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中医”
导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报道该病患者5-10年的致残率可高达60%,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者相当痛苦。本病相当于中医的“尪痹”,亦属“历节病”、“顽痹”、“骨痹”等病症范畴。最近治好了一例13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分享如下。
患者女,55岁。2021年08月09日初诊
主诉:四肢关节晨僵、疼痛13年
现病史:该患者自2008年以来出现四肢关节疼痛,晨起僵直,要活动以后才能缓解。经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多方治疗无效,最近一次检查类风湿因子285,C反应蛋白23.8,后寻医到我处就诊。
诊见:患者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自觉发热,右膝关节疼痛尤重,发热肿胀,且晨起僵直。患者因疼痛而致行动不便,睡眠欠佳。自觉汗多怕冷,晨起头晕,大小便可。舌红苔白滑,舌下瘀。
既往史:1998年乳腺癌切除,2018年因HPV子宫附件切除,肺结节,甲状腺结节,喘息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支气管扩张。
诊断:尪痹
证型:痰瘀阻络,瘀久化热,痰壅神窍证。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除痰安神。拟方独活寄生汤、桂枝加白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
处方:
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5g、油松节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乌梢蛇10g、全蝎10g、蜈蚣2条(共2g)、徐长卿15g(后下)、威灵仙30g、黄芪30g、法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蔓荆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泽泻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麦10g、五味子10g、炒酸枣仁15g、黄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鸡血藤15g、络石藤15g、海风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怀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10剂。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了一个疗程的调理体质的丸子药,配合水药治疗。
二诊,吃了8天的药 症状有所改善 已停止疼药。在上方基础上加瓜蒌、浙贝母。
处方如下:
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5g、油松节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乌梢蛇10g、全蝎10g、蜈蚣2条(共2g)、徐长卿15g(后下)、威灵仙30g、黄芪30g、法半夏30g、白术15g、天麻15g、蔓荆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泽泻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麦10g、五味子10g、炒酸枣仁15g、黄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鸡血藤15g、络石藤15g、海风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怀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瓜蒌20g、浙贝母30g。10剂
三诊:患者反馈头脑发懵稍有缓解,胸口的压迫感略有缓解,心慌睡眠差有缓解,吐黄痰略有缓解,全身的沉重感有缓解。但还是有小肚子有下坠感,腰部沉重感明显,出汗盗汗仍有,疲乏感没有缓解。除了三餐外基本都是躺着的状态,晨起会有僵硬感,各关节依旧疼痛。继用前方,加人参。
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5g、油松节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乌梢蛇10g、全蝎10g、蜈蚣2条(共2g)、徐长卿15g(后下)、威灵仙30g、黄芪30g、法半夏30g、白术15g、天麻15g、蔓荆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泽泻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麦10g、五味子10g、炒酸枣仁15g、黄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鸡血藤15g、络石藤15g、海风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怀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瓜蒌20g、浙贝母30g、人参10g(另煎)。10剂。
四诊:患者反馈小腹的下坠感缓解,腰部的不适缓解,胸部的压迫感缓解,头脑发懵感缓解,疲乏感缓解,好像双腿较之前有力量,之前坐久了都是需要扶个东西才能站起来,如今有缓解,心慌睡眠都有缓解,全身的沉重感有所缓解,咳吐黄痰有缓解,但还是有少量。右膝盖疼痛部位发热有缓解,但还是有。自汗盗汗,各部位关节的疼痛依旧。在前方基础上加附子。
处方如下:
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5g、油松节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乌梢蛇10g、全蝎10g、蜈蚣2条(共2g)、徐长卿15g(后下)、威灵仙30g、黄芪30g、法半夏30g、白术15g、天麻15g、蔓荆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泽泻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麦10g、五味子10g、炒酸枣仁15g、黄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鸡血藤15g、络石藤15g、海风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怀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人参10g(另煎)、附子6g。10剂。
之后患者一直按此方服药。患者坚持了近5个月的治疗,前几天反馈,各种症状几乎全部消失。疼痛的症状已经消失了,晨僵,肿胀全部没有了,头部昏沉沉的症状也消失了,疲乏无力的感觉没有了。
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主要病理特征为滑膜慢性增生,进一步影响软骨和造成骨质破坏,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反复活动,病程进展最终可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有报道该病患者5-10年的致残率可高达60%。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尪痹”,亦属“历节病”、“顽痹”、“骨痹”等病症范畴。发病多因寒冷、潮湿、疲劳、创伤等因素导致风寒湿等邪气闭阻经络,流注关节,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而发病;或因禀赋虚弱,病、产后调养失当,导致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外邪乘虚而入,邪痹经络,或日久痰瘀内生,留滞关节所致。以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多发性肿痛,活动受限,甚至僵硬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类疾病。
本例患者患病10余年,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自觉发热,右膝关节疼痛尤重且晨起僵直,久病入络,痰瘀互结,留注关节,故以独活寄生汤加藤类、虫类药以除风湿,通经络,以白虎加桂枝汤以清热除烦,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化痰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更加煅牡蛎、浮小麦、五味子以敛汗,加茯神、炒酸枣仁以安神。二诊加瓜蒌与浙贝母以宽胸祛痰。后加人参以大补元气,附子以温补肾阳。由于该患者病程久,且基础病较多,故方子看起来比较大,然对于重病、久病、复杂病,非大方不足以治之也。一如打大歼灭战,非大兵团且集中优势兵力不足以完成。临证如临敌,用药如用兵。
张胜兵作品《攻癌救命录》淘宝京东各大新华书店有售!挂号可获得签名书以及与张医生合影留念
藤类药物在痹证中的应用:
藤类药物大多具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之功效。根据其四气五味之特性,归经主治之功效,在辨证立法处方之后精选藤类药兼作引经之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1.忍冬藤:又名金银藤、二花藤、银花藤。甘寒,归肺、心、脾胃经。功能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是治疗急性风湿的理想药物,尤其是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者当为首选药。一般用量30~45g,没有明显副作用。只要有热象,不论虚实均可用,是一味清热通络、消肿止痛的平稳药。
2.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肾经,味苦能燥湿,性寒能清热。既能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又有凉血消肿之效,多用于风湿热痹,其利关节、止疼痛、舒筋脉、止拘挛作用尤为突出,且善通络中之滞,肝肾之风湿痛痹者宜。
3.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辛散苦燥温通,既能祛风除湿又能通经活络。善治络中之风,游走性疼痛,常用于肢节酸痛、筋脉拘挛之风湿痹痛。
4.清风藤:辛苦温。功能祛风湿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痛引起的肩背、腰、膝酸痛,其对镇痛之功效最显,特别是对晨僵有一定疗效。据现代药理研究对骨质的病理变化有改善作用。故强直性脊柱炎常用,但其气味辛、苦、温,对气虚汗多、阴虚阳亢者慎用。
5.天仙藤:又名天仙根、天仙屯,即马兜铃带叶茎藤,其气味苦温,入肝脾经,功能活血通络,利湿消肿,凡风湿痹痛兼有水湿且肿者最宜,该药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6.石南藤:又名丁公藤、丁公寄、南藤、风藤,其气味辛、苦、温,无毒,归肝肾经,功能散风邪、补肝肾、祛风止痛、强筋健骨、善治诸风,不论虚实均宜。
7.鸡血藤:苦、甘、温,归肝肾经,苦泄温通,甘温补益,入血分,走经络,功能活血补血、舒筋活络、健筋骨、疗风瘫、除酸痛,为治血虚有瘀诸证之常用药。
在众多藤类药中,因鸡血藤既能补血又能行血,既能祛风又能解毒,既能消肿又能止痛,寒热无挡虚实不限,故在痹证的各种证型中均可选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