作用区域范围,经穴气血调节的疾病对象,以及在不同病理情况应该使用的相应治疗方法。那么,对经穴进行解析,我们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思路、原则和方法呢?下面,我就将十二年来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体会作个介绍。

一、严遵经旨,深领其意

对经穴名称进行解析,最根本的一点,即是要严遵经旨,深领其意。古语有云:“医者,意也”。中医的理,在其意之中,那中医经论中的意到底是什么呢?这就要对经论作认真的分析研究。

如对中医气的理解,实用医学的人体之气是什么东西呢?它是轻质物,是一种能自发地向上、向外运动的物质,凡具有向上、向外运动特性的人体微观物质,它就属于中医人体之气的范畴。

如对中医人体阴阳的理解,中医里面有外为阳、内为阴的划分标准和方法,这时,我们就要对中医这个阴阳划分的标准进行分析,看它是从什么角度得来的。为什么要对中医阴阳的划分标准进行分析呢?因为它不是站在我们常人的观察角度得来的,若是从我们常人的观察角度得来的,则以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进行划分,离观察者近的地方其表达应当为近,而离观察者远的地方其表达应当为远,而不是“内为阴、外为阳了”。

中医阴阳的表达方式与站在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不符合,这说明中医的内为阴、外为阳不是站在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观察得来的。那么它是中医站在什么位置观察得来的呢?它是中医站在人体骨骼的中心位置观察得来的。站在人体骨骼的中心位置观察,人体四肢的皮毛才属于外,骨骼才属于内。

同样的,站在地球重力场的中心位置观察(或将观察对象的人处于直立状态下进行观察),人体的头部才属于上,人体的腰膝足部才属于下。由于中医的许多论述,它不是站在常人的角度观察得来的,而是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所得,因此,我们要对它进行认真地分析。搞清楚了中医论述结论的观察角度,我们才能把握往中医的思路脉搏,才能对中医的论述结论有个正确的认识。

如对中医经穴的理解,经脉是什么呢,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既然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我们就要把它当作是气和液输送的道路。这个道路可能在某个地方是开放的,可能在某个地方是封闭的管道,可能它有运送能力的限制,也可能它无运送能力的限制,可能它所运送的气血物质是在三部九候的天部层次,可能它所运送的气血物质是在三部九候的地部层次,有可能它运送的气血物质属单纯的气态物,有可能它所运送的气血物质属单纯的液。

总之,经脉运送气血的方式可能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把经脉看作是人体货物(气血)运送的渠道、把经穴看作是人体货物的调节分配枢纽,不将经脉、穴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模式,大胆地设想和猜测,然后利用理性思维去进行分析推断,找到符合中医原理的解释,符合临床应用的解释,这样才能挖掘出经论中的深意。

如中医将人体比作地球系统,用大量的地球系统事物规律来阐述人体的事物规律,这就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中医为什么要这样做?中医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的问题?中医将人体的皮毛比作大地之气、将肌肉比作大地之土,将骨骼比作地球之水,中医的这个比喻方法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作过认真分析就能发现,它是中医将人体的四肢横断面切开并放大,再与地球的横断面相比较而得出的。皮毛它属于人体组织中的轻质物、骨骼属于人体组织中的重质物、肌肉属于人体组织中的不轻不重之物且介于皮毛与骨骼的比重之间,人体物质的这个分布特性与地球系统大气、泥土、水液的分布特性完全相同,因此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

根据物质的分布是由物质的运动而导致的结果这一结论,我们就可以推论出,人体四肢的横断面是个与地球系统相似的重力场。有了这一根据,中医将人体比作地球系统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同理,对人体头颅、躯干、内部脏腑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人体的头颅、躯干、内部脏腑它也是个与地球一样的重力系统。得出了这样的结果,人体内部脏腑中轻质的肺叶与大肠为什么会分布于脏腑的外围层,而肾与膀胱为什么会分布于内部层次等等的道理也就好理解了。

由于人体是个与地球一样的重力系统,因此,人体的不同部位的组织就存在着高下之别,人体气态物的运动就有了流行之分、液态物的运动就有出入之别。

二、经穴解析,紧抓穴位所属经脉的特征

每一个穴位、穴位中气血的运行变化,它都与其所属经脉密切相关、与其所属经脉的气血特征相关。

如肺经各穴,它所运行的是肺经募集的气态物质,这个气态物质是由胸走手。对肺经气血的运行变化要死死抓住肺主气、肺气由胸走手这个特征来进行分析。中府穴是肺经募穴,所募集的是肺叶中的气态物,是从人体系统的高温区外走人体四肢的低温区,因此,肺经之气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却、液化,由天部的气变化而成地部的液。抓住了这一主要特征,肺经气血的运行变化也就变得好理解了。

如肾经各穴,它所运行的是肾经募集的液态物质,这个液态物质是由足走胸。那么,对肾经气血的运行变化要抓住它什么特点呢?要抓住肾经气血的寒湿特征来进行分析。肾经气血本身性寒,为寒性水液,水液是不会自动上行的,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人体中的水液它会自动地向下流趟,那么肾经上行的一定是水液气化后的气。

肾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大量气化呢,肾水是水、也是液,液体随温度的升高则气化越快,所以,肾水的气化,它是在吸收外部的热能后才得以进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肾经及其所属穴位的气血运行变化,我们就能推测得出,肾经气血的上行,它是一个不断的吸热气化、冷却液化、再吸热气化、冷却液化的变化过程。

如心包经各穴,它所运行的是心包经募集的气态物,这个气态物不同于其它经脉的气态物,它的温度在所有经脉气血中属最高,因此,心包经的外输之气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却和传递温度的过程。

为什么在所有的经脉气血中,心包经的气血温度是最高的呢?因心包经属心系经脉,其类火、其时夏,夏在一年中的气温最高,因此从类象的角度来分析,心包经气血的的最高,此为其一。另一方面是正常人的生理情况有这样的表现,即是右腋温度常常要高出左腋。本来在人体中心脏的温度最高,但离心脏远的右腋温度却要高过左侧,右属阳,左属阴,右主气,左主血,由此可以推断心包经的气血温度属经脉中最高的(关于人体右主气左主血,以后在分析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原理时再详细介绍)。

再如阴阳跷脉,它们的循行皆是由足上行,这就要考虑它们的上行动因是什么?阳跷脉的上行动因可能还好理解,人体各部生发的气它就有向上运行的特点,因此它会上行。但阴跷脉的上行动因是什么,值得一番思量,实际上,它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有关。人体重力场的中心在胸的上部,靠近头部,且头颅是人体之树的根部(何以头颅是人体之树的根部,这个问题以后再详谈),当人体处于平躺状态时,地球重力场对人体纵向物质运动的作用影响非常小,因此,人体各部的液态物就会在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下向头、胸部运动,流到头及胸部的低地势组织中去,这就是阴跷脉的产生机制。

解析经穴除了抓住经脉的上述特征外,其次就要将不同经脉放到不同的时令、不同的地域中去考虑。如解析肝经时就要将肝经放在春天这个时令、东方这个地域中去考虑,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肝经自大敦穴至期门穴的温度变化,它就属于升温的变化,所属经穴离足部越远则温度越高;解析脾经时就要将脾经放在长夏、放在中土这个地域中去考虑,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脾经自隐白穴至大包穴的气血变化,它的湿度会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长夏主湿,长夏与秋交接时则脾土会变得干燥。

三、解析经穴,看经穴所在体表位置

解析经穴时,还要紧紧抓住经穴所在的体表位置,根据经穴所在的体表位置进行认真的分析。

如同是阳明胃经,它各个穴位的气血特点有这样一个规律,离心脏越近的地方气血物质所受热也越多越大,气血物质的气化活动越强而液化活动越弱,反之,离心脏越远的地方气血物质所受热也越少越小,气血物质的气化活动越弱而液化活动越强。

同是四肢部或躯干部横剖面上的穴位,离人体的骨骼中心越近的穴位所处的位置越低,离人体的骨骼中心越远的穴位所处的位置越高。如腹部的气海穴与背部的腰阳关穴相比,气海穴因离脊骨远,所处的位置为高地势,而腰阳关穴因离脊骨近,所处的地势为低地势;小腿部的承山穴与条口穴或丰隆穴相比,承山穴因离胫骨远而为高地势,条口穴及丰隆穴因离胫骨近而为低地势。如果以上诸穴的气血中含有大量水液的话,则穴中的水液就会循高位流向低位。

