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曹雪芹植根于传统文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欧丽娟教授提出重像视角,即选取书中外貌性格相似之人或古代文人雅士,与众金钗进行映射、类比,以重新理解红楼佳人。书中宝黛钗等诸多形象考论多涉及重像手法,如从家族、人生、婚恋三个方面,认为贾宝玉的重像有荣国公、甄宝玉与薛宝钗。林黛玉的重像从形到神相对较多,既有“貌合”的晴雯、尤三姐,又有“情投”的妙玉、茗玉,也有西施、飞燕、娥皇、女英等历史人物,用这些红颜薄命而才华出众、性情高傲的女性,来烘托黛玉的才情貌。相较而言,欧丽娟多偏爱薛宝钗、贾探春这类德才兼备的女子,其重像多取自古代的文人雅士。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言宝钗之情性,赞美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的“山中高士”之风。赞贾探春为“泱泱大气的将相雅士”,选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士来映衬其“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磊落人格。重像来源众多,有的是作者借人物之口道出,如王夫人曾言晴雯眉宇间长得像林黛玉;有的是在回目中直接点明,如第二十七回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重像解读法将诸钗合成群像,丰富了个体形象的内涵,较之前人的“影子说”,更富有系统性。
通过“重像”,读者既可感受“本”与“像”多角度的相似性,同时也能品析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拥黛还是拥钗,自清代起,读者争议不断。《三借庐笔谈》记载邹弢和老友许伯谦,就曾因此“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拥黛者怜颦卿身世而爱其聪颖,贬钗袭之柔奸,如涂瀛称“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拥钗者多爱钗袭稳重而宽厚,憎晴黛之乖僻,如王希廉评“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才有德”。近代俞平伯云:“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他提出的“钗黛合一”说,影响至今。在钗黛拥抑的问题上,给宝钗以应有的褒扬,是值得肯定,也是达成共识的。就此,欧丽娟教授提出要打破“读者的刻板印象”,“重新理解红楼人物”,为钗袭翻案。读者若要客观看待钗黛拥抑问题,还应回归文本寻找依据。脂砚斋曾言:“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作者心目中,钗黛二人本无高下之分,其中蕴含着作者主张儒道兼美的审美理想。总之,红楼佳人身上兼具丰富的文化基因,由此升华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摘编自曹立波《品读中的视角与新见》)材料二:我这本书(《金陵十二钗花语》)从《红楼梦》中的判词古曲、衣食起居、人物对话、自然环境等描写中捕捉花木信息,辅以植物学知识考证,并结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出身、性格和命运的分析,揭示这些人物与花木之间的深层关系。
我过去研究林黛玉,总以为与她紧密相连的芙蓉花是荷花,因为荷花俗称水芙蓉。《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黛玉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可见她对荷花并无所谓,宁愿欣赏残破的荷叶。进一步细读文本,便能发现书中有“恰好八月(指农历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以及“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等词句。说明此处提到的芙蓉花在农历八月左右开花,生长在岸上,黛玉可以藏在花丛中,树枝可以挂诔文。而荷花一般在农历六月左右开花,八月已接近尾声了,且生长在水中,黛玉也不可能从水中走出来,宝玉也不太可能将诔文挂到水里去。反观木芙蓉,大约在农历八月开花,比较喜欢湿润的环境,经常生长在池塘岸边,这与小说的情节全都符合。所以,写《金陵十二钗花语》的时候,我修正了我以前的观点,做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不是水芙蓉,不是水中的荷花,而是地生的木芙蓉。木芙蓉又名“拒霜花”,没有浓烈的香味。它虽不像牡丹那样被众人追捧,但也风姿绰约,有幽静之美,其花语为纤细之美,象征纯洁。这与林黛玉的性格也比较符合。《红楼梦》里关于贾元春的判词里有“榴花开处照宫闱”,可见象征她的是石榴花。平时,我们在公园里见到的石榴品种通常是花石榴,花瓣多,少结实。
