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牵正丸治疗脑血栓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气牵正丸治疗脑血栓病.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3515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2.20 CN 102935153 A *CN102935153A* (21)申请号 201210327144.9 (22)申请日 2012.08.14 A61K 36/888(2006.01) A61K 9/20(2006.01) A61P 7/02(2006.01) A61P 9/10(2006.01) (71)申请人 孙殿良 地址 442100 湖北省房县城关镇泉水村一组 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72)发明人 孙殿良 (54) 发明名称 补气牵正丸治疗脑血栓病 (57) 摘要 本发明补气牵正丸治疗脑血栓病,。
2、 一种中药 水丸治剂。本发明为纯中药制, 无毒副作用, 即有 近期卓效, 又有远期治愈的疗效, 本发明能抗血小 板凝聚, 扩强血管, 消除血液粘滞性, 促进管壁弹 性增强, 改善脑缺血, 调整恢复脑组织功能, 降低 血压与血糖, 增加机体免疫等作用。用下述药物 组成 : 黄芪、 当归、 赤芍、 地龙、 川芎、 桃仁、 红花、 三七、 刺五加、 白附子、 水蛭、 僵蚕、 全蝎、 蜈蚣、 丹 参十五味, 其中黄芪、 刺五加均为补益药, 其功效 是益气固表, 益气健脾, 改善脑血栓的气虚乏力, 气虚血滞,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行血行, 气 行瘀散, 当归、 赤药、 桃仁、 红花、 三七、 。
3、丹参为活血 化瘀之药, 能改善血液循环, 降低血脂, 软化血管, 消除血液粘滞性。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1 页 2 1. 本发明补气牵正丸治疗脑血栓病, 一种中药水丸制剂。其特征在于组方配伍和各中 药的重量 : 黄芪 160g、 当归、 赤芍、 地龙、 川芎、 桃仁、 三七、 红花各 30g、 白附子、 水蛭、 僵蚕、 全蝎、 蜈蚣各 20g、 丹参 100g、 刺五加 30g。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35153 A 2 1/3 页 3 补气牵。
4、正丸治疗脑血栓病 技术领域 : 0001 本发明涉及中医成药, 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水丸制剂。 背景技术 : 0002 本病多见于 5060 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 常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或糖尿 病, 多于静态发病, 由于饮食结构改变, 近年来本病趋于年轻化 3040 岁人也并不罕见, 脑 血管病是各类疾病第一杀手, 近年逐渐增多, 治疗本病的中西疗法和药物颇多, 但疗程长, 治愈不彻底, 留下脑血栓后遗症者居多。 发明内容 : 0003 脑血栓为脑血管、 血液成份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粘度增加引起脑血管内血栓形 成, 致使血管闭塞而出现偏瘫等神经症状, 这在中医学属 “中风” 范畴, 。
5、往往与气虚血瘀, 风 痰阻络, 导致心脾肝肾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加之某些诱因而突然发病。 0004 本发明为纯中药制剂, 无毒副作用, 此方能抗血小板凝聚, 扩张血管, 消除血液粘 滞性, 促进管壁弹性增强, 改善脑缺血, 调整恢复脑组织功能, 降低血压与血糖, 增加机体免 疫等作用。完成上述之功用, 用下述药物组成 : 黄芪、 当归、 赤芍、 地龙、 川芎、 桃仁、 红花、 三七、 刺五加、 白附子、 水蛭、 僵蚕、 全蝎、 蜈蚣、 丹参十五味, 其中黄芪、 刺五加均为补益药, 其功效是益气固表, 益气健脾, 改善脑血栓的气虚乏力, 气虚血滞, 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 母, 气行血行, 气。