同是体表的穴位,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它所调节的人体五行物质以土为多,如环跳穴、手三里穴、承山穴等。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如果穴位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顶点或最高点时,此穴所主的气血物质以气为主,其运动方向以向外、向上为主,反之,如果穴位是处于丰满肌肉的凹陷处时,则此穴所主的气血物质以液为主,其运动方向以向内、向下为主。如肘膝关节处的合穴,它们大都处于人体肌肉组织的凹陷处,穴位内的气血运行变化皆主收、主合。

穴位所处的部位若其肌肉组织较少,则说明此处的五行脾土较少,这就要分析穴位处五行脾土缺少的原因。脾土物质它有不动之性,它无风不行、无水不运、无火不炎、无气不升,因此,穴位处五行脾土的缺少就要查看它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以下肢的足背横纹诸穴为例,胃经的解溪穴脾土(肌肉组织)物质缺少,它是因胃经上部经脉下行经水的冲刷而至脾土流失的,而肝经的中封穴则是因肝风太盛而使穴中脾土散失的。

以腹股沟处的组织来分析,与腹股沟相邻的腹部及大腿部肌肉组织丰满,而腹股沟则肌肉组织不丰满,这个现象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是冲脉气血从腹股沟处的气冲穴而出,强大的冲脉风气使腹股沟的地部脾土扬散于外,所以腹股沟处的肌肉并不丰满。

解析经穴,还要从整体上看人体的组织分布特征,这样才能确定穴周部位的气血流行特点。如脾经的大包穴,它为什么会成为脾之大络,它所联络的气血物质是什么?气血物质的来源在那里?通过观察胸胁部位的人体组织分布情况发现,胸胁腋下的肌肉组织它有上少下多的特征,这说明胸胁腋下的地部脾土整体上是从上部向下部运动的。脾土物质由上自下的运动它反映了肾的诸寒收引特性,因此可以断定,大包穴它是地部水土混合物的收受之所,由地部的经水下行时冲刷而使得水土混合物流向了大包穴,所以大包穴经书将其列为脾之大络。

四、解析经穴,看经脉气血的运行方向

对经穴进行解析,不光要查看各条经脉整体上是向上还是向下运行,还要查看每一穴位它的气血运行方向是怎样的。

如肺经中府穴传递气血到云门穴,这个运行变化是属于上升的,这说明中府穴内的气血物质它具有了火的炎上特性,所以它会向上运动。云门穴内的气血走向是向下的,这说明云门穴内的气血变化是处于收降状态。如听宫穴的气血变化,听宫穴所处的位置较耳和髎穴及上关穴低,这说明耳和髎与上关穴为听宫穴提供了收降的地部水液,而听宫穴则为耳和髎及上关穴提供了气化之气。

如秉风穴传向曲垣穴的气血、气舍穴传向缺盆穴的气血,它们的运行并不是遵循人体上下方向的运行线路,而是属横向传递的,对这种情况下的气血运行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得出,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并非是由于寒或热导致的结果,它应当是人体内风作用的结果,是风的作用才导致秉风与气舍穴内的气血物质作横向飘移的。

五、解析经穴,看人体的解剖结构、穴位所处位置与脏腑的关系

对经穴进行解析,还要对人体的解剖结构有所认识,查看经穴所处的位置与内部脏腑间的关系。

如作为胃经的犊鼻穴,它的气血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且是从膝关节的上部流向膝关节的下部,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犊鼻穴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膝关节疾病的?为了解开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膝关节活动自如它要具备些什么条件。

膝要活动自如,它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知道,犊鼻穴所处的位置是在膝关节囊髌韧带的中点,韧带是属于肝系的物质,韧带处无肌肉组织,且韧带的特点是滑。

根据膝关节这个解剖特征,我们就可断定,犊鼻穴从上向下流行的经水,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将穴内的脾土物质冲刷下去,使穴内的五行气血只保留属于肝肾二经的气血,即是木和水。

肝木的物质体现在其关节腔内的韧带上,肾水的物质体现在其关节液上,是肝经物质的韧带与肾经物质的液才使得膝关节能活动自如,穴内的五行气血物质如果偏离了这个特性,则膝关节就会表现出病理状态。那这个推断是否与穴名深相符呢?反过来对照一下犊鼻之名,犊是指小牛,为温顺之物,此处指穴内的脾土物质,鼻指牛鼻子,牛鼻子是闩绳之处,牛鼻子一但闩了绳子,牵着它牛就会跟着人走。

穴名的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它是指穴内的脾土物质被胃经上部经脉下传的经水给冲走了,穴内的五行物质中没有脾土物质,与膝关节处的解剖情况完全吻合。经过了这样一番思考推断,犊鼻穴的气血特征、运行变化也就变得清楚了,解析出来的结果也就令人满意。

如膀胱经的上、次、中、下髎四穴,它所处的人体位置在骶骨处,对应第一、二、三、四骶后孔,根据解剖学上所得到的认识,结合经脉气血本身固有的运行变化情况,我们就可得出,上、次、中、下髎四穴,它是膀胱经体表冷降水液回流体内之处。

如膀胱经背俞各穴,处于膀胱经内侧的肺俞、心俞、肝俞等穴与处于膀胱外侧的魄户、神堂、魂门等相比,因肺俞、心俞、肝俞穴处于内侧,而魄户、神堂、魂门穴处于外侧,内侧的穴位离脏腑近,外侧的穴位离脏腑远,因此,处于内侧的穴位气血物质中的水湿浓度要大于处于外侧的穴位,而外侧穴位的温度则要高于内侧的穴位。

如背部的膏肓穴与腹部的肓俞穴,因膏肓穴对应的内部脏器为心室,而肓俞穴对应的内部脏器为大小肠,人体的五脏器官周围基本上没有脂肪类物质聚集,脂肪类物质大部分都聚集在六腑器官周围,根据体内脂肪类物质的运动变化特点,我们就可推断膏肓穴是五脏器官组织的脂肪输出穴位,而肓俞穴则是六腑器官组织的脂肪接收穴位。

六、解析经穴,究穴名深意

孙思邈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古人惜墨如金,中医经典的语言表达言简意赅,何以大部分的人体经穴会有如此多的别名,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只有准确的把握了古人设立众多经穴名称的用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描述的经络是个怎样的东西、穴内气血是个怎样的运行变化状态。

如膀胱经的譩譆穴,又名五胠俞,如何从穴名之意来准确把握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情况呢?譩譆名意《素问·骨空论》有了作解,它没有其它的意思,只是按压到此穴时患者会自然呼出“譩譆”之声,因此名为譩譆。

这个时候就要从经穴的别名入手,深领其意,这样才有可能对此穴的气血运行变化情况有个准确的了解。五胠俞之名的五和俞较好解释,五可看作是五脏六腑之统称,指穴内气血种类繁多,可理解为五脏六腑的气血物质本穴之内皆有之,俞则可当输解,指输出输入之意。这些意思是较为明确易解的,关键在于五胠俞之胠是何意,胠之意明确了,五胠俞之意也就明确了。

查看《辞海》我们可知,胠的意思之一在古代是指战阵的右翼,这样我们就要将战阵的右翼与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情况联系起来考虑。战阵在古代是指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由清一色的男人组成的队列,不会有女人参与其中,它指的是男人,指的是阳气。按照这一思路来理解,五胠俞之名意实际上是指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气。清一色的男人组成的队列,一个女人都没有,你说它是不是有纯阳之性?是不是具有阳刚之性?

