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茹十眉老中医著

2007-07-10 14:29:58
肝风之来,其标多从火化,其本则由于阴亏血少。阴亏则阳盛,风从阳化;血虚则生热,热则生风。阳亢则肝风上冒巅顶,血虚则旁走四肢,两背又相互为因。
(一)上冒巅顶
典型症状:头晕头痛,目眩耳呜,面时升火,甚则卒然昏仆,半身瘫痪。
基本方
山羊角30克(先煎) 生石决30克(先煎) 天麻10克甘菊花10克 桑叶1 0克 自蒺藜12克
加减法
1.耳鸣:加磁石l 8克(先煎)、石菖蒲1 2克、蝉衣4。5克。
2.目糊:加石解l 0克、杞子l 0克。
3.血阴虚:加生地12克、熟女贞12克。
4.舌苔白腻:去山羊角、菊花、桑叶,加制半夏9克、茯苓12克、陈皮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山羊角、生石决、天麻、白蒺藜以平肝潜阳,镇惊熄风;菊花、桑叶清泄肝热。
(二)旁走四肢
典型症状:四肢麻木,筋肉惕动,或肢体拘急,脉细弦。
基本方
制首乌12克 当归l0克生白芍l0克桑枝l 5克地龙干10克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大便干燥:加黑芝麻18克(打)。
2.夜寐不深:加熟枣仁l0克、柏子仁10克。
3.手足颤抖:加全蝎末0.15克(吞)。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钩藤、地龙干、桑枝熄风通络。
参考
1.肝风多见于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预兆,脑血管硬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常用万有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滋生清阳汤(熄风和阳),养血胜风汤(养血熄风)等。
汗证
病理性的汗多,一一足出于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津液外泄,汗出无时,则称自汗;一是阴虚热揽扰或气血不足,心液不能敛藏,睡中汗出,醒则汗收故称盗汗。
(一)自 汗
典型症状:汗出无时,劳动及饭后更多,疲乏畏寒,平时容易感冒,脉多濡细,
基本方
生黄芪1 5克 白术12克 防风6克煅牡蛎30克 浮小麦30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阳虚畏寒:加熟附片6~3克(先煎)。
2.气虚明显:加党参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玉屏风散加味。方中生黄芪固表益气;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少佐防风走表以助黄芪固表之力;煅牡蛎、浮小麦收敛固涩,标本兼顾,取效较捷。
(二)盗 汗
典型症状:睡时汗出,醒后汗止,面色萎黄,体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脉细缓;或面无华色,心悸不宁,气短神乏,舌淡脉细沉;亦有久咳虚喘,虚烦不寐,五心潮热,舌红,脉弦细。
基本方
生熟地(各)12克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浮小麦30克煅龙骨1 8 克煅牡蛎l 8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脾虚:加自术12克、糯稻根30克。
2.血虚:加制首乌12克。
3.阴虚:加玉竹j 2克、熟女贞12克。
4.火盛:去熟地,甘草生用,加黄芩9克、炒黄柏9克、黄连3克。
5.食欲不振:加生熟谷芽(各)1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熟地、自芍、当归滋阴补血,炙甘草补中益气,浮小麦、龙骨、牡蛎收涩止汗、平肝潜阳。
参考
1.本证可见于现代医学植物神经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低血糖等疾病。
2。常用方有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补气血、止盗汗)、牡蛎散(益气、固表、止汗),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归脾汤(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等。
呃逆
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倘持续不已,可分虚、实论治。惟在各种慢性疾患过程中出现,每为病势趋向严重,预后亦多不良。
(一)实 呃
典型症状:见于伤食、受寒后,呃声响亮频繁,胸胁胀闷。
基本方
公丁香4.5克 杮蒂9克 竹茹9克 陈皮9克刀豆子10克 枇杷叶1 2克(包煎)
加减法
1.受寒:加生姜6克。
2.食滞;加焦六曲12克。
3.内热: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4.便秘:加制川军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公丁香、刀豆子、陈皮温中降逆,理气和胃;柿蒂、竹茹、枇杷叶清热降气。
(二)虚 呃
典型症状:见于老人或久病,呃声低沉无力,久久一呃,气似难续,面色苍白,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亦有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脉细数。
基本方
炒党参12克 白术12克 丁香4.5克 杮蒂9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阳虚明显:加干姜3 吴茱萸2;阴虚明显:党参改用西洋参6(另煎兑入)或太子参15,丁香减量为3,加北沙参12、麦冬12 、枇杷叶12(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丁香、杮蒂降逆平呃。

脱肛
党参15 炙黄芪15 炒白术12 炒枳壳12 炙升麻6 炙甘草3
加减法:
出血加生地榆15; 灼热胀痛去党参,甘草生用,加银花15 槐花12 川连3。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补中气;枳壳、升麻行气升提。

衄血
指血从齿、鼻渗出或流出。在尚未查出病症之前,可对症下药。
(一)齿 衄
典型症状:血从齿龈渗出,于晨起或刷牙时更易见到,颜色鲜红,量不多。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生石膏30克(打) 淮牛膝1 2克知母12克 麦冬1 0克 甘草3克 鲜芦根一枝
加减法
】.血量较多:加生侧柏叶18克,
2·胃热口臭:加黄芩10克、制大黄9克。
3·肾虚火旺:加炒黄柏1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石膏清阳明胃热,生地滋肾水以制火;知母生地滋肾润燥;麦冬养阴清肺,与生地合用苦甘又能化阴;鲜芦根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参考
1.本证可见于维生素丙缺乏症,坏血病,肝硬化,紫癜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以及钴、砷慢性中毒等。偶见尚可,常见而无齿龈炎则必须进一步检查。
2。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养宵阴),知柏八味丸(滋阴泻火),小蓟散(凉血止血)等。
(二)鼻 衄
典型症状:不因外伤,血从鼻腔流出,色鲜红;量多不止,可引起头晕。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j 0克 黄芩l 0克 焦山栀10克 茜草根12克 生侧柏叶15克 鲜茅根30克
加减法
 1.口干口渴:加生石膏l 8克(打)。
2.犬便秘结:加凉膈散12克(包煎)。
参考
1. 本证可见于各种急性传染病高热时,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变,尿毒症,血液病以及与鼻腔与附近之癌症,妇女代偿性月经等。
2. 出血量多时,可先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额上,另用生大黄温水磨,随磨随服,并十灰散吹鼻,或脱脂棉、消毒纱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3. 常用方有茜根散(凉血、清肺、止血),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费氏豢龙汤(凉血、清肝、泄火),犀角地黄汤(清肝肺,凉血、降火)等。
  (一)气虚
典型症状: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语言低微,舌质淡嫩,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软弱。
肺气虚:可兼见懒言,气短,气促,自汗。
脾气虚:可兼见食少、腹胀、大便时溏,或有浮肿。
兼阳虚:可见怯寒肢冷.,泄泻清谷,腹鸣腹喜按喜温。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l 2克 茯苓12 陈皮6 炙甘草3
加减法
1. 脾气虚:加淮山药12 木香9 砂仁3克(后入);气虚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 
2. 肺气虚加炙黄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黄根9、煅牡蛎3 0克
3. 兼阳虚:加熟附片9克(先煎),干姜或炮姜4.5-6克;肾阳亦虚者,选加肉桂、鹿角片、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紫河车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化湿,扶助运化;茯苓合白术以健脾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

(二)血 虚
典型症状:面色不华或苍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唇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虚:兼见头晕,惊惕,或血瘀。
兼阴虚:心烦,口干,盗汗;肾阴亦虚者,耳鸣耳聋,两足痿弱,腰膝痠软,咽燥虚烦。
基本方
熟地1 2克 当归1 0克 川芎6克 白芍1 0克 红枣4只
加减法
1.心血虚:加柏子仁l 0克、龙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远志6克、青龙齿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枣仁12克。
2.肝血虚:加制首乌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参15克。
3。兼阴虚: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麦冬l 0克、玄参1 2克;盗汗加浮小麦3 0克、煅牡蛎30克;肾阴亦虚者,选用楮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龟版、鳖甲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红枣益气补脾。 #3 2007-07-10 14:30:20 流行性感冒
1. 典型症状:起病急骤、头痛、发热、畏寒、全身痠痛等。
2.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加,嗜酸粒细胞消失。
3.本病多属中医“时行感冒”或“风温”范畴。
基本方
羌活1 2克 蒲公英3 0克 陈皮4·5克 生甘 草3克
加减法
1.热偏盛:加黄芩9克、鲜芦根3 0克。
2·寒偏盛:加生姜6克、羌活加量至l 5克。
3·湿偏盛:加苍术9克、生苡仁1 8~3 0克。
4.热毒重:加板蓝根3 0克、制大黄9克。
5.高热口渴:加生石膏3 0~6 0克打、先煎。
6.咳嗽频繁:偏热加鱼腥草1 8~3 0克,偏寒加制半夏9克,咯痰不爽加光杏仁1 0克、冬瓜子1 2克,腹泻腹痛加焦山楂1 2克、焦神曲1 2克、木香9克。
方义
基本方中以羌活疏散风邪、祛湿止痛,蒲公英清解毒为主药。辅以陈皮健脾和胃,调和蒲公英之苦寒;生甘草泻火解毒亦可矫味,并缓和羌活气味之辛烈。
预防
1。食醋熏蒸。睡前关闭门窗,食醋3~5毫升/每立方米空间、倒入饭盒或小锅内慢火烧煮,醋蒸发 完移开,留熏约3 0分钟,连用六个晚上。
3. 蒲公英3 0克、桑叶1 5克,水煎服,连用3~5天。
3。贯众、板蓝根各l 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连用3~5天。

流行性腮腺炎
1。典型症状:起病有发热,两耳下疼痛,咀嚼及张口时疼痛更明显。~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胀,边界不清,表面不红,压痛不剧,同侧腮腺管口红肿。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实验室检查:自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尿淀粉酶增高。
基本方
板蓝根3 0克 银花12克 夏枯草l 2克 海藻12克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恶寒发热:加柴胡9克。
2.口干咽燥:加玄参1 2克。
3.肿块较硬:加生牡蛎30克,或海浮石l 2克(先煎)。
4.大便干结:加制川军9克。
5.睾丸胀痛:去升麻,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9克、王不留行子12克。
6.恶心呕吐:加玉枢丹1.5克(分吞)。
方义
基本方用板蓝根、银花、炙升麻清热解毒,夏枯草清胆肝郁热,海藻软坚。

流行性出血热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肾脏损害等为特征。典型病例可有(1)发热期:有明显畏寒、发热,常伴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急性感染症状及面部、颈部皮肤充血,皮肤及粘膜可出现出血点,重症者可见鼻衄、咯血、便血、血尿等。(2)
低血压期:约予第5~7病日,体温突然下降,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尿量减少并出现肾功能损害。(3)少尿期:血压恢复后出现少尿甚至尿闭,出血现象加重。(4)多尿期:尿量每日达3000毫升以上。(5)恢复期:症状,体征消失。
2.实验室检查:(1)发热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2)低血压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量上升,血小板减少。尿变化显著。(3)少尿期:尿中有多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样组织;血中非蛋白氮显著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钾升高,钙和钠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4)多尿期:尿比重低歹血中钾、钠、氯化物含量降低。(5)恢复期:尿浓缩功能好转,肾功能逐渐恢复。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秒、“疫毒’’范畴,又因时见红疹、血斑出现,故又称“疫疹'或“疫斑”。
(一)发 热 期
基本方
生地1 8克 玄参12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 板蓝根30 银花12 鲜茅根30 鲜芦根30 知母12
加减法
1. 尿短加车前子15(包煎)。
2. 便秘加生大黄9克(后入)。
3. 衄血加黑山栀9 、土大黄15克。
4. 头痛目赤加龙胆草9。
5. 神昏谵妄: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6. 手足瘈疭或角弓反张:加山羊角30(重者用羚羊角1.5-3克,另煎冲服)、钩藤15、广地龙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板蓝根、银花、生石膏解温热疫毒;生地、知母、玄参、鲜茅、芦根滋阴泻火、凉血生津。

(二)低血压期
基本方
生晒参12克 生地l 5克 麦冬1 2克 板蓝根1 8克银花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减法
1.热盛渴饮:加生石膏30克(先煎)。
2.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车前草l 5克。
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每日2~3次。
4.低血压明显、面白肢冷、脉沉细无力:去生地;生晒参改红参,加熟附片l 2克(先煎);汗出过多再加煅龙骨3 0克、煅牡蛎30克;出血过多,血去气衰,不能摄斑,可用独参汤。
方义
基本方中生晒参、麦冬、五味子以挟正养阴;生地、板兰根、银花以凉血清热。

(三)少 尿 期
基本方
生地1 5克玄参l 2克麦冬1 2克银花l 2克茯苓1 2克 木通1 0克 白茅根30克
加减法
1. 尿中有膜状物:加萹蓄草l 2克、荔枝草1 5克。
2. 大便秘结:加枳实9克、制大黄9~12克。
3. 出血量多:加水牛角30克(先煎);便血选加槐花炭1 2克、生地榆1 2克;尿血选加生蒲黄9克(包煎)、瞿麦l 2克;咳血、咯血加藕节l 2克、生侧柏叶1 2克。
4.神昏:加山羊角30克(先煎)、石菖蒲l 2克;甚者用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5.抽搐:加地龙干12克、钩藤l 5克(后入),甚者加用全蝎末1.5克、蜈蚣末1.5克,分两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增液汤以增液润燥,加茯苓、泽泻清利膀胱,银花清解热毒,茅根凉血止血。
参考
1.本期多由温邪疫毒内侵营血,血热伤阴,膀胱气化不利,或真阴受损、肾水亏竭所致。治宜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2.增液生津、养阴护阴药如北沙参、石斛、熟女贞、杞子,利尿药如苡仁、猪苓、竹叶、车前草(子),凉血止血药如丹皮、赤芍、大蓟、小蓟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导赤散(清热利水),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犀角地黄汤(凉营止血)等。
(四)多 尿 期
基本方
熟地12克 炙黄芪12克 桑螵蛸1 2克 山萸肉12克 潼沙苑12克 煨益智仁1 2克 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肾阴偏虚。加五味子6克。
2.肾阳偏虚:加补骨脂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熟地、山萸肉、潼沙苑补摄肾气;黄芪、升麻升提膀胱气陷;益智仁、桑螵蛸固肾收涩。
参考
1.本期多因正气不足,液耗阴亏,或阴虚及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而致。治法以补肾固摄为本。
2.补肾益阴药如桑椹子、制黄精、山药、杞子、女贞子、杜仲,补肾温阳药如菟丝子、巴戟天,收涩药如覆盆子、金樱子、芡实、白莲须,养阴生津药如知
母、麦冬、葛根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七味都气丸(补肾敛阴),固脬汤(固肾益气),固肾汤(补肾固摄),桑螵蛸散(滋阴固肾),缩泉丸(温脾肾、缩小便)等。
(五)恢 复 期
基本方
太子参l 2克 白术l2克 淮山药1 2克 茯苓12克 炒扁豆1 2克 生谷芽1 2克 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津液不足:加北沙参12克、麦冬1 0克。
2。阴虚明显:加生地12克、知母1 0克。
3。阳虚明显:太子参改用党参;加熟附片6克(先煎)、桂心3克(后入)。
方义 、
基本方用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以益气健脾;炙甘草、生谷芽和中养胃。
参考
l。本期多属邪去正虚,阴阳亏损;调补先宜着重脾胃。
2。益气健脾药如人参叶、黄芪、金雀根,和中养胃药如炒麦芽、炙鸡金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参苓自术散(李}、气健脾、和胃渗湿),益胃汤(生津养胃),生脉散(养阴生津、益气敛汗),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肾气丸(温补肾阳),保元汤(补气温阳),八珍汤(气血两补)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典型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昏迷,多在春季发病,皮肤可见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培养及涂片检查细菌阳性。血自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皮肤瘀点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血培养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春温’’、“冬温’’、“瘟疫,瘟疫时毒’’等范畴。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叶30克 地龙干12克 龙胆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热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黄连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0。呕吐较频:加玉枢丹2.1克(温开水调服)。
4.搐搦: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野菊花、龙胆草清热解毒,葛根清腑热、除项强、滋养筋脉,珍珠母、钩藤、地龙干重镇、解痉、熄风。
参考
l。本病病情变化多从卫分迅速蔓延气分,或直入营血,内陷痴阴。如正不胜邪,,则出现内闭外脱、亡阴、亡阻等危候。后期往往因气阴耗伤,脏腑亏虚,筋脉失养而形成瘫痪、痴呆等后遗症。初步处理以清热解毒为主,适当结合养阴化痰、凉血、祛瘀、解
痉、熄风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芦根、黄芩、山栀、银花、连翘、草河车、紫天葵、竹叶、贯众、板蓝根,凉血养阴药如丹皮、知母、玄参、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药如丹参、鬼箭羽、红花:桃仁,化痰药如天竺黄、陈胆星、川贝母、石菖蒲、猴枣散,平肝熄风药如生石决、生牲蛎、白蒺藜、僵蚕、蝉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随症选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典型症状。流行季节(7~9月)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甚者可有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高,中性多核细胞居多。脑脊液细胞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发热丽渴)、‘‘暑风’’(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痉'(项背强直)、“暑痫’’(状如惊痫)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60克 板蓝根30克 地龙干12克 钩藤1 5克(后下) 七叶一枝花15克
加减法
1.气分热: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热: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湿盛:加干藿香9克、干佩兰9克;苔白厚腻甚者加苍术9克。
4.呕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呕吐频繁加玉枢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凉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军9克(后入)、玄明粉12克(冲)。
6.项强: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鲜竹沥30克(冲服),或猴枣散1.5克(温开水调服)。
8.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宫牛黄丸l粒,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10.烦躁:加牛黄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见搐搦者用至宝丹l粒。均用温开水调服。
11.项背强直:热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症轻者,用蝉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温开水调服);热不高者,用全蝎、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钩藤、地龙退热熄风。

钩端螺旋体病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呈弛张型)、剧烈头痛、乏力、纳差、全身痠痛、肌痛(以腓肠肌最明显)、颜面充血(常见结膜显著出血);有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有接触和饮用疫水或进食被鼠尿所污染的食物史。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兰,血小板减少,逮沉加快;鱼清凝集溶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望啊性反应(发病后l~2周出现)。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挟湿”、秋温疫毒、湿温、咳血、吐血”等范畴。
(一)流感伤寒型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银花l 2克 连翘12克 藿香10克 黄连3克 黑山栀9克 鲜芦根30克
加减法
1.全身痠痛明显:加羌活9克、独活9克、秦艽9克。
2.头痛项强明显:加葛根9克、龙胆草9克。
3.腿胀痠痛明显:加木瓜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4.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克、姜竹茹9克。
5.尿短尿黄:加淡竹叶9克、木通9克。
6.目赤涩痛:加生地12克、木贼草9克。
7.颈部痰核:加海藻1 2克、夏枯草1 2克。
8.咳嗽较频:加光杏仁9克、江剪刀草15克。
9.腹痛腹泻:加煨木香6克、焦六曲12克。
10.舌红津少:加川石斛9克、麦冬1 2克。
11.湿热重:加生苡仁1 2克、滑石l 8克。
12.热重:加生石膏307克(打碎先煎)。
13.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银花、连翘、鲜芦根清宣卫、气热毒;黄连、山栀、蒲公英清热解毒;藿香芳香解暑化湿,又可和中。

(二)肺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30克 广郁金l 0克 生侧柏叶30克 仙鹤草30克 白茅根30克 鱼腥草30克 鲜荷叶60克
加减法
1..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2、内热炽盛:加炒黄连3克。
3、咳嗽频繁:加光杏仁9克 川贝粉3克(吞服)。
4、出血量多:加制大黄9 或三七粉3克(吞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郁金凉血清热,开肺郁,理肺气;鱼腥草、白茅根入肺经以清热解毒,协同生侧柏叶、仙鹤草凉血止血;鲜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
参考
1.本病多由暑热蕴结,内热炽盛,疫毒上迫于肺,损伤血络所致。早期可见咳痰带血丝,继则大量出血,而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汗多,手足厥冷。此时宜用独参汤、参附龙牡汤、生脉散,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缓时治宜凉血止血、养阴润肝为法。
2.冰血止血药如紫珠草、生蒲黄、水牛角、小蓟、玄参、丹皮、旱莲草、茜草根、生蒲黄,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紫菀、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黄连解毒汤(清肺解毒),四生丸(凉血止血),白虎汤(涤暑、清肺胃),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解毒)等。
(三)黄疸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丹皮l 0克 水牛角45克(先煎) 茵陈3 0克 蒲公英3 0克 黄连4。5克 炒山栀1 0克
  1.尿少:加车前草3 0克。
2、出血较多:加生地榆l 5克。
3、神志恍惚:加石菖蒲12克、莲心l 0克。
4、神昏抽搐:加紫雪丹9克,或安宫牛黄丸1粒(温开水溶化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茵陈、山栀利胆、退黄、泻火解毒,生地、丹皮、水牛角(代犀角)凉血止血,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
参考
I.本型类似中医学的“急黄'或“瘟黄';多因暑湿热毒交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或热毒充斥,迫血妄行;治法以清热利胆、凉血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生石膏、黄芩、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利胆退黄药如金钱草、玉米须、连钱草,凉血止血药如仙鹤草、白茅根、地锦草、旱莲草、茜草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退黄),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营泻火),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
四)脑膜脑炎型
基本方
水牛角3()克(先煎) 生地1 5克 玄参1 2克 板蓝根l 5克 广地龙1 2克 黄连3克 钩藤1 5克(后入)
加减法
1。抽搐频繁:加全蝎粉1.5克(吞服、),每日2次。
2.神昏谵语:加石菖蒲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水牛角(症重宜用犀角)1.5~3克,磨汁冲服)、生地、玄参清营凉血,黄连、板蓝极清热解毒,地龙、钩藤熄风止痉。如黄连缺乏可改用龙胆草9克。
参考
1. 本型类似中医的“暑痉',多出热毒炽盛,燔灼营血,内陷心包而致,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止痉为法。
2. 清热养阴如竹茹、竹卷心、连翘、白芍、菊花、甘中黄,重镇熄风药如珍珠母、生石决、生牡蛎、山羊角等均可选用。本型后期有因湿热内郁,弥留肢体,脉络痹阻,出现半身不遂或语言不清等症者,可用活血通络法。药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石菖蒲、地龙、茵陈、忍冬藤等。
3。常用方有清营汤(清营解毒),神犀丹(清营,凉血、解毒),羚羊钩藤汤(清肝、化痰、熄风),熄风清营汤(清心开窍、镇肝熄风)等。
(五)肾功能衰竭型
基本方
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丹参1 2克 益母草l 5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气虚较甚:党参改用生晒参9克(另煎冲入)。
2.尿少明显:加将军干3克(研末,温开水送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丹参、益母草、制大黄祛瘀泄浊,使血液循环改善,排尿通畅。
参考
1.本型可见于后期,系因肾气不足,气血郁滞,水湿不行所致;治宜益气利水为主,兼用祛瘀泄浊以助肾功能的恢复。
2。益气药如白术、黄精,利水药如木通、防己,生米仁、车前草(子),活血祛瘀药如王不留行、川芎、茺蔚子、马鞭草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热利水),猪苓汤(养阴利尿), #4 2007-07-10 14:31:07 病毒性肝炎
1.典型症状:有与肝炎病人接触史,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消化道及/或全身症状,如乏力、纳减、恶心、厌油、发热及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巩膜及皮肤黄染。
2.实验室检查:尿中尿胆原含量增加,谷丙转氨酶增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锌浊度试验均可出现异常;黄疸型肝炎患者,尿内胆红素可呈阳性,总胆红素及一分钟胆红素可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诊。
3.本病多属中医托胁痛'、“肝气郁滞’’、“肝胀’’,“阳黄'、“胁胀’’、“阴黄”、“虚劳’’等范畴。
一、急 性 期
(一)无黄疸型
基本方
蒲公英l 8~3 0克 土茯苓l 2克 秦皮9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广郁金9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湿偏重:加苍术9克。
2.热偏重:加黄芩9克,或猪胆汁炒黄连3克。
3。脘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4.犬便溏薄;制大黄减量,加炒自术9克、焦六曲1 2克。
5.疲乏明显:加糯稻根3 0克。
6。肝区痛明显: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7.食欲减退明显:加炒谷芽9克、炒麦芽9克,或用炙鸡金(研末),每次3克,每目2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茯苓渗湿,广郁金疏肝理气,例大黄荡涤温热之壅滞,秦皮清肝泄热。
参考 ,
1.本型多由饮食不慎,或湿热内蕴,脾失继运,肝失疏泄而成;治法初起以清热化湿、疏肝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一见喜、铁扁担、虎杖、垂盆草、过路黄、半边莲、紫参、败酱草、凤尾草,化湿利尿药如藿香、佩兰、生苡仁、车前草、玉米须、金钱草,疏肝理气药如制香附、莪术、砂仁、柴胡、川朴、青皮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平胃散(和胃、理气、化湿),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等;愈后宜续服清肝扶脾丸或强肝丸(益气健脾、活血祛瘀、理气舒肝),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4.据报道柴胡、乌梅、五味子、金樱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灵芝、丹参、野菊花、田基黄、一见喜、当归龙荟丸、生地与柴胡同用、板蓝根与岗稔根同用,均有降转氨蔫作用;虎杖、黄柏、大黄、贯众、鱼腥草、晚蚕砂,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
预防
1·杨树枝、柳树枝各30克,水煎成200毫升,每服1 00毫升,每日2次。
2.蒲公英、板蓝根各3 0克、生甘草3克,水煎成1 00毫升,每日1次,连服3~5天。
3.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煎服l剂,连服7天。
4.甘露消毒丹12克(温开水吞服),每日1次,连服5~7天.
(二)黄 疸 型
基本方
茵陈1 5~3 0克 生山栀9克 黄柏9克 生大黄9克(后入) 黄芩9克生甘草3克  七叶一枝花3 0克
加减法
1.挟风寒:加麻黄6克。
2.湿偏盛:加土茯苓1 5克。
3.热偏盛:加龙胆草9克。
3. 肝大明显:加丹参l 5克。
5.脾大明显加炙鳖甲12克
6.黄疸持久不退:加青黛0。9克、明矾0·4 5克(研末),入胶囊饭后吞服,每日 3次。
方义
基本方茵陈清利湿热;山栀、黄芩、黄桕泻火,大黄荡涤肠胃,前后分消,使湿热从二便而出;生甘草、七叶一枝花降泄、清热解毒。
二、慢性期
基本方
 当归9克 丹参12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炙黄芪12克 广郁金9克 败酱草30克
加减法
1. 食欲减退:加焦山楂12克 炒麦芽12克。
2. 湿偏盛:加干藿香9克 佩兰9克 生米仁12克
3. 热偏盛:加生山栀9 黄连3克。
4. 湿热两盛:加茵陈15克 生山栀9克。
5. 低热:加银柴胡9克 川石斛9克
6·脾肿大:加乌梅4.5克、炙整甲l 2克(先煎)。
7·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
8·早期肝硬化:加三棱9克、莪术1 2克、炮山甲1 2克(先煎)。
9·黄疸晦暗不退:加茵陈1 5克、熟附片9克(先煎)。
l 0·脾虚:加白术12克、茯苓1 2克。
11.气虚:加党参12克。
12.血虚:加制首乌12克。
1 3.阴虚:加生地1 2克、北沙参12克。
14.阳虚:加仙灵脾1 2克、肉桂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参、赤芍活血散瘀,广郁金开肝气之郁结,炙黄芪益气健脾,辅以败酱草清热解毒而祛余邪。
肠伤寒
一 发病期
  基本方
苦参9克 银花l 2克 苍耳草12克 藿香9克 川朴6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
加减法
1.湿偏盛。加苍术9克。
2。热偏盛:加炒黄连3克。
3·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
4·胸闷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5。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6克。
6.大便秘结:加凉膈散1 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川朴芳香化湿,苍耳草祛风化湿,苦参清热燥湿,甘露消毒丹化浊利湿,白花蛇舌草、银花清热解毒。