6、行瘀散, 当归、 赤药、 桃仁、 红花、 三七、 丹参为活血化瘀之药, 能改善血液循 环, 降低血脂, 软化血管, 消除血液粘滞性。 水蛭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 抗凝血, 改善 血液流变学, 降血脂, 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它的功能主治是破血、 逐瘀、 通经。用于癓瘕痞 块, 血瘀经闭是溶栓之要药。全蝎僵蚕、 蜈蚣、 白附子为 “牵正散” 加味, 其功效为熄风镇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抽搐痉挛, 中风口禁, 半身不遂, 面瘫、 口眼歪斜, 风湿顽痹, 偏正头痛, 散结化痰。 本方系祖传二代家技秘方, 除平时治疗脑中风及脑中风先兆亚健康外, 发明人从 记录观察 100 例中, 即有近。
7、期卓效, 亦见远期治愈的疗效, 84 例基本治愈, 显效 10 例, 有效 5 例,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九。 具体实施方式 : 0005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 取黄芪 160g、 当归、 赤芍、 地龙、 川 芎、 桃仁、 三七、 红花各30g、 白附子、 水蛭、 僵蚕、 全蝎、 蜈蚣各20g、 丹参100g、 刺五加30g(共 600g) 烘干碾粉作丸如绿豆大, 每日两次, 每次 6g 内服, 临症施治时, 偏于半身不遂加川牛 膝 50g, 续断 30g, 桂枝 20g, 煎水送服 ; 偏语言不利, 加郁金 30g, 石菖蒲 15g、 远志 10g, 煮。
8、水 汁送下, 口眼歪邪, 加天麻30g、 钩藤15g、 石决明20g煎汁送丸药服下, 历经实践, 卓有成效。 上方中由发明人宗清代王清任气虚血瘀之说, 以补阳还五汤治偏瘫, 受 杨氏家藏方 牵正 散治口眼歪斜之启迪, 熔两方于一炉, 再加刺五加、 蜈蚣, 命名 “补气牵正丸” 。脑血栓形成, 有称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系指颅内外供血入脑的动脉和血管壁发生病变, 管腔内形成血栓, 说 明 书 CN 102935153 A 3 2/3 页 4 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引起脑局部组织缺血而坏死。 施治在于扩张血 管, 消血块,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防止血栓的继续扩延。 中医学属于 。
9、“中经络偏瘫” 之病症, 主 要因素是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 加之忧思恼怒, 或饮酒暴食, 或房事不节, 或外邪侵袭等诱困, 导致气滞血瘀, 瘀阻脑络, 而出现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等症, 本发明本着 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益气活血化瘀为主, 中西医学在病理机制, 治病总则上基本相同。故自 拟补气牵正丸, 以上药物祛风化痰, 补气活血, 行瘀通络, 名司其职, 相得益彰。多年临床后 用有如下体会 : 0006 1、 急性期宜用汤剂, 以便加减运用, 以便吸收良好。 0007 2、 病势稍缓即可使用丸剂, 以便长期服用, 以便彻底治愈本病。 0008 典型病例 : 0009 雷某某,。
10、 男, 68 岁, 农民, 于 1998 年 3 月 13 日就诊。患者眩晕, 二周前语言障碍, 四 肢酸软无力而仆倒, 出现偏瘫, 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辩症 : 口眼歪邪, 语言蹇涩, 偏 体麻木, 半身不遂, 面色苍白, 气短乏力, 舌质暗瘀滞, 苔薄白, 脉沉细, 辩属气虚血瘀属 “中 风” , 治宜益气活血, 化瘀通络, 用补气牵正汤, 加郁金 30g, 石菖蒲 15g, 远志 10g, 药进五剂, 语蹇转轻, 15 剂后语言比较清晰, 再在运用方中减去加味之药, 继服基础方丸剂三料, 三月 后诸症趋于消失而康复。 0010 付某某, 60 岁, 家庭妇女, 1989 年 4 月。
