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乌关系不断恶化。既有美国和北约的挑拨因素,也有俄罗斯、乌克兰“爱恨交织”的千年历史渊源。俄罗斯和乌克兰,在语言和文化上同出一源,双方都视自己为基辅罗斯的历史继承者,而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时代,两者更是同属一个国家。
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源于历史上的古斯拉夫人。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原始雏形就是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公国。到了公元13世纪,这两个国家被蒙古军队打败后成为金帐汗国的附属国,导致古斯拉夫人的分裂。莫斯科公国吸收了蒙古文化,赶走了蒙古人。基辅罗斯的情况比较特殊,西部地区一度被波兰人占领,击退了衰落的蒙古人,乌克兰东部由于长期被蒙古人占领,出现了哥萨克人。乌克兰西部和东部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矛盾的长期存在。其中东部的哥萨克人虽然名义上是乌克兰人,但在文化上和传统上更接近于俄罗斯人,因此他们先天就对俄罗斯有好感,对于乌克兰西部的归属感反而不够强烈。乌克兰西部自认为继承了罗马正统文化,对东部和俄罗斯也有排斥心理。
10—11世纪的基辅罗斯
公元9世纪,乌克兰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崛起。基辅罗斯是东欧平原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子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人口达到500余万,疆界空前广阔,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基辅城也被誉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弗拉基米尔父子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所以,今天俄罗斯的国徽上带有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双头鹰。历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继承人自居。
弗拉基米尔父子之后,基辅罗斯逐渐衰落,被莫斯科公国所灭。所以,从沙俄时代直至苏联时期,乃至在今天的俄罗斯,都视基辅罗斯为历史的发端,基辅城也被称为“俄罗斯诸城之母”。
恩怨纠葛在公元12—13世纪,“乌克兰”一词开始使用,随后,这一称谓逐步扩大到今天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以这一称谓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然而,乌克兰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和民族学概念存在,并不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因为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土地分别被划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版图,乌克兰人成为一个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
1648年,乌克兰人民在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反对波兰的统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样信仰东正教的沙俄的帮助。随后,在给沙皇的一系列的信件中,赫梅利尼茨基又多次表示愿意服从沙俄的领导。但沙俄政府反应谨慎,没有迅速给予答复。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乌克兰起义军依靠谋略,两次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波兰。在文尼察保卫战中,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博贡率军在冰河之上迎击波军。交战中,哥萨克佯装溃退,波兰军队在身后紧追不舍,没有注意到冰面上许多地方散落着脏乱的稻草。波兰军队眼看就要追上哥萨克军队了,但刚一踏上这些稻草,脚下的冰就破裂了。原来,博贡下令事先砸了许多冰窟窿,当这些冰窟窿上又结了一层薄冰后,在上面盖上稻草,以作伪装。乌军趁波军陷入混乱时大举反攻,将其击败。然而,由于波兰收买了克里米亚汗国,后者在乌克兰背后发起了进攻,腹背受敌的乌克兰起义军被包围,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
列宾笔下的哥萨克人1650年,沙俄与波兰之间的领土问题谈判破裂,沙俄决心援助乌克兰。1654年3月,乌克兰代表团在莫斯科觐见了俄国沙皇。随后,双方签订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条约》,亦称《三月条约》,乌克兰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权力之后,与沙俄正式结盟。自此,乌克兰东部并入了正在崛起的沙俄,这一举动引发了占据乌克兰西部的波兰不满,双方爆发了激烈而短暂的战争。波兰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自然挡不住俄军的凶猛进攻,整个乌克兰在18世纪被沙俄彻底吞并。
与乌克兰的结盟,一方面使沙俄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开了其通往欧洲的大门,欧洲的先进文化通过乌克兰的黑土地,源源不断地传入俄罗斯地区。与沙俄的结盟也成为乌克兰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此前,乌克兰的文化主要受西方影响;此后,乌克兰历史发展的轨迹转向了俄罗斯的沃土。
1700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发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战争期间,彼得大帝征调大批乌克兰哥萨克人充当炮灰。彼得大帝还以战争为由,强行取消了乌克兰的地方自治,引起了乌克兰贵族的不满。1708年,乌克兰首领玛泽帕与瑞典结盟,寻求重获民族独立。闻听此讯,沙皇彼得大怒,派军队血洗了哥萨克营地,俄乌自此结下深怨。
1709年,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彻底击败了瑞典军队,乌克兰的独立梦想破灭。随后,彼得大帝专门组成了小俄罗斯部,在乌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罗斯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重新构建乌克兰社会结构。沙俄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同化了乌克兰上层统治阶级,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把乌克兰语贬为“乡巴佬”语言,禁止乌克兰文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此后200年间,沙俄一直牢牢控制着乌克兰。