(二)极 期
基本方
苍术9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黄连4.5克青蒿9克七叶一枝花12克
加减法
1.便秘:加枳实9克、制川军9克。
2。便溏:加煨葛根6克、银花炭12克。
3.红疹: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4.白痦:加川石斛12克、生苡仁12克。
5.阴津受损:加北沙参12克、麦冬9克。
6.精神呆滞、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自虎加苍术汤以清阳明胃热,燥太阴脾湿;配青蒿以宣化湿热;黄连、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

三)恢 复 期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麦冬1 0克 生地12克 玉竹l 0克 山药12克炒扁豆12克
加减法
1.胃热:加竹叶9克、生石膏30克。
2.低热:加川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
3.纳差:加炒麦芽12克、炒谷芽12克。
4.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
5.不寐:加合欢皮12克、夜交藤1 5克。
6·心悸:加丹参12克、远志肉6克。
7.气虚:加太子参12克、制黄精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增液,山药、炒扁豆健脾化湿。

斑疹伤寒
1.典型症状: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呕吐、脉速、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第5日起胸背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丘疹,2小时内蔓延至颈、腹及四肢,严重者有谵妄、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
2。实验室检查:发病一周后,变形杆菌交叉反应0X的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逐渐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生地1 5克银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鲜芦根60克
加减法
1。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
2.斑疹过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症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芦根清热透邪,生地、紫草凉血解毒。
   布氏杆菌病(波状热)
一)急 性 期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黄连3克黄芩3克 藿香12克 银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减法
1.高热: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麦3 0克,
3。咳嗽:加光杏仁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藕节1 2克,
5。小便短少:加车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鸡金9克。
7。关节疼痛明显:加防己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8.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 2克、黄药脂9克。
9。睾丸胀痛:加川袜子9克、炒玄胡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黄连、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藿香化湿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期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黄连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鱼腥草3 0克 鸡血藤3 0克
加减法
l·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盗汗:加浮小麦1 8克、糯稻根I 8克。
3·便秘:加脾约麻仁丸9克(吞服)。
4·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泻:加炒白术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枣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节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栀9克、旱莲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纳不佳:加炙鸡金g克、炒莱菔子9克。
11.关节痠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关节强直:加地龙干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炙鳖甲12克(先煎)。
l 4.血虚:加当归g克、桑椹子12克。
1 5.气虚:加党参g克、炙黄芪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滋养阴血,鱼腥草、黄连清热解毒,生米仁、鸡血藤利湿通痹,亦可养血行血,秦艽祛风湿、除虚热。

霍乱
基本方
于姜6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温开水调服)

败血症
生地15 银花15 紫花地丁15 黄连4.5 野菊花30 甘草3 水牛角60 (先煎)
加减法:
1. 高热加生石膏30(先煎)、黄芩9。 2.便秘加制川军9(后入)、玄明粉12(冲服)。
3.痰黄加鱼腥草15 桑白皮12。 4.尿少加车前子12(包煎)/块滑石18。
5.尿血加生蒲黄12(包煎)、白茅根18。 6.便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7.鼻血加丹皮9 蚕豆花12。 8.咯血去川军加生侧柏叶12 大黄炭9。
9.目黄加茵陈12 龙胆草4.5。 10.斑疹明显加紫草9 丹参12
11.惊厥抽搐加钩藤15(后入)、广地龙9;症重加羚羊角0.9-1.5(研粉吞服),亦可用山羊角30(先煎)代。
12.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水牛角(代犀角)、生地凉营,黄连、野菊花、紫花地丁、银花、甘草清热解毒。

破伤风
葛根9 制川乌9 僵蚕12 蝉衣12 白芷9 木瓜12 吴茱萸9 全蝎、蜈蚣(等分研末吞)1.5-3克(每日2次)
加减法:1.便秘加制川军9、玄明粉12(冲服)。 2.痰黄加天竺黄9 或竹沥油30(冲服)。
方义
基本方用葛根、白芷解肌祛风,僵蚕、蝉衣、全蝎、蜈蚣熄风解痉,吴茱萸、木瓜温通散寒、舒筋活络,制川乌祛风通痹。

肺结核
丹参12 百部18 黄芩9 生苡仁12 生牡蛎30 清炙黄芪12
加减法:
1. 潮热加银柴胡9 地骨皮12。 2.盗汗加浮小麦30 瘪桃干9。
3. 胸痛加桑白皮12。 4.纳差加生谷芽12。
5.津少加北沙参12 麦冬9。 6.空洞加白芨粉9(调服)。
7.咳嗽较频加杏仁9 川贝粉3(吞服)。8. 痰黄腥臭加鱼腥草30 冬瓜子12。
9.痰中带血加茜草根12 藕节12。症重用参三七粉1.5-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百部润肺止咳,抑灭瘵虫;黄芩清肺泄热助百部以祛邪;丹参活血养血、袪瘀生新,改善肺部血液运行,促使病灶愈合;黄芪既可补肺金,又能健脾土,起扶正作用;苡仁健脾滑痰、清肺除湿;牡蛎软坚化痰、消散结核病灶。

结核性胸膜炎
柴胡9 百部15 黄芩9 全瓜蒌12 鱼腥草30 生牡蛎30(先煎)
加减法:
1.咳嗽加炙款冬9 紫菀12。 2.胸痛明显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3.痰热加大贝母9 桑白皮12。 4.痰湿加制半夏9 茯苓2。
5.血瘀加丹参12 桃仁9。 6.潮热加地骨皮12 炙鳖甲12(先煎)。
7.胸水加控涎丹1.5-4.5克。 8.脓胸加冬瓜子12 桔梗9 或生米仁15 鲜芦根30。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泄少阳之邪,解往来寒热;鱼腥草、全瓜蒌清肺泄热,宽胸化痰,消肿解毒;百部、黄芩抑灭瘵虫;生牡蛎软坚、化痰、散结。

结核性腹膜炎
白术12 百部12 黄连3 鬼针草15 木香9 生白芍12 甘草3
加减法:
1.腹胀加大腹皮12 厚朴9。 2.腹水去甘草加商陆12 生姜皮4.5 车前子30(先煎) 3.便秘去白术加制大黄9 炒枳实。
4.虚热加银柴胡9 青蒿9。 5.腹泻较频加乌梅炭6 赤石脂18(包煎)。
6.腹部有块白芍改用赤芍,加三棱9 莪术12 ,体虚较甚者改用当归9 丹参12。
7.腹痛明显加吴茱萸2.4 白芍可以加量。
方义
基本方用木香、白术行气健脾,白芍、甘草缓急定痛,百部、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杀虫,鬼针草活血散瘀。

自发性血糖过低症
党参12 炙黄芪12 枸杞10 制首乌12 桂枝6 生白芍10 淮山药12 饴糖30(冲入)
加减法:
1.汗多加煅牡蛎30。 2.心悸加柏子仁10 磁石18克(先煎)。
3.头晕加川芎6 白芷4.5克。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制首乌、枸杞补血;桂枝、白芍和营;山药、饴糖健脾养胃。

肠结核
炒白术12 吴茱萸3 补骨脂9 百部12 苦参4.5 煨肉果9 五味子3
加减法:
1.潮热加川石斛12      2.盗汗加煅牡蛎30(先煎)
3.腹胀加木香9        4.便血加地榆炭12
5.便秘加肉苁蓉12 蜂蜜30(冲入)。 6.贫血加熟地12 当归9。
基本方用白术、补骨脂、吴茱萸 煨肉果以助脾肾之阳,配五味子滋阴,使阴阳得以调协;苦参、百部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淋巴结核
白花蛇舌草30 白芥子9 夏枯草12 生牡蛎30(先煎)野菊花15 海藻12 青皮9 陈皮9
加减:血虚加当归10 炙黄芪12 阴虚加生地12 玄参12。
基本方用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白芥子、陈皮、青皮、海藻、生牡蛎理气消痰、散结软坚;夏枯草清火散郁,并有抑灭瘵虫的作用。

过敏性鼻炎
防风9 乌梅4.5 五味子4.5 路路通9 蝉衣4.5 甘草3 
加减法:
1.头胀头痛:加菊花9 白蒺藜12  2.容易感冒加炙黄芪12 白术12
3.涕多加金樱子12         4.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 丹皮9。
基本方用防风、路路通祛风通络;乌梅、五味子敛肺;蝉衣、甘草散风热、和脾气,并有镇静、脱敏作用。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生地15 白头翁15 银花15 茜草12 生米仁15 黄连4.5 甘草3 
加减法:
1.高热加葛根9 柴胡9    2.腹胀加木香9 厚朴4.5
3.呕吐加姜竹茹9 陈皮9   4.腹痛较重加台乌药12 制乳香4.5 由蛔虫引起者加苦楝根皮9          5.腹泻频繁去生地加补骨脂9 煨肉果9
6.便血量多: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药后不止再加三七粉3(吞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银花、黄连、甘草清热化湿,泻火解毒;生地、茜草凉血止血,行血祛瘀,生米仁渗湿排脓。

急性坏死性结肠炎
炒荆芥9 黄芩9 生米仁12 槐花炭12 生地榆12 败酱草15 生侧柏叶12
加减法:
1.腹胀加木香9          2.血热加生地12
3.瘀多加当归9          4.后重加炒枳壳9
5.腹痛加生白芍12 甘草3。
方义
基本方用败酱草、生米仁、黄芩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渗湿排脓;槐花炭、生地榆、生侧柏叶凉血止血。

肋间神经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减法:
1.内热加桑白皮12 炒山栀9。  2.瘀滞较甚加五灵脂10 三七粉3克(冲入)。
3.阴虚火旺加生地15 麦冬10。

坐骨神经痛
桑寄生30 独活9 鸡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细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减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后入)。   2.湿重加苍术9 茯苓15。
3.瘀滞加红花9 桃仁9。            4.麻木加蜈蚣二条 全蝎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断12克。        6.痛剧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细辛、独活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桑寄生、川牛膝、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制川乌功专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乌之毒。

面神经麻痹症
当归10 川芎9 赤芍10 僵蚕10 白附子6 全蝎末3克(分吞)。
加减法
1.挟热加菊花9 夏枯草15克。  2.瘀阻加红花9 桃仁9克。
3.气虚加炙黄芪12克。      4.肌肉牵痛:加地龙干10。
方义
基本方用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治风先治血,故加当归、川芎、赤芍以养血行瘀。

糖尿病
党参12 生地15 知母12 淮山药15 天花粉10 蚕茧十只
加减法:
1.尿糖呈强阳性加生黄芪12-15克。 2.血糖明显增高加玄参12、苍术10。
3.偏肺热多饮加生石膏30-60克(打,先煎)。 4.偏阴虚多尿加山萸肉12 五味子4.5克。
5.偏胃热多食加石斛12 麦冬10 或黄芩10制大黄6克(便秘时用9-12克)。
6.肾阳亦虚(阴虚及阳)加熟附片6-9克(先煎)。 7.视力减弱加杞子12 蕤仁肉12克。
8.浮肿或有蛋白尿加茯苓12 丹参12 益母草12克。 9.皮肤或下阴瘙痒加茯苓皮15 地肤子12 白藓皮12克。 10.高血压头胀头晕加生石决30克(先煎) 钩藤15克(后入);后项牵强时加葛根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知母滋阴润燥,党参、花粉、山药益气生津;蚕茧能止消渴,治小便过多。

多发性神经炎
桑枝30 生苡仁18 羌活10 独活10 秦艽9 西河柳12 当归10 鸡血藤15
加减法:
1.肤色发绀加桂枝9 川芎9  2.两足萎弱加健步虎潜丸9克(分吞)。
3.脾肾两虚加白术15 熟地12。
方义
基本方用桑枝、羌独活、西河柳、生米仁、秦艽祛风、通络、利湿、除痹,当归、鸡血藤养血行血、舒筋活络。

肋间神经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减法:
1.内热加桑白皮12 炒山栀9。  2.瘀滞较甚加五灵脂10 三七粉3克(冲入)。
3.阴虚火旺加生地15 麦冬10。

坐骨神经痛
桑寄生30 独活9 鸡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细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减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后入)。   2.湿重加苍术9 茯苓15。
3.瘀滞加红花9 桃仁9。            4.麻木加蜈蚣二条 全蝎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断12克。        6.痛剧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细辛、独活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桑寄生、川牛膝、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制川乌功专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乌之毒。

尿崩症
生地12 熟地12 生龙骨30 牡蛎30 山萸肉12 桑螵蛸12 炒黄柏10 仙灵脾12 鹿角片12(先煎) 甘草6
加减法:1.头痛加山羊角18(先煎) 2.便秘加肉苁蓉12 火麻仁10
3.唾少口干加北沙参12 天花粉10 4.皮肤干燥加知母12 地骨皮15
5.四肢乏力加党参12 炙黄芪12 6.阳虚明显加熟附片9(先煎) 肉桂3(后入)
7.阴虚明显加龟版12 杞子12。
方义
基本方用生熟地益肾养血;仙灵脾、鹿角片壮肾阳;山萸肉、黄柏滋肾阴;龙骨、牡蛎、桑螵蛸固涩肾气,甘草补中润肺,现代药理报道有抗利尿作用。

震颤麻痹症
制首乌15 生石决30 龙齿30 钩藤15 (后入) 天麻10 陈胆星10 全蝎末3克(分二次吞服)
加减法:
1.气血虚加炙黄芪12 当归10 生白芍10 2.肝肾虚加生地12 熟地12 山萸肉12 潼蒺藜12
3.虚火上亢加知母12 炒黄柏9 4.脾虚生痰加拍打白术12 淮山药12 陈皮6。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天麻、钩藤养血熄风;生石决、友齿平肝潜阳;陈胆星、全蝎化痰解痉。

颈淋巴结核
生牡蛎30(先煎) 制黄精12 平地木15 玄参12 夏枯草15 紫背天葵12 淅贝母10 海藻12 蜈蚣粉0.15克(吞服)
加减法:
1.低热加葎草15-30 2.全身无力加炙黄芪12
3.食欲不振加炒白术10 炒麦芽12 4.结核坚硬加皂角刺9。
基本方用黄精、玄参补脾润肺,滋阴凉血;平地木、天背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生牡蛎、夏枯草、浙贝母、海藻化痰消核,软坚散结;蜈蚣解毒,兼有抑制结核菌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
桂枝6-9 秦艽10 威灵仙12 制川乌6-9(先煎) 鸡血藤12 豨莶草30
加减法
1.发热加银花15 连翘10 2.风胜加羌活9 海风藤12
3.湿胜加苍术9 生苡仁30 4.寒胜加制草乌6-9(先煎) 细辛3
5.化热去川乌加生石膏30-60(打 先煎) 知母12 桑枝30
6.上肢痛加防风9 片姜黄9 7.下肢痛加独活9 牛膝12
8.出现环状红斑:去桂枝、川乌,加大豆卷10 生地15 丹皮10。
方义
基本方用桂枝、制川乌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秦艽、威灵仙、豨莶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鸡血藤补血、行血活络;甘草缓解川乌毒。

[ 本帖最后由 zengjian 于 2007-7-10 11:33 编辑 ] #5 2007-07-10 14:31:30 类风湿性关节炎
当归10 赤芍10 桂枝9 生苡仁30 地龙干12 炮山甲12 另:三七粉0.9克 制马钱子0.06克(吞服)
加减法
1.气短疲乏加炙黄芪12 党参12 2.贫血明显加熟地12 鸡血藤12
3.肾虚腰痠加桑寄生30 杜仲12 淮牛膝12 4.肌肉萎缩加白术12 淮山药18 茯苓12。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赤芍、三七活血行瘀,桂枝、生苡仁祛风利湿;地龙干、炮山甲、马钱子活血水肿,通利经络、舒筋止痛。

食道炎
北沙参12 制半夏9 黄芩9 八月札9 生白芍12 甘草3
加减法
1.咽燥加川石斛9 麦冬9 2.出血加生地12 生地榆12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黄芩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缓急解痉;八月札理气开郁。

贲门失驰缓症(贲门痉挛)
北沙参12 广郁金10 砂仁粉2.1克(吞) 生白芍10 旋复花9(包) 代赭石12 (先煎) 甘草3
加减法
1.呕恶多痰加制半夏9 陈皮6 2.胸痛明显加制香附12 路路通9
3.大便干结加炒枳实9制大黄9 4.津少舌红国生地12 麦冬10
5.咯血加生侧柏叶12 生地榆9 6.呃逆加刀豆子12 杮蒂9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润燥,郁金、砂仁行气开郁,旋复花、代赭石消痰下气、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缓急解痉。

食道憩室
生地12 当归9 桃仁9 丹参12 郁金10 红花9 石见穿15
加减法
1.胸痛:加八月札9。      2.便血:加生地榆12。
3.呕吐:加制半夏9  陈皮6,津少时用竹茹9、代赭石18。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养阴凉血;丹参、郁金凉血去瘀,行气解郁;当归、桃仁、红花、石见穿
活血,润燥止痛。

食道癌
石见穿30 急性子12 干蟾皮9 桃仁10 丹参18 橘皮9 橘叶9 硵砂丸2粒(含化咽下) 
加减法 
1.胸痛:加郁金10、炒五灵脂9。    2呕吐:加姜半夏9、代赭石12。 
3.呕血:加三七粉3(分吞),或云南白药2(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柿蒂9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急性子、感蟾皮、硵砂丸活血止痛、消肿散结;丹参、桃仁凉血去瘀;橘叶、橘皮疏肝理气。
 
胃神经痛
柴胡6 川楝子9 炒玄胡9 制香附12 佛手片9 生白芍9 甘草2.1
加减法:
1.受寒加紫苏9 生姜3 2.内寒加木香6 吴茱萸2.1
3.郁火加丹皮9 炒山栀9 4.胸闷加炒枳壳9 砂仁2.1克(吞服)
5.呕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 炒黄连1.5 6.嗳酸加煅瓦楞12
7.便秘加瓜蒌仁9 枳实9 属阴虚肠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食滞加炒麦芽9 焦山楂9 9.胃阴虚加沙参9 麦冬9
10.久痛入络加路路通9 或炒九香虫4.5 炒刺猬皮9 甚者用失笑散9(包煎)
11.脾胃虚加炒党参9 炒白术9。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气,和营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疏肝理气,开胃和中,醒脾消胀,泄热止痛。

急性单纯性糜烂性胃炎
苏梗9 藿香梗9 制半夏9 陈皮9 厚朴6 炒竹茹6 黄芩9 生姜4.5
加减法:
1.发热加葛根6 2.湿盛加苍术9
3.腹泻加煨葛根6 或灶心土30(煎汤代水) 4. 食欲减退加焦山楂9 焦神曲9
5.呕吐不止加玉枢丹1.5克,吞服 6.腹痛明显加木香9
7.内热炽盛加炒黄连3
方义
基本方用苏梗、藿香梗、生姜散寒化湿,行气宽中;制半夏、陈皮、厚朴理气健脾,和中降逆,佐以竹茹、黄芩以清热和胃。

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
红藤18 败酱草15 大蓟15 白芍12 炒黄连3 白芨片10 甘草3
加减法
1. 吐血多加参三七粉3克(分二次吞服),或云南白药1瓶(分三次吞服)。
2. 黑粪多加地榆炭12 或灶心土30(煎汤代水)。必要时,亦可有云南白药。
3. 胃痛明显加制乳香4.5 没药4.5。
4. 软弱头昏加党参12 炒白术10。
方义
基本方用红藤、败酱草、大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行瘀;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黄连清胃火,解热毒;白芍、甘草柔肝滋阴,缓急定痛。

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丹参12 蒲公英15 白芍12 川楝子9 炒玄胡12 生山楂12
加减法
1.纳差加炒谷芽10 炒麦芽10 2.嗳气加郁金10 旋复花12(包煎)
3.脘胀加炒枳壳、砂仁粉2.1克(吞) 4.腹泻加焦六曲12
5.舌破加炒黄连3 6.便血加地榆炭12
7.阴虚明显加北沙参12 麦冬10 8.久痛不止加失笑散9(包煎)
9.脾气虚弱加党参12 山药12 10.癌变趋向,加铁树叶15 半枝莲15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活血行瘀;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痞散结;白芍、甘草柔肝缓急,和胃定痛;川楝子、炒玄胡辛苦泄热,疏肝理气,以增强止痛之力;生山楂增加胃酸以消食。

肥厚性胃炎
桂枝6 白术12 茯苓15 炙黄芪12 制半夏9 海螵蛸12 陈皮9
加减法
1.疼痛明显加肉桂末3(吞服) 2.食后腹胀加木香9 砂仁粉2.1克(吞服)
3.隐痛持久加煅九香虫4.5克 炒刺猬皮9 4.时有便血加地榆炭12、炮姜炭2.1
5.湿重苔腻加苍术9
方义
基本方用桂枝、黄芪、白术、茯苓健脾养胃,通阳化气,和中燥湿,制半夏、陈皮消痞理气;海螵蛸收敛制酸。

消化性溃疡
以疼痛为主:苏梗9 广郁金10 制香附12 路路通9 煅瓦楞12 大白芍12 佛手片9
加减法
1.胁胀加柴胡6 2.食滞加炒谷芽10 炒麦芽10
3.腹胀加广木香9 4.内寒加高良姜9
5. 内热加炒山栀9

以疼痛食入随吐为主症:丹参15 赤芍12 炒枳壳9 制半夏9 姜竹茹9 陈皮9 砂仁壳4.5(后入)
加减法
1.津伤去陈皮,加北沙参12 麦冬10 2.呕吐较频加旋复花9克(包煎) 代赭石12
1. 疼痛较甚:加九香虫4.5 炒刺猬皮9 或失笑散9(包煎)
2. 大便秘结:枳壳改用枳实,加制大黄9

以大便秘结隐血为主症:炒白术12 龙骨12 生地榆12 炮姜3 艾叶4.5 白芨片10 炙甘草3
加减法
1.隐血量多加三七粉3克(吞服) 2.头晕汗多加炙黄芪12 当归9
方义
以疼痛为主症,基本方用苏梗、广郁金、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气,宽中解郁,路路通活血通络,白芍柔肝缓急,煅瓦楞制酸止痛。疼痛食入随吐者基本方用丹参、赤芍活血祛瘀,枳壳、砂仁醒脾开胃、消胀开痞,半夏、陈皮、竹茹降逆止呕、清热和脾。大便隐血者,基本方用白术、炙甘草健脾、补中益气,生地榆、白芨、龙骨与炮姜、艾叶并用,功能温经收涩、凉血止血。
三叉神经痛
羌活10 细辛3 川芎9 天麻10 白芷9 僵蚕10 制川乌6 制草乌6 
加减法
1.疼痛较剧加全蝎末1.5克(分二次吞服)。  2.面肌抽搐加地龙干10克。
3.久痛入络加红花9 赤芍12克。     4.肝火上炎:去羌活、细辛、白芷,加龙胆草9克 生地15 炒山栀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羌活配合细辛、白芷驱风散寒;川芎活血行气,血行风灭则疼痛可止;天麻、僵蚕具有良好的熄风解痉作用;制川草乌羌活等散寒止痛,配以甘草解辛温之毒。

偏头痛
丹参15 川芎9 白芷9 地龙干12 天麻10 蜈蚣9 全蝎9(两味研细末,分三次一日吞服)。
加减法
1.寒盛加细辛3 羌活9         2.化火加菊花10克 生石膏30(打)
3.挟痰加陈胆星9 陈皮9        4.瘀滞加红花9 桃仁10
5.血虚加当归10 生白芍12。
方义
基本方用白芷祛风、散寒、止痛;丹参、川芎活血、行气、祛瘀;天麻、地龙干、蜈蚣、全蝎搜风、通络、解痉,以加强止痛之力。

神经性头痛
生石决30(先煎) 钩藤15(后入) 生地15 生白芍12 菊花10 白蒺藜12
加减法
1.肝火偏盛加龙胆草9 生甘草3。     2.痰浊上扰加制半夏10 明天麻10。
3.阴虚火旺加知母12 黄柏10。      4.久痛入络加丹参15 桃仁10。
5.夜寐不安加熟枣仁10 淮小麦30     6.烦躁不安加百合12 麦冬10

遗精
基本方
生地15 天冬10 麦冬10 知母12 黄柏10 龟版12(先煎) 金樱子12 芡实12 甘草3
加减法
1.肝火偏盛加龙胆草4.5      2.心火偏盛加莲子心
3. 遗精频繁加金锁固精丸9克(分吞)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天冬、知母、龟板滋肾养阴以平肝火;黄柏清相火;麦冬清心火;金樱子、芡实即水陆二仙丹,功能益肾固精。

滑精
基本方
熟地12 莬丝子12 杞子12 山萸肉12 制首乌12 芡实12 白莲须6 煅龙骨30 煅牡蛎30
加减法
1. 阴虚明显加知母12、熟女贞12 或龟版12(先煎)
2. 阳虚并见(阴虚及阳)去首乌,加熟附片6克,鹿角霜10(分吞)。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首乌、杞子滋阴,补益肝肾;莬丝子、山萸肉益精固肾;芡实、白莲须、煅龙牡固肾涩精。

脱发
熟地15 制首乌12 生侧柏叶15 当归10 莬丝子 白芷6 桑椹子12 芝麻梗30
加减法
1.头痒加苦参9 羌活9      2.干燥屑多:芝麻梗改用黑芝麻18。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首乌、芝麻梗滋阴养血;当归、侧柏叶行血活血;莬丝子、桑椹子补益肝肾;白芷祛风,又能引药力上行。

胃神经官能症
淮小麦30 炒白芍9 广木香9 炒川连3 炙甘草3 枳术丸9(吞服)
加减法
1.脘痛加炒玄胡9       2.脘闷加全瓜蒌12
3.嗳气加广郁金9       4.腹胀加大腹皮9
5.腹泻加补骨脂9       6.便秘加火麻仁12
方义
基本方木香、川连清化湿热;枳术丸健脾清痞,升养胃气;白芍、甘草敛肝止痛;淮小麦养心宁神。

肠神经官能症
基本方
白术12 制香附12 淮小麦30 广郁金10 生白芍10 五味子4.5 炙甘草3
加减法
1.腹痛加广木香9 吴茱萸2.1    2.不寐加熟枣仁9(或用3克研粉,卧前吞服)。
3.嗳气频繁加旋复花9(包煎) 代赭石12(先煎)  4.腹泻日久加补骨脂12 煨益智9
4. 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2 郁李仁9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炙甘草补脾胃,益中气;淮小麦、五味子养心宁神;白芍、广郁金、制香附行气解郁,柔肝敛阴。


胃下垂
炙黄芪12 党参12 炒白术12 柴胡4.5 炙升麻9 芡实12 陈皮9
加减法
1.血虚加当归9 大白芍9 2.虚寒加熟附片6 肉桂3克(后入)
3.嗳酸加煅瓦楞12 4.疼痛加炒玄胡12
5.腹泻加补骨脂12 6.食后腹胀加广木香9
7.嗳气频繁加旋复花12(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炙黄芪、党参益气;柴胡、炙升麻升提阳气;白术、陈皮、芡实健脾固涩,理气和中。

