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22届高三最新名校模考作文 | 自立方能自强、不同的境界,演绎精彩的人生...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游览山峰,有人多止步于位于山腰的知名景点;有人定要登上绝顶才觉得是真正来过;有人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游山如此,人生亦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不同的境界,演绎精彩的人生

登上峰顶,体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站在山腰,感受世界美好;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

不同的境遇,上演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境界,演绎精彩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欣赏别样的风景。

处庙堂之高,施展平生才华,演绎一段传奇人生。

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从南阳到荆州,从荆州到益州,诸葛孔明演绎出自己别样的精彩人生。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烧尽曹洪之胆;火烧新野,燃化曹仁之心;火烧赤壁,燎尽曹兵之魄。(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舌战群儒,尽显英姿才华;草船借箭,折服周郎之心;借风七星台,天神共助。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施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孔明一生,尽显才气,英雄有用武之地。玄德给了他施展机会,攀上西蜀权力顶峰,演绎精彩人生。

安心为民,宠辱不惊,纵情山水,终成二赋。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谓穷已,然在这穷山恶水间,你却欣赏到别样的风景。大江一词,赤壁二赋,道不尽你的豪情壮志,却抒发出你心中超然的豁达。友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孟德之诗乎?而今安在哉?你说,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而色”,这份豁达使你超脱世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使你与众不同。本可为官一任,却被那贬黄州,这或许是你仕途的不幸,却恰恰是你人生之大幸。

兴之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人生的风景。侣鱼虾友麋鹿,你华丽转身,借一只秃笔,演绎出人生精彩别样的人生。

抵达目的地,知足常乐,未尝不是精彩人生。

身为泰斗,心为平民,季羡林用平实描绘出金碧辉煌的万里长卷。“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了一个自由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皆大欢喜。”面对这些年外界加在身上的“国宝”“泰斗”诸多头衔,季老并无半点骄矜自大之意,而是将自己置身半山腰尽观世事变化,季老视名利为泡沫,抛去名利光环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只要懂得欣赏,何处都是风景。不同的境界,演绎不同的精彩人生,不同的人生,欣赏别样的风景。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围绕登山的三种游玩方式审题立意。

第一种人,“知名景点”代表着他们的人生目标,达到了目标,他们就不再继续攀登,这种人是现实主义者;第二种人,“登上绝顶”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毫无疑问,这种理想很高远,也比较难以实现,属于理想主义者;第三种人,没有给自己制定目标,而是随兴游玩,并且懂得“欣赏美景”,因此在他们眼里处处皆风景,这样的人是人生的智者。

材料以登山喻人生,三种游玩方式,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行事作风和人生追求。第一种人目标明确,直奔主题;第二种人志存高远,勇攀巅峰;第三种人善于发现,懂得欣赏。

考生比较普通的立意是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展开自己的论述。更高一筹的立意,是综合两种甚至三种方式进行论述,比如把第一种人看成现实主义,第二种人看成理想主义,立意为两者的结合;或者整合第一、三种,立意为既懂得欣赏普通之美,又追求超越之美,等等。

立意:

1.志在山顶的人不会待在山腰看风景。

2.山腰,这边风景独好。

3.人生何处不精彩。

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赫胥黎

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有朋友的。--梁实秋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我们为什么惧怕孤独

美国宇航局在1400光年外发现了一颗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证明了适合人类居住的星体并非地球一家,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并不孤独;从《星球大战》的诞生到《星际穿越》的出现,人们似乎一直都在极力证明着人类并非宇宙间唯一的智慧生物,人类并不孤独。(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人类不断探索着宇宙空间和未知世界,寻找近似于地球的星体、类似于人类的生命?是心中永存的孤独感吗?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心中的孤独感为何依然挥之不去?

泰戈尔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句话形象地揭示出两种人在面对孤独时截然不同的感受,对前一种人来说,孤独乃是一种精神的狂欢,是一种无上的享受;而对后一种人而言,纵然狂欢也无法驱除内心深处的孤独。现实中许许多多的人,不管身处的场所有多热闹,气氛有多活跃,孤独感常常会像一只小兽深潜心底,只待酒尽灯阑曲终人散,昏黄的回家路上只剩下孤身一人时,这只小兽便会奋力地啮噬着他的内心,释放出阵阵空虚和寂寞、疲惫和倦怠,让他无从反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狂欢的泡沫胀满的心房一点点瘪下去,瘪下去……

同样是人,可是面对孤独时的感觉差异何以这样巨大?