但我们食用的石榴通常来自果石榴这个品种,它开的花花瓣相对花石榴要少一些,比较能结果。那么,进一步分析,象征元春的是花石榴还是果石榴呢?她在皇帝身边得到宠爱,这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在封建社会,进了宫,能长久地获得皇帝的宠爱,光靠美貌是不行的,要给皇帝繁衍后代。贾元春年前可能是开始怀孕了,所以皇帝很喜欢她,因此她的判词里出现了一个“榴花开”。石榴本身有“多子多福”的寓意,但是贾元春开的石榴花“照宫闱”了,表示最后并没有结果,她最终的结局当是悲剧性的。副册里面有一个女孩子,叫甄英莲,后来改名香菱,她在抽花签时抽到一个并蒂花。“并蒂”意为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朵花,自然界中很多种花都可能长成并蒂的样子。文学作品也常提及“并蒂莲”,通常用此比喻恩爱的夫妻。由此可以推测,香菱抽出的这个并蒂花可能是象征香菱和薛蟠的关系,暗示他们之间的感情比较好。虽然总体来看薛蟠是一个恶棍,但他对母亲、妹妹是有感情的,那么他对香菱应该也是真心的。为了买香菱,他和人打了一架,出了人命官司。曹雪芹常常用各种花来象征这些女子的人格、性格、气质乃至暗示她们今后的命运轨迹和结局。(摘编自刘心武《创作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黛钗三人的重像较为丰富,有注解人物某一方面特质的单一重像,也有共同来诠释人物特点的一组重像。
B.以众多的古代文人雅士为重像,赋予宝钗形象以积极的内涵,利于人们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薛宝钗的形象。C.钗黛拥抑问题一直争议不断,而俞平伯和脂砚斋的观点有一致性,他们认为钗黛名虽两人,却无高下之分。D.并蒂花通常比喻恩爱的夫妻,香菱抽中这一花签,暗示她与薛蟠之间的感情融洽,其悲苦的命运得以扭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重像视角”丰富了《红楼梦》中个体形象的内涵,比前人的“影子说”更富有系统性,更接近曹雪芹本意。B.经众家解读,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不再是个性化的具体人物,而是成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C.刘心武对于“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分析,符合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的寓意,与贾元春的人生结局相吻合。D.《金陵十二钗花语》涉及的植物学知识虽较牵强,但揭示的《红楼梦》人物与花木间的关系却令人耳目一新。3.下列选项,不属于借花喻示人物悲剧命运的一项是( )A.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B.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C.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D.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4.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逐步阐述“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的?
5.在《红楼梦》人物研究中,材料中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 D[解析]“其悲苦的命运得以扭转”错,材料二说“香菱抽出的这个并蒂花可能是象征香菱和薛蟠的关系,暗示他们之间的感情比较好……那么他对香菱应该也是真心的”,可见原文并没有说香菱的悲苦的命运得以扭转。
2. C[解析]A.“更接近曹雪芹本意”错,于文无据。材料一是“重像解读法将诸钗合成群像,丰富了个体形象的内涵,较之前人的'影子说’,更富有系统性”。可见,原文并没有说重像解读法“更接近曹雪芹本意”。
B.“不再是个性化的具体人物”错,曲解文意,材料二是“拥黛者怜颦卿身世而爱其聪颖,贬钗袭之柔奸,如涂瀛称'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拥钗者多爱钗袭稳重而宽厚,憎晴黛之乖僻,如王希廉评'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才有德’……”,可见,众家解读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依然是个性化的具体人物。
D.“涉及的植物学知识虽较牵强”错,不合文意,从材料二“木芙蓉,大约在农历八月开花,比较喜欢湿润的环境,经常生长在池塘岸边,这与小说的情节全都符合……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地生的木芙蓉。木芙蓉又名'拒霜花’,没有浓烈的香味……风姿绰约,有幽静之美,其花语为纤细之美,象征纯洁。这与林黛玉的性格也比较符合”“'并蒂’意为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朵花,自然界中很多种花都可能长成并蒂的样子……由此可以推测,香菱抽出的这个并蒂花可能是象征香菱和薛蟠的关系,暗示他们之间的感情比较好”可见,《金陵十二钗花语》涉及的植物学知识并不牵强,跟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得还是有道理的。
3. B[解析]A.意思是,女孩子身体娇弱像花柳一样经不起摧残,一年的时间就死去了。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迎春的判词。迎春懦弱怕事,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银子还不出,便把她嫁给孙家,拿她抵债。嫁后一年,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所以借花柳喻示迎春的悲剧命运。