麻痹性肠梗阻
当归10 台乌药12 青皮9 陈皮9 厚朴6 生米仁18 桃仁12 制川军9
加减法:
1.手术后粘连加木香9 炮山甲12 2.腹膜有炎症加黄连3 败酱草30
3.腹膜出血加仙鹤草30 三七粉克(吞服)

痉挛性肠梗阻
苏梗9 大白芍18 砂仁4.5(后入) 木香10 甘松6 生川军9(后入) 甘草3
加减法
1.肠道有炎症加银花12 黄连3 2.神经功能紊乱加淮小麦30 广郁金10

血管性肠梗阻
当归9 丹参12 桃仁10 小茴香6 川芎6 赤芍12 失笑散12(包煎)
加减法
1.疼痛明显加炒玄胡12 制香附10 2.有块触及加三棱12 莪术15
3.内寒加干姜3 肉桂3(后入) 4.内热加炒山栀9 黄芩9
蛔虫性肠梗阻
川椒4.5 胡黄连3 苦楝根皮9 厚朴9 枳实9 乌梅4.5 制川军9 玄明粉12(冲入)
加减法
1.腹胀加大腹皮9 炒莱菔子12 2.腹痛较甚加木香9 炒玄胡12
方义
麻痹性肠梗阻基本方用当归桃仁和血祛瘀;台乌药、厚朴、青皮、陈皮行气散满,疏肝止痛;生米仁渗湿;制川军导滞。痉挛性肠梗阻基本方用苏梗、砂仁、木香、甘松行气宽中,开郁止痛;白芍、甘草和里缓急;生川军荡涤积滞。血管性肠梗阻基本方用当归、川芎、小茴香活血行气,理气止痛;桃仁、丹参、赤芍、失笑散凉血活血,散瘀止痛,兼有润肠作用。蛔虫性肠梗阻用胡黄连、川椒、乌梅安蛔伏蛔;苦楝根皮驱蛔杀蛔;厚朴、枳实、制川军、玄明粉行气宽中,攻下虫卵积滞。

急性阑尾炎
红藤30 蒲公英30 厚朴9 败酱草30 生川军9(后下) 桃仁9 冬瓜子15
加减法
1.高热加柴胡6 2.恶心呕吐加藿香9 陈皮9,如呕吐频繁可用玉枢丹2.1克(吞服) 3.腹痛较甚加木香9 炒玄胡12
4.大便溏薄生川军改用制川军9
方义
急性期方用红藤、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桃仁活血散瘀,协生川军以润肠
;厚朴燥湿散满,行气止痛;冬瓜子、生川军清利湿热,泻下除积,亦有解毒作用。

慢性阑尾炎
当归9 红藤30 银花15 赤芍15 川厚朴9 生米仁18 火麻仁12
加减法
1.腹时隐痛加木香9 2.食欲减退加焦麦芽12 炒莱菔子10
3.大便秘结去火麻仁加制大黄9
方义
慢性期基本方用红藤、银花清热解毒;当归、赤芍和血活血,散瘀止痛;厚朴燥湿除满,行气降逆;生米仁渗湿,火麻仁润肠。

急性胆囊炎
柴胡9 黄芩9 郁金9 木香9 大青叶30 生川军9(后下)
加减法
1.疼痛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2.呕吐加制半夏9 姜竹茹6
3.纳差加炙鸡内金9 炒麦芽12 4.黄疸加茵陈15 炒山栀9
5.大便不调:秘结加玄明粉12(冲调服)便溏生川军减量或不用。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黄芩、生川军清泻湿热;柴胡、郁金疏泄肝胆;木香行气消肿。

慢性胆囊炎
金钱草30 柴胡9 虎杖12 黄芩9 郁金9 制香附12 炒枳壳9
加减法
1.化火加龙胆草6 制大黄6-9克 2.脾虚加炒党参12 白术9
3.疼痛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4.恶心加制半夏9 陈皮6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芩清泻湿热;柴胡、郁金疏泄肝胆;金钱草、虎杖清热利胆;制香附、枳壳理气开郁。

胆石症
金钱草30 柴胡9 鸡内金9 郁金3 枳壳9 制川军9 玄明粉12(冲)
加减法
1. 疼痛较甚:由于气滞者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伴有感染时加板蓝根12 银花12 连翘9 ,痛有定处、迁延不止者加桃仁9、失笑散12(包煎)。
2. 湿热偏盛加炒山栀9 黄芩9 茵陈15 3.化火加黄连3 紫地丁18
3. 石大不出:试加威灵仙12、牛角粉30(温开水调匀,分2-3次吞服)。

胆道蛔虫症
川椒4.5 槟榔12 乌梅6 细辛2.4 木香6 生川军9(后下) 苦楝根皮12
加减法
1.腹痛加炒玄胡12 2.内热盛加胡黄连4.5
方义
基本方用乌梅、苦楝皮、细辛、槟榔驱蛔;生川军下蛔;佐川椒、木香以行气止痛。

急性胰腺炎
柴胡9 蒲公英15 木香9 白芍15 黄芩9 制川军9 玄明粉12(冲)
加减法
1.发热加银花12 连翘9 2.呕吐加姜竹茹9 代赭石12
3.腹胀加厚朴6 清风藤12 4.黄疸加茵陈15 炒山栀9
4. 腹痛明显加炒玄胡12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黄芩清热利湿;木香、白芍理气缓急;柴胡疏肝解郁;大黄、玄明粉通里攻下。

慢性胰腺炎
炒白术12 茯苓12 厚朴4.5 制半夏9 郁金9 陈皮6
加减法
1.纳差加焦山楂9 炒麦芽12 2.脘胁胀闷加炒枳壳9
3.隐痛加制香附12 4.湿重:白术改用苍术6-9克,加干藿香9 干佩兰9 5.瘀滞加桃仁9、五灵脂9(包煎)
6脓肿加皂角刺9 炮山甲12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厚朴、半夏、郁金、陈皮理气降浊。

蛔虫性胰腺炎
柴胡9 胡黄连4.5 木香9 槟榔12 使君子肉9 苦楝根皮12
加减法
1.呕吐加姜半夏9 陈皮6 2.疼痛加吴茱萸2.1、郁金9
3.便秘加生川军9克(后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肝解郁;黄连、苦楝皮、使君子、木香、槟榔驱蛔。

急性肺原性心脏病
麻黄6-9 杏仁10 桃仁10 地龙干12 党参12 苏木12 鱼腥草30
加减法
1.胸痛加瓜蒌12 薤白头6 2.心悸加柏子仁10 远志6
3.咳喘加炙苏子9 制半夏9 4.咯血加生侧柏叶15 旋复花12(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麻黄、鱼腥草、杏仁、地龙干以宣肺平喘,清热解毒;桃仁、苏木理血活血;党参益气补中,庶免克伐而损元气。

[ 本帖最后由 zengjian 于 2007-7-10 11:32 编辑 ] #6 2007-07-10 14:31:5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党参12 白术12 制半夏10 桂枝6-9 茯苓12 丹参12 橘红12
加减法
1.气喘加细辛2.4 五味子3 2.浮肿加济生肾气丸9(吞服)
3.肾虚加大熟地12 补骨脂12 4.阳虚加熟附片6-9(先煎)、肉桂3(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茯苓通阳利水;半夏、橘红化痰顺气;辅丹参以活血袪瘀,养血安神。

冠心病
丹参15 枸杞子12 制 首乌12 川芎6 红花10 生山楂12
加减法
1. 胸闷加郁金10 沉香末2.1(吞服) 舌苔白腻者用瓜蒌12 薤白头6
2. 气阴虚加党参12 麦冬10 3.肾阴虚加生地12 熟地12 熟女贞12
4.肾阳虚加熟附片6-9(先煎) 5.脉结代加磁石18-30(先煎) 炙甘草6;脉迟缓者用桂枝9 炙甘草6 6.血压高加葛根6 珍珠母30 钩藤15(后入) 7.胆固醇高加泽泻12 虎杖15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杞子以补肝肾,益精血,缓解冠脉硬化的形成;丹参、川芎、红花、生山楂活血祛瘀,行气通脉。

心绞痛
丹参15 郁金12 川芎6 赤芍15 红花10 炒玄胡12 失笑散15(包煎)
加减法
1.寒症加桂枝9 2.热症加麦冬12
3.气虚加党参12 4.血虚加当归10
5.服药前先含服苏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苏合丸1粒;症重者用苏合香丸1粒含吞。

心肌梗塞
黄芪20 丹参18 麦冬15 当归10 三七10 五味子4.5 红参10 炒水蛭(红参、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减法
1.心悸加柏子仁12 生龙骨18(先煎) 2.心阳不足去麦冬加桂枝9 熟附片9(先煎) 3.心阴不足去当归加生地15 山萸肉12
4.阴虚阳亢去当归,红参改用生晒参,加生石决30(先煎)、钩藤15(后入)、熟女贞12。
5.胸痛持续加郁金12 苏合香丸1粒化服 6.浮肿气喘去当归加茯苓15 桑白皮15
7.痰浊内蕴去麦冬加瓜蒌15 薤白头6 制半夏10 8.内闭外脱:去五味子,加熟附片9(先煎)、肉桂4.5(后入) 细辛3 石菖蒲12
方义
基本方用生脉散、黄芪以补益元气,护阴生脉;当归、丹参三七活血养血,袪瘀定痛;炒水蛭通经络,破瘀血,具有抗血栓作用。

高血压性心脏病
制首乌12 郁金10 茺蔚子12 丹参15 葶苈子12 桑寄生15 广地龙10
加减法
1.胸痛加制乳香3 炒玄胡12 2.心悸加磁石18(先煎)硃灯芯2.4
3.气喘加水炙桑白皮12 五味子3 4.头晕头痛加川芎6 钩藤15(后入)
5. 面足浮肿,加白术12 赤小豆18 尿少加再加车前子30(包煎)
6. 目糊头胀,加生石决30(先煎)夏枯草12 7.舌红心烦加生地15 麦冬12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先煎) 仙灵脾12 9.胆固醇高加泽泻12 茶树根30
10.血压较高加葛根9 草决明18 11.动脉硬化加槐米18 生山楂12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桑寄生补益肝肾,丹参、茺蔚子、广地龙袪瘀通络;郁金、葶苈子理气行水。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大青叶30 银花15 连翘12 生地15 黄连3 生甘草3
加减法
1.高热加水牛角30(先煎) 2.心悸加琥珀末2.1(吞服)
3.胸痛加制乳香3 4.气喘加五味子4.5
5.浮肿加带皮苓15 6.心动过速加万年青9(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7.心气不足加党参12 8.心阴不足加麦冬15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黄连清心泻火,配合生地以护心阴。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包炎
丹参15 党参12 麦冬12 生地15 五味子4.5 野菊花15
加减法
1.心悸地龙齿15-30(先煎) 2.胸闷加广郁金12 降香9(后下)
3.胸痛:苔白腻加瓜蒌皮18 薤白头6 ;舌有紫斑或青紫加失笑散12
4.心律失常加磁石30(先煎)、炙甘草6 5.心肌缺血加川芎6-9 当归9。
方义
基本方用生脉散加生地以益心气,养心阴,,丹参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热解毒。

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鱼腥草30 桃仁12 生山栀10 板蓝根30连翘12 莲子心4.5 木通10
加减法
1. 胸痛加郁金12 ,症重再加血竭末1.5(吞服) 或三七末3-6克(分吞)
2. 咳嗽加紫菀12 光杏仁10 3.心悸加琥珀末4.5(吞服) 硃麦冬10
4.水肿加带皮苓15 葫芦壳30 5.乏力加炒白术12 党参12
6.汗多加炒白芍12 煅牡蛎30 7.发热恶寒加柴胡9
8.呼吸困难加葶苈子15 射干9 9.烦躁不安加牛黄清心丸一粒(温开水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是、板蓝根清热解毒;山栀、连翘、莲子心、木通清心泻火;桃仁活血化瘀。

急性细菌性心包炎
蒲公英30 野菊花15 蚤休30 生地15 玄参15 丹皮10 景天三七30
加减法
1.喉痛加挂金灯9 山豆根9 2.声哑加木蝴蝶4.5 胖大海9
3.高热烦躁加知母12 生石膏30(打 先煎) (余症参阅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热解毒;生地、玄参、丹皮凉心血,护心阴;景天三七养心袪瘀。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生黄芪12 忍冬藤30 生米仁30 紫地丁30 丹参15 炮山甲12 生甘草 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加减法
1.胸痛加制乳香3 制没药3 2.便秘加生川军9克(后下)
3.高热口渴去黄芪 加水牛角30(先煎) (余症参阅急性病毒性心包炎方)

急性结核性心包炎
丹参15 制黄精15 葶苈子18 炙百部12 苦参片9 蜈蚣末2.1(吞) 野荞麦根30
加减法
1.咳嗽加紫菀12 炙款冬12 2.气喘加炙苏子 旋复花9(包煎)
3.低热加银柴胡9 青蒿9 ,体虚改用炙鳖甲12 秦艽9
4.食欲不振加炙鸡内金9 炒谷芽 炒麦芽12
方义
基本方用百部、苦参、蜈蚣抑制痨虫;黄精益气润肺;野荞麦根清肺热,化痰祛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养血,凉血祛瘀。

风湿性心包炎
桂枝9 丹参15 鸡血藤15 生地18 桃仁10 威灵仙12 桑枝30
加减法
1.胸痛加鸡骨香12 或制川乌9(先煎) 2.发热加知母12 生石膏30 热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0(先煎)炙甘草6
方义
基本方用桂枝、威灵仙、桑枝温通经脉,祛风,除湿,通络;鸡血藤、生地舒筋活络,养血,凉血,行血;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当归10 党参12 红花9 川芎6 赤芍12 景天三七30 红枣5只
加减法
1.心悸加磁石18 硃灯芯2.1 2.胸腹胀加炒枳壳10 大腹皮12
3.食欲减退加炙鸡内金10 炒谷芽12 炒麦芽
4.心跳微弱加桂心3(后下)熟附片9(先煎) 5.呼吸困难加蜜炙麻黄9 五味子4.5
6.胸腹积液国葶苈子18 车前子30(先煎) 7.下肢浮肿加赤小豆30 三妙丸9(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益气以帅血;当归、川芎、红枣养血行行血;红花、赤芍、景天三七养心通瘀。
(一)气虚
典型症状: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语言低微,舌质淡嫩,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软弱。
肺气虚:可兼见懒言,气短,气促,自汗。
脾气虚:可兼见食少、腹胀、大便时溏,或有浮肿。
兼阳虚:可见怯寒肢冷.,泄泻清谷,腹鸣腹喜按喜温。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l 2克 茯苓12 陈皮6 炙甘草3
加减法
3. 脾气虚:加淮山药12 木香9 砂仁3克(后入);气虚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 
4. 肺气虚加炙黄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黄根9、煅牡蛎3 0克
3. 兼阳虚:加熟附片9克(先煎),干姜或炮姜4.5-6克;肾阳亦虚者,选加肉桂、鹿角片、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紫河车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化湿,扶助运化;茯苓合白术以健脾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

(二)血 虚
典型症状:面色不华或苍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唇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虚:兼见头晕,惊惕,或血瘀。
兼阴虚:心烦,口干,盗汗;肾阴亦虚者,耳鸣耳聋,两足痿弱,腰膝痠软,咽燥虚烦。
基本方
熟地1 2克 当归1 0克 川芎6克 白芍1 0克 红枣4只
加减法
1.心血虚:加柏子仁l 0克、龙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远志6克、青龙齿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枣仁12克。
2.肝血虚:加制首乌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参15克。
3。兼阴虚: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麦冬l 0克、玄参1 2克;盗汗加浮小麦3 0克、煅牡蛎30克;肾阴亦虚者,选用楮实子、女贞子,早莲草、桑寄生、龟版、鳖甲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红枣益气补脾。

流行性感冒
4. 典型症状:起病急骤、头痛、发热、畏寒、全身痠痛等。
5.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加,嗜酸粒细胞消失。
3.本病多属中医“时行感冒”或“风温”范畴。
基本方
羌活1 2克 蒲公英3 0克 陈皮4·5克 生甘 草3克
加减法
1.热偏盛:加黄芩9克、鲜芦根3 0克。
2·寒偏盛:加生姜6克、羌活加量至l 5克。
3·湿偏盛:加苍术9克、生苡仁1 8~3 0克。
4.热毒重:加板蓝根3 0克、制大黄9克。
5.高热口渴:加生石膏3 0~6 0克打、先煎。
6.咳嗽频繁:偏热加鱼腥草1 8~3 0克,偏寒加制半夏9克,咯痰不爽加光杏仁1 0克、冬瓜子1 2克,腹泻腹痛加焦山楂1 2克、焦神曲1 2克、木香9克。
方义
基本方中以羌活疏散风邪、祛湿止痛,蒲公英清解毒为主药。辅以陈皮健脾和胃,调和蒲公英之苦寒;生甘草泻火解毒亦可矫味,并缓和羌活气味之辛烈。
预防
1。食醋熏蒸。睡前关闭门窗,食醋3~5毫升/每立方米空间、倒入饭盒或小锅内慢火烧煮,醋蒸发 完移开,留熏约3 0分钟,连用六个晚上。
6. 蒲公英3 0克、桑叶1 5克,水煎服,连用3~5天。
3。贯众、板蓝根各l 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连用3~5天。

流行性腮腺炎
1。典型症状:起病有发热,两耳下疼痛,咀嚼及张口时疼痛更明显。~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胀,边界不清,表面不红,压痛不剧,同侧腮腺管口红肿。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实验室检查:自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尿淀粉酶增高。
基本方
板蓝根3 0克 银花12克 夏枯草l 2克 海藻12克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恶寒发热:加柴胡9克。
2.口干咽燥:加玄参1 2克。
3.肿块较硬:加生牡蛎30克,或海浮石l 2克(先煎)。
4.大便干结:加制川军9克。
5.睾丸胀痛:去升麻,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9克、王不留行子12克。
6.恶心呕吐:加玉枢丹1.5克(分吞)。
方义
基本方用板蓝根、银花、炙升麻清热解毒,夏枯草清胆肝郁热,海藻软坚。

流行性出血热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肾脏损害等为特征。典型病例可有(1)发热期:有明显畏寒、发热,常伴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急性感染症状及面部、颈部皮肤充血,皮肤及粘膜可出现出血点,重症者可见鼻衄、咯血、便血、血尿等。(2)
低血压期:约予第5~7病日,体温突然下降,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尿量减少并出现肾功能损害。(3)少尿期:血压恢复后出现少尿甚至尿闭,出血现象加重。(4)多尿期:尿量每日达3000毫升以上。(5)恢复期:症状,体征消失。
2.实验室检查:(1)发热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2)低血压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量上升,血小板减少。尿变化显著。(3)少尿期:尿中有多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样组织;血中非蛋白氮显著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钾升高,钙和钠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4)多尿期:尿比重低歹血中钾、钠、氯化物含量降低。(5)恢复期:尿浓缩功能好转,肾功能逐渐恢复。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秒、“疫毒’’范畴,又因时见红疹、血斑出现,故又称“疫疹'或“疫斑”。
(一)发 热 期
基本方
生地1 8克 玄参12克 生石膏30克(打、先煎) 板蓝根30 银花12 鲜茅根30 鲜芦根30 知母12
加减法
7. 尿短加车前子15(包煎)。
8. 便秘加生大黄9克(后入)。
9. 衄血加黑山栀9 、土大黄15克。
10. 头痛目赤加龙胆草9。
11. 神昏谵妄: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12. 手足瘈疭或角弓反张:加山羊角30(重者用羚羊角1.5-3克,另煎冲服)、钩藤15、广地龙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板蓝根、银花、生石膏解温热疫毒;生地、知母、玄参、鲜茅、芦根滋阴泻火、凉血生津。

(二)低血压期
基本方
生晒参12克 生地l 5克 麦冬1 2克 板蓝根1 8克 银花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减法
1.热盛渴饮:加生石膏30克(先煎)。
2.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车前草l 5克。
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每日2~3次。
4.低血压明显、面白肢冷、脉沉细无力:去生地;生晒参改红参,加熟附片l 2克(先煎);汗出过多再加煅龙骨3 0克、煅牡蛎30克;出血过多,血去气衰,不能摄斑,可用独参汤。
方义
基本方中生晒参、麦冬、五味子以挟正养阴;生地、板兰根、银花以凉血清热。

(三)少 尿 期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玄参l 2克 麦冬1 2克 银花l 2克 茯苓1 2克 木通1 0克 白茅根30克
加减法
4. 尿中有膜状物:加萹蓄草l 2克、荔枝草1 5克。
5. 大便秘结:加枳实9克、制大黄9~12克。
6. 出血量多:加水牛角30克(先煎);便血选加槐花炭1 2克、生地榆1 2克;尿血选加生蒲黄9克(包煎)、瞿麦l 2克;咳血、咯血加藕节l 2克、生侧柏叶1 2克。
4.神昏:加山羊角30克(先煎)、石菖蒲l 2克;甚者用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5.抽搐:加地龙干12克、钩藤l 5克(后入),甚者加用全蝎末1.5克、蜈蚣末1.5克,分两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增液汤以增液润燥,加茯苓、泽泻清利膀胱,银花清解热毒,茅根凉血止皿。
参考
1.本期多由温邪疫毒内侵营血,血热伤阴,膀胱气化不利,或真阴受损、肾水亏竭所致。治宜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2.增液生津、养阴护阴药如北沙参、石斛、熟女贞、杞子,利尿药如苡仁、猪苓、竹叶、车前草(子),凉血止血药如丹皮、赤芍、大蓟、小蓟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导赤散(清热利水),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犀角地黄汤(凉营止血)等。
(四)多 尿 期
基本方
熟地12克 炙黄芪12克 桑螵蛸1 2克 山萸肉12克 潼沙苑12克 煨益智仁1 2克 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肾阴偏虚。加五味子6克。
2.肾阳偏虚:加补骨脂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熟地、山萸肉、潼沙苑补摄肾气;黄芪、升麻升提膀胱气陷;益智仁、桑螵蛸固肾收涩。
参考
1.本期多因正气不足,液耗阴亏,或阴虚及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而致。治法以补肾固摄为本。
2.补肾益阴药如桑椹子、制黄精、山药、杞子、女贞子、杜仲,补肾温阳药如菟丝子、巴戟天,收涩药如覆盆子、金樱子、芡实、白莲须,养阴生津药如知
母、麦冬、葛根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七味都气丸(补肾敛阴),固脬汤(固肾益气),固肾汤(补肾固摄),桑螵蛸散(滋阴固肾),缩泉丸(温脾肾、缩小便)等。
(五)恢 复 期
基本方
太子参l 2克 白术l2克 淮山药1 2克 茯苓12克 炒扁豆1 2克 生谷芽1 2克 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津液不足:加北沙参12克、麦冬1 0克。
2。阴虚明显:加生地12克、知母1 0克。
3。阳虚明显:太子参改用党参;加熟附片6克(先煎)、桂心3克(后入)。
方义 、
基本方用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以益气健脾;炙甘草、生谷芽和中养胃。
参考
l。本期多属邪去正虚,阴阳亏损;调补先宜着重脾胃。
2。益气健脾药如人参叶、黄芪、金雀根,和中养胃药如炒麦芽、炙鸡金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参苓自术散(李}、气健脾、和胃渗湿),益胃汤(生津养胃),生脉散(养阴生津、益气敛汗),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肾气丸(温补肾阳),保元汤(补气温阳),八珍汤(气血两补)等。 #7 2007-07-10 14:34:3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典型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昏迷,多在春季发病,皮肤可见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培养及涂片检查细菌阳性。血自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皮肤瘀点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血培养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春温’’、“冬温’’、“瘟疫,瘟疫时毒’’等范畴。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叶30克 地龙干12克 龙胆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热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黄连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0。呕吐较频:加玉枢丹2.1克(温开水调服)。
4.搐搦: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野菊花、龙胆草清热解毒,葛根清腑热、除项强、滋养筋脉,珍珠母、钩藤、地龙干重镇、解痉、熄风。
参考
l。本病病情变化多从卫分迅速蔓延气分,或直入营血,内陷痴阴。如正不胜邪,,则出现内闭外脱、亡阴、亡阻等危候。后期往往因气阴耗伤,脏腑亏虚,筋脉失养而形成瘫痪、痴呆等后遗症。初步处理以清热解毒为主,适当结合养阴化痰、凉血、祛瘀、解
痉、熄风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芦根、黄芩、山栀、银花、连翘、草河车、紫天葵、竹叶、贯众、板蓝根,凉血养阴药如丹皮、知母、玄参、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药如丹参、鬼箭羽、红花:桃仁,化痰药如天竺黄、陈胆星、川贝母、石菖蒲、猴枣散,平肝熄风药如生石决、生牲蛎、白蒺藜、僵蚕、蝉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随症选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典型症状。流行季节(7~9月)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甚者可有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高,中性多核细胞居多。脑脊液细胞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发热丽渴)、‘‘暑风’’(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痉'(项背强直)、“暑痫’’(状如惊痫)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60克 板蓝根30克 地龙干12克 钩藤1 5克(后下) 七叶一枝花15克
加减法
1.气分热: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热: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湿盛:加干藿香9克、干佩兰9克;苔白厚腻甚者加苍术9克。
4.呕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呕吐频繁加玉枢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凉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军9克(后入)、玄明粉12克(冲)。
6.项强: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鲜竹沥30克(冲服),或猴枣散1.5克(温开水调服)。
8.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宫牛黄丸l粒,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10.烦躁:加牛黄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见搐搦者用至宝丹l粒。均用温开水调服。
11.项背强直:热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症轻者,用蝉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温开水调服);热不高者,用全蝎、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钩藤、地龙退热熄风。

钩端螺旋体病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呈弛张型)、剧烈头痛、乏力、纳差、全身痠痛、肌痛(以腓肠肌最明显)、颜面充血(常见结膜显著出血);有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有接触和饮用疫水或进食被鼠尿所污染的食物史。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兰,血小板减少,逮沉加快;鱼清凝集溶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望啊性反应(发病后l~2周出现)。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挟湿”、秋温疫毒、湿温、咳血、吐血”等范畴。
(一)流感伤寒型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银花l 2克 连翘12克 藿香10克 黄连3克 黑山栀9克 鲜芦根30克
加减法
1.全身痠痛明显:加羌活9克、独活9克、秦艽9克。
2.头痛项强明显:加葛根9克、龙胆草9克。
3.腿胀痠痛明显:加木瓜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4.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克、姜竹茹9克。
5.尿短尿黄:加淡竹叶9克、木通9克。
6.目赤涩痛:加生地12克、木贼草9克。
7.颈部痰核:加海藻1 2克、夏枯草1 2克。
8.咳嗽较频:加光杏仁9克、江剪刀草15克。
9.腹痛腹泻:加煨木香6克、焦六曲12克。
10.舌红津少:加川石斛9克、麦冬1 2克。
11.湿热重:加生苡仁1 2克、滑石l 8克。
12.热重:加生石膏307克(打碎先煎)。
13.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银花、连翘、鲜芦根清宣卫、气热毒;黄连、山栀、蒲公英清热解毒;藿香芳香解暑化湿,又可和中。