今天,微信、QQ,以及众多即时通讯工具让人们有可以与相隔五湖四海甚至从未谋面的人相识相知,这使得不少人感觉整天被朋友簇拥着。我见过不少人炫耀:我有上千好友,是有着上万粉丝的大V,我不孤独,我很充实,我很满足……我会告诉他,其实你早已是孤独症患者!因为每日只是依靠虚拟世界里众人的点赞和评论寻找存在感,以每天千百次的刷屏来填

补独处时的无聊和空虚,这正说明了你潜意识里对孤独的逃避和恐惧。

一个人内心寂寞与否并非取决于你是否被包围,而是决定于你是否有着强大而充实的内心,是否有着丰赡的精神世界。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不一定就寂寞,一群人的聚集也不见得就充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会让你的精神丰盈,进而让你远离虚空。当你领略了乔戈里峰的险峻、长江黄河的澎湃、喀拉峻草原的广袤…你会明白世间最好的风景就是自然风光,最好的陪伴就是依山傍水,她们会洗涤你的灵魂,给你心灵的滋养。当你读懂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沧桑壮阔,领悟了梭罗《瓦尔登湖》的深邃隽永,体会了泰戈尔《飞鸟集》的爱与智慧。…你会明白各种文化遗产才是抵御寂寞空虚的最好的材料,才能将你肉体的孤独完全转化为一场精神的狂欢。

人总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孤独地与这个世界作别,所以孤独感应当是与人类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当我们渡尽劫波,当我们历经沧桑,当我们阅尽人生你定会慢慢发现:孤独,原来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伙伴。


审题:

这是哲理名言类材料作文题,四句名言均围绕“孤独”核心词展开。很显然,四句中的“孤独”有不同的内涵。傅雷、赫胥黎语中的“孤独”,强调伟大而有独创精神的人所具有的独思品质。梁实秋语中的“孤独”,在于从人作为社会个体的角度,强调人应与他人相处,形成精神的共同体。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强调人要合群,但不搞小团体,不去拉帮结派,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内心世界。孔子的名言是对“孤独”的较为全面的分析。每一则名言都可以是一个立意的切入角度,也可以结合多则名言进行立意。考生应结合自身体验,从孤独的本质是什么?孤独的好处或害处是什么?怎样对待孤独?等角度给出自己的回答。

立意:

1.从人需要孤独的角度立意,可立意为:孤独可以丰盈内心世界;孤独成就伟大;把孤独变成享受。

2.从人需要朋友的角度立意,可立意为:相知不必相守;友情是治疗孤独的良药;架起心桥天地宽。

3.从综合角度立意,可立意为:一半是孤独,一半是情义;孤独的火焰照亮友情的世界。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读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境界。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包括三段文字,这三段文字都与“读书”有关

材料一展示“读书”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可以“拓宽视野”,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提升境界”。

材料二是陶渊明的话,这句话是谈论读书的方法,意思是“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侧重的是泛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说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材料三是苏轼的话,也是谈论读书的方法,意思是“经典的书读百遍也不会厌倦,熟读仔细思考之后其中的深意你自然明白了”,这句话侧重精读,反复阅读。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本次作文意在让学生去关注最为熟悉的读书生活,可以谈“读书”的意义,可以谈怎样的读书方法才是适合我们的方法。行文中最好能够辩证分析两种读书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行文构思上,开篇可以围绕阅读的意义来谈,由意义引出阅读的方法,接着围绕泛读和精读来谈各自的特点,并举出相关事例,最后可以引用有关阅读的名言收束全篇。

立意:

1.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2.要泛读更要精读;要精读更要泛读。

3. 精读泛读,可以得兼。

4.泛读是技能,精读是才能。

5.最是阅读滋味长。

浙江省诸暨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徐志摩说,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歌德说,对年轻一辈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自立方能自强

日本教育有这样一项措施:将最小仅5岁、最大不过11岁的少年们送至一个野外营地,让他们从营地出发,穿越山林、河流到目的地集合,途中他们必须自食其力,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这种教育方法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天方夜谭,他们会叫嚷着反对:“这是胡闹!让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么危险的事是伤害孩子,我要控告!”而日本教方对这些声音仅报以淡淡一笑。(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我对这一教育方法举双手赞成,因为这种教育可以锻炼人的自立能力,而现在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自立。自立,是人自强的根本。

纵观古代豪杰之士,大多身受贫穷、孤独等百般折磨,亲人又往往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这些从小就必须自立了。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家人皆恶其无能而不与其交,他靠自己独自拼而称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杀,只身流落在外而建立了一番帝业;朱无璋自幼无亲,浪迹天涯而后为明太祖。多位建立天下霸业之人皆以亲身事迹喻人:自立方能自强。

我们需要自立,是因为“好逸恶劳,人之常性也”。人若不自立,事事待人助而为之,那么在面对困境而又无辅助之时,就唯有坐以待毙了,不习惯自己出力的人自然也就不愿也不能自强求生了。在脖子上挂了一圈饼的懒汉便是写照,他由于平时万事皆靠妻子,懒惰成性,故当妻子出门之时,也终因懒得转动而饿死了。