如肝经的期门穴,又名肝募,它为什么要取名为期门,作为肝经募穴它所募集的气血物质又是什么?光是从期门穴所在的体表位置进行分析是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的,这就要穴名深意中去挖掘。期之意是什么呢,其本意是期盼、期望,而期盼、期望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期盼或期望的事物,它有可能会实现,也可能不会实现,期盼的东西是不确定的。

按照这个意思去理解肝经的期门穴,说明期门穴所募集的肝经气血处于不稳定状态,它所募集的气血物质会根据穴周环境的条件变化而变化。再结合期门穴所在的体表位置,它处在胸胁侧面,属于不阴不阳的坐标位置(腹为阴背为阳),因此,期门穴所募集的气血物质也属于不阴不阳。可是在人体的经脉系统中,气血物质大致就分为二类,一是阴液、二是阳气,阴液归于背、阳气行于腹,人体中的阴阳二类物质它就有这样的运动特性。结合上述情况进行分析,期门穴它实际上募集不到什么经脉中的气血物质,只能是期盼等待,因此,经书根据期门穴内的这一气血运行变化特点而命名。

七、解析经穴,看相邻穴位的气血变化

对经穴名称进行解析时,还要查看相邻穴位的气血变化特点,结合相邻穴位的气血变化特点来确定本穴的气血运行变化情况。

如胃经的归来穴,它的上部穴位是水道穴,水道穴运行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的经水,它向人体的下部流行,而归来穴的下部穴位是气冲穴,气冲穴运行的气血物质是天部之气,它向人体的上部冲行。结合归来穴上下经穴的气血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就可确定,归来穴之意,它是指胃经上部经脉的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经水在下行的过程中又不断气化上行,经书即是因穴内气血的这一运行变化而将其命名为归来。

如任脉的巨阙穴,它的上部鸠尾穴气血物质来源于任脉的络脉浮气,它的下部上脘穴气血物质来源于地部的水液,根据上下二穴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任脉本身并没有什么气血物质传递巨阙穴,因此,对巨阙穴内的气血情况进行确定要考虑其它的方面。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正中线,属于胸背横剖面的高地势,且巨阙穴为任脉穴位,任脉主阴,因此巨阙穴的气血物质必定是来源于胸之各部,且一定是有收降特性的阴湿水气。

如属于脾经的三阴交穴,其气血物质为肝脾肾三经气血汇合而成,三阴交内的气血来源由于有这一特定的原因,因此,三阴交穴内部的气血物质就会进行重新组合。肝脾肾三经的气血物质由三阴交重组后,重新输送到肝脾肾三经时,各经气血的原有之性已经有了改变。肾经寒凉之性的上行水气经三阴交重组后已经不再那样寒凉,脾经热燥之性的上行气血经三阴重组后也已不再那样的热燥,肝经上行的急速风气也变得不是那样的急劲。

因此,在考察解析三阴交后面的肝脾肾三经穴位气血情况时,要对三阴交输向各经的气血物质重新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脾经气血因混合了肾经的寒凉水湿,因此,脾经气血运行到了漏谷穴时它会发生沉降变化;肾经气血因吸收了脾经气血的热能,因此,肾经气血它会通过吸热而继续上行;肝经上行的水湿风气因与肾经的寒凉水湿相遇,肝经中的水湿大部分在肾气的诸寒收引作用下而沉降了,因此三阴交穴传与肝经蠡沟穴的气血物质变得虚无,有名无实。

如大肠经的口禾髎穴与迎香穴,这二个经穴到底哪个才是大肠经的终结之穴?如果按人体经脉内外是个无端的循环这一情况来考察,则迎香穴它不属于大肠经这个内外无端的循环链,而属于内外无端循环链上外挂的一个链,也就是线圈上的一个线头。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口禾髎与迎香穴内的气血运行变化情况就变得好理解了:口禾髎穴它是大肠经内外循环的结合点,穴内的气血变化是由气化液,穴内生发的余气上行迎香穴,而迎香穴的气血物质则是由阳明胃经提供的地部经水。

八、解析经穴,看本穴的五行特征

人体的十二正经皆有井荧俞经合五俞穴之分,且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在对五俞穴进行解析时,要结合本穴具有的五行特性来分析。

如以肝经为例,大敦属井木,穴内的气血运行是由地之地部外涌地之表部,且属地部的水湿风气。肝经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的水湿风气它会怎样变化呢?在分析大敦经气的运行变化时,我们就不光要把它放到春天这个时令中去考虑,还要查看它本身具有的五行特性。

将大敦的地部经气放到春天的时令中考虑,我们可知,春天的地气温度要比地表温度高,因此它会向上蒸升,但大敦的蒸升之气它能到达天部的什么位置呢?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它的五行特性来确定。十二经中阴经井穴皆属木,主风,而风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是天之下部(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的人知道,地球大气层中的风多数都在大气层的较低层次之中,较高层次的云气层基本上没有什么风或很少),因此,大敦穴内生发的水湿风气它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肌肉以上层次,而不能作用于人体较高的皮毛层次,所以大敦穴的气血变化它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

既然大敦穴输出的物质是春天蒸升的地气,读者可能就会问了,那肝经经气的横向运行特性到了行间穴后它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个时候就要看它的五行属性了。肝经行间穴五行属火,它揭示了行间穴的气血运行必定是炎上,那行间的气血为什么会炎上呢?行间穴气血的炎上特性与大敦穴风气的向外扩散有关,也与春天时节大地的气温回升有关。大敦穴传来的水湿风气性滞重,传至行间穴时这个滞重的水湿风气扩散了,原有的滞重特性到行间穴后没有了,且大敦穴的气血在运行到行间穴时是升温的过程,由于行间穴的气血温度升高了,因此它变得具有了火的炎上特性。

肝经俞穴太冲,其穴内气血之所以会变得具有强劲的向上冲击能力,这是因为行间穴的气血在运行到太冲穴时仍是一个升温的过程,行间穴不太强的水湿风气因受热而进一步的胀散,因此它会化风而行。再者,人体的经脉它是个有一定的输送能力的通道,行间穴内的水湿风气,它不可能因受热而全部出于肝经的经脉管道之外,太冲穴也是处在肝经的经脉管道之中,因此太冲穴的气血变化为冲行之状。由于太冲穴是肝经水湿风气的最主要的输出之源,穴内运行的风气强劲,因此,它会吹刮起地部的脾土物质循经脉向上传输,太冲穴实际上是肝经脾土的重要运化之穴,故其属土。

肝经中封穴属金,它使我们得以确定,肝经气血运行到中封穴时,它的风气已变得不那么强劲了,水湿风气原来所升的温至此后也降了下来,尽管穴内气血仍有春气之性,但它和秋气之温相差无几,表现了秋天的肺金之性,所以经书将其五行确定为金。

肝经曲泉穴属水,它使得我们可以确定,肝经气血运行到曲泉穴时,肝经的水湿风气因处在天部,肝经气血由地之表部所吸之热上行至天部后已经散失了,风气原有的热没有了,因此它开始变为聚集之状,如隐秘在天部中的泉水一般,也就是富含水湿的云气。

通过对各经气血五行属性的了解,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各穴的气血特征和运行变化,从而对解析经穴提供一定的依据,这是解析经穴时必须了解和考虑的问题。

九、解析经穴,看人所处的不同体位

在解析经穴特性时,还要分析研究人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情况。因为人是处在地球重力场系统中,人体经脉中的气血物质,其运行变化会随着人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发生改变。

如阴阳跷脉的气血运行,它就与人所处的体位关系十分密切,虽然阴阳跷脉的气血皆是由人体下部向人体上部运行,但人的体位不同,阴阳跷脉的气血运行情况亦随之不同。阴跷脉由人体下部向人体上部输送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的阴性水液,它在白天人体直立的状态下是无法向上运送的,只能是晚上人体处于平躺时、在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下而向上运送。同样的,阳跷脉由人体下部向人体上部运送的气血物质是天部的阳气,它只能在白天由人体下部向人体上部运送,晚上人体处于平躺时、在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下它无法向人体的上部运送。

除了阴阳跷脉的气血运行与人的体位有密切关系,人体中的众多经穴,其穴内的气血运行也与人的体位有密切关系。如人体的任脉气血,任脉中运行的气血物质以阴液为多,当人处在直立状态下,任脉气血中的阴性水液它基本上向人体的足膝方向流行,而当人体处于平躺时,任脉中的阴性水液它则会循腹皮向脊背方向流行。手足部的气血运行情况也大致如此。当人的手和足处于下垂状态时,气的运行是从手(脚)指向手臂(大腿)走,液的运行是从手臂(大腿)向手(脚)指走。当人的手足向上抬高之后,上面的气血运行情况则刚好反过来,气的运行是从手臂(大腿)向手(脚)指走,液的运行是从手(脚)指向手臂(大腿)走。

所以,在分析研究经穴的时候,我们还要结合人所处的体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十、解析经穴,看经穴禁忌

古代的经典医书中,有很多经穴被列为禁针或禁灸,为什么古人将这些穴位列为标针穴或禁灸穴,在解析经穴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考虑,了解清楚了其中的原因,它又会为我们理解经穴的本质含义提供莫大的帮助。