(二)肺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30克 广郁金l 0克 生侧柏叶30克 仙鹤草30克 白茅根30克 鱼腥草30克 鲜荷叶60克
加减法
1..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2、内热炽盛:加炒黄连3克。
3、咳嗽频繁:加光杏仁9克 川贝粉3克(吞服)。
4、出血量多:加制大黄9 或三七粉3克(吞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郁金凉血清热,开肺郁,理肺气;鱼腥草、白茅根入肺经以清热解毒,协同生侧柏叶、仙鹤草凉血止血;鲜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
参考
1.本病多由暑热蕴结,内热炽盛,疫毒上迫于肺,损伤血络所致。早期可见咳痰带血丝,继则大量出血,而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汗多,手足厥冷。此时宜用独参汤、参附龙牡汤、生脉散,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缓时治宜凉血止血、养阴润肝为法。
2.冰血止血药如紫珠草、生蒲黄、水牛角、小蓟、玄参、丹皮、旱莲草、茜草根、生蒲黄,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紫菀、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黄连解毒汤(清肺解毒),四生丸(凉血止血),白虎汤(涤暑、清肺胃),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解毒)等。
(三)黄疸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丹皮l 0克 水牛角45克(先煎) 茵陈3 0克 蒲公英3 0克 黄连4。5克 炒山栀1 0克
  1.尿少:加车前草3 0克。
2、出血较多:加生地榆l 5克。
3、神志恍惚:加石菖蒲12克、莲心l 0克。
4、神昏抽搐:加紫雪丹9克,或安宫牛黄丸1粒(温开水溶化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茵陈、山栀利胆、退黄、泻火解毒,生地、丹皮、水牛角(代犀角)凉血止血,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
参考
I.本型类似中医学的“急黄'或“瘟黄';多因暑湿热毒交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或热毒充斥,迫血妄行;治法以清热利胆、凉血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生石膏、黄芩、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利胆退黄药如金钱草、玉米须、连钱草,凉血止血药如仙鹤草、白茅根、地锦草、旱莲草、茜草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退黄),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营泻火),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
四)脑膜脑炎型
基本方
水牛角3()克(先煎) 生地1 5克 玄参1 2克 板蓝根l 5克 广地龙1 2克 黄连3克 钩藤1 5克(后入)
加减法
1。抽搐频繁:加全蝎粉1.5克(吞服、),每日2次。
2.神昏谵语:加石菖蒲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水牛角(症重宜用犀角)1.5~3克,磨汁冲服)、生地、玄参清营凉血,黄连、板蓝极清热解毒,地龙、钩藤熄风止痉。如黄连缺乏可改用龙胆草9克。
参考
4. 本型类似中医的“暑痉',多出热毒炽盛,燔灼营血,内陷心包而致,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止痉为法。
5. 清热养阴如竹茹、竹卷心、连翘、白芍、菊花、甘中黄,重镇熄风药如珍珠母、生石决、生牡蛎、山羊角等均可选用。本型后期有因湿热内郁,弥留肢体,脉络痹阻,出现半身不遂或语言不清等症者,可用活血通络法。药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石菖蒲、地龙、茵陈、忍冬藤等。
3。常用方有清营汤(清营解毒),神犀丹(清营,凉血、解毒),羚羊钩藤汤(清肝、化痰、熄风),熄风清营汤(清心开窍、镇肝熄风)等。
(五)肾功能衰竭型
基本方
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丹参1 2克 益母草l 5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气虚较甚:党参改用生晒参9克(另煎冲入)。
2.尿少明显:加将军干3克(研末,温开水送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丹参、益母草、制大黄祛瘀泄浊,使血液循环改善,排尿通畅。
参考
1.本型可见于后期,系因肾气不足,气血郁滞,水湿不行所致;治宜益气利水为主,兼用祛瘀泄浊以助肾功能的恢复。
2。益气药如白术、黄精,利水药如木通、防己,生米仁、车前草(子),活血祛瘀药如王不留行、川芎、茺蔚子、马鞭草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热利水),猪苓汤(养阴利尿),滋肾通关丸(除下焦湿热、助气化)等。
病毒性肝炎
1.典型症状:有与肝炎病人接触史,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消化道及/或全身症状,如乏力、纳减、恶心、厌油、发热及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巩膜及皮肤黄染。
2.实验室检查:尿中尿胆原含量增加,谷丙转氨酶增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锌浊度试验均可出现异常;黄疸型肝炎患者,尿内胆红素可呈阳性,总胆红素及一分钟胆红素可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诊。
3.本病多属中医托胁痛'、“肝气郁滞’’、“肝胀’’,“阳黄'、“胁胀’’、“阴黄”、“虚劳’’等范畴。
一、急 性 期
(一)无黄疸型
基本方
蒲公英l 8~3 0克 土茯苓l 2克 秦皮9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广郁金9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湿偏重:加苍术9克。
2.热偏重:加黄芩9克,或猪胆汁炒黄连3克。
3。脘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4.犬便溏薄;制大黄减量,加炒自术9克、焦六曲1 2克。
5.疲乏明显:加糯稻根3 0克。
6。肝区痛明显: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7.食欲减退明显:加炒谷芽9克、炒麦芽9克,或用炙鸡金(研末),每次3克,每目2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茯苓渗湿,广郁金疏肝理气,例大黄荡涤温热之壅滞,秦皮清肝泄热。
参考
1.本型多由饮食不慎,或湿热内蕴,脾失继运,肝失疏泄而成;治法初起以清热化湿、疏肝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一见喜、铁扁担、虎杖、垂盆草、过路黄、半边莲、紫参、败酱草、凤尾草,化湿利尿药如藿香、佩兰、生苡仁、车前草、玉米须、金钱草,疏肝理气药如制香附、莪术、砂仁、柴胡、川朴、青皮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平胃散(和胃、理气、化湿),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等;愈后宜续服清肝扶脾丸或强肝丸(益气健脾、活血祛瘀、理气舒肝),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4.据报道柴胡、乌梅、五味子、金樱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灵芝、丹参、野菊花、田基黄、一见喜、当归龙荟丸、生地与柴胡同用、板蓝根与岗稔根同用,均有降转氨蔫作用;虎杖、黄柏、大黄、贯众、鱼腥草、晚蚕砂,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
预防
1·杨树枝、柳树枝各30克,水煎成200毫升,每服1 00毫升,每日2次。
2.蒲公英、板蓝根各3 0克、生甘草3克,水煎成1 00毫升,每日1次,连服3~5天。
3.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煎服l剂,连服7天。
4.甘露消毒丹12克(温开水吞服),每日1次,连服5~7天.
(二)黄 疸 型
基本方
茵陈1 5~3 0克 生山栀9克 黄柏9克 生大黄9克(后入) 黄芩9克生甘草3克  七叶一枝花3 0克
加减法
1.挟风寒:加麻黄6克。
2.湿偏盛:加土茯苓1 5克。
3.热偏盛:加龙胆草9克。
6. 肝大明显:加丹参l 5克。
5.脾大明显加炙鳖甲12克
6.黄疸持久不退:加青黛0。9克、明矾0·4 5克(研末),入胶囊饭后吞服,每日 3次。
方义
基本方茵陈清利湿热;山栀、黄芩、黄桕泻火,大黄荡涤肠胃,前后分消,使湿热从二便而出;生甘草、七叶一枝花降泄、清热解毒。
二、慢性期
基本方
 当归9克 丹参12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炙黄芪12克 广郁金9克 败酱草30克
加减法
6. 食欲减退:加焦山楂12克 炒麦芽12克。
7. 湿偏盛:加干藿香9克 佩兰9克 生米仁12克
8. 热偏盛:加生山栀9 黄连3克。
9. 湿热两盛:加茵陈15克 生山栀9克。
10. 低热:加银柴胡9克 川石斛9克
6·脾肿大:加乌梅4.5克、炙整甲l 2克(先煎)。
7·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
8·早期肝硬化:加三棱9克、莪术1 2克、炮山甲1 2克(先煎)。
9·黄疸晦暗不退:加茵陈1 5克、熟附片9克(先煎)。
l 0·脾虚:加白术12克、茯苓1 2克。
11.气虚:加党参12克。
12.血虚:加制首乌12克。
1 3.阴虚:加生地1 2克、北沙参12克。
14.阳虚:加仙灵脾1 2克、肉桂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参、赤芍活血散瘀,广郁金开肝气之郁结,炙黄芪益气健脾,辅以败酱草清热解毒而祛余邪。
肠伤寒
一 发病期
  基本方
苦参9克 银花l 2克 苍耳草12克 藿香9克 川朴6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
加减法
1.湿偏盛。加苍术9克。
2。热偏盛:加炒黄连3克。
3·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
4·胸闷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5。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6克。
6.大便秘结:加凉膈散1 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川朴芳香化湿,苍耳草祛风化湿,苦参清热燥湿,甘露消毒丹化浊利湿,白花蛇舌草、银花清热解毒。

(二)极 期
基本方
苍术9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黄连4.5克青蒿9克七叶一枝花12克
加减法
1.便秘:加枳实9克、制川军9克。
2。便溏:加煨葛根6克、银花炭12克。
3.红疹: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4.白痦:加川石斛12克、生苡仁12克。
5.阴津受损:加北沙参12克、麦冬9克。
6.精神呆滞、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自虎加苍术汤以清阳明胃热,燥太阴脾湿;配青蒿以宣化湿热;黄连、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

三)恢 复 期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麦冬1 0克 生地12克 玉竹l 0克 山药12克 炒扁豆12克
加减法
1.胃热:加竹叶9克、生石膏30克。
2.低热:加川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
3.纳差:加炒麦芽12克、炒谷芽12克。
4.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
5.不寐:加合欢皮12克、夜交藤1 5克。
6·心悸:加丹参12克、远志肉6克。
7.气虚:加太子参12克、制黄精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增液,山药、炒扁豆健脾化湿。 #8 2007-07-10 14:34:55 斑疹伤寒
1.典型症状: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呕吐、脉速、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第5日起胸背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丘疹,2小时内蔓延至颈、腹及四肢,严重者有谵妄、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
2。实验室检查:发病一周后,变形杆菌交叉反应0X的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逐渐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生地1 5克银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鲜芦根60克
加减法
1。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
2.斑疹过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症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芦根清热透邪,生地、紫草凉血解毒。
   布氏杆菌病(波状热)
一)急 性 期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黄连3克黄芩3克 藿香12克 银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减法
1.高热: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麦3 0克,
3。咳嗽:加光杏仁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藕节1 2克,
5。小便短少:加车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鸡金9克。
7。关节疼痛明显:加防己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8.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 2克、黄药脂9克。
9。睾丸胀痛:加川袜子9克、炒玄胡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黄连、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藿香化湿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期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黄连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鱼腥草3 0克 鸡血藤3 0克
加减法
l·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盗汗:加浮小麦1 8克、糯稻根I 8克。
3·便秘:加脾约麻仁丸9克(吞服)。
4·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泻:加炒白术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枣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节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栀9克、旱莲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纳不佳:加炙鸡金g克、炒莱菔子9克。
儿.关节痠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关节强直:加地龙干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炙鳖甲12克(先煎)。
l 4.血虚:加当归g克、桑椹子12克。
1 5.气虚:加党参g克、炙黄芪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滋养阴血,鱼腥草、黄连清热解毒,生米仁、鸡血藤利湿通痹,亦可养血行血,秦艽祛风湿、除虚热。

霍乱
基本方
于姜6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温开水调服)
加减法
1. 舌淡苔白:干姜加量至12-18克。
2. 苔白厚腻、胸闷:加苍术9 川朴6克。
3. 苔黄口渴:黄连加量至6克、黄芩加量至12-18克。
4. 恶心呕吐频繁:加制半夏9克、生姜9克。
5. 四肢厥冷严重:加熟附片9-15克(先煎)。
6. 无尿或尿少:加茯苓15克 或将军干4只(研末分吞)。
7. 腹痛明显:加吴茱萸6克 、木香9克。
8. 烦躁:加淡豆豉12 炒山栀9克。
9. 转筋:加乌梅4.5克 木瓜9克 或生米仁30克 晚蚕砂9克(包煎)。
10. 药的泻止腹胀:加生川军(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干姜散寒;黄连、黄芩解毒,兼以燥湿;甘草调和诸药;辟瘟丹(孕妇忌用)辟秽解暑,止呕止泻。

白喉
基本方
生地15克 玄参12克 麦冬12克 忍冬藤30 板蓝根18 土牛膝根30 
加减法
1. 便秘:加生川军9后入)。
2. 火盛:黄芩9克。
3. 喉鸣:加射干6克。
4. 中毒症状明显:加六神丸或六应丸15-20粒(吞服),每日2-3次。
5. 并发心肌炎:加丹参15 黄连3克、琥珀末2.1克(吞服),或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方义
基本方用忍冬藤、板蓝根、土牛膝根清热解毒,生地、玄参、麦冬凉血、滋阴、润燥。

疟疾
基本方
柴胡9克 炒常山9克 煨草果4.5克 制半夏9克 陈皮4.5克 生姜4.5克
加减法
1. 怕冷较甚:加桂枝9克。
2. 发热较高:加青蒿9克。
3. 内热偏盛:加黄芩9克。
4. 内寒偏盛:加熟附片6克(先煎)。
5. 挟食:加槟榔6克 或焦山楂9克 焦六曲9克。
6. 呕吐:加藿香9克 甚者加玉枢丹0.03-0.15克。
7. 胸闷:加川朴4.5克。
8. 血虚:加制首乌12克。
9. 气虚加党参12克。
10. 疟母:加丹参12克 炙鳖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利肝胆,透达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制半夏、陈皮、生姜化痰、和胃、降逆;草果、常山截疟。

急性细菌性痢疾
基本方
白头翁15 黄连4.5 黄柏9 秦皮12 木香9 白芍12 甘草4.5
加减法
1. 发热:加葛根9克。
2. 挟有脓血:加生地榆12 槐花米12。
3. 挟有积滞加莱菔子9 焦山楂9 焦六曲9。
4. 抽搐惊厥:加广地龙12 钩藤15(后入)或紫雪丹1.5克(分2次吞服)。
5. 窍闭神昏:加郁金9 石菖蒲12 水牛角30克(先煎),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秦皮清热燥湿;黄连、黄柏燥湿解毒;木香行气导滞;白芍、甘草务血敛阴,缓急而止腹痛。

慢性细菌性痢疾
基本方
苍术9 白术9炒白芍9 木香6 石榴皮12 吴茱萸4.5 黄连4.5
加减法
1. 畏寒发热加葛根6。
2. 腹痛较甚加炮姜4.5。
3. 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生姜6克。
4. 脾肾阳虚去黄连,加四神丸9克(吞服)。
5. 滑脱不禁:黄连减量;加干姜4.5克煨诃子9克,或赤石脂12 罂粟壳9克。
6. 脱肛不收:加炙黄芪12 炙升麻9。
7. 挟下脓血:加地榆12 枳实9。
8. 寒积不化、遇寒即发:去黄连或减量;加炒党参12克 熟附片9(先煎)干姜4.5克。
9. 阴血亏虚、午后潮热加当归9 阿胶9克(烊冲)。
10. 噤口不食、食入则吐:湿热偏重加石莲子12 黄连用姜汁炒;寒湿偏重加制半夏9克、干姜4.5克;脾胃虚弱去黄连,加炒党参12克、石菖蒲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木香、吴茱萸温中健脾,黄连、苍术清热燥湿,炒白芍、石榴皮收涩止泻。

阿米巴痢
基本方
白头翁15 苦参9克 银花炭9 椿根皮15 焦山楂9 鸦胆子仁10粒(入胶囊或糯米纸包吞)。
加减法
1. 白冻多加炮姜4.5克。
2. 红冻多加生地榆12克。
3. 日久不愈,加乌梅炭4.5克赤石脂3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椿根皮清化湿热,苦参、鸦胆子仁除下焦湿热,银花炭焦山楂凉血解毒、消食化积,散瘀行滞。

绦 虫 病
1。典型症状: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粪便内发现虫节片。
2。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发现虫卵;肛拭涂片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白虫”、“托寸白虫”范畴。
基本方
槟榔30克 石榴皮1 5克 雷丸3 0克 玄明粉9~12克(服法:雷丸研细末,槟榔、石榴皮煎汤冲雷丸末服,半小时后温开水冲玄明粉服,每日1次,连服3天。)
方义
基本方用槟榔、雷丸、石榴皮杀虫,玄明粉泻热通便以下虫。


蛔 虫 病
1.典型症状:脐周不固定部位的腹痛,发生突然,片刻自行缓解,易饥,夜间磨牙,荨麻疹,重者营养不良。
2·实验室检查;大便涂片镜检发现虫卵;血象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苦楝根皮12 槟榔9 甘草3 使君子肉9 枳实6 制大黄9
加减法
l。腹痛:加术香6克。
2。胃痛:加川椒4.5克。
3。内热:加胡黄连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苦楝根皮、使君子肉、槟榔驱蛔消积;枳实、削大黄泻下蛔卵;甘草缓急止痛(虑其泻下时可引起腹痛),又能中和苦楝根皮之小毒。
参考
1.本病多由进食被蛔虫卵污染的瓜果、蔬菜等食物或饮生水而感染发病。治法以驱蛔为主。
2.驱蛔药如川楝子、蛔蒿、天名精、吴茱萸、榧予、南瓜子、石榴皮、乌梅、蜀椒、芜荑,理气药如土木香、公丁香、厚朴,利湿药如丝瓜子、篇蓄、薏苡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使君子散(驱蛔>,化虫丸(驱蛔),乌梅丸(安蛔、止痛),肥儿丸(驱蛔后调理)。

上呼吸道感染

l·典型症状: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痒作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可有低热、乏力、纳减、全身痠痛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多正常,如合并细菌感染者可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伤风”、“重伤风”、“感冒”、“喉痛”等范畴。
基本方
藿香1 0克 板蓝根1 8克 一枝黄花30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偏风寒:加荆芥9克、防风9克。
2.偏风热:加黄芩9克、淡豆豉9克。
3.挟湿盛:加苍术9克。
4.挟暑邪:加香薷9克。
5·挟食滞:加焦山楂9克、焦六曲9克。
6.鼻塞明显:加辛荑6克。
7.头痛明显:加白芷9克。
8.咳嗽较频:加胡颓叶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疏表;一枝黄花泄热而兼辛散,配板蓝根清热解表、凉血解毒;甘草调和一枝黄花与板蓝根之苦寒。

参考
1.本病多由天时冷暖无常,风寒、风热外侵卫分而成,每有挟湿、挟食、挟暑等因。治宜疏解外邪为主,兼用化湿、消食、消暑等法。
2.解表疏邪药如紫苏、羌活、葱白头(辛温),薄荷、柴胡、大豆卷(辛凉),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蒲公英、四季青、鱼腥草、连翘、射干,化痰药如半夏、橘红、贝母、桑自皮、枇杷叶,化湿药如厚朴、佩兰、米仁、通草,消食药如山楂、炒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均可辨证选用。
3.常用方有葱豉汤(微辛轻解),葱豉桔梗汤(辛凉散邪),杏苏散(辛温散邪)等。

急性扁桃体炎
1.典型症状:起病急,发热,畏寒(寒战),头痛,咽痛,吞咽时加重。扁桃体红胂,有滤泡或渗出物。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
3 e本病多属中医以“乳蛾”、“喉蛾”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板蓝根15克 挂金灯9克 制川军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6克。
2。内热:加生石膏1 8克(打、先煎)。
3·痰多:加桔梗1.5克、牛蒡子9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挂金灯清热化痰,制川军、甘草泻火泄热。
参考
l,本病多因外感风热,或感受风寒,化火上炎;亦有过食辛辣肺胃内热上熏而致。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化痰、消肿。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山豆根、苦甘草、马勃、西青果、一见喜、一枝黄花,化痰利咽药如浙贝母、射干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疏风清热汤(疏风散表、清热解毒),清咽利膈汤(清热解毒、利瘸消肿)等。外用冰硼散(消肿),或锡类散(溃烂)频吹患处。
慢性咽喉炎
l。典型症状:咽部不适,声嘶,咽喉部干痒及异物感,分泌物增加,恶心及反射性咳嗽。
2.本病多属中医“阴虚喉痹“、“虚火乳蛾”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生地15克 玄参1 5克 麦冬  12克马勃4.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低热:加川石斛9克。
2.痰多:加瓜蒌皮l 2克,或川贝粉3克(吞服)。
3.内热重:加黄芩9克。
4·声音嘶哑: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润肺生津; 大青叶清热解毒而利咽喉;马勃、甘草滴肺开郁,消乳蛾之红肿。
过敏性鼻炎
防风9克 乌梅4.5克 五味子4.5克 路路通9克 蝉衣4.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头胀头痛:加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
2. 容易感冒:加炙黄芪12克 白术12克。
3. 涕多加金樱子12克。
4. 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克、丹皮9克。
方义
基本方用防风、路路通祛风通络;乌梅、五味子敛肺;蝉衣,甘草散风热、和脾气,并镇静脱敏作用。

(二)慢性鼻炎
基本方
藿香9克 荆齐9克 辛荑5克 苍耳子9克 龙胆草6克 薄荷3克(后入)。
加减法
1·头胀头痛:加桑叶9克、藁本9克。
2·寒邪偏盛:加细辛2。4克、川芎6克。
3·内热偏盛:加炒山栀9克、黄芩9克。
/l。涕浊腥臭;加白芷4.5克、鱼腥草1 8克。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芳香化浊;荆芥、辛荑、苍耳子、薄荷祛风散热,兼通鼻窍;龙胆草降肝胆上逆之火。
参考
1·本炳多因风媳久郁而致。治宜祛风化浊、清降肝胆之火。
2·祛风散热药如蝉衣、葱白头、牛蒡子、蔓荆子、石菖蒲、羌活,清热降火药如淡竹叶、丹皮、银花等均可选用。
3·常用成药有清肝保脑丸(即霍胆丸)。
4.基本方亦治化脓性上颔窦炎。
鼻 咽 癌
!,典型症状:单侧头病、耳呜、听力下降、鼻塞、鼻衄、流血性涕,颈淋巴结肿大。
基本方
北沙参15克 天冬12克 麦冬12克 玄参30克 石上柏30克 山豆根9克 菝葜18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 头痛:加生石决30克(先煎)钩藤15克(后入)。
2. 鼻塞:加苦丁茶9克、鹅儿为食草9克。
3. 声嘶:加蝉衣6克 木蝴蝶4.5克。
4. 颈部肿块:加海藻12克 山慈菇6克。
5. 面部麻木:加制南星9克 僵蚕12克。
6. 语言困难:加郁金12克 石菖蒲12克。
7. 涕中带血:加茜草12克 白茅根18克。
8. 四肢乏力:加黄芪12克 白术12克。
9. 面色挄白:加当归9 制首乌12克。
基本方用北沙参、天冬、麦冬、玄参养阴凉血、润肺生津;石止柏、山豆根、菝葜、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肿抗癌。
声门水肿
  1.典型症状:语言及咽下困难,喉间疼痛,似有异物梗阻。
2。实验窒渔查:喉镜可见声带周围水肿。
3。本病属中医“喉喑”“失音”、“喉鸣”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15克 僵蚕12克 葶苈子l 2克 牛蒡子l 2克 生米仁1 2克 茯苓1 2克 车前子1 8(包煎)
加减法
l。声嘶: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2.喉鸣:加桔梗6克、射干6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牛蒡子、僵蚕疏解风热,化痰散结;茯苓、生米仁、车前子利水渗湿;葶苈子泻肺、行水、消肿。 #9 2007-07-10 14:35:26 声带病变
1·典型症状:以声音嗄嘶为时较长为特征。声带充血,常有感冒,高声呼喊、狂笑、歌唱病史;声带麻痹兼有呼吸及咽下困难,声带闭合不全兼见语言费力。
2.实验室检查:喉镜检查可见声带闭合不全;如声带息肉宜作活检以排除声带癌。
3.本病属中医“失音修、“肾怯’’,“咽喉痛’’等范畴。
(一)声带充血
基本方
鱼腥草30克 桑叶9克银花1 2克 连翘9克 桃仁9克 冬瓜子1 2克 薄荷3克(后入)
加减法
1。声嘶明显:加蝉衣4≈5克、木蝴蝶4.5克。
2.舌红津少:加北沙参1 2克、麦冬9克。
3.咽喉疼痛:加西青果9克、板蓝根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桑叶、薄荷清散肺问风热;银花、莲翘清解胃中热毒;桃仁、冬瓜子消痰散瘀,瘀散则充血消失较速,不致蕴结生变。
参考
1.:车病多南风热恋肺,或过食辛辣,积热上熏而致。治以清风热,解热毒为主,佐以消痰散瘀。
2.消散风热药如蝉衣、牛蒡子,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四季青、一一枝黄花,七叶一枝花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桑菊饮(疏风清热)等。
(二)声带息肉
基本方
丹参1 2克 苦参1 2克 海浮石l 2克 急性子9克 桔梗6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痰多:加浙贝母9克。
2.喉痛:去海浮石,加马勃4.5克、板蓝根1 2克。
3·日久脾虚湿盛:去海浮石,加茯苓1 2克、山药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急性子、赤芍清热凉血,祛痰散结;海浮石化痰软坚;苦参养阴凉血,清解热毒;桔梗、甘草利咽。
参考
1·本病多因邪热久留,痰凝瘀结,或由慢性声带充血日久转化而成。治宜清肺化痰,凉血祛瘀。
2·凉血祛瘀药如生地、桃仁、凌霄花、地鳖虫、红梅消,化痰软坚药如昆布、海藻、葶苈子,利咽开音药如胖大海、木蝴蝶等皆可选用。
3·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含化丸(利咽散结)等。
(三)声带麻痹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1 2克 山药l 2克 制黄精1 2克诃子皮9克 石菖蒲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减法
1·音哑明显:党参改用太子参夕加凤凰衣6克。
2.喉间有痰:加川贝母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精、白术、山药补脾润肺;诃子皮、五味子收敛肺气;石菖蒲化痰开窍。

声带闭合不全
基本方
大熟地12克 山萸肉1 0克 乌梅肉4.5克  炙黄芪1 0克 白术l 2克 茯苓l 2克 柿蒂6克

加减法
1.证偏阴虚:熟地改用生地,加北沙参12克。
2.证偏阳虚:加肉桂心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山萸肉补肾养阴,黄芪、白术、茯苓补脾益气,乌梅、柿蒂敛肺降气。

(五)声带癌
基本方
石打穿3 0克 白英30克 龙葵3 0克 山豆根9克 桃仁9克 麦冬1 2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减法
1.痰多:加桔梗6克。
2.喉痛:加板蓝根2克。
3.体弱:加党参l 2克。
4.舌红津少:加玄参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石打穿、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结;桃仁活血祛瘀;山豆根、麦冬清热利咽。