B.意思是,对着佳品美味莫辜负这金秋佳节,好个清风轻拂桂花飘香菊黄带霜。这句诗出自黛玉笔下,她认为在重阳节,持蟹赏桂是高雅之事,表现了黛玉内心的欢愉。所以,诗中的“菊”点明时间是秋天,这句不属于借花喻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C.意思是: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意思是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这两句诗出自黛玉吟诵的《葬花吟》。这两句借“鲜妍能几时”抒发自己的凄惨寂寞身世之感。所以,属于借花喻示黛玉的悲剧命运。
D.意思是:菊花留下自己的影子,菊影表现出菊花的精神。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这两句是出自史湘云的《菊影》。史湘云对菊影伤情,悲戚旧人不见,梦中难寻。卫若兰病逝,史湘云孤终老。所以,这两句借菊花喻示湘云的悲剧命运。
4.首先质疑自己以往的研究结论——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水芙蓉;然后通过对《红楼梦》中有关词句的分析,印证了自身质疑的合理性;接着通过比较分析和考证,重新确立了“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最后以木芙蓉花语与林黛玉的性格相符的判断,强化了结论。
[解析](1)由“我过去研究林黛玉,总以为与她紧密相连的芙蓉花是荷花,因为荷花俗称水芙蓉《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黛玉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可见她对荷花并无所谓,宁愿欣赏残破的荷叶”分析,作者首先质疑自己以往的研究结论——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水芙蓉;
(2)由“进一步细读文本,便能发现书中有'恰好八月(指农历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以及'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等词句。说明此处提到的芙蓉花在农历八月左右开花,生长在岸上,黛玉可以藏在花丛中,树枝可以挂诔文。而荷花一般在农历六月左右开花,八月已接近尾声了,且生长在水中,黛玉也不可能从水中走出来,宝玉也不太可能将诔文挂到水里去”分析,通过对《红楼梦》中有关词句的分析,印证了自身质疑的合理性;
(3)由“反观木芙蓉,大约在农历八月开花,比较喜欢湿润的环境,经常生长在池塘岸边,这与小说的情节全都符合。所以,写《金陵十二钗花语》的时候,我修正了我以前的观点,做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不是水芙蓉,不是水中的荷花,而是地生的木芙蓉”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和考证,重新确立了“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
(4)由“木芙蓉又名'拒霜花’,没有浓烈的香味。它虽不像牡丹那样被众人追捧,但也风姿绰约,有幽静之美,其花语为纤细之美,象征纯洁。这与林黛玉的性格也比较符合”分析,以木芙蓉花语与林黛玉的性格相符的判断,强化了结论。
最后采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模式答题。
5.①对人物进行归类、比较,以重像视角审视《红楼梦》中的众金钗,重新理解红楼佳人;②结合多学科知识重读文本,寻找新的切入点,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③以文为本,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求证或分析,深化《红楼梦》研究。
[解析](1)根据“曹雪芹植根于传统文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欧丽娟教授提出重像视角,即选取书中外貌性格相似之人或古代文人雅士,与众金钗进行映射、类比,以重新理解红楼佳人”可知,对人物进行归类、比较,以重像视角审视《红楼梦》中的众金钗,重新理解红楼佳人;
(2)根据“《金陵十二钗花语》)从《红楼梦》中的判词古曲、衣食起居、人物对话、自然环境等描写中捕捉花木信息,辅以植物学知识考证,并结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出身、性格和命运的分析,揭示这些人物与花木之间的深层关系”可知,结合多学科知识重读文本,寻找新的切入点,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
(3)根据“读者若要客观看待钗黛拥抑问题,还应回归文本寻找依据”“拥黛还是拥钗,自清代起,读者争议不断。《三借庐笔谈》记载邹弢和老友许伯谦,就曾因此'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脂砚斋曾言:'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作者心目中,钗黛二人本无高下之分,其中蕴含着作者主张儒道兼美的审美理想”“红楼佳人身上兼具丰富的文化基因,由此升华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可知,以文为本,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求证或分析,深化《红楼梦》研究。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