如大肠经的手五里穴,虽然经书未将列入禁灸禁针,但它有个别名为大禁,这就要分析它为什么被称为大禁。根据大肠经各穴的气血运行情况综合分析可知,手五里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薄水湿,也就是地表上雾气之类的水湿。那么医书为什么将其名为大禁呢?这就要分析灸的作用与穴内气血之间的关系了。

灸最根本的作用,是能加速人体体液的气化,引阴化阳,若是人体或某个穴位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这个时候对其施灸则无异于是补有余而损不足,只会加重人体的病情,不能对人体的疾病有所帮助,因此,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灸的。根据艾灸的这个作用特点,我们再将手五里穴的气血情况对照分析,当可发现,手五里穴之所以名为大禁,这是指穴内气血稀少,

属于无源之阴,通常情况下不宜艾灸的缘故。

如胃经阴市穴,经书将其列为禁灸,为何将其列为禁灸之穴呢?它与本穴气血的固有变化有关。阴市穴里面的气血,其固有变化就是将伏兔穴传来的阴性水液聚集穴内,使它能够顺利地向梁丘传导。

聚集胃经地部经水是阴市穴的固有之性,这个固有之性是不能随便改变的,一经改变,则胃经向下传送的气血就会变而化之,使人出现不应有的病理状态,因此不能对其艾灸。阴市穴的禁灸特征,使我们了解到,穴内气血的正常变化是以收引为主,因此它的功能就随之确定下来。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光穴情况也与阴市穴的情况相同。

十一、解析经穴,看穴位调节作用的人体部位区域,经书的主治病症记载

对经穴进行分析解析,要结合本穴调节作用的人体部位区域以及经书有关的主治病症记载,将这些情况综合分析后,才能最终确定经穴内部的气血特点、运行规律。

如前面分析的胃经犊鼻穴之名,它所调节作用的人体部位区域主要是膝部,如果用平常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会将膝部的二个膝眼来比喻为牛的鼻子,这样来对犊鼻之名进行解释,但事实上并非这样。犊鼻之名是意指穴内的五行之土为胃经地部经水所冲刷,穴内无地部脾土。

如心经的通里穴,它所调节作用的人体部位范围很广,从头面到胸膈、到四肢到胞宫,都属于它所调节主治的范围。以五行物质来分,通里穴所主治的范围当中,肾水的寒它能调节、肺金的气它能调节、心火的热它能调节、脾土的湿它也能调节。为什么通里穴有这样大的调节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解析通里穴名时对通里穴内的气血特征及变化情况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一,通里作为心经之络穴,它有联络与心经相表里的小肠经的作用,气血物质可传与小肠经,而小肠经主表,与肺金之气可发生五行间的生无制化,因此通里穴可作用于气。通里穴作为心经的络穴,它不光能沟通与心经相表里的小肠经,它还能沟通与心经同名的肾经,将气血物质循其内部通道交与肾经,因此它可调节人体与寒有关的疾病。

由于通里穴的气血物质可走里,因此它有气血物质交与胞宫,可调节胞宫的有关疾病。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通里穴的气血物质清楚了,其气血物质为阴性经血,通里穴的气血流注规律也清楚了,其气血流注是从体表流向体内。

如胆经的日月穴,此名的解析对我来说可是费了一番功夫,它不好解,不知从那个方面去进行解释,怎样解释才符合日月穴内的气血特性和运行变化规律。如果仅从日月二词来理解,可能只能解作白天或黑夜,或者是阴与阳,因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代表白天月代表黑夜。

这样的解释你满意吗?我自己都不满意他人何来满意。这个时候,就要对医书中记载的日月穴主治病症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古医书记载的日月穴主治病症有哪些呢?《针灸甲乙经》的记载有“太息,少腹有热,欲走”,《千金翼方》的记载有“呕吐宿汁,吞酸”。对这些主治病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月穴所主治的病理状态是人体表部之气不得以降。如呕吐宿汁,吞酸属于“诸痿喘呕”、属于“诸逆冲上”一类,因此它属于上、属于火(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息、少腹有热、欲走,它属于什么样的病理状态呢?它也属于热、属于气不降,气升有余而液降不足,气不降则热、气有余则好动。原来,日月穴之名,它所意指的是穴内气血处在半表半里的状态以及它所具有的升降功能。日是指穴内气血有升的功能,月则是指穴内气血有降的功能。将穴名与主治病症等有关因素综合后,日月穴的气血特征、变化规律就变得明确清晰了。

日月穴也和肝经期门穴一样,它处在胸胁侧面,穴内的气血物质既不阴也不阳,属阳的气不能在穴内停留,属阴的液也不能在穴内停留,穴名之意只是说明它作用于天之中部的层次,外传穴内的气血阴寒特性强则穴内气血就以收降为主要变化,外传穴内的气血阳散特性强则穴内气血就以发散为主要变化,这就是日月穴的气血特性和变化规律。

经过上述的解说我们知道,对经穴进行解析,同时要结合古医书所记载的主治病症一起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对经穴含义有全面正确的了解。

十二、解析经穴,看人体的生理特点

在对经穴穴解析的时候,我们不光要深入分析研究名的深意,还要结合人体本身固有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只有把人体的生理特点也都考虑进去了,这样作出来的解析才可能符合经脉气血流注的实际情况。

如胃经乳中穴的解析,穴内的气血物质是什么,是气还是血?这就要从人的生理特点来进行分析。乳中也就是乳头,它的生理特征是乳肌丰满,女子有乳汁分泌,而男子则无乳汁分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乳汁又是由什么所化?

在解析乳中穴时这些问题都要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乳中穴的气血物质就不好定性,穴内气血的流注规律也不能确定。

比较男女的不同情况可以得出,女子乳头可分泌乳汁而男子不能,这说明乳房在人体系统中虽然是处在上部,但它并不真正处于人体中阳的位置,如果乳房是处在人体系统中阳的位置,那作为阴液的乳汁就不可能在乳房处聚集,否则人体中阴阳物质的运行就乱了套,没有规律了。

进一步地对人体的上下阴阳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人在坯胎发育时,其组织的发育是由头颅、脊骨、四肢这样的一个次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且人体倒立时的神经、血管、骨骼等组织与树木的结构特征及其相似(人体的神经、血管、骨骼组织等,小的是由大的生发出来的,大的是由更大的生发出来的,它与树木的生长发育特征完全相似,因此可将人体看作是一颗倒立的生命树,并依此来对人体的上下阴阳、生理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由于有了这一发现,因此,根据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存在着相似特征,我们可以的推断,人体就是一颗倒立的生命树,头部是这颗生命树的根,四肢是这颗生命树的诸阳之末。人体的这个生理特征搞清楚了,女性的乳房通常要比男性大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女性的乳房有乳汁分泌而男性的乳房无乳汁分泌也就容易理解了。

在这个认识的基本上,我们再来对乳中穴的气血物质进行分析,就可断定,乳中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是气,正因为乳中穴内的气血物质是气,所以它才能上行到乳头这样的人体高地势。女性分泌的乳汁,它实际上在女性乳房中是以气态物的形式而存在的,乳汁由乳头外出体表后,是液化作用而使人体乳房中的气态物变化而成乳汁之液的,所以乳汁的颜色与肺气所主的白色同色。

除此之外,在对经穴进行解析时,我们还要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人的臀部肌肉特别丰满?为什么上肢要比下肢细?为什么鼻柱有高低之分?为什么眼睛不象其它面部孔窍门一样是向内凹陷,而是内部有个眼球?为什么舌是由心所主?等等……,人的这些生理表象,实际上它都与人体的经脉气血流注有关,都是经脉气血流注所导致的结果(而所有这些人体的生理现象,它都是现代医学所不能回答的)。

十三、解析经穴,要对经穴解析的内容进行验证

对经穴名称进行解析,这个工作做出来之后,是否符合中医本意,如果它符合中医本意的话,那它是否能正确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要对经穴解析的内容、结果进行实践验证。可以告诉读者的是,在本人学习和研究经穴的十二年中,对大部分的穴位都进行过验证,尽管这些验证是零七八碎的,且并不是很系统性、很全面,但所做过的验证活动大部分是从理性推导而进行的,非是经验的摸索,这就变得很有意义。