急性支气管炎
基本方
蜜炙麻黄9克光杏仁1 0克 制半夏9克 茯苓1 2克橘红9克 冬瓜子l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寒重;去冬瓜子,加细辛3克、生姜二片。
2.热重:去制半夏、橘红,加生石膏30克、瓜蒌皮l 2克,或加桑白皮I 2克。
    3.湿重:去冬瓜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
4.发热:寒证麻黄减量为6克(不用炙)、桂枝6克;热证去制半夏、橘红,加鱼腥草30克、银花10克、黄芩9克。
5·干咳舌红:去制半夏、橘红,加川贝粉3克(吞服)。
6.咽喉红痛:去制半夏、橘红,加牛蒡子9克,板蓝根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麻黄解表、宣肺;制半夏、橘红燥湿、化痰;杏仁止咳顺气;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冬瓜子清肺滑痰。
参考
二.本病多由外受风寒或风热引起,但因气候与病人素质各异,每有挟湿、挟燥。治以疏表散邪、宣肺化痰为治。
2.解表宣肺药如荆芥、防风、紫苏、生姜、葱白头(辛温),薄荷、牛蒡子、桑叶、豆豉(辛凉),健脾化湿药如苍术、厚朴(辛温),生米仁、车前子(甘寒) 化痰止咳药如白芥子、桔梗、炙款冬、紫菀(辛温).贝母、竹茹、前胡、瓜萎皮、枇杷叶(甘寒),清肺药如鱼腥草、黄芩、白茅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杏苏散(散寒、宣肺、止咳),二陈汤(燥湿化痰),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痰止咳),金沸草散(发散风寒、化痰止咳),三掏汤(宣肺化痰),平咳合剂(燥湿化痰),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桑杏汤(疏风润肺)等。
(二)慢性支气管炎
1.典型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多为粘液泡沫痰,晨晚则剧;听诊见鼾音、湿性哕音和哮鸣音。
2.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阻力增加。
3.本病多属中医“久咳”、“痰饮’’、“痰哮’’、“痰喘’’等范畴。
基本方
苍术9克 白术9克 制半夏9克茯苓1 2 克补骨脂1 2克 光杏仁9克 炙款冬l 2克 陈皮9克
加减法
1.痰多泡沫:加白芥子9克。
2.痰少粘黄:去陈皮,加桑白皮l 2克。
3·咳嗽气喘:加净麻黄6克、炙苏子9克。
4·中气不足:加党参9克、炙黄芪1 2克。
5·脾胃虚寒:加干姜3克、炙甘草3克。
6 。肾阳不足: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或加紫河车12壳。
方义
基本方用苍术、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补骨脂补肾助阳以治本,制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炙款冬、光杏仁化痰止咳以治标。
参考
1·本瘸多由外感咳嗽反复不愈演变丽来。治宜温宣肺气,化痰除饮,健脾化湿,温补肾阳等法。
2·宣肺散邪药如桂枝,化痰止咳药如枇杷叶、制南星、紫菀,补肾助粥药如胡桃肉、葫芦巴、蛤蚧(研末吞服)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三子养亲汤(下气降逆、化痰平喘),苏子降气汤(阵气平喘、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附桂八昧丸(温肾化饮),痰饮丸(温肺、化痰、助阳),固本丸(补脾肾、化湿痰)等。痰饮丸、固本丸不论冬更可长期服用,以求根治。
7. 据报道紫花杜鹃、兴安杜鹃、黄花杜鹃、松塔、千年红、石苇、四季青
平地木、棒棒木、鲜侧柏叶、丝瓜藤、鼠曲草等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
     
支气管哮喘

1。典型症状:起病突然,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伴哮鸣,咳嗽,咯痰。
2.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3.本病多属中医“哮证”或“哮喘”范畴。
基本方
蜜炙麻黄9克 银杏肉9克 干蟾皮6克 光杏仁l 0克地龙干9 克 甘草3克 白石英15克(先煎)
加减法
1.发热:麻黄不用蜜炙,减量为6克,加鱼腥草18---30克。
2.肺热:去白石英,加桑白皮12克。
3.胸痛:加白芥子6克。
4.胸闷:加瓜蒌仁9克。
5.咳痰难出:加葶苈子12克。
6.内寒较盛:加局方黑锡丹9克(吞服)
7。有外源因素:加蝉衣6克
哮喘发作控制后巩固方:党参90克、鹿角粉90克、铡半夏6 0克、陈皮3 0克、紫河车粉9 0克、海蛤粉6 0克、地龙干9 0克、甘草5克,体质虚寒者加熟附片6 0克。上药研粉,每日2次,每次3~6克,空腹时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蜜炙麻黄宣疏肺气,光杏仁、甘草、银杏肉、于蟾皮、地龙子化痰平喘,自石英湿润肺气而兼镇逆。
参考
!。本病多出肺有痰浊停伏,一感外邪则气动痰升,阻塞气道,肺失肃降发为哮喘,又痰之久伏与脾肾亏虚有关,故治法在发作时以宣肺、化痰、定喘为主,平时必须调理脾肾。
2。化痰平喘药如话梗、半夏、橘红、莱菔予、紫菀、炙款冬、牛蒡子、百部、鹅管石、旋复花、苏子、石苇、乌贼骨、代赭石、蛤蚧,调理脾肾药如自术、茯苓、黄芪、党参、山药、芡实、山萸肉、潼沙苑、女贞子、胡桃肉、杞子、仙灵髀、补骨脂、熟附片、肉桂,清肺药如地骨皮、瓜蒌皮、百合、麦冬、沙参,敛气药如诃子、五味子等均可酌情选用。
3。常用方有定喘汤(宣肺平喘、清热化痰),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七味都气丸(滋肾纳上阳)等。

支气管扩张症
基本方
丹参1 2克生米仁12克 甜杏仁10克 炙款冬9克 野百合1 2克 白芨片6克杮霜6克。
加减法
1-痰多:加天竺黄9克。
2.合并感染:加鱼腥草30克。
3.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2克。
4.咳嗽较频:加炙枇杷叶12(包煎)。
5. 口干气喘:加炙马兜铃9克。
6. 津少舌燥:加北沙参12克 麦冬9克。
7. 咯血量多:加生侧柏叶15克 花蕊石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活血、凉血、祛瘀;百合、炙款冬、杏仁润肺化痰;白芨片宁络止血;生米仁清肺健脾;杮霜润燥宁嗽。

参考
l·本病多由痰热留阻肺经,伤及脉络而致。治法以清热化痰,润肺宁络为治。
2·清热化痰药如瓜蒌皮、桑白皮、百部,宁络止血药如藕节、茜草、生蒲黄、仙鹤草、紫珠草、蚕豆花白茅根、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济生桔梗汤(益气活血、清肺化痰)等。
肺气肿
1.典型症状:呼吸困难,劳累或活动后即发,甚则静卧时亦可出现,易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每于继发感染时症状加剧;桶状胸;肺部叩诊呈高清音,肝浊音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
卜 2.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 高;肺功能降低;X线检查见肺部透明度增大,肺纹 纤细。
3.本病属中医“咳喘、肺胀'范畴。
基本方
党参l 0克 北沙参王2克 平地木1 2克 广郁金1 0克 麦冬1 0克 桃仁9克 五味子3克
加减法
1.咳嗽较频:加炙款冬9克、光杏仁9克。
2.咳痰稠黄:党参改用太子参1 0克,加黄芩9克、川贝粉3克(吞服)。
3.动则气喘:加参蛤散6克(分2次吞服)。
4。肾阳不足:去沙参、麦冬,加仙灵髀12克、仙茅9克。
5.唇甲紫绀:参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补益肺气;桃仁、广郁金、平地木活血祛瘀,行气解郁,疏通脉络;北沙参、麦冬协同党参以益肺气,润肺养阴;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又可止咳平喘。

(一) 细菌性肺炎
麻黄6克 天浆壳9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黄芩9克 鸭跖草30克 杏仁9克 桃仁9克  七叶一枝花30克
加减法
1. 高热:加柴胡注射液4毫升(肌注),每日2~3次。
2. 胸痛:加瓜蒌1 2克,或丝瓜络9克。
3. 咳频:加桑白皮1 2克,或炙款冬9克。
4. 痰粘:加冬瓜子12克,或生米仁1 2克。
5·痰带血丝:加茅针花9克(包煎),或鲜茅根30克。
6.肺炎双球菌所致:加桔梗6克、射干6克。
7.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加鱼腥草30克,或一枝黄花30克。
8.肺炎杆菌所致:加板蓝根12克、败酱草30克。

(二)病毒性肺炎
基本方
大青叶3 0克蒲公英3 0克银花1 2克连翘1 0克生米仁1 2克杏仁9克 桃仁9克鲜芦根3 0克
加减法
1。头痛骨楚:加羌活9克。
2.痰粘痰黄:加干竹茹9克。
3。干咳气喘:加桑白皮l 2克、炙枇杷叶l 2克(包煎)。
(三)中毒性肺炎
基本方
生地l 5克 玄参l 5克黄连3克银花1 5克  连翘l 0克 丹皮如克 水牛角6 0克(先煎)
加减法
1.抽搐:加僵蚕l 2克、钩藤l 5克(后入)。
2.烦躁较甚:加紫雪丹1克(吞服),每日1~2次。
3。神志不清:加安宫牛黄翘1粒(化服),每日1-2次。
方义
细菌性肺炎基本方中用麻黄宣肺;光杏仁、天浆壳化痰止咳;生石膏、黄芩清泄肺热;桃仁解血分郁结;七叶一枝花、鸭跖草清热解毒,退热消肿之内胀。病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凉血;杏仁止咳定喘;桃仁解血郁;米仁、
芦根清肺、健脾、祛痰。中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生地、玄参、丹皮清热、滋阴、凉血散瘀;银花,连翘、黄连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水牛角代犀角,凉血解毒,清热止痉。
参考
1.本病多由风寒、风温之邪从卫表口鼻犯肺,邪热蕴结,蒸液成痰,肿失宣肃,气血郁滞而致。治宜宣肺化痰,清热解毒。如热入心营,则宜凉营解毒;如肝风内动,兼与镇痉熄风。
2。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四季青、野荞麦根、白花蛇舌草、一见喜、山海螺、马鞭草,化痰平喘药如贝母、天竺黄、葶苈子、江剪刀草、胡颓叶,凉血祛瘀药如赤芍、虎杖根、广郁金等均可选用。
2. 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宣解),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平喘),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沙参麦冬汤(益气养阴、清化热痰),清营汤(清心、凉营、开窍)等均可加减使用。
3. 据报道桔梗、虎杖、平地木、侧柏叶、厚朴、苏木、艾叶有抗肺炎双球菌的作用;鱼腥草、野菊花、芙蓉花、一枝黄花、牛蒡子、紫苏叶、荇草、马鞭草、鸭跖草、贯众、龙葵、蛇果草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射干、板蓝根、桔梗、败酱草、瓜蒌、五味子有抗肺炎杆菌的作用。

肺 脓 肿
1。典型症状:起病较急,畏寒、发热,咳嗽,咯脓痰、色黄或黄绿色,伴有胸痛。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出现;痰涂片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肺部X线检查可见大片模糊阴影或有液平的空洞。
3.本病多属中医“肺痈’’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生米仁1 5克冬瓜子l 2克 鱼腥草30克 桃仁1 0克 败酱草1 8克 鲜芦根30克生甘草4.5克
加减法
1.高热:加黄芩9克、生石膏30克(先煎)。
2.胸痛:加瓜蒌皮1 2克、赤芍1 2克。
3.痰多:加光杏仁1 0克、浙贝母1 0克。
4.热毒盛:加黄连3克、紫花地丁1 8克。
5.咳逆气急:加葶苈子1 2克、桑白皮1 2克。
6.咽燥津少:加北沙参12克、鲜生地30克(或生地12克)。
7.咳吐脓多:加桔梗9克、犀黄丸3克(吞服)。
8.脓痰带血:加茜草1 2克、黛蛤散1 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桃仁活血祛瘀,助消散痈肿之力;芦根、冬瓜子、生米仁、生甘草清肺热、泻肺火、化痰浊。
参考
1.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或疮疡热毒客于营血,内伟肺脏,热壅血瘀,郁结而成。治法初、中期宜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去壅排脓,后期可用养肺、滋阴以扶正,并祛余邪。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山栀、白蔹、地骨皮、丝瓜络、一见喜、山海螺、野菊花、野荞麦根,活血祛瘀药如当归尾、丹皮、茜草、虎杖、乳香、没药、郁金、丹参、红花,化痰药如紫菀、炙款冬、枳壳、川贝母、陈皮,养阴药如麦冬、百合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银翘散(辛凉、宣表、解毒),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祛瘀),桔梗汤(滋阴养肺、化痰排脓),桔梗杏仁煎(扶正养阴、排脓解毒)等。 #10 2007-07-10 14:35:47 矽肺
1.典型症状:咳嗽,咳痰,胸痫,胸闷,气急,头昏,乏力,失眠,心悸,胃纳差等。

3。本病属中医“咳嗽”“咳喘'、“肺痨”、“肺痿”等范畴。
基本方
北沙参l 2克 麦冬1 2克生鳖甲12克(先煎) 海藻12克 生米仁1 2克 海蛤壳1 2克(先煎) 莱菔子9克
加减法
1.咳频:加紫菀1 2克。
2.胸痛:加广郁金1 0克。
3.气喘:加炙苏子9克。
4.痰多:加川贝粉3克(吞服)。
5.咳血:加白茅根3 0克。
6.唇色青紫:加当归9克、丹参1 2克。
7.体虚盗汗:加黄芪皮1 2克、煅牡蛎1 8克。
方义
基本方中沙参、麦冬生津润肺;海蛤壳、生鳖甲、海藻滋阴消痰,软坚散结;生米仁健脾清肺;莱菔子下气祛痰。
参考
1.本病多与外因之石末、燥气有关,患者平日肺燥津亏,痰火郁结则为内因。治法以生津润肺、软坚散结为主,佐以化痰清热、宽胸利膈;日久症虚,可蒹培本。
2.生津润肺药如鲜生地、百合、花粉、天冬、玉竹、冬虫夏草,软坚散结药如生牡蛎、木贼草、昆布、炮山甲、鸡肉金、夏枯草、海螵蛸、海浮石,清肺化痰药如荸荠、山海螺、杏仁、枇杷叶、海蜇,宽胸利膈药如枳壳、川朴、薤白头、八月札等均可选用。
常用方有雪羹汤(清热、化痰、散结),清燥救肺汤(清燥化痰、补益肺气)等。

肺癌
基本方
太子参15克 鱼腥草30克 北沙参12克 桔梗9克 白毛藤30克 海藻12克 麦冬12克 
1. 发热:加青蒿9克 地骨皮12克,或蒲公英30克(用予并发感染)。
2. 咳频;加瓜萎皮l 2克、杏仁l 0克。
3。喘息:加炙款冬l 0克、银杏肉9克 体虚者用蛤蚧粉3克(吞服)。
4。胸痛;无定处加广郁金10克、制香附1 2克,有定处加失笑激0克(包煎)。
5。痰多难出;加冬瓜子1 2克、海浮石l 2克。
6。汗多气短;加五味子4。5克。
7。胸有积水:加龙葵3 0克、葶苈子l 2克。
8.气滞皿瘀;加三七粉0.9~1.5克(吞服)。
9。气虚较甚:太子参改用党参1 0克,加炙黄芪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太子参清补肺气;北沙参,麦冬清热润肺,养阴生津;鱼腥草、自毛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桔梗、海藻消痰软坚,宣肺排浊。
参考
l。本病多由外感六淫之邪,郁而化热;或嗜食辛辣,燥伤肺金;或忧思郁怒,木火刑金,炼液成痰,交结不消,导致肺失清肃,日久气滞瘀凝,终成此病。治宜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滋养肺阴,益气生津,活血祛瘀,扶正达邪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蛇六谷、、板蓝根、半边莲、夏枯草、银花、紫花地丁,滋养肺阴药如知母、生地、天冬、百合,化痰软坚药如昆布、土贝母、金礞石、蛇胆陈皮末,凉血止血药如茅根、白芨、仙鹤草、地榆、小蓟、云南白药,活血祛瘀药如丹参、桃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小蓟饮子(凉血止血),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加抗癌药。
4.据报道藤梨根、铁树叶、夏枯草、干蟾皮、山海螺、紫草根、龙葵、蛇莓、菝葜、露蜂房、白英、山慈菇、全蝎、守宫、自毛夏枯草、石上柏、葵树子、山豆根、天冬等均有抗肺癌的作用。
胸 膜 炎
(一)干性胸膜炎
l·典型症状:胸部刺痛、咳嗽,深呼吸时加剧,患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听诊前闻及胸膜摩擦音。
2.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见患侧呼吸运动受限,横膈活动减弱。
基本方
鱼腥草3 0克 山海螺30克 桑叶9克 瓜萎皮1 2克 制半夏9克 黄连3克 广郁金1 0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
2。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 2克。
3.咽燥津少善加北沙参1 2克、麦冬1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山海螺、桑叶疏散风热,润肺祛痰,清热解毒;黄连泻火;瓜萎皮、镲4半夏、广郁金清肺化痰,行气解郁,宽胸散结。

(二)渗出性胸膜炎
1.典型症状:急剧起病,有毒性症状和中、高度发热,持续数日至数周,时有畏寒及出汗、虚弱、全身不适。初起胸痛明显,以后胸肩消失,出现气急、胸闷、反射性咳嗽。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红细胞沉降率加速。胸液呈草黄色透明或淡红、深褐色血性,含大量纤维素,蛋白定量约2。5~3克%以上,镜检大多为淋巴细胞。
3.本病多属中医“悬饮”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茯苓1 2克 葶苈子1 2克 白芥子9克 枳实9克 桑自皮1 2克 青皮9克 陈皮9克
加减法
1。气喘:加旋复花9克(包煎)。
2·痰多:加制半夏9克。
3·尿短:加车前子l 5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茯苓、甘草利水渗湿;桑白皮、葶苈子、白芥子泻肺,袪痰平喘,行水消胀;枳实泻痰除痞以助水气下降之力;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化痰散积。

(三)化脓性胸膜炎
1. 典型症状;畏寒,寒战,高热,热型呈弛张型,大量出汗,甚至出现虚脱现象。剧烈胸痛、胸闷、气促、咳嗽。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核左移现象。
3.本病多属中医“胸痛”、“胁痛”、“咳嗽”等范畴。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紫花地丁3 0克 枯梗9克 败酱草30克 生米仁12 冬瓜子1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
2。咳嗽:加光杏仁9克。
3.脚痛:加瓜萎l 2克。
4。心悸:加茯苓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败酱草,桔梗、生米仁、冬瓜子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排脓;甘草泻火解毒。
参考
l·本病多由热伏胸肺,痰浊阻留,气滞血瘀,郁结成脓而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擗排脓。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黄连、鱼腥草,清肺化痰药如川贝、竹茹、葶苈子,消肿排脓药如乳香、没药、猪牙皂、桃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擗脓),透脓散(托毒透脓),黄苠建中汤(温中补虚,脓净后调理用)等。
2.本病属中医‘‘口疮’’、“口疳”、“口糜”等范畴。
(一)急性口腔炎
基本方
一枝黄花2 0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炒山栀9克 制大黄4.5克 甘草3克 玄明粉1 2克(冲入)
加减法
1。大便不实:去玄明粉,大黄减量至3克,加煨葛根6克。
2.溃疡:加土茯苓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一枝黄花以清热解毒;黄连、黄芩、炒山栀清热凉血;制大黄、玄明粉泻火解毒、通便导滞。

(二)慢性口腔炎
基本方
生地1 2克 生白芍1 0克 丹皮9克 当归9克 川芎4·5克 知母1 2克 黄柏9克 肉桂3克(后入)
加减法
1-肝郁化火;加郁金9克、炒山栀9克。
2·脾气虚弱:加党参9克、白术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生地、自芍养阴血;知母、丹皮、黄柏滋阴液;酌加少量肉桂入肾以引火归元,

参考
1.本病多由阴液亏损,虚火上浮而致。治宜养 阴清热,引火归元。
2.养阴血药如制首乌、玄参、女空子、旱莲草, 滋阴液药如石斛、玉竹、地骨皮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养肾阴),知柏地 黄丸(滋阴泻火)等;外用口疳散敷患处。

舌癌
1.典型症状:舌部有较硬结节,其缘锐利隆起,容易出血,咀嚼说话障碍,后期可有溃疡,淋巴结肿胀、疼痛。
2.实验室检查:活检发现癌细胞。
3.本病属中医“舌菌”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5克 木通9克 露蜂房9克 淡竹叶9克 黄连3克 生甘草3克 山慈菇粉3克(吞)
加减法
1.发热:加银柴胡9克、川石斛9克。
2。烦躁: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3·疼痛;加水牛角6 0克(煎水200毫克,冷后频频含漱),或用犀角末3克(分六次含咽)。
4·津伤:加北沙参1 2克、麦冬10克。
5·血瘀:加丹参l 2克、赤芍】l 2克。
6·流涎臭秽;加生石膏3 0克、鲜芦根S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连、竹叶、木通、生地、生甘草凉血滋阴,清热解毒,泻心脾脬之邪火;露蜂房、山慈菇祛风攻毒,消肿散结,兼有止痛作用。

食道炎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制半夏9克 黄芩9克 八月札9克 生白芍1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咽燥:加川石斛9克 麦冬9克
2. 出血:加生地12克 生地榆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黄芩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缓急解痉;八月札理气开郁。
参考
1。本病多由痰热阻滞,气机郁结不利所致。治宜清热化痰,理气开郁。
2。清热化痰药如竹‘茹、牛蒡子、浙贝母、枇杷叶、旋复花,理气开郁药如桷橘叶、枳壳、威灵仙、石打穿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大半夏汤(降逆润导),麦门冬散(清热降气)等。

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
1。典型症状:进食或惰续激动时,胸骨下或中上腹有梗噎感及疼痛,继之咽下困难、食物反流。
2。实验室检查:X线食道钡餐造影见钡剂在贲门部通过困难,食道下端有对称的、粘膜纹正常的漏斗形狭窄,其上段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与弯曲,无蠕动波。
3。本病属中医“噎膈”范畴。
基本方
北沙参l 2克 广郁金l 0克 砂仁粉2。l克(吞) 生白芍l 0克 旋复花9克(包) 代赭石l 2克(先煎) 甘草3克
加减法

1.呕恶多痰:加制半夏9克、陈皮6克。
2.胸痛明显暑加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
3.大便干结:加炒枳实9克、制大黄9克。
4.津少舌红:加生地12克、麦冬10克。
5.咯血:加生侧柏叶1 2克、生地榆9克。
6.呃逆:加刀豆子12克、柿蒂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润燥,郁金、砂仁行气开郁,旋复花、代赭石消痰下气、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缓急以解痉。
参考
l。本病多由气郁痰结,阻塞不通所致。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逆,兼以解痉。
2.润燥药如石斛、天冬、百合、山海螺,理气药如春砂壳、丁香、沉香曲、木香、白蔻仁,化痰药如茯苓、胆南星、瓜蒌,降逆药如竹茹、枇杷叶、枳壳、厚朴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启膈散(启膈开关),丁香透膈散(健脾和胃,开胸利气)等。

食道憩室症
1.典型症状。咽部异物感,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见未经消化食物。 2.实验室检查:X线钡剂检查可见憩室。
3。本病属中医“噎膈’’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2克 当归9克 桃仁9克 丹参1 2克  郁金1 0克 红花9克 石见穿1 5克
加减法
1.胸痛;加八月札9克。
2.便血:加生地榆1 2克。
3.呕吐:加制半夏9克 陈皮6克,津少时用竹茹9克、代赭石18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养阴凉血;丹参、郁金凉血祛瘀,行气解郁;当归、桃仁、红花、石见穿活血散瘀,润燥止痛。
参考
1. 本病多由气滞血瘀,阴液不足而成。治法以理气开郁,养阴祛瘀为原则。
2.养阴药如玄参、沙参、石斛、自蜜、梨汁、藕节,祛瘀药如韭汁、急性子、五灵脂、生蒲黄、土鳖虫,理气开郁药如青皮、路路通、枳实、香附、绿萼梅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通幽汤(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滋血润肠丸(滋血、通瘀、润肠)等。

食 道 癌
1.典型症状:吞咽困难或不能进食、食后呕吐,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晚期可有消瘦、贫血等。
2.实验室检查:x线钡餐检查可见局部蠕动波改变,粘膜纹中断。僵直,腔内充盈缺损,钡剂通过障碍。脱落细胞检查阳性,食道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癌肿侵犯食道的情况。
3.本病属中医“噎膈’’、“膈中'等范畴。
基本方
石见穿3 0克 急性子1 2克 干蟾皮9克 桃仁1 0克 丹参l 8克 橘皮9克 橘叶9克 硇砂 丸2粒(含化咽下)
加减法
l·胸痛:加郁金1 0克、炒五灵脂9克。
2.呕吐:加姜半夏9克.代赭石12克。
3.呕血:加三七粉3克(分吞,或云南白药2克(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克、柿蒂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急性子、干蟾皮、硇砂丸活血止痛、消肿散结;丹参、桃仁凉血祛瘀;橘叶、橘皮疏肝理气。
参考
1.本病多由饮食不慎,食味过厚,饮酒嗜辛或内伤七情所引起。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兼用化痰利湿、清热解毒;体虚者可加补气、滋养、温中等品以扶正。
2.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乳香、没药、三棱、水蛭,疏肝理气药如旋复花、枳壳、沉香、木香、乌药,莪术、八月札、川楝子、枸橘李,化痰利湿药如制半夏、茯苓、瓜蒌、浙贝母、生米仁,清热解毒药如土茯苓、黄柏、银花、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核
莲、藤梨根、龙葵、七叶一枝花、山豆根、野葡萄根、白毛藤、石竹根,臭橘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启膈散(启膈开关),丁香透膈散}(益气健脾,理气开膈),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消痞止痛)、旋复代赭汤(和胃消痰、理气降逆),大半夏汤(补中、降逆、止呕),通醴汤(活血润肠),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等。
4.据报道急性子、石见穿、黄药脂、葵树子、马钱子(有毒)、山慈菇、野葡萄根、菝葜、肿节风、八角莲、猴菇菌片、半夏、水蛭、蟾皮、硇砂等对食道癌有较好的疗效,配合硼砂、蜣螂、露蜂房、威灵仙、天龙、昆布、海藻等消肿开结药则疗效更佳。

胃神经痛
1.典型症状:胃脘部痉挛性疼痛,喜热喜按,痛止后饮食如常,发作常与情绪抑郁有关。
2.实验室检查:胃镜X线摄片排除其他疾病。
3.本病属中医“胃气痛”、“肝胃气痛”等范畴。
基本方
柴胡6克 川楝子9克 炒玄胡9克 制香附1 2克 佛手片9克 生白芍9克 甘草2。1克
加减法
1.受寒:加紫苏9克、生姜3克。
2.内寒:加木香6克、吴茱萸2.1克。
3。郁火: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4.胸闷:加炒枳壳9克、砂仁粉2.1克(吞服)。
5.呕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克、炒黄连1.5克。
6.暖酸:加煅瓦楞12克。
7.便秘:加瓜蒌仁9克、枳实9克,属阴虚肠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食滞:加炒麦芽9克、焦山楂9克。
9.胃阴虚:加沙参9克、麦冬9克。
l 0.久痛入络:加路路通9克,或炒九香虫4.5克、炒刺猬皮9克,甚者用失笑散9克(包煎)。
11.脾胃虚:加炒党参9克、炒白术9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气,和营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气,开胃和中,醒脾消胀,泄热止痛。
参考
1.本病多由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而起。治宜疏肝理气为主,随症加入和胃、消滞、温中、清热、制酸、通便、养阴等法。
2. 疏肝理气药如八月札、娑罗子、青皮、陈皮、台乌药、陈香椽、枸橘李、甘松、沉香曲,消滞药如炒谷芽、焦六曲、炙鸡金,制酸药如白螺丝壳、海螵蛸,温中药如肉桂、干姜、蜀椒、毕澄茄,养阴药如百合、石斛等均可选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见穿30克 肿节风30克 丹参15克 煨莪术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 胸闷:加佛手片9克 炒枳壳9克。
2. 纳差:加炙鸡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麦芽10克。
3. 腹胀:加大腹皮12克 炒莱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蒌仁12克 制大黄6克。
5. 腹水:加商陆12克 车前草15克。
6. 呕血:加墨旱莲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侧柏炭12克。
8. 疼痛明显: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积滞: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呕吐较频:加陈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癥块坚硬:加海藻12克 炙鳖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气虚弱:加白术12克 补骨脂12克。
14. 正气不足:加党参12克 生黄芪12克 或河车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石见穿、肿节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丹参、煨莪术、枸橘李理气消积,祛瘀止痛。
参考
l·本病多由长期饮食不调,吞咽过急,或多食粗糙热焯,损伤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胶结不化,气滞血凝,瘀毒内生而致。治以理气消积,化瘀解毒为主。
2·常用于胃癌之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龙葵、水红菱、喜树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铁树叶、黄毛耳草,理气消积药如厚朴、八月札、木香、丁香、黄药脂、山慈菇、槟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药如木馒头、三棱、三七、云南白药、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药如守宫、露蜂房、马钱子、木鳖子,软坚药如威灵仙、王不留行,止血药如槐花、仙鹤草,降逆止呕药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复花等均可选用。 #11 2007-07-10 14:36:06 阑尾炎
基本方
红藤3 0克 半枝莲3 0克 败酱草30克 生槐角9克 生地榆l 5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天龙粉4.5克(分3次吞服)
加减法
1·腹胀:加炒枳壳9克、厚朴9克。
2·腹痛:加木香9克、炒玄胡12克。
3·腹泻频繁:加煨诃子9克、补骨脂1 2,克。
4·腹中有块:加地鳖虫12克、红花1 0克。
5·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9克。
6·犬便秘结:加枳实9克、制川军9克。
7·便下脓血:加银花炭l 2克、炮姜3克,或香连丸3克(吞服)。
8·气虚乏力:加炒党参12克、白术l 2克。
9·血虚头晕:加当归1 0克、二至丸9克(吞服)。
1 0·元气大亏;加紫河车粉3克(吞服)、红参9克(另煎冲入)。
方义
基本方用红藤、半枝莲、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槐角、生地榆凉血生血;天龙散结止痛。