1917年,沙俄发生“二月革命”,帝国瞬间解体。1917年3月,乌克兰成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中央政权“拉达”。为了获得德国的承认,“拉达”抢在苏俄政府之前与德国媾和,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抵抗苏维埃武装。但没想到,德军一进入乌克兰,就找借口推翻了“拉达”政权,扶植了一个亲德的傀儡政府。德国投降后,苏俄红军展开反攻,乌克兰重回苏俄版图,然而在随后与波兰的战争中,苏俄红军先胜后败,被迫将西乌克兰地区割让给了波兰等国。
1922年12月,乌克兰作为第一批4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1939年,苏联政府用武力夺回西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就此完成统一。
到了苏联时期,斯大林积极推进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为了发展重工业,采用残酷而粗暴的农业补贴工业的政策,在鼓励人们努力产粮的同时,也让农民把除了满足自家的口粮都交了出来,出口赚取外汇以建立工业。这种行为严重挫败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引起了农民极大的反抗,而作为欧洲重要产粮大区的乌克兰农民反抗尤其激烈,他们宁愿将粮食烧掉,也不愿意交出来。
强势的斯大林怎会坐视不管,他流放了大量乌克兰农民,也囚禁了乌克兰的文人,乌克兰的产粮量暴跌。为了惩罚乌克兰人,在1932年,斯大林没收了乌克兰所有的生产资料,比如农用工具、粮食种子等;封锁了粮食进入乌克兰的通道,禁止乌克兰人逃离,还派人到处搜刮粮食。没有了生产工具,粮食也被搜走,面对肥沃的土地不能耕种,又没有粮食来源,乌克兰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整个饥荒期间,乌克兰饿死了数百万人,这从此成为了乌克兰仇视俄罗斯的重要原因。
俄乌裂痕
在1991年苏联这座“大厦”分崩离析后,乌克兰也趁机脱离苏联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乌克兰本应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业国,完全可以与俄罗斯做生意,出售重工业产品换取俄罗斯的低价能源,成为俄罗斯连接欧洲的一条通道。但是乌克兰政府和控制乌克兰政府的经济寡头们却不打算这样做,他们采取了去工业化,压榨乌克兰东部人口,竭力融入欧盟体系的策略。
这一策略很快就遭到了反弹,乌克兰东部对于乌克兰政府满怀怨恨,乌克兰自身也被西欧各国和美国视为遏制俄罗斯崛起的工具。可怜的乌克兰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变成了一个用后即抛的“棋子”。其结果是乌克兰东部地区和乌克兰政府离心离德,乌克兰自身的经济和工业能力也被破坏殆尽。这时的乌克兰就像是一个高压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风险,尤其是乌克兰东部先天亲俄,风险就更大了。
乌克兰东部地区在文化上更加接近俄罗斯,而且有大量的俄罗斯族人口,因此乌克兰政府很快就将其视作不稳定因素,并对乌克兰东部进行镇压和管制。这就引发东部地区的不满和反抗,导致东部地区和乌克兰政府的冲突,而俄罗斯适时的介入则成为了乌克兰眼中的侵略行为。在乌克兰,反俄罗斯是一种政治正确,他们可以和任何人联手,包括乌克兰的纳粹主义分子等,他们非常希望借助西欧各国和美国之手收复“失地”。
可是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民兵组织眼里,他们是在为自己谋求独立和和平,乌克兰当局对他们的欺压难以让人接受,故而选择和俄罗斯结盟。而俄罗斯则认为自身的战略环境受到威胁,如果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欧和美国,则俄罗斯的战略环境将变得非常恶劣,所以俄罗斯无论如何都必须阻止这一局面的发生,对乌克兰内战的介入就是俄罗斯的手段。
克里米亚半岛是一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地区,1783年该地区成为了沙俄的一部分。1954年,苏联正式将克里米亚划分给了乌克兰。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声明该地区的归属权问题,但是俄罗斯一直占据这块地方的控制权。2014年克里米亚举行独立公投,成立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加入俄罗斯成为克里米亚联邦区,乌克兰不予承认。随着俄罗斯单方面兼并克里米亚半岛,俄乌关系降至冰点,现在的乌克兰政府坚定地走亲西方道路,不断和俄罗斯叫板。可以说,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人的恶感,既有现实的因素,更是历史上百年积怨的结果。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不但是重要的产粮大区,也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相当部分的武器,尤其是海军装备都来自于乌克兰。苏联解体后,著名的黑海舰队归俄乌两国统管,1995年,两国决定分家,乌克兰继承了其中18.3%的舰只,其余的折价卖给了俄罗斯。但是舰队基地在乌克兰境内,俄罗斯要求长期租赁并且单独使用基地,乌克兰拒绝,而俄罗斯的强行租赁令乌克兰极度不满,双方就这一问题历经了多年的争吵。
能源是俄罗斯重要的经济来源。乌克兰虽然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产粮实力,但在能源方面一直存在短板,苏联时期乌克兰的能源就来自于俄罗斯。与此同时,俄罗斯输出能源要经过乌克兰,俄罗斯对欧洲各国的供应价格持续增长,而乌克兰得到的油气管道过路费却一直没有增长,这也是双方一直争论的问题。
19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议》300周年之际,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作为礼物送给了乌克兰
俄乌关系是复杂的。从乌克兰一方面说,无论是地理、种族、还是文化,俄罗斯都是乌克兰的近邻,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乌克兰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完全依靠西方的支持,而不去改善和邻国俄罗斯的关系,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1年6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 :金默。 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