如腰俞穴是否是督脉气血输向腰膝部的调配枢纽,数十个患腰腿痛的临床病例给了我很好的实验验证,事实证明,通过腰俞穴补阴,可使腰腿因阴虚而导致的疾病症状获得快速有效的改善,而通过腰俞穴泻阳,它又可使因腰腿部阳强而导致的各种疾患得到快速有效的改善。

如督脉的身柱穴,施用补法它可快速有效地使人体全身的阳气得到补充,尤其是对下肢痿弱不行的患者,补身柱可使人的脚膝变得有力,持续的负重能力大大提高。

如肺经的列缺穴,逆经向上推按一般只需要二三次,即可使妇女白带清稀及过多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样是在列缺穴,若小剂量地缓慢注射补阴药物,它可使妇女阴道干涩异味较大的情况明显改善,这说明肺经列缺穴确实如经书中所说的,它有沟通任脉气血的功能。

比如人体中的体液是否随人的体位变化而有较大的改变,这个认识的验证我设计了如下方案。因寒湿引起的头痛患者,一般我们只要除去了患者头部的寒湿则病可以除。头部的寒湿用什么方法来除去它较好呢?其实这种情况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可对患者用补气之法,气旺则寒湿可除,也可对患者用泻阴之法,阴去则气复阳复,同样可除去头部寒湿。

我所选择的方法是泻肾经涌泉穴,且从不同体位来考察针刺的作用效果。事实证明,人体处在平躺时针刺涌泉穴与坐姿时针刺效果有显著的不同,平躺时取效慢,坐立时取效快,因为平躺时人的体液不能很好的上下流动,而坐立状态下人的体液能较好的向下流动。

如胆经的天冲穴与率谷穴,这二个穴位在实践中发现,它是人醉酒后醒酒的特效穴,一般人酒醉之后易昏睡不醒,针刺此二穴后醉酒者一般都能马上醒来。为什么此二穴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因为酒是熟谷,酒气悍,性热,行于皮下,因其性热,故酒气行至皮下后不易于降。酒气作用于人体皮下之后,人的皮下之气则既湿又滞重,会导致人的阳气不振,因此人会昏昏欲睡。胆经气血所处的层次为半表半里,气之降必须经过胆经所在的层次,而酒气之热也会导致胆经气血热的变化。当针泻胆经天冲、率谷二穴后,胆经气血的热就能很快从头部外泻,胆经之热外泻后则皮下的酒气也随之而降,气一降则人清醒,因此能立解酒醉。

例如人体美白,一般皮肤颜色较黑的人,特别是脸部皮肤较黑的人如何通过穴位的作用使其增白?这个课题我曾经找过一些年轻的女孩子们,教她们方法让她们配合做试验。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泻肾与膀胱经的荥穴来验证的,一般按压然谷、足通谷、昆仑、仆参,循经向下推按,每日一至三次,不定时,时间二个月。大多数坚持下来的人原来黑色的皮肤都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变得不那么黑,且比在美容院中做美白效果要好得多。

如背部寒湿怕冷的患者,是否能通过上、次、中、下髎四穴将体表之液导入体内而除寒,这些穴位皆做过较多的验证,验证结果得知,脊背怕冷寒湿有余的患者,通过针刺上、次、中、下髎四穴中的任一穴,它都有除背部的表寒之功,且十分快速。

记得我曾给一个二十八岁的同事做过这样的验证,他在二岁时就得了小儿麻痹,自此以后一只右足肌肉萎缩,足背与小腿差不多成直线,不能上翻。我给他检查过后对他说,你这种情况若要治疗也许改善的机会很大。他听后就问我方法如何,我告诉他坚持自己针刺,主穴解溪,行泻法,针刺一段时间后再看情况确定,当时我就给他示范。这个同事是个牙科医生,早上针刺后下午才回来。回来后他告诉我说,今天就你这一针,我的脚觉得特别的轻松,以前我不太穿皮鞋,都是穿运动鞋,穿皮鞋走路时间长了右足就痛,今天我特地穿皮鞋试试看,走的路比平时还长,但没有痛过。

2006年,我的一朋友的儿子,他在珠海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查确诊为甲亢,临床症状较多,乏力、多汗、失眠、嗜睡、纳差,思想不能集中,见过患者之后我告诉朋友,你儿子的病让我来治,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治好。他接受了。我就按自己的思路辨证选穴治疗,一个月多几天的时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西医复查各项指标亦完全正常,后朋友不放心,过了三个多月后又去复查,情况亦稳定良好。一个典型病例,它就能给我验证许多东西,因此,经穴解析的内容,不光符合中医本意,它在临床上也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中医阴阳与人体坐标系 程 玮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经验医学,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而其所遵循的原则应当是其基本理论,如果要问中医理论有无真实合理的科学内含?它的科学内含是什么?这也许很难回答,同时也可能是许多医学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古老的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所依据的是现代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其基本理论和相关论述,大部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而得来的。在此,笔者愿以系列文章的形式,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中医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向大家作以介绍。

一般而言,我们在描述物体运动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相应的参考系(或坐标系)。如描述太阳系行星的运动规律时,我们会选择以太阳中心为原点的极坐标系;在考察地球的物质分布时,我们会选择以地核中心为原点的极坐标系。有了这样的坐标系,其对事物规律的描述就变得非常直观和简单。分析一个细胞,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细胞核的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以此来表述细胞物质的层次分布;加工一个园柱,我们会以园柱中心为定位中心从而选择加工方案。对于太阳系、地球、细胞这些物质,我们可视作较为规则的球形来进行分析,而对于不太规则、有着较大偏心年轮的树干,我们则会以树木年轮中心的轴向连线为其柱状极坐标的中心。

科学研究证明:找到一个好的坐标系,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更好的分析和总结。那么,在人体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好坐标系以供我们对人体内部的生命规律进行更好的分析和总结呢?我自己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前面所说的坐标系,对它们的选择和建立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应当以最简洁、最直观的图形或方法来表述事物的运动规律为原则(如太阳坐标系的选择),或是以研究对象的物质分布规律作为坐标系的选择原则(如地球及树干的坐标系选择)。寻找人体中的物质运动好的坐标系,其目的是更好地为揭示人体的物质运动规律而服务,尽管人体的物质运动规律我们并非完全了解,但人体的物质分布规律却是通过解剖、生理、生化等方法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体物质分布的客观分析找到描述人体物质运动的好坐标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的四肢部。在人的四肢部,人体的物质分布表现出颇有规律的分布特征,比重最小的皮毛分布于人体的最外层,比重最大的骨骼分布于人体的最内层,比重介于皮毛和骨骼之间的血管、神经、肌肉等,则有规律地分布于人体皮毛和骨骼中间。让我们再从四肢的横断面来观察,种类物质的分布,是以骨骼为中心而展开的。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将地球从其中心剖面切开,再与四肢横断面作比较,我们将会发现,四肢横断面与地球中心剖面的物质分布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四肢横断面与地球中心剖面的物质分布具有比较相似特征,轻质的物质分布于外,重质的物质分布于内。这些物质的分布特征,归根到底,用一句话来总结,它应当是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体四肢横断面,其物质的运动和分布遵循重力场的物质运动原则。也就是说,人体的四肢局部,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重力场,由于四肢局部存在着重力场,因此,四肢部中轻质的物质才表现出外向运动的特征,重质的物质才表现出内向运动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人体的四肢部,有一个描述其物质运动规律的好坐标系,这个好坐标系是一个柱状极坐标系,其柱状极坐标系的中心轴在四肢部骨骼中心的连线上。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人体的头部。人的头颅近似于一个圆球形(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人的头颅与其它高等动物的头颅相似,而许多高等动物的头颅并不是近似圆球形。其实,这一点并不是个问题,因为我们分析的重点是其物质分布,把它比作一个球形只不过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人体头部的物质分布和地球系统一样,具有外部的物质质轻、内部的物质质重的分布规律,如轻质的毛发分布于外,重质的脑髓分布于内。与四肢部位的分析同理,我们同样可以找出描述头颅部位的物质运动好的坐标系,它是以头颅内部中心的某一点为坐标原点的球状极坐标系。

下面,让我们接着来看看胸腹背部及躯干部。当然,这里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它不象头及四肢部的物质分布那么有规律,比重较重的骨骼在胸背部分布着,而比重小的肺叶还居然分布于胸腹内部。为了更好地分析胸腹躯干部的物质分布,找到其中的好坐标系,我们暂且把由胸腹包膜包裹着的内部脏腑物质(以下简称大脏腑)暂时抛开,大脏腑的物质,其形态、特性等都与躯干部的皮毛、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组织不同(为什么要将大脏腑暂时抛开,其理由笔者将在分析大脏腑系统的坐标系时再予以陈述)。