迁延性、慢性活动性肝炎
l·典型症状:肝区刺痈、腹胀、暖气、食欲减退、乏力,肝脏肿大,压痴;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鞫较重,并有低热、体重减轻、轻度出血倾向或有黄疸一肿大、肝掌和蜘蛛痣等。
2·实验室检查:迁肝肝功能可有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阳性;慢活肝肝功能明显异常,蛋白电泳示丙种球蛋白25%以上、血浆自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缩小或倒置,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较高,
自身免疫试验各项指标阳性,血沉增快。
3·本病属中医“胁痛”、“肝胀、”黄疸”等范畴。
基本方
丹参l 5克 平地术3 0克 岩柏3 0克 赤芍12克 炒白术1 2克 土茯苓1 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湿重;加苍术9克、晚蚕砂9克(包煎)。
2热重:加龙聪ji享9克、生山栀9克。
  3.纳差:加炒麦芽12克、焦山楂1 0克。
4.黄疸:加茵陈1 6克、郁金I 0克。
5.疲乏:加炒党参1 2克、炙黄芪1 2克。
6。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7_2克。
7。肝肿大:加生牡蛎3 0克、炙鳖甲12克。
8.脘腹胀: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9。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1 0.大便不实:加补骨脂9克、煨益智仁9克,或石榴皮12克。
11.湿热并重;加黄芩9克、干藿香9克、佩兰9克。
12.二絮偏高:加当归9克、郁金1 0克。
13.转氨酶偏高:加板蓝根1 5克、银花12克。
1 4.早期肝硬化:加红花9克、桃仁1 2克,或王不留行1 2克、炮山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甘温,补脾燥湿;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岩柏甘淡微寒,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丹参,赤芍、平地木苦平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渗湿。

(一)门静脉性肝硬化
基本方
丹参1 5克 当归1 0克 炙鳖甲12克 莪术15克 炮山甲1 2克 生牡蛎3 0克(先煎) 广郁金10克。
加减法
1。胁痛:加制香附1 2克、软柴胡6克。
2.低热:加青蒿9克、地骨皮l 2克。
3。食减:加焦山楂1 2克、炙鸡金9克。
4。恶心:加姜竹茹9克、陈皮9克。
5。鼻衄:白茅根3 0克、炒山栀9克。
6。齿衄:加旱莲草1 5克、淮牛膝1 2克。
?。疲乏:加炒党参12克、白术12克。
8。便溏:加补骨脂9克、煨肉果4。5克。
9。腹胀;加木香9克、大腹皮l 2克。
10浮肿;加茯苓12克、陈葫芦壳30克。
11.湿偏盛:加苍术9克。
1 2。热偏盛:加黄芩9克。
13.“:二絮”偏高:加桃仁10克。
1 4。轻度腹水:商陆9克,将军干四只(研末吞服)。
l 5.腹水严重:加舟车丸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温开水送服)。
16。有病毒性肝炎史:加板蓝根12克、白花蛇舌草3 0克。
17。有长期酗酒史:加葛花9克、枳棋子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当归、莪术活衄化瘀;广郁金、鳖甲、炮山甲、生牡蛎疏肝理气、通络舒郁,软坚消瘢。

参考
1.本病多由湿热内郁,肝脾损伤,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水湿不行所致。日久势必肾尉或肾阳亏虚,阴虚则虚火上炎;阳虚则气化不行,水湿停聚,臌胀日增;亦有由于肝肾阴竭而见神昏痉厥。治法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为主,佐以清热、利湿、健脾、益肾等药。
2。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五灵脂、生地、乳香、没药、川芎、地鳖虫、三棱,舒郁理气药如铡香附、片姜黄、青皮、川榇子、八月札、佛手、枸橘、柴胡,清热药如蒲公英、马鞭草、白花蛇舌草,利湿消肿药如车前子、玉米须、蝼蛄、虫笋、腹水草、冬葵子、见肿消、川椒目,软坚药如海藻、威灵仙、炙鸡金,健脾益气药如白术、山药、扁豆、黄芪、党参,益肾药如熟地、黑大豆、淮牛膝、楮实子、山萸肉(益肾阴)、熟附片、肉桂、仙灵脾、紫河车、鹿角片、补骨脂(益肾阳)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调营饮(调营利水),软肝丸(活血软坚),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化瘀汤(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疏凿饮子(利尿行水),舟车丸(攻下逐水,每次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不宜久服,虚人慎用)等。

(二)胆汁性肝硬化
茵陈1 8克 炒白术12克 茯苓1 2克 丹参12克 广郁金1 0克 黛矾散3克(吞服>
加减法
1.阳虚:茵陈减量,加熟附片6克。
2。气虚l加炒党参12克。
3。气滞: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4。衄血:加旱莲草1 5克、仙鹤草l 8克。
5.脾肿大:加炒鳖甲12克、生牡蛎18克。
6,腹水:加煨甘遂(研末),每次0.6~0.9克。
7。寒湿偏重:茵陈减量,加干姜3克。
8.皮肤瘙痒:加地肤子12克、白藓皮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茵陈清热祛湿;自术、茯苓健脾利湿;广部金、黛矾散舒肝郁,退黄疸;丹参活血化瘀、软肝硬。

肝脓 肿
症状:肝区持续性疼痛,深呼吸及体位移动增剧;肝脏肿大,压痛明显;出于脓肿部位不同,
呼吸困难及右肩疼痛,或右上腹痛和右侧腰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细菌性肝脓肿有不规则脓毒性发热、黄疸等。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碱脂酶活性降低、血浆蛋白改变及麝香革酚絮浊试验阳性;阿米巴肝脓肿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或滋养体。
3.本病属中医“肝痈”范畴。
(一)细菌性肝脓肿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银花12克 桃仁泥1 0克 米仁l 5克 皂角刺9克 炮山甲12克
加减法
1.发热恶寒:加柴胡9克。
2。疼痛明显:加青皮9克、制乳香3克。
3·热盛使秘:加制川军9克。
4·病情较重:加六神九20粒(吞服),一日二次。
方义
基本方用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桃仁活斑化瘀;生米仁、皂角刺、炮山甲软坚排脓。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基本方
白头翁30克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5克 生米仁l 5克 银花l 5克 生甘草3克 鸦胆子l 0粒(入胶囊吞)
加减法
1.发热恶寒: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恶心呕吐:加玉枢丹1.5克(吞服)。
3.肝区胀痛:加木香9克、制乳香2.1克、没药2·1克。
4.咳嗽:加炙紫菀1 0克、枇杷叶12克包煎)。
5。脓多:加七叶一枝花l 5克。
6.体虚:加生黄芪l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野菊花、银花、生甘草清热解毒;生米仁排脓;白头翁、鸦胆子清热、凉血、除痢。
参考
1.本病多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熄,或痢疾之后,肠胃受伤,运化失职,积湿生痰,壅滞胆肝之络,气血瘀阻,蕴热成毒,结聚成痈。治法以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一见喜、地丁草、马齿苋、川连、黄芩、黄柏..茵陈、秦皮、连翘、芦根,活血排脓药如当归、赤芍、苏木、三七、冬瓜子、玄参、桔梗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柴胡清肝汤(清肝泻火、理气开郁),舒肝涤痰汤(理气活血、开郁化痰),龙胆泻肝汤(泻火、清利肝胆湿热),白头翁汤(清湿热、凉血、解毒)等。

肝癌
1.典型症状: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腹胀、肝区及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发热等。晚期可引起腹水、持续性黄疸等。
2.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呈阳性,碱性磷酸酶增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可增高,粪便隐血阳性,胆囊造影有助于诊断。
3·本病属中医“肝积’’、“肝胀’’、“臌胀”、“癖黄”、“瘢瘕’’、“积聚'等范畴。
基本方
丹参1 5克 炙鳖甲12克 露蜂房9克 1 0克 半边莲18克 失笑散9克(包煎)
  郁金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食减:加炙鸡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
3.疲乏:加党参12克、自术12克。
4.腹胀:加木香9克、厚朴9克。阴虚火旺者减量。
5.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或火鱼草1 8克、川楝子12克。
6.衄血:加旱莲草1 5克、蒲黄炭9克。
7。吐血:加大黄炭6克、仙鹤草30克。
8.便血:加生地榆12克、血余炭l 2克。
9.阴虚:加生地15克、北沙参1 2克。
10.腹水:加车前子3 0克(包煎)、蟋蟀四只,或蝼蛄四只焙干(研粉吞服,分二次温开水送下)。
 11。黄疸:加茵陈1 8克、炒山栀9克,或荷包草30克。
12.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6克。
方义
基本方用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露蜂房、丹参、失笑散攻毒敝肿,活血祛瘀,止痛;郁金疏肝理气;炙鳖甲滋阴、散结、消痞。
参考
l。本病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或饮食所伤,热毒内蕴,日久导致气滞血瘀,肝脾两损,气阴两虚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主,兼用理气、健脾、益气、滋阴、消黄、逐水等药;后期以扶正祛邪,忌长期或大量攻伐。
2.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石上柏、七叶十一枝花、四季青、板蓝根、野菊花、垂盆草、土茯:誊、贯众、铁树叶、龙胆草、山豆椴、黄连、遍地香、半枝莲、漏芦,活血祛瘀药如赤芍、紫草根、当归、凌霄花、桃仁、红花、三棱、地鳖虫,疏肝理气药如八月札、枳壳、青皮、莪术、橘叶、制香附,软坚药如生牡蛎、夏枯草、炮山甲、海藻、海带,滋阴药如生地、地骨皮、麦冬,健脾药如山药、炒米仁、茯苓,益气药如黄芪、黄精等均可选用。

胰腺癌
基本方
肿节风1 5克 风尾草1 5 郁金1 0克 五灵脂12克(包煎) 白花蛇舌革3 0克 玉枢丹1.5克(吞服)
加减法
1·疼痛:加徐长卿12克、炒玄胡12~1 5克。
2·黄疸:加菌陈l 8~3 0克、炒山栀1 2~l 5克。
3。脾虚:加炒白术I 2克、茯苓1 2克。
4。气弱:加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
5·瘢块明显:加炙鳖甲1 2克、丹参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凤尾草清利湿热、凉血;肿节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广郁金、五灵隋娜气散瘀;玉枢丹通利、解毒、止痛。
参考
1·本病多由湿热蕴结,脾气郁滞,血瘀内阻而成。治宜清利湿热,理气活血,化瘀消癥。倘日久瞧中挟实,可配合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诸法。

急性风湿热
基本方
生地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0克 防已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2克 忍冬藤30克
加减法
1热重: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2.湿重:加苍术9克 生米仁15克。
3.风重:加桂枝10克 独活10克。
4.胸痛:加丹参15克、郁金l 0克。
5.腹痛:加生白芍I 5克、甘草3克。
6.心悸:加柏子仁12克。
7.心动过速:加磁石1 2克、麦冬12克。
8。心律不齐:加党参12克、炙甘草4.5~6克。
9.乳蛾红肿:加板蓝根12克、西青果10克。
1 0.血沉增快:加玄明粉1 2克(冲)。
方义
基本方用忍冬藤、知母、羌活、防风、防己以清热、祛风、化湿;生地、赤芍活血通脉。
参考
l审本病多由风湿与热相搏,癣阻经脉而致。治法初起宜清热化湿,祛风通络;日久不愈邪传入心则为心痹,治疗参见“风湿性心瓣膜病“。
2。清热化湿药如桑枝、黄柏、晚蚕砂、秦艽,祛风散寒药如威灵仙、海风藤、稀莶草、西河柳、乌梢蛇、细辛、麻黄、自附予、制川乌,活血通誊药如当归、川芎、土牛膝、鸡血藤、松:常、地龙干、丹皮、乳香,没药、红花、桃仁、虎杖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石膏知母桂技汤(清热除痹),当归拈痛散(活血祛风、清热化湿),身痛逐瘀汤(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等。

风湿性心瓣膜病
基本方
桂枝10克 当归10克 桃仁10克 党参12克 红花10克 丹参15克 炙甘草4.5克
加减法
1. 自汗:加煅龙骨18克 煅牡蛎18克 五味子3克。
2. 咳喘:加光杏仁10克 水炙桑白皮12克。
3. 咳血:加侧柏叶12克 藕节炭12克 量多者去桂枝,用三七粉2.1克(吞服)。
4。胸闷胸痛:加广郁金1 0克,炒玄胡1 2克。
5.心悸较频:加磁-石3 0克(先煎)、琥珀末2·1克(吞服)。
6·阴虚明显:桂枝减量,加生地15克、麦冬 12克。
7·阳虚明显: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甘草益气;当归活血;丹参、红花、桃仁通瘀;桂枝通阳化气,温通经脉丽祛风寒湿邪。
参考
l·本病多由“痹症”、“历节风'等延变丽来,伤及心脉所致。治法以益气祛风,活血通瘀为主,佐以宁心、平喘、温阳、止血、化湿等药。
2·益气药如炙黄芪、白术、太子参,活血药如川芎、鸡血藤、泽兰叶。通瘀药如王不留行、虎杖、乳香、没药、五灵脂,宁心药如柏子仁、远志、熟枣仁,平喘药如苏子、旋复花,止血药如早莲草、仙鹤草、血余炭,祛风湿药如防风、羌活、独活、秦艽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炙甘草汤(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归脾汤(补血养心、益气健脾),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失笑散(行血、通瘀、止痛)等。
肺原性心脏病
(一)急性肺原性心脏病
l。典型症状:突发性气急、发热、咳嗽、咯紫黑色或大量泡沫性血痰,胸痛;颈静脉怒张和肝肿大、压痛,甚者有心绞痛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昏厥和血压下降。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扫描出现肺血管栓塞、缺血所造成的放射性缺损或稀疏区,心电图改变等。
3.本病属中医“咳喘”、“支饮”、“痰饮’’、“水气、“水肿’’、心悸’’等范畴。
基本方
麻黄6----9克 杏仁1 0克 桃仁1 0克 地龙干12克 党参12克 苏木12克 鱼腥草3 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瓜萎1 2克、薤白头6克。
2.心悸:加柏子仁1 0克、远志6克。
3.咳喘:加炙苏予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生侧柏叶1 5克、旋复花1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麻黄、鱼腥草、杏仁、、地龙干宣肺平喘,清热解毒;桃仁、苏木理血活血;党参益气补中,庶免克伐而损元气。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l.典型症状:右心衰竭者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紫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及下垂性水肿;呼吸衰竭者有紫绀、呼吸困难,抽搐、昏迷,或震颤、嗜唾、皮肤温暖、潮红,多汗,脉洪大有力。
2.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或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心力衰竭对尿常规有少量蛋自、管型及红、白细胞;心电图改变。
3.本病属中医“咳喘”、“支饮”、痰饮”、“水气”、如水肿”、“心悸’’等范畴。
基本方
党参l 2克 白术l 2克 制半夏10克 桂枝6—9克
加减法
1. 气喘:加细辛2.4克 五味子3克。
2. 浮肿:加济生肾气丸9克(吞服)。
3. 肾虚:加大熟地12克 补骨脂12克。
4. 阳虚:加熟熟附片6-9克(先煎)、肉桂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 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茯苓通阳利水;半夏、橘红化痰顺气;辅丹参以活血袪瘀,养血安神。

冠心病
基本方
丹参1 5克 枸杞子12克 制首乌1 2克 川芎10克 红花1 0克 生山楂12克
加减法
1.胸闷:加郁金1 0克、沉香末2.1克(吞服),舌苔白腻者用瓜萎12克、薤白头6克。
2.气阴虚:加党参12克、麦冬1 0克。
3.肾阴虚;加生地12克、熟地12克、熟女贞12克。
4.肾阳虚:加熟附片6-9克(先煎)。
5.脉结代:加磁石18~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脉迟缓者,用桂枝9克、炙甘草6克。
6.血压高:加葛根6克、珍珠母3 0克、钩藤l 5克(后入)。
7.胆固醇高;加泽泻12克、虎杖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杞予以补肝肾,益精血,缓解冠脉硬化的形成;丹参、川芎、红花、生山楂活血袪瘀。
(二)心 绞 痛
l·典型症状:胸骨后或稍左的紧窄或压迫样疼痛,可呈定向放射,历时短暂,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后可缓解。多发生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时。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房室或室间传导障碍、左心室肥大、陈旧性心肌梗塞或非特异性ST—T段变化等图形。
3.本病属中医“厥心痛’’、“心痛’’、“卒心痛’’、“瘀血心痛移等范畴。
基本方
丹参1 5克 郁金12克 川芎6克 赤芍l 5克 红花1 0克 炒玄胡12克 失笑散15克(包煎)
加减法
1.寒证:加桂枝9克。
2.热证:加麦冬12克。
3.气虚:加党参12克。
4.血虚:加当归1 0克。
5.服药前先含服苏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苏合丸(1粒);症重者用苏合香丸(1粒),含吞。
方义
基本方用丹参、赤芍、红花、失笑散活血祛瘀;川芎、郁金、炒玄胡通脉、行气、止痛。
(三)心肌梗塞
1。典型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突然出现持续性疼痛,持续时问较长,休息或硝酸甘油铡剂不能缓解;可伴呕吐,大汗淋漓、紫绀、四肢厥冷、血压降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实验室检查:血自-~IIII增多,血沉加快,血清谷草转氨港与乳酸脱氢酶升高;心电图示Q波异常(坏死型),ST升高(损伤型),以后T波对称倒置(缺血型)。
3。本瘸属中医“真心痛”范畴。
基本方
黄芪2 0克 丹参1 8克 麦冬1 5克 当归1 0克 三七1 0克 五味子4.5克 红参1 0克 炒水蛭10克(红参、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减法
1. 心悸:加柏子仁12克、生龙骨1 8克(先煎)。
  2.心阳不足:去麦冬,加桂枝9克、熟附克(先煎)、干姜4。5克。
3·心阴不足:去当归,加生地15克、山萸肉12克。
4.阴虚阳亢:去当归,红参改为生晒参,加生石决30克(先煎)、钩藤15克(后入)、熟女贞12克。
  5.胸痛持续:加郁金12克、苏合香丸1粒(化服)。
6.浮肿气喘:去当归,加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
7·痰浊内蕴:去麦冬,加瓜蒌l 5克、薤白头6克、制半夏10克。
8.内闭外脱:去五味子,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4.5克(后入)、细辛3克、石菖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脉散、黄芪以补益元气,护阴生脉; #12 2007-07-10 14:36:32 当归、丹参、三七活血养血,袪瘀定痛;炒水蛭通经络,破瘀血,具有抗血栓作用。

高血压性心脏病
1。典型症状:长期或严重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大,重者心脏扩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重者阵发性心原性气喘、咳嗽、咯血、急性肺水肿。
2。实验室检查:尿比重低而固定,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
3。本病属中医“心悸”、“胸痛”、“喘证'、“劳损'等范畴。
基本方
制首乌1 2克 郁金l 0克 茺蔚子l 2克 丹参l 5克 葶苈子l 2克 桑寄生l 5克 广地龙l 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炒玄胡12克。
2.心悸:加磁石l 8克(先煎)、硃灯芯2.4克。
3.气喘:加水炙桑白皮1 2克、五味子3克。
4。头晕头痛:加川芎6克、钩藤1 5克(后入)。
5.面足浮肿:加白术12克、赤小豆18克;尿少再加车前子。克(包煎)。
6.目糊头胀:加生石决3 0克(先煎)、夏枯草12克。
7.舌红心烦;加生地1 5克、麦冬12克。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克(先煎)、仙灵脾12克。
9.胆固醇高:加泽泻12克、茶树根30克。
1 0.血压较高:加葛根9克、草决明1 8克。
11.动脉硬化:加槐米1 8克、生山楂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桑寄生补益肝肾、丹参、茺蔚子、广地龙祛瘀通络;郁金、葶苈子理气行水。

感染性心内膜炎
I.典型症状:亚急性者起病缓慢,不规则持续发热、低热,进行性贫血,乏力,盗汗,体重减轻;急性者有寒战.高热,乏力,毒血症表现。可伴有脑、肺、冠状动脉、皮肤粘膜、肾、脾栓塞。
2.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血沉增快,尿常规有蛋白质、红细胞,血培养阳性。
3. 本病属中医“温病“、“心悸”、“怔忡”、“虚损”等范畴。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 银花1 5克 连翘1 2克 生地1 5克 黄连3克 生甘草3克

加减法
1.高热:加水牛角3 0克(先煎)。
 2.心悸:加琥珀末2.1克(吞服)。
3.胸痛:加制乳香3克。
4.气喘:加五味子4.5克。
5.浮肿:加带皮苓3.5克。
6。心动过速:加万年青9克(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7。心气不足:加党参1 2克。
8。心阴不足:加麦冬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黄连清心泻火,配合生地以护心阴。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丹参1 5克 党参12克 麦冬1 2克 生地1 5克 五味子4.5克 野菊花1 5克
加减法
1.心悸:加青龙齿1 5~30克(先煎)。
2.胸闷:加广郁金12克、降香9克(后入)。
  3.胸痛:苔白厚腻加瓜蒌皮18克、薤白头6克;舌有紫斑或青紫者加失笑散12克。
  4.心律失常:加磁石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5.心肌缺血:加川芎6-9克、当归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脉散加生地以益心气,养心阴,丹参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热解毒。

心包炎
1.典型症状:发热、疲乏、精神症状,胸痛、呼 吸困难,重者休克;感染性心包炎发热为37·8~ 39.40C或以上。
2·实验室检查:胸透可见心脏扩大、心包腔积液;心电图可有改变。
3·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痛’’、“虚 劳”、“温病'等范畴。
(一)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基本方
鱼腥草30克 桃仁12克 生山栀10克 板蓝根30克 连翘12克 莲子心4·5克 木通1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郁金12克,症重再加血竭末1.5克(吞服),或三七末3----6克(分吞)。
2·咳嗽:加紫菀1 2克、光杏仁l 0克。
3·心悸:加琥珀末4.5克(吞服)、硃麦冬10克。
4·水肿:加带皮苓1 5克、葫芦壳3 0克。
5·乏力:加炒白术1 2克、党参12克。
6·汗多:加炒白芍12克、煅牡蛎3 0克。
7·发热恶寒:加柴胡9克。
8·呼吸困难:加葶苈子1 5克、射干9克。
9·烦躁不安:加牛黄清心丸一粒(温开水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鱼腥草、板蓝根清热解毒;山栀、连翘、莲子心、木通清心泄火;桃仁活血化瘀。
(二)急性细菌性心包炎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 5克 蚤休3 0克 生地1 5克 玄参1 5克 丹皮1 0克 景天三七3 0克

加减法
1.喉痛:加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
2.声哑:加木蝴蝶4.5克、胖大海9克。
3.高热烦躁: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 0克(打、先煎)。
(余症参阅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热解毒;生地、玄参、丹皮凉心血,护心阴;景天三七养心祛瘀。
(三)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基本方
生黄芪12克 忍冬藤30克 生米仁30克 紫地丁30克 丹参1 5克 炮山甲12克 生甘草3克 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加减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
2.便秘:加生川军9克(后入)。
3.高热口渴:去黄芪,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鲜芦根6 0克。
(余症参阅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四)急性结核性心包炎
基本方
丹参1 5克 制黄精1 5克 葶苈子1 8克 炙百部12克 苦参片9克 蜈蚣末2.1克(吞) 野荞麦根30克
加减法
1.咳嗽:加紫菀12克、炙款冬12克。
2.气喘:加炙苏子9克、旋复花9克(包煎)。
3.低热:加银柴胡9克、青蒿9克,体虚改用炙鳖甲1 2克、秦艽9克。
4.食欲不振:加炙鸡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百部、苦参、蜈蚣抑制痨虫;黄精益气润肺;野荞麦根清肺热,化痰祛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养血,凉血祛瘀。

(五)风湿性心包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丹参1 5克 鸡血藤15克 生地10克 桃仁l 0克 威灵仙12克 桑枝30克
加减法
1.胸痛:加鸡骨香1 2克,或制川乌9克(先煎)。
2.发热: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0克,热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
方义
基本方用桂枝、威灵仙、桑枝温通经脉,祛风,除湿,通络;鸡血藤、生地舒筋活络,养血,凉血,行血;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基本方
当归1 0克 党参12克 红花9克 川芎6克  赤芍12克景天三七3 0克 红枣5只
加减法
1·心悸:加磁石l 8克、硃灯芯2。1克。
2.胸腹胀:加炒枳壳l 0克、大腹皮12克。
3.食欲减退:加炙鸡金1 0克、炒谷芽12克。
4.心跳微弱:加桂心3克(后入)、熟附片9克(先煎)。
5·呼吸困难:加蜜炙麻黄9克、五味子4.5克。
6.胸腹积液:加葶苈子18克 车前子30克(包煎)。
7.下肢浮肿:加赤小豆30克、三妙丸9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益气以帅血;当归、川芎、红枣、养血行血;红花、赤芍、景天三七养心通瘀。

心律失常
1·典型症状:心悸,心前区不适,自觉心律不规则,乏力,眩晕,气急,有的伴有血压下降、心力衰竭等。
2·实验室检查:心律失常的最后确诊靠心电图。
3.本病属中医“惊悸”,“怔忡”,“卑谍”,“厥证、“虚劳”等范畴。

(一)窦性心动过速
基本方
生铁落3 0克(先煎) 淮小麦30克 麦冬12克  柏子仁1 0克 生甘草3克 硃灯芯3克
加减法
1.气虚:加太子参1 5克。
2.血虚:加当归1 0克、阿胶9克(烊冲)。
3.津亏:加北沙参l 2克、川石斛1 0克。
4.痰火:加炒山栀1 0克、瓜蒌l 2克。
5.失眠:加百合12克、夜交藤1 5克。
6.头晕:加珍珠母30克、钩藤1 5克(后入)。
7·胸闷:加郁金1 0克、炒枳壳10克。
8·足肿:加车前子1 5克(包煎)。
9·心火盛:加黄连3克、竹卷心9克,或莲子芯9克。
1 0·心神不足:加生龙骨1 5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11.有甲亢史:加生地1 5克、夏枯草1 5克。
12.有冠心史:加丹参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柏子仁、淮小麦养心安神;麦冬、生甘清心降火;生铁落、株灯芯镇心宁悸。
(二)窦性心动过缓
基本方
麻黄9克(蜜炙) 细辛4。5克 甘松4.5克 肉桂3克(后入) 党参1 5克 炙甘草4.5克
加减法
1。血虚:加当归l 0克,熟地12克。
2。气虚:加炙黄芪1 5克。
3。头晕:加川芎6克、白芷6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肉桂、炙甘草益气扶阳;麻黄、细辛、甘松温通经脉。