11、 20 日初诊, 患者血压高病史, 平时头昏有时 胀痛, 88 年 2 月 11 日, 因情绪冲动, 夜半突然昏仆, 某西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病, 抢救两周, 后 来留下半身不遂。 余诊刻下, 症见神识一般清楚, 右半身上下肢不能伸展, 口眼向左侧斜, 血 压152/100毫米汞柱, 心率95次/分, 舌紫暗, 脉结代无力。 证属气虚血瘀之偏瘫, 在益气通 阳, 活血化瘀立法之下, 随用补气牵正汤加牛膝 50g, 续断 50g, 桂枝 20g 水煎服五剂。复诊, 手势伸张蠕动, 又处方十剂服完。 右半身便能活动, 接着再服药十五剂后, 下床步履锻炼, 手 扶拐杖, 步履跛行。 随即去加味之药, 据。
12、原基础方药丸服药一月余, 去拐杖行走, 手脚趋于灵 活。 0011 刘某, 男, 46岁, 干部, 1989年6月初诊, 病人素有脑动脉硬化病史, 2周前感觉右侧 上肢酸麻软弱, 不能持重物, 口眼口喝斜, 饮水呛, 舌强, 语言蹇涩, 血压 160/100mmhg。经某 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曾用芦丁,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患侧肢体略有恢复, 但不明显, 2 月 10 日邀余会诊, 刻下症同前, 舌质红, 无苔, 脉象左虚弦, 右细弱, 此由心肾阴亏, 肝风内动, 夹浊痰上阻于廉泉, 是以舌暗不能语, 足废不能用, 此为肾虚内夺之风痱症。以本发明补气 牵正丸去黄芪活血药加黄地20g, 石斛。
13、10g、 麦冬10g、 石菖蒲10g连服十剂后, 患肢不遂明显 好转, 能扶杖行走十余步, 上肢可伸展, 上下活动, 但仍软弱无力, 舌较笨重, 语言吃力, 左脉 虚弦稍有力, 右脉弦细, 药已对症, 继以本发明加减方治之, 3 月 28 日复诊, 继用前方 20 剂, 患侧肢体进一步恢复, 能扶杖行百余步, 说话已基本恢复正常, 饮水不呛, 口眼已不歪斜。 帷 头部时昏、 健忘, 血压 140/94mmhg, 脉象右弦滑, 右弦细无力, 尊前法继续治疗, 4 月 30 日复 诊, 服本发明加减方十剂后, 唇麻眼斜及语言基本恢复, 半身不遂明显好转, 脉左右渐有力, 嘱其继服本发明补气牵正丸以。
14、善后。 0012 余某, 男, 60 岁, 曾患中风,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卧床不起, 不仅不能坐行, 且不能 转侧, 面赤气粗(风犹未息)痰声辘辘, 神识半昏, 时成昏瞀, 食不易下, 非难蚕即自下, 时历 4 月, 脉乍密乍疏, 弦劲中带滑象, 此病乃 素问 所谓 “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平 说 明 书 CN 102935153 A 4 3/3 页 5 时血压高, 工作又忙, 烦劳紧张, 平衡失驭, 风阳上昌, 激荡不宁, 均是促成此病暴发因素。 且 病愈百日, 犹复面赤气粗, 气血上并, 冲缴未已, 气来犹盛, 未成固疾, 病犹可愈。此际治疗, 镇敛浮越, 息未息之风, 翼可暂免急剧变化, 治宜用本发明之基础方去黄芪, 刺五加及活血 药, 加龙骨 15g, 牡蛎 15g, 紫石英 10g, 灵磁石 10g, 并冲服大黄末 5g, 铁锈末 6g, 一星期后略 安, 得大便 1 次, 原方减大黄末为 3g, 加琥珀 1.5g, 又一星期, 大便 2 次, 面赤气粗, 痰壅神昏 锐减, 手足能动, 勉能起坐。原方去大黄, 铁锈, 加生地 30g, 山茱萸 9g, 约两星期, 病愈大半, 后用本发明补气牵正丸去黄芪, 刺五加服用 2 月病愈而至今随访未复发。 说 明 书 CN 102935153 A 5 。
上一篇
黄吉赓(肺系疾病)
下一篇
怎样送礼才能送到点子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