如果仅仅针对胸腹背及躯干部面议,其中的物质便还原了原先的规律分布原貌,皮毛、血管、神经、肌肉、骨骼与四肢部的物质分布是完全一致的,层次分明,所不同的仅仅是骨骼构架多了一些罢了。胸腹背及躯干部的骨骼构架虽然多了一些,但脊骨作为其中心骨架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其它的骨骼都可看作是脊骨的旁属分支,脊骨就象是一颗大树的主干,其它骨骼就象主干上的分枝。有了这样的认识,胸腹背及躯干部的好坐标系就易找了。胸腹背及躯干部坐标系,它表现出树状结构特征,其整体坐标中心在脊骨中心的连线上,局部的坐标中心在各个骨骼的中心内部。人体颈部也和胸腹背及躯干部部相似,其坐标中心是在人体颈椎骨中心的连线上。描述人体颈部的物质运动好的坐标系,是以颈椎骨中心连线为其坐标中心轴的柱状极坐标系。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了人体头、颈、躯干、四肢部的坐标系,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内部脏腑的坐标系。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前面我们在分析人体的好坐标系时,特别将人体的大脏腑单独列了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从系统的结构特征来进行考虑的。我们在分析太阳系中的行星(如地球)时,一般不会考虑处于这一系统层次中的次级系统(如附属于地球系统中的月球系统),因它再大也不会影响上级系统的物质层次分布。同样的道理,人体大脏腑系统尽管较为复杂,但它一点也不影响大脏腑以外的胸腹背及躯干部的物质层次分布,胸腹背及躯干部的物质分布同样是皮毛、血管、神经、肌肉、骨骼这样的层次。

如果上述的解释不能令您满意,那我就用肥皂泡系来对此再次进行说明。国外有学者在分析人体系统时认为,人体大系统中存在众多的小系统,每个独立的小系统又与大系统存在着比较相似的特征,他们将人体的这种系统结构称作为“自相似嵌套结构”(sefsimlarity)。如果用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人体这个自相似嵌套结构,就象一个肥皂泡系,大的泡系中有众多个小泡,小泡之中又有小泡,每个肥皂泡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所有肥皂泡不光是结构相似,而且物质分布也比较相似,大泡与其包含的小泡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但是,无论大泡中的小泡有多大,它对大泡物质的层次分布却没有影响。人体中的大脏腑,它就相当于胸腹背及躯干部大系统中的一个小泡,因此,在分析胸腹背及躯干部时可以将大脏腑临时抛开,这样的话就便于我们更好地加以分析。

也许大家对我的上述说法还心存疑虑,可以反问一句:就算你说得对,那你如何证明人体的大脏腑和外部组织结构是相似的系统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正是下面我想要的分析的问题。

尽管人体大脏腑的物质运动情况目前研究得还不太清楚,但我们同样可根据其物质分布的情况来加以分析判断,不管怎么说,物质的分布规律是由物质的运动确定的。我们同样还是从分析大脏腑系统中的物质比重入手,可以发现,比重最小的肺与大肠,它们同处于大脏腑系统的最外层,比重最大的肾则处于大脏腑系统的最内层,比重介于肺与肾之间的心、肝、脾、小肠、胆、胃等脏腑器官则处于两者之间。在人体大脏腑系统中,处于上部最外围层次、比重最小的肺与处于下部最外围层次、比重最小的大肠形成了相互对称的关系,而心则与小肠形成了对称关系……。由此可见,人体大脏腑有其自身的物质分布规律,其分布规律并不与人体躯干部的物质分布相混淆,而是表现出了人体大脏腑系统中物质分布的独有规律。

人体大脏腑有其自身的物质运动规律,且此规律与四肢及躯干部的物质运动规律相似(因为分布规律相似则运动规律也相似),即小比重物质的外向运动特征(如轻质的肺分布于外),大比重物质的心向运动特征(如重质的肾分布于内)。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人体大脏腑系统的物质分布与四肢横剖面的物质分布基本相同,大脏腑也和地球系统一样,是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重力场系统,大脏腑物质运动的好的坐标系是一个近似于椭圆形的极坐标系,其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在二肾的中间。

总之,根据笔者以上对人体物质运动坐标系所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人体大系统是由多个自相似的局部小系统所构成的,各个局部小系统的物质分布基本相同、物质运动规律亦比较相似;人体中的各个局部小系统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物质运动倾向,一是系统中的轻质物自内向外运动,二是系统中的重质物自外向内运动。轻质物属于中医所说的阳物质,重质物属于中医所说的阴物质。轻质物的外向运动可归属为中医所说的阳气的活动,重质物的内向运动可归属为中医所说的阴气的活动。人体的物质运动规律是由两方面所构成的:一是人体人体自身固有的物质运动规律;二是地球重力场影响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在地球重力场中,人体物质运动的轨迹是在人体自身固有规律和地球重力场规律共同制约下的运动轨迹。经典物理学的分析方法为此结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按照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在多种规律作用下的复杂事件,可以将此按其遵循的不同规律,把它化成多个简单事件分别加以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总结出各种事物在不同规律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化特征,这应当是我们分析研究人体这一事物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实,我国的中医学它也是按照上述方法,将极其复杂的人体物质运动,按其所遵循的不同规律,化作成若干个简单事物来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关于这方面内容,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予以介绍。

编者按:在祖国医学的宝库中,有着数不清的瑰宝,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艰涩难懂的中医名词和术语,还有不少扑朔迷离的概念和原理,常常令人费解。今有江西樟树程玮先生,虽然身为岐黄道外之人,但对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研究有年,尤其对阴阳、经络之说颇有心得,他经过八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撰写出《中医原理及经穴解析》一书,大有山外看山之感。本刊特择其萃,予以发表,用意不在求其尽善,而求引起同道貌岸然争鸣。

《黄帝内经》对人体阴阳的划分依据

程 玮

中医经典论著《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曰:“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阴,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上述文字,可谓是《内经》对人体中阴阳划分最原始的论述。

中医的阴阳概念,何者为阴,何者为阳,学术界已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凡是事物或现象,具有火的炎热、干燥、升发、蒸腾、运动等特点的,皆属于阳,如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活动的、外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等,统属于阳;相反,具有水的寒冷、湿润、沉降、凝聚、宁静等特点的,皆属于阴,如寒凉的、晦暗的、下降的、沉静的、内在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的等等统属于阴。但是,中医对人体阴阳的划分依据,却是学者们极少提及的。人体阴阳的划分依据的是什么,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描述人体物质运动的坐标系。现在,笔者试从人体物质运动的角度,对此作一分析和介绍。

“言人身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从此条阴阳划分,不难看出,它单纯以事物所处的内外位置关系为其判定依据,其中有二种划分标准。一是从人体各部物质的内外位置关系上来划分,如皮毛之于血管、神经等为外,故皮毛为阳,血管、神经等为阴;肌肉之于骨骼等为外,故肌肉为阳,骨骼为阴。其二是站在人体物质运动坐标系的角度分析得来的,如分析四肢部的内外阴阳时,它是站在四肢极坐标系的骨骼中心位置而言的,在这个位置上观察,四肢部的皮毛才属于外,骨骼才属于内(如果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而言,则离观察者近处的皮毛就不是外,而是近)。同理,当言头部、躯干部的内外阴阳时,它是站在头部、躯干部的局部坐标中心位置而言的。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首先要明确,此条阴阳的划分,它所分析的只是腹与背之间的关系,与人体其它部位无关。若把它对照胸腹背的物质运动坐标系来看,它显然不是以背腹在坐标系中的内外高低位置来进行划分的,因为腹部离其物质运动坐标中心远,为高为外,而背部则离其物质运动坐标中心近,为低为内。那它的划分依据又是什么呢?它是以腹背间的物质运动趋势为划分依据的。

从腹背的物质分布特征来分析,腹部由毕生较小的轻质皮毛层覆盖着,皮毛层下没有骨骼这样的重质物质,而背部则是重质物质骨骼的聚集之地。腹背物质的分布差异反映了腹背间物质的运动趋势,即是腹背间重质的物质有向背部运动的趋势,而腹背间轻质的物质则有向腹部运动的趋势。在腹背的局部系统中,轻质物由背部向腹部的运动是属于向外的运动,重质物由腹部向背部的运动则是属于向内的运动。凡是向内的运动皆属于阴,凡是向外的运动皆属于阳,因此,“背为阳,腹为阴”,它是中医站在腹背局部极坐标中心,比较腹背间横剖面的物质流,根据腹背中物质流的内外运动趋势划分得来的。