二、过早搏动
基本方
生地12克 旱莲草1 5克 桂枝6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6克 麦冬9克 磁石30克(先煎)
加减法
l·气滞: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2·血瘀:加丹参1 2克、失笑散12克(包煎)。
3·痰湿:加制半夏9克、瓜蒌12克。
4·失眠;加熟枣仁9克、夜交藤1 5克。
5.心悸明显:加琥珀末3克(分2次吞服)。
6·心火炽盛:去桂枝,加竹叶9克、灯芯3克。
7·阳虚偏甚:去生地,桂枝改用肉桂3克(后入),加熟附片9克(先煎)。
8·阴虚偏甚:去桂枝,党参改用太子参15克,加白芍l0克、五味子3克;或阿胶l0克(烊冲)
9·气虚明显:加炙黄芪12克,白术1 2克。
1 0·血虚明显:生地改用熟地,加当归9克。
11.有风心因素:加桑枝18克、独活9克。
12·有冠心因素:加丹参l 5克、川芎6克。
1 3·有病毒因素:加大青叶1 5克、板蓝根15克。
14·有高血压因素:去桂枝.加珍珠母30克,葛根6克。
15.有甲亢因素:去桂枝,加夏枯草15克、黄药子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甘草补益心气;生地、麦冬、旱莲草养阴液,滋阴血;磁石重镇安神,平肝潜阳,酌配桂枝既可温通血脉,又能减轻炙甘草壅滞之性。

三、房室传导阻滞
基本方
炙黄芪12克 川芎9克 全瓜蒌1 2克 薤白头6克 制半夏9克 生山楂1 0克
加减法
1.湿盛:加炒白术1 2克、茯苓1 2克。
2·气滞:加制香附12克、郁金10克。
3.脉见结代:去黄芪、山楂,加党参1 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川芎益气活血、瓜蒌、薤自、半夏温化痰浊;生山楂轻通瘀滞。
四、心房颤动
基本方
党参l 5克 苦参15克 五味子3克 桂枝9 克 麦冬1 2克 炙甘草6克 熟枣仁l 0克 丹参15克
加减法
l 。气虚较盛:党参改用红参3----6克(另煎冲入)。
2·阳虚明显:加仙灵脾1 5克、干姜4。5克。
3。血瘀:加益母草l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甘草益气以畅血流;麦冬、五味子、熟枣仁养阴血,安心神;桂枝、丹参、苦参温心阳,祛瘀滞,通脉络。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基本方
党参1 2克 桂枝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杞子1 0克 麦冬1 0克 丹参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法
1.头晕:加川芎9克。
2.胸闷: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3.心悸甚:加生龙骨1 8克、生牡蛎18克(均先煎)。
4·阻虚明显:桂枝改用肉桂4.5克(后入)。
5·阴虚明显:去桂枝,党参改用太子参,加五味子3克、北沙参12克。
6.昏厥时抢救:先服苏合香丸1粒(化服),随用参附汤浓煎灌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杞子、炙甘草益心气、养心血;桂枝、附子温经脉、振心阳;丹参活血祛瘀,配伍麦冬养阴液以制桂、附之温燥。
参考
1.本病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多种疾病引起心脏亏损,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或挟气虚生痰,血滞成瘀而致。窦性心动过速系属心脾劳损,气血亏虚,阴不胜阳,脉来太过,虚火妄动,扰乱心神;窦性心动过缓则为阳不胜阴,脉来不及;过早搏动责在气阴不足,血脉失和,虚热内生,肝阳上扰;房室传导阻滞多由气血不和,又挟痰瘀痹阻;心房颤动多属心营不足,气血失畅,心神不宁;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多由心阳不足,脉络瘀滞。病虽在心,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宜补养气血,调和阴阳为主,兼用化痰浊,袪瘀滞以宣通脉络。
急性心功能不全
基本方
桂枝9克 干姜6克 熟附片9克(先煎) 白术12克 红花9克 葶苈子30 茯苓15克 红参6克(另煎冲入)
加减法
1. 汗多:加龙骨30克 牡蛎30克(均先煎)。
2. 气促:加黑锡丹9克(分吞)。
3. 阴虚:加附子、干姜,红参改用生晒参9克,加麦冬12克 、五味子4.5克。
4.紫绀:加丹参15克、当归l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红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红花、桂枝活血通络;白术、茯苓、葶苈子健脾利水。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
1.典型症状: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肺郁血重者有咯血,紫绀,颈静脉充盈,肝肿大,下垂性水肿,甚者有胸水、腹水。
2。实验室检查:静脉压增高,重压肝脏1/2~1分钟后上升1~2厘米以上;X线示心影扩大、肺门郁血、肺纹阴影加深;心电图异常。
3.本病属中医“怔忡”、“惊悸”、“痰饮’’、“水肿’’、“心痹'、“虚劳”等范畴。
基本方
生黄芪l 5克 葶苈予l 5克 熟附片9克(先煎)党参12克 丹参12克 益母草15克 炙甘草4.5克
加减法
1·尿少:加车前子3 0克(包煎),或将军干粉3克(分吞)。
2。浮肿:加炒白术1 2克、茯苓1 2克。
3。心悸:加紫石英15克(先煎)、琥珀末l·5克。
4.气喘:加蛤蚧粉6克(肾虚用,分吞)、桑白皮1 2克(肺实用)。
5。胸闷痛:加降香9克(后入)。
6 e阻虚明显:加肉桂3克(后入)、补骨脂9克。
7·阴虚明显:去附片,加麦冬12克、五味子3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熟附片、炙甘草温肾、健牌、益心气;丹参、益母草活血祛瘀;葶苈子泻水定喘。
参考
1.本病多由心气亏虚,心阴、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畅而成,终至肺、脾,肾三脏均受影响。治法以养心益气,温肾通阳,活血祛瘀为主,兼用健脾、利水等药,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
2.温肾阳药如坎炁、仙茅、仙灵脾,养肾阴药如北沙参、玉竹、天冬,养心宁神药如熟枣仁、合欢皮、夜交藤、淮小麦、灵芝,活血祛瘀药如鸡血藤、泽兰叶、土牛膝,健脾利水药如山药、泽泻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真武汤(温肾散寒、健脾利水),生脉散(益气养阴、敛汗生脉),肾气丸(温补肾阳),参附汤(回阳益气),苓桂术甘汤(健脾,温化痰湿),桃仁四物汤(活血、补血、祛瘀),四逆汤(网阳救逆)等。
4.据报道蟾酥、夹竹桃叶(有毒)、万年青(有毒)、刺五加、白头翁、麝香、鹿茸、黄芪、葶苈子、木通、五味子、制首乌、灵芝、补骨脂、仙茅、益智仁、玉竹、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三七、桂枝、山楂、苏木、牛黄、犀角、夏枯草、紫草、仙鹤草、连翘、浮萍、炙甘草、鹿含草、人参、附子等均有强心作用。

高血压病
1.典型症状:头痛、头晕、失眠、记}乙力减退、烦闷、乏力、心悸,甚者左心室肥大兼有劳损,心律失常、高血压脑病、肾毒症等。
2.实验室检查:舒张压超过12.7kPa(9.5毫米汞柱),收缩压高于30.7kPa(160毫米汞柱),二者有一项即可确诊,甚者出现尿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增高,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酚红试验异常,
眼底属Ⅱ~Ⅲ级,血脂增高。
3。本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肝火’’、“肝阳’’、“肝风’’等范畴。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夏枯草l 5克 钩藤15克(后入) 山羊角30克(先煎) 淮牛膝12克 广地龙1 2克 车前子1 5克(包煎)
加减法
l。项强:加葛根6克。
2·目糊:加菊花l 0克、草决明12克。
3·火盛:加黄芩9克、炒山栀9克,或龙胆草9克
4.失眠:加熟枣仁l 0 克。
5。便秘:加制川军9克,体虚用肉苁蓉12克。
6。心悸:加磁石18克一3 0克(先煎)。
7。嗜睡;加石菖蒲12克。
8。痰多:加瓜萎皮1 2克、川贝粉3克(吞)(热痰用),干竹茹9克、炒山栀(痰火用),制南星9克,苍术9克(湿痰用)。
9。心火旺:加炒川连3克,或莲子心9克。
10·肾阴虚:加山萸肉1 0克、炒黄柏9克,或生地12克、熟女贞12克。
1 l。肾阳虚:加仙灵脾12克,鹿含草1 5克。
12·胆固醇高:加生山楂1 0克,泽泻12克。
1 3。6高心病史:加丹参1 2克、红花6克。
14。目衄鼻衄:加槐花12克、白茅根3 0克。
 1 5.脑动脉硬化:加川芎6克、海藻I 5克。
16。经前血压高:加茺蔚子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夏枯草、钩藤平肝潜阳;淮牛膝引火下行;车前子、地龙干清肝利尿,舒通经络。

低血压症

当归10克 川芎9克 炙升麻9克 炙黄芪15克 麻黄6克 白芷9克
加减法
1. 阴虚:加桑椹子12克 或杞子12克。
2. 阳虚:加补骨脂12克 或鹿角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养血行血;麻黄、炙升麻、白芷祛风升阳;炙黄芪补气。
参考
1.本病多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治以养血、益气、升阳为主,佐以补虚、助阳。
2.养血药如熟地、鸡血藤、制首乌,益气药如党参、太子参、白术、炙甘草、黄精、山药,升阳药如桂枝,荆芥等均可选用。痰多者亦可酌用制半夏、陈皮、茯苓等药。

高脂血症
1.典型症状:脑力、体力衰退,眩晕、头痛,消化不良,便秘与腹痛。
2.实验室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异常。
基本方
桑寄生15克 制首鸟l 2克 生山楂1 2克 茵陈3 0克 生麦芽1 2克 泽泻1 8克 槐米18克
加减法
l。湿盛:加生米仁15克、陈皮9克。
2。火盛:加炒山栀9克、菊花9克。
3.气滞;加莪术12克、郁金9克。
4.血瘀:加茺蔚子9克、三七末2.1克(吞服)。
5.气虚:加党参12克、炙黄芪1 2克。
6.血虚:加当归9克。
7.肾阴虚:加楮实子12克、杞子l 0克。
8.肾阳虚;加补骨脂1 2克、仙茅1 0克。
9.肝阳上亢:加珍珠母3 0克(先煎)、钩藤12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桑寄生、制首乌益肾;生麦芽健脾;山楂袪瘀;茵陈、泽泻、槐米清利肝胆湿热。 #13 2007-07-10 14:36:48 脑溢血

基本方
生石决30克 地龙干12克 钩藤18克 (后入) 淮牛膝1 2克 全瓜蒌12克 陈胆星10克 石菖蒲1 2克
加减法 
1·抽搐:加僵蚕12克、全蝎粉3克(调灌)。
2·痰多:加竹沥油3 0 克(热痰用);或制半夏1 0克、橘红9克(痰湿用)。
3·便秘:加生川军9克(后入)、玄明粉12克(冲服)。
4·血压高:加羚羊角粉3克(调灌)。
5·心肝火旺。加炒川连3克、龙胆草9克。
6·昏迷较深。闭证用至宝丹一粒(研细冲入煎药内服)。脱证用苏合香丸一粒(服法同上),内闭外脱加独参汤(人参9-12克)灌救。
方义
基本方用生石决、钩藤平肝熄风;全瓜萎,陈胆星,石菖蒲,淮牛膝平补肝肾,活晓祛瘀,地龙遥络。
二、脑溢血后遗症
(一)半身不遂偏重
基本方
生黄芪l 5克 红花9克 地龙干1 2克 丹参15克 桃仁9克 川芎9克 赤芍1 2克
加减法
1. 血压偏高:加豨莶草30克。
2. 口眼歪斜: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一日二次,每次2。1克,或冲入煎剂中服。
3. 肢体麻木:加制南星9克、制半夏9克、陈皮9克。
4. 肢体拘挛:加水蛭、全蝎等分(研粉,一日二次,每次2。1-3克)。
5. 阴虚明显:加生地15克,麦冬10克。
6. 阳虚明显:加仙灵脾12克、熟附片9克(先煎)。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地龙益气通络,熄风止痉;川芎活血行气,丹参、红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
(二)语言不利偏重
基本方
羌活9克 石菖蒲12克 远志6克 白附子4.5克 制南星9克 僵蚕12克
加减法
1.口角流涎:加炒白术12克 芡实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附子、制南星祛风痰之流窜;远志、僵蚕、石菖蒲豁痰、熄风、宣窍;羌活胜湿止痛。
(三)失音不语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山萸肉12克 石菖蒲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 麦冬1 0克 巴戟肉9克 五味子3克
加减法
大便干结:加肉苁蓉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肾阴;熟附子、巴戟肉温肾阳;麦冬、五味子养阴液;石菖蒲开窍化痰。
(四)脑动脉血栓形成
基本方
生黄芪1 5克 川芎9克 葛根9克 当归1 0 赤芍12克 红花9克 水蛭粉2克(吞服)
加减法
1。肢体麻木:加片姜黄9克 鸡血藤18克。
2。心动过缓:加紫草15克。
3.心率快、下肢肿:加熟附片9克(先煎)、猪苓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葛根益广升清;当归、川芎活血行血;红花、赤芍祛瘀通络;水蛭祛瘀散结。
四、脑 栓 塞
基本方
桂枝9克 生黄芪1 5克 红花9克 川芎9克 当归10克 仙灵脾1 2克 仙茅12克 地龙1 2克

基本方用黄芪、桂枝益气升阳,温通经脉;当归、川芎活血补血,行气祛风;仙灵脾,仙茅助肾阳;红花消积瘀;地龙通络。

五、脑动脉硬化
生地1 2克 当归l0克 川芎9克 玉竹12克 枸杞子1 0克 石斛1 2克 五灵脂1 2克(包煎)
加减法
1.血压高:加夏枯草1 8克。
2.胆固醇高:加草决明3 0克。
3.胸闷胸痛:加郁金1 0克、生蒲黄1 0克(包煎)。
4.大便干甚:加大黄9克(后下)。
5.大便稀溏:加马尾莲12克。
6.阳虚:加黄芪3 0~9 0克。
7.阴虚:加白薇9克。
8.舌苔自腻:加佩兰1 5克、马尾莲9克。
9.心动过绥:加败酱革1 5一30克,紫草l 5~3 0克。
10.心率快、下肢肿合并心功能不全:加附子9克(先煎),或北五加皮9克。
1 1。项颈强痛、头痛明显:加葛根3 0克、藁本9克。
12.脑血栓形成或肢体活动障碍、麻木:加赤芍24克、红花1 2克、络石藤4 5克、姜黄1 2克。
1 3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绞痛:加蒲黄9克(包煎)、郁金1 2克、石菖蒲1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石斛、玉竹、杞子以凉血、滋阴、养液;当归、川芎活血行血;五灵脂散瘀解痉。
六、脑血管痉挛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地龙干12克 山羊角3 0克(先煎) 钩藤l 5克(后入) 大白芍1 5克 生甘草3克
加减法
1.血压高:去山羊角,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
2.昏迷: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钩藤、地龙平肝潜阳,清热镇痉;白芍、甘草缓解挛急。

蛛网膜下腔出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丹皮12克 赤芍12克 生侧柏叶30克 景天三七30克 龙胆草10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 项强:加葛根9克。
2. 头痛明显:加藁本10克。
3. 眩晕明显:加菊花9克 钩藤15克(后入)。
4. 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克 竹茹9克。
5. 意识障碍:加石菖蒲12克 羚羊角粉1.5克(吞服)。
6. 昏迷障碍: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7. 视神经乳头水肿:加车前子30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景天三七、赤芍、生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散瘀;龙胆草、甘草泻火。俾火降则血宁。

肢端动脉痉挛病(雷诺氏病)
1.典型症状:起病缓慢,阵发性指、趾苍白和发绀,局部有疼痛或麻木感,遇热后即可缓解;初起为单侧性,以后呈对称性,寒冷、疲劳.感染、情绪波动易诱发。
2.实验室检查:排除引起继发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如播散性红斑狼疮、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
基本方
炙黄芪15克 当归l0克 川芎6克 丹参12克 红花10克 地龙干l0克 鸡血藤18克。
加减法
1.受寒引发;加麻黄6克、桂枝9克。
2.疼痛:加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
3.麻木:加木瓜9克、虎杖15克。
4.阳虚;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挂3克(后入)。
5.阴虚;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
  6.妇女经期易发:加炒黄柏9克 仙灵脾12克。
  7.情绪波动易发:加淮小麦30克 炙甘草3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当归、川芎益气活血;丹参、红花,鸡血藤、地龙祛瘀通络。
参考
1。本病多由风寒入侵,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所致。治宜养血和营,宣通脉络为法。
2。养血和营药如熟地、赤芍、白芍、童子益母草,祛风散寒药如羌活、生姜、细辛、威灵仙,助阳温经药如鹿角片、仙茅、巴戟、炮姜、干姜,活血祛瘀药如川牛膝、桃仁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补阳还五汤(补气养血、祛瘀通络),当归四逆汤(温通血脉),黄芪五物汤(益气祛寒、和营通络)等。

血管性头痛
1。典型症状:频率不定的周期性头痛,为剧烈胀痛,有搏动性。
3。本病属中医以“血瘀头痛”、“偏头痛”、“久头痛”等范畴。
基本方
当归10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红花9克 桃仁 9克 地龙9克 桂枝9克 赤芍12克 钩藤15克(后下)
加减法
1。风寒;加羌活9克、细辛3克。
2。风热:加藁本l 2克、生石膏3 0克(打)。
3。痰浊:加制半夏9克、竹茹6克。
4。肝火:加龙胆草9克、车前子I 0克(包煎)。
5。肝阳:加生石决3 0克(先煎),或菊花9克、桑叶9克。
6。前额痛:加葛根6克。
7.两侧痛:加柴胡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桂枝、赤芍、红花、桃仁、垃龙彗瘀通终;白芷、钩藤祛风止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典型症状:肢体间歇性疲劳或疼痛,呈咬样痛,麻木、感觉减退,趾或足的整个远端部分苍白、变冷或呈暗红色,严重者肢端溃疡和坏死。
2.实验室检查:静脉活检显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显微镜下特点。
3.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
(一)缺血痉挛期
基本方
当归1 0克 玄参12克 银花1 5克 毛冬青8克 红花1 0克 赤芍12克 地龙干1 0克
加减法
1.红肿:加蒲公英3 0克、生蒲黄12克(包煎)。
2。胀痛;加±茯苓l 5克、细辛3克。
3。上肢:加川芎6克。
4。下肢:加淮牛膝12克。
5。湿热盛:加生米仁3 0克、黄柏9克。
6。寒湿盛:艇桂枝9克、苍术9克。
  7。热毒盛:加连翘9克、穿心莲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红花活血行血;玄参、银花滋阴凉血、清热解毒;毛冬青通脉消肿;地龙、赤芍舒筋定痛。
(二)营养障碍期
基本方
当归l 0克 川芎6克 丹参1 5克 银花l 5克 生地l 5克 毛冬青1 8克 刘寄奴1 5克 水蛭粉3克(分吞)
加减法
1.麻木:加制白附子4。5克。
2.疼痛:加细辛3克。
3.怕冷:加肉桂3克(后入)、麻黄6克。
 4.肌肉萎缩:加白术1 2克、炙黄芪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生地活血凉血;丹参、毛冬青、刘寄奴、水蛭、银花祛瘀通络,清解热毒。
(三)坏 死 期
基本方
黄芪1 5克 当归1 0克 川芎6克 毛冬青30克 银花l 5克 制乳香3克 血竭1·5克 (研末吞)。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9克。
2.体虚:加生晒参l 5克(另煎冲服)。
3.阳虚:加熟附片9克(先煎),或鹿角片9克(先煎)。
4。阴虚:去乳香,加生地1 5克、石斛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黄芪、当归、川芎益气行血;毛冬青、银花通脉消肿,清热解毒;血竭、制乳香祛瘀止痛。

大动脉炎
无脉症伴有上肢易疲劳、疼痛或发麻、发凉感觉,头痛、眩晕、视力减退,有一过性眼前发黑;下肢无脉症伴有下肢麻木、疼痛、发凉感觉、易疲劳,有间歇性跛行。

(一)上肢大动脉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当归12克 丹参1 8克 炙黄芪3 0克 红花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减法
1·发热:加葛根9克、银花1 5克。
2。疼痛:加徐长卿1 2克、威灵仙12克。
3·耳鸣:加骨碎补12克、石菖蒲12克。
4.眩晕:加生石决3 0克(先煎)。钩藤1 5克(后入)。
5·阴虚:加生地l 5克、构杞根1 5克。
6·阳虚:加仙灵脾12克.、仙茅12克。
7·视力减退:加密蒙花12克、杞子15克。
8.上肢容易疲劳:加白术1 5克、山药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炙黄芪甘温益气;桂技、当归、红花血行血;丹参祛瘀生新;毛冬青清热解毒,通脉痹。

(二)下肢大动脉炎
桑寄生3 0克 炙黄芪30克 鸡血藤1 5克 淮牛膝1 2克 丹参1 5克 当归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减法
1.麻木:加麻黄6~9克。
2.疼痛:加制乳香4.5克、制没药4。5克。
3.下肢容易疲劳:加炒杜仲1 8克。
4.间歇性跛行:加炮山甲12克、三七粉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炙黄芪益气;当归活血;丹参、鸡血藤、桑寄生、毛冬青祛瘀通络,清热解毒;淮牛膝引药下行。

缺铁性贫血
1.典型症状:头晕j耳呜、眼花、畏寒、乏力、倦怠、失眠、食欲减退、皮肤粘膜苍白、心悸。
2。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降低,血清铁减少,血清铁结合力增高。

基本方
熟地15克 炙黄芪15克 生白芍10克 当归10克 炒白术12克 陈皮9克 红枣五只
加减法
1. 头晕:加川芎6克。
2. 便溏:加炮姜4。5克。
3. 低热:加银柴胡9克。
4. 虫积:加化虫丸10粒(吞服)。
5. 食欲减退:加鸡内金10克。
6. 心悸寐差:加淮小麦30克 熟枣仁10克。
7. 轻度浮肿:加茯苓15克。
8. 阳虚明显:加熟附片9克(先煎)。
9. 阴虚明显:熟地改用生地,加熟女贞子12克
10.黄日久:加绛矾丸4.5克(吞服,一日二次,饭后)。如腹胀可用小温中丸3克(一日三次,饭后),或伐木丸1.5克(一日二次,饭后,忌茶)。余参考“虚证”血虚条。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白芍、红枣养血活血;炙黄芪益气;熟地补血益肾;白术、陈皮健脾和胃。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10克 犀角粉0.9克(吞) 茜草15克 赤芍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土大黄12克  大青叶30克
加减法
1. 证轻:犀角改用水牛角60克(先煎)。
2. 衄血:加白茅根30克。
3.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槐花炭15克。
4. 尿血:加小蓟30克 生蒲黄12克(包煎)。
5. 发热:见有感染加银花15克、、黄芩10克;见有阴虚生热加胡黄连3克、地骨皮15克;见有高热加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或紫雪丹0.6-1.0克(分2次吞)。
6. 贫血明显:去犀角,加熟地15克;妇女经崩加艾叶3克、阿胶10克(烊冲)。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茜草、赤芍、犀角粉凉血止血;土大黄、大青叶、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炙黄芪18克 党参15克 当归10克 枸杞子12克 白术12克 陈皮9克 鹿角粉9克(分吞)
加减法
1. 阳虚明显:加仙灵脾12克 补骨脂12克。
2. 阴虚明显:加山萸肉12克 熟女贞12克。
3. 肝脾肿大:加丹参15克 炙鳖甲12克。
4. 低热:加银柴胡9克 白薇12克。
5. 出血:加血见愁15克 阿胶9克(烊冲)。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杞子、鹿角粉补肾;白术、陈皮健脾;当归养血;黄芪、党参补气。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基本方
 鲜生地30克 丹参15克 丹皮12克 龙胆草10克 紫草12克 桃仁10克 赤芍12克 犀角粉3克(吞服)
加减法
1. 症轻:犀角粉改用水牛角30克(煎服)。
2. 四肢乏力:加太子参15克。
3. 头晕头胀:加生石决30克(先煎)、钩藤15(后入)。
4. 骨节疼痛:加羌活9克 秦艽9克。
5·腹胀暖气:加郁金1 0克、制川军6克。
6·眼结膜充血:加夏枯草l 5克、菊花1 2克。
7·肢端动脉痉挛:加地龙干1 2克、制乳香3克。
方义
基本方用犀角、紫草、丹参桃仁、丹皮..赤芍凉血活血;鲜生地、龙胆草清热泻火。
参考
1·本病系中医学所称营气过实,血分郁热所致。治宜凉血、活血、清热、泻火为法。
2·凉血活血药如生地、玄参、茅根、大青叶、青黛、牛黄(研末吞服),清热泻火药如黄芩、地骨皮,解毒药如狗舌草、自英、白花蛇舌草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龙胆泻肝汤(清热泻火),桃仁四物汤(活血祛瘀)等。 #14 2007-07-10 14:37:09 紫癜症
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典型症状:皮跌出现瘀点和瘀斑,齿龈出血,鼻衄、皮肤出血和月经过多。
2.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伴有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佳,血小板粘附率降低,血小板对ADP凝聚反应差,血小板第3因子活力测定减低,凝血酶原消耗不佳。骨髓象:巨核细胞计数多增高,分类以幼稚型为主,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形成减少或缺如。
本病属中医“发斑”、“阴斑”等范畴。
(一)急 性 型
基本万
水牛角3 0克(先煎) 生地1 8克 丹皮1 0克 紫草1 2克 大青叶3 0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发热:加银花1 2克、连翘1 0克。
2.内热:加炒川连3克。
3.齿衄:加知母1 0克、淮牛膝1 2克,热重加生石膏3 0克(打)。
4.鼻衄:加白茅根3 0克、藕节l 2克。
5.关节痛:加桑枝1 5克、秦艽9克。
6.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炒麦芽12克。

(二)慢性型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紫草15克 茜草根15克 阿胶9克(烊冲) 丹参12克
鸡血藤15克 旱莲草12克 大枣6枚
加减法
1. 脾虚:加炒白术12克 淮山药12克。
2. 血虚较甚:加当归10克。
3. 气虚较甚:加炙黄芪12克。
4. 肾阳虚明显:加熟附片9克(先煎)、桂心3克(后入)。
5. 肾阴虚明显:加知母12克 山萸肉12克;火旺再加炒黄柏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大枣、鸡血藤养血;生地、紫草凉血活血;阿胶、旱莲草、茜草根养阴止血。