再看阿斗刘禅,我倒认为此人并非扶不起,而是孔明“扶”得太多了才不成器。观魏国五路大军进犯时的少年刘禅,镇静自若,果断地先请出皇太后压住众臣,自己去访孔明。进府后也并未心急火燎地问退兵之计,而是“静立孔明之侧许久,问曰:'丞相安乐否?’”语中暗含责备而不失王者威风,何等少年睿智,何等英明果决。惜乎刘备叫他“皆听相父处之”,使他不可自立,养尊处优其人如何不惰,怎能成才?蜀之亡也,孔明亦难辞其咎!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尤其激烈,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拼搏,才能求得一线生机。面对优胜劣汰的时代大潮,我们苦不尽早走出“温室”,学会自己掌舵远行,则终将被历史的大潮所湮没,为社会所淘汰。

自立方能自强,这是古人用亲身事例锤打出的警句。日本教育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而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作为21世纪生力军的我们难道甘为人后?所有想在未来一展身手的人们,自立吧!只有自立才能让你拥有光辉的明天!

【审题】本题属于名人名言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徐志摩和歌德的话。此类材料作文审题要抓住名言或警句中的关键词加以理解,既要理解表面意义,又要结合修辞手法把握深层次含义,同时注意语句间的层次关系。

徐志摩的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带我走”,也就是跟人走;二是成年后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他走,也就是他学会了自己走。两个层次将少年和成年进行对比,说明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少年的时候喜欢“带我走”是对的,人在成长的时候,只有跟人走,才能够在他人的引导下,接触到更多未知的东西,才能够不断地成长;长大后,就不应只是一味地跟人走了,应当有自己的主见,自立方能自强。写作时,可以着眼于少年立意,也可以着眼于“现在”立意,还可以着眼于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立意。

歌德的话是站在长辈或过来人的角度对年轻人提出了要求,不要“老是摸索和走错路”,要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说明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多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不能总是遮住眼睛走路,更不能一意孤行。

【立意】1.学会独立;

2.让自己来走;

3.自立方能自强;

4.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素材】1.季羡林留学德国,有一大半的时间都留给自己思考。“因为没有熟悉的语言和面容来参与讨论,却更加锻炼了我自己思考的能力。”而这种独立又造就他语言大师的称号。试想,治学是否一定依赖于导师与助手?童第周以小学的知识基础自学成为生物第一人告诉我们答案,钱学森领导团队自主进行导弹研究告诉我们答案。

2. 自己走,探索那属于自己的奇观异景。循着前人的脚步,走着前人走过的路,看到的只是前人看过的风景,那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一个过客。然而若不再希望顺着别人的足迹,勇于探索出一番别样的景致,那欣赏与收获便会充盈自己整颗心。(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若能有一颗勇于探求的心,也许便会发现山洞中更加奇伟,鬼怪,非常之观,而不会在跟随众人出了山洞口唯余一句惋惜的叹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 带我走,是对路程的熟悉过程;自己走,是对前路的大胆探索,因熟悉而生格律,因生格律而化为自身的东西,因而大胆创新,超越格律又时刻遵循,完成自己的探索路。

浙江省部分中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杨绛:“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易经·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新闻联播》主持人:“我们无需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

通读三则材料可知,其共同的观点是:我们不必仰视,也不该俯视,而是要选择“平视”。

材料中的“仰视”“俯视”“平视”实际是三种生活的态度,即“自卑”“轻慢”“正确认识自己”。“仰望”,在形态上是向上看,包含有敬畏、仰慕、渴望之意;“俯视”的目光可以是居高临下的,也可以是充满悲悯的。三则材料都对“仰视”“俯视”予以了否定,实际否定的是“自卑”“轻慢”的生活态度。

那么自卑什么?轻慢的缘起又是什么能?答案就可以是作文的角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杨绛先生的“台阶”中得到启示,“台阶”可以是人的地位、名声,也可以是学问、成就,还可以是人生的修为、境界等等。而“平视”则意味着:不与别人比地位、名声、财富,甚至是成就、修为,要正确认识自己,按照自己节奏、步调从容淡定地成长。(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当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总有人在你前面;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总有人在其他方面羡慕你,做到“仰视”而不自卑,“俯视”而不自得,才能从容淡定的生活、成长。

考生写作的时候可找准一个角度,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参考立意】

(1)正视自己,脚踏实地;

(2)平视他人,不卑不亢;

(3)永远向上,永远谦卑;

(4)调整心态,方能淡然从容;

(5)不与他人比较,做真正的自己。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