“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脏腑阴阳的划分,因其所说的脏和腑都是中医藏象学的概念,由于涉及许多未曾解释过的内容,在此只能从与其对应的脏腑器官在胸腹背局部重力场中的坐标位置做以简要的解释。前文已经说过,大脏腑是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如果没有外部原因的影响,大脏腑中的脏器分布应该和四肢部的物质分布一样,表现出不同比重物质在不同层次的规律分布特征——内重外轻。但是,大脏腑的脏器并未表现出四肢部物质的规律分布特征,除了比重较小的肺与大肠分布于外、比重较大的肾与膀胱分布于内之外,比重相近的心、肝、脾、胃、胆却分布在较为集中的同一区域(相对二肾极坐标中心而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胸腹背母系统重力场的作用导致的结果。

为了了解胸腹背母系统对大脏腑物质分布的影响,有必要了解一下胸腹背的重力场中心位置。胸腹背母系统的重力场坐标中心O1,它本应处在脊骨中心(脊中穴旁)。但是,由于胸背分布有肋骨(局部重力场),腹部有骨骼分布,因此,O1并不是处在脊中穴旁,而是稍向头部及胸部位置依偏移。由于胸腹背母系统重力场对大脏腑各脏器的力学作用,因此,脏腑器官实际上并不是完全遵循大脏腑的重力场有规律的分布,而是在大脏腑与胸腹背两个重力场的合作用下来进行分布的。脏腑器官的阴阳,它是根据各个脏器相对于大脏腑与胸腹背两个重力场合矢量中心OO的高下位置来划分的。

由于大脏腑与胸腹背两个重力场的矢量中心OO在二肾中点O2与胸腹背重力场中心O1的连线上,而胸腹背母系统的重力场场强大于大脏腑子系统,因此,胸腹背与大脏腑的重力场合矢量中心OO远二肾而近脊骨,即OO近O1而远O2。现在,再将脏腑器官对照此重力场的合矢量中心OO进行分析,即可发现,比重最小的肺与大肠是属于同一层次的物质,它处在此重力场的外围层,肺离OO近,而大肠则离OO远,肺属内而大肠属外,因此,将肺与大肠相比较,肺属阴而大肠属阳;比重最大的肾与膀胱是属于同一层次的物质,肾离OO近,而膀胱则离OO远,因此肾属阴而膀胱属阳;同理,比重相近的心与小甩相比较、肝与胆相比较、脾与胃相比较,则心、肝、脾属阴,小肠、胆、胃属阳。

相关证据包括:大脏腑系统中比重较小的脂肪类并未在五脏周围聚集,而是大都分聚集于五腑器官周围,它没有因大脏腑重力场对轻质物的外向作用而均匀分布,而是在胸腹背重力场的作用下排斥于外(离OO远),此现象的存在,当可作为中医划分脏腑阴阳科学合理的佐证之一。子宫及子宫中的胎儿,它是属于大脏腑系统中的物质,正常情况下胎儿的头部坐向是朝母体的子宫口,亦即朝下。人是一个有方向感的动物,方向感的存在,迫使人的头部始终要处于向上的方向。人的方向感在胎儿时期就已形成,从这个现象来判断,母体的子宫口,它应属于大脏腑系统重力场的外部、上部。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它是相对人体腹部而言为阳(若非相对腹部而是相对头部,它则不为阳)。背之所以为阳,这是因为背部为大比重物质脊骨的所居之处,脊骨中的轻质物有向外运动的趋势,故而称背为阳。何以又说心为背的阳中之阳呢?既然将背部划分为阳的道理在于脊背中轻质物的向腹运动,那我们就按此方法来分析心的活动与脊背中轻质物的运动关系吧。

心的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心室不停的鼓动,鼓动引起了心室压力的周期变化,同时,心室的压力变化也通过血液的输出与回流,引起全身压力的周期性变化。当心室舒张时,血液由静脉回流心室,人体各部组织则处于减压状态,脊背所受的外压也相对较低,这样,它就促使了胸腹背系统中的重质物向脊骨的沉降;当心室收缩时,血液由动脉输送全身,人体各部组织则处于加压状态,脊背所受的外压也相对较高,这样,它就促使了脊背中的轻质物向腹皮方向的排挤。胸腹背自身局部的重力场系统,系统中的轻重物质能自发的、有规律的向不同方向运动。但是,脊背轻质物的向腹运动却在心室的鼓动下得到了加强,这样,心室的鼓动就成了脊背部轻质物外向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轻质物的外向运动是属于阳的活动,因此,中医将心比作背的阳中之阳。

“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背为阳”,所言者,背中之轻质物也。“背为阳,阳中之阴”,所言者,轻中之重也。那么,背的阳中之阴何以与肺有关呢?要解释此问题还是从以上二者间的物质特性入手吧。背为阳,这是由于背中的轻质物在腹背局部系统中的外向运动特征。而以五脏相论,因肺的物质质轻,所居为外,其亦属阳(肺主表,属阳,只是在与大肠相比较时才属阴)。若以背中的轻质物与肺的物质相比较,则二者的物质特性有比较相似之处(皆是各自系统中的轻质物)。

可是,肺是大脏腑中轻质物的聚集之处,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重质物不能停留其中,而会因大脏腑自身重力场的作用向内、向里沉降,并从大脏腑经系统间的物质跃迁,进一步向脊骨沉降(参阅后面系统间的物质跃迁内容)。肺在大脏腑系统中处于最外层,表现出阳类事物的特性,但其重质物向内、向里运动,并最终沉降至脊骨的这一活动则表现出阴类事物的特性,且对胸腹背重质物的向内沉降有帮助和加强作用,因此,中医将其归为背的阳中之阴。除了上述所说的之外,和心室的博动一样,肺的呼吸运动同样能使肺中重质物更好地向胸腹背的脊骨中沉降,对腹部中的重质物向脊骨的沉降有帮助和加强作用,这也是中医所说肺为背的阳中之阴的一个重要原因。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所言者,腹中之重质物也。“腹为阴,阴中之阴”所言者,重中之重也。那么,腹的阴中之阴何以说是肾呢?前面说过,腹背局部系统中的轻重物质,它能自发的、有规律的向不同方向运动,质轻者向腹运动,质重者向背运动,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腹背间的物质运动将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但是,腹背并不是由一个简单的系统而构成,在其内部还有一个范围较大的重力子系统——大脏腑,因此,我们必须从力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

尽管我们无法做出大脏腑对腹背母系统物质运动影响的定量分析,但定性分析却是能够进行的。比较大脏腑的重力场O2即可发现,O2离脊骨近而离腹皮远,O2作为腹背系统重力场中的子重力场中心,其对腹皮处重质物的引力作用方向直指脊骨,因此,它对腹皮部的重质物向脊骨方向的沉降有加强和帮助作用。腹为阴,所指为腹皮部重质物的向内向里(脊骨方向)沉降,肾作为作用于大脏腑的重力场中心,它对腹皮部重质物的向内向里沉降有加强和帮助作用,因此中医将肾比作腹的阴中之阴。(关于肝为腹的阴中之阳、脾为腹的阴中之至阴的论述理由,因涉及到其它的一些相关内容未曾解释,故此问题留待以后再作阐述。)

本文从人体物质运动坐标系的角度对《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阴阳划分的相关论述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与剖析,旨在更进一步的探析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内在关系,相信此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有所裨益,限于个人水平等原因,文中不足之处尚希同道指正。

从人体天之气睦气的物理学实质

程玮

“气”是“形成宇宙万物最根本的物质实体”,这是学者们从哲学的高度对“气”的概念所作的概括(见《中医大辞典》)。在中医基本理论中,“气”作为基本概念之一,既有医学方面的含义,又有哲学上的含义,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前面的分析方法一样,我仍打算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其本质含义作一分析。