过敏性紫癜
1. 典型症状:初见疲倦乏力、头痛、低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后皮肤出现紫瘢,尽布对称;关节痠痛肿胀,腹痛伴恶心、呕吐、便血,但无腹肌强直,甚者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血压升高等肾脏损害。
2.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凝血时问等均正常,血白细胞计数轻度或中度增多,可有血尿、蛋白尿,大便隐血可阳性,免疫球蛋白测定IgG各IgA可增高,以IgA增高为明显。
3。本病属中医“发斑、‘‘阴斑”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仙鹤草3 0克 生蒲黄l 2克(包煎) 玄参1 2克 乌梅4。5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腹痛:加白芍l 8克、木香6克。
2.呕吐:加制半夏1 0克,炒竹茹6克。
3.血尿:加大蓟1 5克,小蓟1 5克,或鲜茅根6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玄参清血热;仙鹤草、生蒲黄止血溢;乌梅、甘草收涩脱敏。
参考
l·本病初起多由热毒内炽,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发于肌肤,日久可以导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 治疗初起以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日久则益气 摄血,健脾益肾。
2·清热解毒药如炒山栀、龙芽草、虎杖、三白草,凉血止血药如生地榆、槐花、花生衣、土关黄、生侧柏叶、柿叶(研末,每服0 0 9克)、三七、血见愁,滋阴药如天冬、生鳖甲、龟版、石斛、桑椹子、杞子,养血活血药如红花、益母草、川芎、泽兰叶,益气健脾药如党参、红参、黄精、茯苓,温阳药如仙灵脾、巴戟天等均可辨证选用。
3和常用方有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茜草根散(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玉女煎(清胃火、养肾阴),大补阴丸(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归脾丸(健脾益气、补血养心),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调补脾胃),附桂八昧丸(温补肾阳)。

急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基本方
大青叶3 0克 地骨皮12克 鸡血藤12克 板蓝根30克 旱莲草1 5克 六神丸1 0粒(吞服)。
加减法
1·头痛:加菊花l 2克。
2·全身疼痛:加秦艽1 0克。
3·淋巴结肿大:加黄药脂1 0克、海藻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板蓝根、六神丸清热解毒;地骨皮、早莲草、鸡血藤滋阴活血。
(二)慢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基本方
当归1 0克 虎杖1 5克 旱莲草1 5克 生黄芪1 2克 熟女贞1 5克 河车粉3克(吞服)
加减法
1。气虚明显:加党参l 2克。
2·皿虚明显:加熟地l 2克。
3。偏陌虚:加补骨脂l 2克,仙灵脾12克。
4 9偏阴虚:加山萸肉1 2克,玄参1 2克。
5.偏脾虚:加炒白术1 2克、陈皮6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黄芪,紫河车培补气血;旱莲草、女贞子滋养肝阴;虎杖有活血通络功效,据报道可使白细胞上升,起效虽慢,但作用持久。
参考
l。本病多由外受时邪病毒,内有积热伤及血阴所致;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成。治宜清热解毒,兼以滋阴活血;或培补气血,调和阴阳为法。
2。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蒲公英、猪殃殃、一见喜、生甘草、黄芩,益气药如人参叶、太子参,棉花根,补血药如赤小豆、红枣、制首乌、杞子,活血药如仙鹤草,生山楂、丹参、血见愁,没药,温阳药如巴戟、熟附片、肉桂、锁阳、鹿角胶(粉、片)、骨碎补,养阴药如知母、黄柏、牡蛎、龟版、鳖甲、黑芝麻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归脾汤(补血益气),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调补脾胃),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大补阴丸(滋阴降火),左归丸(益肝肾,养精血),右归丸(温肾阳,补精血),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等。
4. 据报道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阿胶、穿山甲、龟版、丹参、熟地、生地、冬虫夏草、杞子、五味子、石苇、山萸肉、补骨脂、女贞子、灵芝、玄参、石斛、益智仁、蛇床子、麦冬、桑堪予、党参、仙灵脾、沙参、百合、天冬、自芍、巴戟、旱莲草、续断、八角茴香、小茴香等对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有一定疗效。
白 血 病
(一)急性白血病
l·典型症状:发热,贫血,皮下、口腔、鼻腔等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胸骨、胫骨压痛。
2.实验室捡查:血白细胞增多,出现幼稚细胞,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问,血块收缩时问延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减少;骨髓象:有核细胞明显增生,原始细胞比侧增多,红细胞增生受抑制。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血症”,“急劳”等范畴
基本方
生地l 5克 丹皮10克 赤芍l 2克 土大黄15克 猪殃殃15克 半枝莲3 0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六神丸10粒(吞服)
加减法
1.出血:加生侧柏叶1 8克、生地榆1 2克。
2.汗多:加煅龙骨3 0克(先煎)、煅牡蛎3 0克(先煎)。
3。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1 2克。
4.口糜:加炒黄柏9克、玄参1 2克,或黄连3克、银花1 2克、生甘草3克。
5.发热较高:加大青叶l 5克、蒲公英3 0克。
6.内热炽盛: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龙胆草9克。
7.高热神昏:加紫雪丹1.5克(吞服)。
8.食欲不佳:加自术1 0克、炙鸡金1 0克。
9.骨节疼痛:加桑枝l 8克、秦艽9克。
1 0。肝脾肿大:加丹参1 5克、炙鳖甲1 2克。
!!,.血虚明显:加熟地1 5克、陈皮9克,或当归1 0克。
12。气虚明显:加党参l 2克、炙黄芪1 8克。
1 3.阴虚明显:熟女贞l 2克、龟版1 2克。
l 4。阳虚明显:生地改用熟地,加补骨脂12克、仙灵脾12克。
15.淋巴结肿大:加黄药脂10克、山慈菇9克、夏枯草15克。
16.局部结节肿块:加土茯苓15克 炮山甲12克。
17.弥漫性斑丘疹:加野菊花15克 紫草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猪殃殃、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六神丸清热解毒;生地、丹皮、赤芍、土大黄凉血止血。

慢性白血病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党参12克 炙鳖甲12克 炙黄芪18克 黄药脂12克 狗舌草30克 丹参15克 消白散5克(分吞)
加减法
1. 发热:加柴胡9克。
2. 出血:加阿胶10克(烊冲)、血余炭12克。
3. 盗汗:加浮小麦30克、煅牡蛎30克(先煎)。
4. 阴虚明显:加龟版12克、麦冬10克。
5. 阳虚明显:加补骨脂12克。鹿角片6克(先煎)。
6. 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7. 眩晕:加川芎6克。
8·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远志6克。
  9·气虚明显:党参改用红参6~1 0克(另煎兑入)。
  1 0.血虚明显:加当归1 0克、鸡血藤l 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党参、黄芪调补气血以扶正;狗舌草、黄药脂清热解毒;丹参,鳖甲,消白散活血化瘀,消痞散结。

泌尿系感染
1.典型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偶有血尿,腰部痠痛。急性期多见恶寒发热,慢性期可见低热。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有蛋白质,红细胞、脓细胞。
3。本病属中医“淋症”、“膀胱湿热”等范畴。
基本方
生地1 5克 鸭跖草3 0克 车前草3 0克 萹蓄12克 石苇l5克 黄柏l 0克 六一散1 5克(包煎)
加减法
1.发热:加柴胡6克、黄芩9克。
2.喉痛:加桔梗4.5克、板蓝根1 5克。
3·小腹胀:加台乌药1 0克、小茴香4·5克。
4.腰痠痛:加淮牛膝1 2克、川断]2克。
5. 尿血多:加白茅根3 0克、生蒲黄l 2克(包煎)。
6. 尿道涩痛:加海金砂12克(冲调)、木通6克。
方义
基本方用鸭跖草、车前草、黄柏清热解毒;萹蓄、石苇、六一散利水通淋;生地凉血清络。
参考
1.本病多由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或结热伤络,迫血妄行。若湿热久留,可导致肾之气阴受损。治法初起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凉血解毒;后期可滋肾益阴,
2.清热利湿药如马鞭草、萆薜、风尾草、地锦草、泽泻、冬瓜子、灯心草、解毒通淋药如白花蛇舌草、银花、半枝莲、蒲公英、土茯苓、大青叶、凉血止血药如旱莲草、丹皮、大蓟、小蓟、瞿麦、生地榆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导赤散(清心火、利小便),黄连解毒汤(泻火清热),知粕地黄汤(滋阴益肾、清火利尿)等。
4·据报道。如尿中有脓细胞时,用龙胆草、土茯苓有效。

泌尿系结石
基本方
金钱草60克 海金砂15克(包煎) 冬葵子15克 广地龙10克 生鸡金12克 块滑石30克 (包煎)
加减法
1. 尿血:加白茅根30克 瞿麦12克。
2. 腰痠:加桑寄生18克 淮牛膝12克。
3. 便秘:加制川军9克 玄明粉12克(冲服)。
4. 气虚:加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台乌药12克。
5. 肾虚:加胡桃肉12克(打) 菟丝子12克。
6. 肾绞痛:加生白芍30克 炒玄胡12克 生甘草3克。
7. 肾阴虚:加生地15克。
8. 肾盂积水:加炒白芥子10克 炒莱菔子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金钱草、海金砂、生鸡金消坚涤石;冬葵子、滑石、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广地龙解痉;王不留行通利血脉,有助于砂石的排出。

急性肾炎
基本方
苏叶10克 车前子30克(包煎) 玉米须30克 蝉衣6克 白茅根30克 益母草12克 紫背浮萍l 0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减法
1·上身肿:去玉米须,加麻黄6~9克。
2·下身肿:去浮萍;加猪苓1 5克、泽泻l 2克。
0·发热:加银花l 5克、连翘1 0克。
4.膝痠:加杜仲1 2克、淮牛膝1 2克。
5.尿浊:加萆薢l 2克、石菖蒲12克。
s.尿少:加六一散l 2克(包煎)。
7.尿血:加生地1 5克、生蒲黄l 2克(包煎)。
8·管型尿:加扦扦活3 0克。
9·尿蛋白高:加石苇1 5克、苡仁根3 0克。
1 0.血压偏高:加葛根6克、黄芩l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车前子、玉米须、白茅根清热利尿,凉血止血;苏叶、浮萍、蝉衣疏风脱敏;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祛瘀解毒。

慢性肾炎

基本方
白术1 2克 炙黄芪1 2克 党参1 2克 茯苓15克 鹿含草1 8克 黑大豆3 0克 益母草15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减法
1.尿少:加车前子3 0克(包煎)。
2.腰痛:加桑寄生l 8克、淮牛膝l 2克,
3。浮肿:加玉米须3 0克、葫芦壳3 0克。
4。血虚:加熟地l 2克,纳差时加砂仁l·5~3克(拌打)。
5.肾阳虚: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3克(后入)。
6。肾阴虚:去鹿含草,加生地l 5克。
7。血压偏高:去黄芪,加珍珠母3 0克、钩藤1 5克(后入)。
8。尿蛋白高:加桑螵蛸1 2克、金樱子1 8克,
9·血氮潴留:加蚤休1 2克、六月雪3 0克。

尿毒症
基本方
党参l 2~l 5克 黑大豆9 0克(打) 熟附片1 5~3 0克(先煎) 炒枳实1 0克 生大黄9~12克(后入) 甘草4.5克
加减法
1·尿少尿闭:加车前子3 0克(包煎)、蟋蟀 4只(研末吞服)。
2.恶心呕吐:加竹茹9克、姜半夏1 0克,呕吐较频时,另用玉枢丹0.9~1.5克(化服)。
3。食欲不振:加炙鸡金l 2克、炒谷麦芽各l 2克。
4。呃逆频繁:加丁香3克、柿蒂l 0克。
5·昏沉嗜题:加广郁金1 0克、石菖蒲l 2克。
6·昏迷抽搐:加安宫牛黄丸二粒(分二次温开水化服),热盛烦躁者用紫雪丹0,9~1.5(温开水送服)。
其他加减法,参阅慢性肾炎。
方义
基本方用《千金》温脾汤法。方中黑大豆、生大黄、枳实、甘草清热、解毒、降浊;党参、熟附片扶正温阳,
肾盂肾炎
1·典型症状:发热,头痛,腰痛,恶心,呕吐,轻度浮肿,多数病例有尿频、尿急、尿痛,肋脊点压痛或肾区叩击痛。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急性期尿液混浊,沉渣内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少量尿蛋白,偈有颗粒管型,尿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血象白细胞增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期尿常规改变不明显,但查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可见异常(1小时细胞排泄率>40万则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作肾功能检查。
3·本病属中医“淋证”、“腰痛”,“水气,,、“劳淋”的范畴。
基本方
金钱草3 0克 土茯苓1 5克 石苇1 5克 蒲公英3 0克 小蓟l 5克 萹蓄1 2克 生甘草3克
加减法
l·浮肿:加见肿消3 0克。
2·发热:加银花12克、连翘l 0克。
3。脾虚:去金钱草,加白术l 2克、山药1 2克。
4.内热盛:加炒山栀9克、黄芩9克。
5.血尿多:加地锦草1 8克、白茅根1 3克。
6孽血压高:加珍珠母3 0克、野菊花12克。
7.肾阳虚:去金钱草,加桂心3克(后下)、潼蒺藜12克。
8.肾阴虚:加生地1 2克、知母9克,黄桕9克。
9.腰痛较甚:加桑枝1 8克、独活9克。
1 0.恶心呕吐:加姜竹茹9克、陈皮9克。
1 1。尿急尿痛:海金砂1 2克(冲调)、小茴香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金钱草、石苇、萹蓄利水通淋;蒲公英、土茯苓、生甘草清热解毒;小蓟凉血止血。


乳糜尿
l·典型症状:尿呈乳白色、乳酪样或色泽混浊,挟血则呈红白相兼色,尿道无涩痛感,
2·实验奎检查:加乙醚干乳于乳糜尿中,充分混和后,如能使尿液转澄清,即为乳糜尿。
基本方
白术1 2克 萆薢1 5克 黄柏1 0克 石菖蒲1 0克 土茯苓1 5克 车前子1 8克(包煎) 淡秋石9克
加减法
l。湿偏重:加苍术9克、厚朴6克。
2·热偏重:加炒山栀9克、块滑石3 0克。
3.挟血:加荠菜花l 2克、生侧柏1 8克。
4.脾虚:加党参l 2克、山药12克,炙升麻6克。
5·肾阳虚:加鹿角霜:1 2克、补骨脂1 2克、小茴香4.5克。
6。肾阴虚:加生地1 2克、知母l 0克、熟女贞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健脾燥湿;黄柏清下焦之热;石菖蒲和中通窍化痰湿;车前子、萆黎利湿化浊;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淡秋石降火消瘀。

膀胱括约肌麻痹症
基本方
炙黄芪15克 淮山药15克 覆盆子12克 麻黄4.5克 台乌药12克 桑螵蛸12克 煨益智仁12克 煅牡蛎18克(先煎)
加减法
1. 气虚较甚加:加党参12克 炙升麻6克。
2. 肾阳亏损:加肉桂3克(后入)熟附片9克(先煎),或鹿角片9克。
3. 肾阴不足:加生地12克 五味子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炙黄芪、淮山药补气益脾;覆盆子、煨益智仁、桑螵蛸补肾、健脾、固涩;台乌药袪膀胱虚寒;煅牡蛎助收涩固涩之力。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麻黄温煦肺气,肺气得以温煦,肾气亦能固摄。

急性前列腺炎

基本方
石打穿1 5克 桃仁12克 川牛膝l 2克 肉桂心3克(后入) 车前子3 0克(包煎) 制大黄10克 王不留行15克
加减法
1.前列腺较硬:加三棱12克、莪术l 5克。
2。尿检有脓球:加败酱草10克、白芷6克。
3·体弱气虚:去制大黄,加炙黄芪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车前子、石打穿清热利水,散结通淋;祧仁、王不留行、制大黄、川牛膝活血祛瘀。通利血脉;肉桂行气消胀。
(二)慢性前列腺炎
1.典型症状害尿急排出不畅,似净不净,腰痠,病期较长,肛检可摸到前列腺肿大。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无异常。或偶有极少量白细胞。
基本方
生地15克 忍冬藤30克 石苇15克 木通9克 皂角刺4.5克 台乌药l 0克 六一散12克 王不留行15克
加减法
1. 小便混浊:加萆薢15克。
2. 腰痠:加独活9克 桑寄生18-3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留行子、皂角刺凉血、祛瘀、消肿;忍冬藤、木通、石苇、六一散清热、解毒、利尿;台乌药温肾行气。

夜尿症
基本方
熟地15克 淮山药15克 煨益智12克 补骨脂12克 淮牛膝12克 覆盆子12克 桑螵蛸12克 台乌药10克
加减法
1。气虚:加炙黄芪1 2克,或党参l 2克。
2·不寐:加熟枣仁1 2克
  3.阳虚偏甚:加鹿角片l 2克。
4.腰痠腰痛:加桑寄生18~30克、杜仲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淮牛膝、山药补肾益脾;煨益智、补骨脂温助肾阳;覆盆子、桑螵蛸同肾缩尿;台乌药温肾散寒。
参考
1.本症多因年老肾虚,肾阳不足,腑气虚冷,火于制约;兼以脾气虚而下陷,摄纳无权,夜间阴寒偏胜,是以尿多难留。治法以补肾、温阳、健脾为主,佐用固涩。
2.补肾助阳药如补骨脂、潼蒺藜、菟丝子、熟附片、肉桂心、胡桃肉、家韭子、骨碎补、狗脊,健脾药如白术、芡实、炙甘草,收涩药如金樱子、五味子、山萸肉、海螵蛸、石莲肉、煅牡蛎、糯稻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缩泉丸(温脾肾、缩小便)、菟丝子丸(益肾助阳、健脾固涩),巩堤丸(补肾温阳、健孵缩尿)等。 #15 2007-07-10 14:37:29 肾下垂

1.典型症状:肾区腰部痠痛,久立、行远、劳累容诱发,平卧后疼痛显著减轻或消失。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一般正常;超声波检查:肾门立位较卧位下降3厘米以上;X线检查:静脉肾盂造影时,立位较卧位低一个椎体以上,立位时肾门位于第三腰椎以下。
.3。本症属中医“腰痠”、“腰痛'等范畴。
基本方
炙黄芪l 5克 党参1 5克 炙升麻6克 柴胡6克 干姜l 0克 肉桂5克(后入)
加减法
1.便秘:去升麻、枳壳,加枳实9克、制大黄1 0克,
2·嗳气:加绿萼梅9克、陈皮9克。
3。腹豪;加大腹皮9克、木香9克。
4.厌食:加槟榔片6克、炒谷麦芽(各)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甘草益气;柴胡、升麻升提阳气;干姜、肉桂、枳壳、陈皮温运中气,温中升提。
参考
l·本症多由体质虚寒,中焦气陷所致。治宜补中益气,温中升提。

性功能减退
基本方
阳起石12克(先煎) 杞子12克 仙灵脾12克 仙茅12克 菟丝子12克 熟地12克 锁阳10克 鹿角片12克(先煎)
加减法
1. 气虚:加党参15克 或红参6克。
2. 遗精频繁:加金锁固精丸9克(吞服)。
3. 阳虚较甚:加熟附片10克 五味子4.5克。
4. 兼见阴虚:加生地12克 五味子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菟丝子、杞子益肾;阳起石、仙灵脾、锁阳、仙茅壮阳;鹿角片温补肝肾,添精养髓,并活血坚阳。

阴茎异常勃起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知母1 2克 黄柏1 0克 山萸肉1 2克 丹皮10克 泽泻1 2克 龟版1 2克(先煎)
加减法
1。心火盛:加莲子芯9克、炒川连3克。
2·肝火盛:加炒山栀9克、龙胆草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知母、山萸肉、龟版滋养肾阴;泽泻、丹皮、黄柏降火泻热。
参考
1.本症多因肾阴不足,心肝之火易亢所致。治法一般以滋阴降火为主。
2.滋阴药如玄参、麦冬、沙参、熟女贞、百合、楮实子,降火药如黄芩、制大黄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滋阴降火),引火两安汤(引火归元)。

无精子症

基本方
熟地l 5克 家韭子1 2克 补骨脂12克 仙茅12克 仙灵脾l 2克 白术l 2克 山药l 5克 鹿角霜1 2克
加减法
1。气虚:加红参6克(另煎冲入)。
2。血虚;加制首乌l 2克、当归l0克。
3。阳虚明显:加熟附片l 0克(先煎)。
4。兼有阴虚;加龟版1 2克、鳖甲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滋补肝肾;仙茅、仙灵脾、家韭子、补骨脂、鹿角霜温肾助阳;白术、山药,补益脾肾。

腹股沟疝
基本方
川楝子9克 小茴香4.5克 荔枝核12克(打) 炒枳壳10克 陈橘核12克 青皮9克
加减法
1. 气虚:加炙黄芪15克 炙升麻6克。
2. 热重:加炒山栀9克 黄柏9克。
3. 寒重:加木香9克 吴茱萸3克。
4. 疼痛:加炒元胡12克 台乌药10克。
方义
基本方用川楝子、青皮疏肝气;橘核、小茴香散结止痛;荔枝核行气散寒;枳壳消胀。

精神分裂症
(一)抑 郁 型
1·典型症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独语,语无伦次,多疑少食,时悲时喜,胡思乱想,默默不言,幻听等。
2.本症属中医“癫证'、“心风’’等范畴。
基本方
生铁落60克(先煎) 丹参1 5克 制南星l0克 竹茹9克 淮小麦30克 炙甘草3克 白金丸9克(分吞或包煎) 石菖蒲12克
加减法
1·寐差:加熟枣仁1 0克、青龙齿18克。
2.易惊:加柏子仁1 0克、硃远志6克。
3.便秘:加制大黄9克、玄明粉1 2克(冲)。
4.气虚;加党参1 2克,或太子参1 5克。
5.血虚:加制首乌1 2克,或当归1 0克。
6。舌红口干:加生地l 2克、百合1 2克。
7。痰湿较盛:加制半夏l 0克、陈皮9克。
8·烦躁不宁:加川连3克、麦冬l 0克。
9.小便短黄:加木通9克、竹叶6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铁落、丹参、淮小麦以潜阳镇逆,养血安神;制南星、石菖蒲、竹茹、白金丸化痰、解郁、开窍;甘草和中。
(二)躁 动 型
1。典型症状:性情急躁,头痛头胀,语言杂乱,哭笑无常,甚则毁物打人,弃衣奔走,不食不眠。
2.本症属中医“狂证'、“心风”等范畴。
基本方
生铁落60克(先煎) 礞石15克 竹茹9陈胆星10克 枳实l 0克 制大黄1 0克 龙胆草9克
加减法
1.痰火盛:加牛黄清心丸l粒(温开水送服).
2。心火盛:加硃砂安神丸9克(分吞)。
3。胃火盛:加生石膏30克、黄芩9克。
4。阴虚火旺;加生地l 2克、麦冬l 0克。
方义
苍本方用生铁落、礞石、竹茹、陈胆星镇肝潜阳而清痰热;龙胆草、枳实、大黄泻火凉血而消积痰。

癔症
基本方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淮小麦30克 百合15克 生地15克 首乌藤15克 炙甘草3克 大枣五只
加减法
1. 昏仆:加制南星10克 石菖蒲12克。
2. 抽搐:加地龙干10克 全蝎末0.15克(吞)。
3. 失音:加诃子皮10克 木蝴蝶4.5克。
4. 瘫痪:加炙黄芪12克 地龙干10克。
5. 震颤:加钩藤15(后入) 山羊角18克(先煎)。
6. 耳聋:加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4.5克。
7. 失明:加蕤仁肉12克 菊花9克。
8. 梅核气:去生地、百合、首乌藤,加苏叶6克 制半夏9克 厚朴6克 茯苓10克。
9. 精神恍惚:加丹参15克 熟枣仁10克。
10. 情绪消沉:加桂枝6克 甘松4.5克。
方义
基本方用龙骨、牡蛎、首乌藤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合甘麦大枣汤养心、缓包、润燥;百合地黄汤清心润肺。
癫痫
一、 发作期
基本方
紫石英12克(先煎) 生牡蛎30克(先煎) 石菖蒲12克 制南星10克 僵蚕10克 钩藤15克(后入) 蝉衣4.5克 地龙干10克
加减法
1. 火盛:加龙胆草6克(酒洗)。
2. 痰多:热痰加竹沥油30克(冲服),湿痰加制半夏9克。
3. 抽搐较频:加全蝎末1.5克(吞服)。
4. 发作时亦可先用成药医痫无双丸(每次1包,一日一次),或镇痫片(原名痫症镇心丹,每次4片,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
方义
基本方用紫石英、生牡蛎镇心定痫,平肝潜阳;石菖蒲、制南星开窍化痰;钩藤、蝉衣清热熄风;僵蚕、地龙干解痉通络。
二、 休止期
基本方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制半夏10克 党参12克 陈皮9克 丹参12克 炙甘草3克 河车大造丸9克(分吞)
加减法
1. 痰热盛:去半夏、陈皮,加竹茹9克-12克。
2. 痰湿盛:去党参、炙甘草,加苍术9克 川朴6克。
方义
基本方用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河车大造丸滋阴补肾;丹参养血安神,活血祛瘀以治本;制半夏、陈皮理气化痰以顾标。

脑震荡后遗症
基本方
当归10克 川芎6克 丹参15克 青龙齿30克(先煎)赤芍12克 琥珀末0.15克(吞服)
加减法
1. 头痛较甚:加藁本10克 白芷6克 挟瘀再加地龙干10克 制乳香4.5克 没药4.5克 或全蝎末2.1克(吞服)。
2. 头晕较甚:加钩藤15(后入) 明天麻10克,肝阳化风者,再加生石决30克。
3. 内热炽盛:加菊花10克 龙胆草4.5克。
4. 恶心欲吐:加制半夏10克 姜竹茹9克 陈皮9克。
5. 心悸不眠:加磁石30克(先煎) 熟枣仁10克。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祛瘀止痛;丹参、赤芍、琥珀加强祛瘀止痛之力;青龙齿重镇安神。

内耳性眩晕
基本方
生牡蛎30-60克(先煎) 白术18-20克 制半夏10克 泽泻18-30克 陈皮10克 钩藤15(后入)
加减法
1. 耳鸣:加磁石30克(先煎)。
2. 内热:加菊花10克。
3. 失眠:加熟枣仁12克。
4. 痰湿盛:加苍术9克,制南星9克。
5. 发作频繁:加天麻10克 石斛夜光丸1粒(化服)。
6. 中焦虚寒:加党参12克 桂枝9克 吴茱萸2.1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牡蛎、钩藤平肝熄风;白术、泽泻健脾化湿;制半夏、陈皮温化湿痰。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基本方
炙黄芪15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红花9克 地龙干12克 桃仁10克 赤芍12克 豨莶草18克
加减法
1. 血压偏高:去黄芪,加生石决30克(先煎)、葛根9克。
2. 语言不利:加石菖蒲12克 远志肉6克。
3. 口眼歪斜:加僵蚕10克、白附子6克 水蛭粉1.5克(分吞)。
4. 手足浮肿:加带皮苓15克 生姜皮4.5克。
5. 肢体麻木:加制南星10克 鸡血藤15克。
6. 大便干结:火麻仁12克 制川军9克(后下)。
7. 小便不禁:加缩泉丸9克(分吞)。
方义
基本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内黄芪、当归、川芎益气、养血、行血;红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豨莶草祛风湿、强筋骨。

神经衰弱症
基本方
淮小麦30克 甘松4.5克 制首乌12克 丹参15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五味子4.5克 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 眩晕:加钩藤15(后入)。
2. 头痛:加生白芍12克。
3. 不寐:加熟枣仁12克。
4. 心悸:加磁石18克、硃麦冬10克。
5. 遗精:加金樱子12克 白莲须9克。
6. 气虚:加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7. 血虚:加熟地12克 陈皮10克。
8. 阴虚:加生地12克 知母10克。
9. 阳虚:加熟附片6克(先煎) 仙灵脾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淮小麦、珍珠母、丹参、五味子养心安神;制首乌养血;炙甘草益脾;甘松开郁醒脾,行气和胃。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