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使用非常普遍,有“原气”、“卫气”、“营气”、“宗气”、“精气”、“水谷之气”等等,总之,许多事物都可冠之以气。“气”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之广,在不同的使用场合,“气”的概念所表述的本质含义也不尽相同。如“天气”、“地气”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脉气”“卫气”则指的是人体中的东西,而“原气”、“卫气”、“营气”、“宗气”、“精气”、“水谷之气”等等,这些则属于中医学人体之气的范畴。中医学所说人体之气的本质内含是什么呢?由于其涉及气的概念,笔者就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体中有无真实的气,然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可知,任何物质都有三种存在形式:即固态、液态和气态,而且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所有的液体和气体,当其处在液化和气化临界温度上下限范围之内时,它们都同时存在着液体的气化和气体的液化这二种变化。不论人体中的其它体液是否会进行气化,人体中所含的约70%的水均处于水的气——液相互转化范围之内(压力101325帕,温度0℃~100℃),因此,人体中的水就会在人体系统中不断地进行气化。

物理学的知识告诉了我们,人体中确实存在着真实的气,它是由人体内的各种体液气化后所产生的,不同的体液产生不同性味特征的气态物,它充斥及分布于人的全身。如人体散发的腋气、脚气、排出的口气、矢气,呕逆的胃气,这些即是人体不同体液气化后所产生的气。如此的话,人体之气的本质内含包括不包括真实的气呢?对中医经典进行仔细的分析,即能发现,人体中存在的真实的气,它即是中医所说的人体之气的本质内含之一。

《灵枢·胀论》对此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夫气之令人胀者,在于血脉之中耶……,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这里的“气”,所指的就是一种具体物质,由于它是具体物质、真实的气,因此它会对人体的形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郭胸胁、胀皮肤。再则,中医经典中对“气”的各种论述,它不光有虚、实、强、弱的各种存在状态,还有耗、散、消、泄、聚、集、合、结、固、闭、胀、厥、逆、收、乱、升、降、沉、浮等各种运动变化,此外,还有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等诸多性味。所有这些,都是中医学对人体真实之气的进一步描述,都是实用医学意义上“气”之特征的表现。

《灵枢·决气》中亦有对“气”的精辟论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由于它能“熏肤、充身、泽毛”,且其形态如“雾露之溉”,因此,中医学认为“气”概念的本质内涵之一,指的是人体中的真实之气。

总而言之,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在一定的场合,它所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同我们通常所说的气态物,它由人体内的气化活动而产生。由于气概念的医学含义之一是指人体中存在的真实之气,因此,它就有了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运动变化形式、不同的四气五味属性。

根据上面对气所作的各种分析,对照笔者在前文中分析的人体两种基本物质——轻物质和重物质,还可断定,人体各个系统中自内向外运动的轻(浮)物质,即属于中医所说的人体之气含义范畴。

中医所谓的人体之气的本质含义之一,是指人体各个系统自内向外运动的轻物质,因此,中医所说的“气化”,其意义则是指轻物质在人体系统中自内向外的升浮运动,同理,“液化”则是指重质物在人体系统中自外向内的沉降运动。

人体系统的轻质物(以下简称气、气态物或人体之气)的产生及其外向运动,它与人体自身的重力系统有关,也与人体的温度场分布有关,总体来说,它就象分子的热运动一样,符合物理学的热胀冷缩原理。当人体处于较高的温度场环境之中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人体的分子热运动处于较高水平,体内的轻质物产生得较多,因此阳气旺盛;当人体处于较低的环境温度场之中时,受环境低温的影响,人体的分子热运动处于较低水平,体内的轻质物产生得较少,因此阳气衰弱。

由此外推,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先天之气”,又各有不同。“元气”亦称“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它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学的源泉。先天之气,在《中医大辞典》中并无解释,只有对“先天”一词作了相应的解释。“先天”的解释为: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是人身生命之本,与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调护的后天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

什么是元气?什么是先天之气呢?为什么说元气是推动五脏六腑生理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呢?何以肾主先天呢?中医教科书及《中医大辞典》未对其作进一步的合理解释。其实,元气与先天之气,它们所指的是一回事。元,其意之一是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因此,元气也就是本原之气。所谓先天之气,即是从母体中先天带来的气,它和元气同义。由此,我们试从人所处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来对其作以对比,从而对先天之气、元气加以分析。

大家知道,人之所以生、所以成,它是因为禀受了父母精血的缘故。人自坯胎,它就一直处在母体的子宫内之中,直至娩出后环境条件才得以改变。那么,婴儿在母体中的先天环境和出生后的后天环境有什么不同呢?这种先后环境的改变,它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体子宫的先天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调温高压态,母体外的后天环境则是不稳定的、且是相对的低温低压态。由于母体内外的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的温压差别,因此,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胎儿在出生之前,一直处在母体子宫内部的恒温恒压中,这时,胎儿外表的皮毛,直至最里层的脏器、骨骼,它们几乎都处在同一温压水平。胎儿出生,离开母体进入到外界的低温低压环境后,环境的低温低压状态促使婴儿身体的温压也要随之下降。婴儿在出生前的身体温压状态基本上是内外均匀的,且处于较高水平,降温下降之后,婴儿身体的降温降压却不是内外均匀的进行,而是体表的温压下降快,体内深层的温压下降慢,因此,在婴儿身体温压的下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体表里温度场的温度差,即内部温压高于外表温压。

人生活的自然中,受自然界各种规律的制约,和外界环境中的事物一样,人体内时刻都存在着体液的气化和气体的液化这种变化,诚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化活动随温压的升高而增强、随温压的降低而减弱;相反,液化活动则随温压的升高而减弱、随温压的降低而增强。处于外界环境中的人体,由于内外存在着温压差,因此,人体的表层物质和人体的内部深层物质其气化活动及液化活动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在人体的表层物质当中,气化活动相对较弱,液化活动相对较强;反之,在人体的内部深层物质当中,气化活动相对较强,液化活动相对较弱。由于人体表里物质间的这种气、液活动不均衡,就导致了人体非均匀压力场的产生和人体物质的力学运动,其结果是,体内气化所产生的各种气态物质会产生由内向外的推动力。然而,母体中的胎儿,由于其从受胎开始直至分娩都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温压)环境之中,它的身体各部,不存在明显的表里温压差,因此,气化活动和液化活动在胎儿的身体各部基本上也就处于同一水平。在母体中的胎儿,其身体各部物质的气化和液化活动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离开母体后,体内深层物质的气化活动大大强于体表,而体内深层物质的液化活动大大弱于体表,这即是婴儿从母体环境来到自然环境中后,体内物质运动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人体存在的非均匀温度场、压力场,导致了人体各部物质气化活动的不均衡性,气化活动又产生了人体由内向外的推动力量。从人体整体来考察,脏腑器官位于人体的中心内部,因此,脏腑器官中的气化活动是人体整体物质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大脏腑内的五脏六腑来考察,肾处于大脏腑的中心内部,因此,肾的气化活动(肾气)是大脏腑物质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人体的局部组织来考察,骨骼位于人体局部的中心内部,因此,骨骼中的气化活动是人体局部物质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人体中元本固有的这种气化活动及其推动力量,即是中医所说“元气”的含义。由于人体的这种气化活动因先天而成,故此,中医又将其称之为“先天之气”。

以上,我们对中医学中的“元气”及“先天之气”的概念作了解释,那么,它和人体后天的荣养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明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这个问题就不用过多解释了。人体的后天荣养主要是各种食物,食物进入人体以后,它会在人体的脏腑器官中发生能量转换,将食物能量转换成人体所需的热能。食物能转换成人体的热能之后,它能促进人体中的气化活动,并推动人体物质由内向外的不断运动,维持人体在离开母体后体内温压场对环境的正温压差。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体体表的温度较低,它使得人体体表产生相对较多的液态物质,液态物质因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在由体表层向内部深层的沉降过程中,此液态物质能不断地吸收能量(升温储能和升压储能),也起到了维持人体在离开母体后体内温度场及压力场对环境的正温压差作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人体由后天得来的各种荣养,它所产生的物质能量,不仅能起到对人体物质运动的推动作用,还起到了维持人体在离开母体后体内温压场对环境的正温压差作用,因此,人体从后天获得的物质荣养,它对人体的“元气”(或“先天之气”)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这就是人体的后天荣养与元气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中医学所说后天可以补先天的道理所在。相反,人体如果没有后天的物质荣养供给,在消耗完自身的储备能量后,整体上的温度场和压力场都将降到与环境相同的水平。人体中由内至外的这种气化差异只要消失,人的生命运动也就将停息。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