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坚持日更的第210天
1
读后感
本书推荐阅读四星半,能帮助焦虑的家长降低焦虑。不管是作为我这种教育从业人员,还是家长,都是可以购买一本来学习的。我在阅读之后已经购买。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的一位家长,台湾的高考或者叫会考,一定也不比内陆轻松,毕竟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
想要争取那最顶端的资源,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或者在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
当然,有的人一出生就已经站在十层楼的高处,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我们不去过多纠结,毕竟从一楼开始爬起的是占了百分之九十几的绝大多数。
即便现在的教育确实很畸形了,但是要拿到最好的平台和资源,不在升学上面帮助孩子去卷都不可能。
除非,家长另有心胸,不焦虑于孩子成人后的就业和谋生,那自然可以不用为了狭窄的文凭之路而奋斗。
所谓的文凭军备竞赛,其实就是取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以及各世界几百强的跨国大企业的用人标准需要,才会有愈演愈烈的今天。至于高等教育的扩招,我们就不去讨论这个东西了。
文凭的背后的是用人机制,文凭的前端,至少在我们今天这个优质大学门槛极高,严进宽出的时期,其实文凭更多考察的是高考分数。高考考多少分,基本上就对应了去一本,211,985,还是C9,95%以上的学生可以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的。
所以,用人机制考察的根本是一个学生在中学时代能按照秩序的要求,在规则的框架下,所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
至于说素质教育,当然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但是,在用人制度没变的情况下,在决策方要减少风险和不可控因素的指导思想下,高考的分数依旧是所有要在学科上面竞争出路的家长孩子的指挥棒。
如果有人能跳出来,那就是类似于郑渊洁,自己教育孩子,完全不走学历路线,但注定这条路是极窄的,只适合少数有智慧和有资源的家长。
更多有资源,而未必有智慧,或者说无力无志于国内高考及教育资源的,则会考虑让孩子走国际班,国外大学的路线。典型的二代王思聪就是这样。
几百年前,工业革命没出现之前,本就没有学校教育这个东西,孩子们的成长完全是由家庭或者是各种工坊的师徒制传承,人类几千几万年也是这么代代相传过来的。
现在当然在后信息化时代,或者在制度的框架下,有必要进行学校教育的洗礼,但是,作为教育的根——家庭教育真的可以被轻视吗?
那么,这本书,就是能够帮助家长再重新进入家庭教育角色的一个小小路口。也许,可以让部分家长更轻松的应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和文凭竞赛!
2
文摘分享
不爱读书,不代表不需要努力。
【赏析】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我们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希望自己孩子想要成为的人,我认为这种教育人至少能够算得上尽责了。虽然也可能因为个人理念的偏颇,导致树人的方向未必真理,至少我认可他的努力。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无论怎么设计,种种为分数竞争的现象就不可能消失。
不想陪你们爽骂制度,因为没有意义。要做的是比你们先勇敢起来,陪着你们务实地面对考试的种种残酷的磨练。
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并不代表分数就不重要。
我没有条件离开,所以,就务实面对吧!
不论教改怎么改,只要最后无法脱离以考试作为筛选机制。
分数至上论或分数无用论都只是父母的自以为是。
一面在观望中推动教改,一面务实地在现实投入适当的力道与心血来挣得教育资源。
【赏析】中庸之道,不堕极端,也是古之瑰宝。此乃五千年文化积累中,数之不清宝藏中的一端,生为吾民,我之荣幸。努力替往圣,为后世守护祖之遗产,吾辈当自强。
所有想要争取一定学习资源的孩子,没有人能摆脱分数的控制;面对排山倒海的考试评比,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排解压力。
要缔造一个内心平静而满足的孩子,父母要做的,绝不是忽视孩子的学业表现,而是对孩子说尽你所能去努力。
鼓励孩子在小学阶段要借由各种活动,兴趣与嗜好,找到自己的兴趣。
小学高年级是决定初中学习的转折点。与其到初中遭受严重的打击,非常实在的,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要逐步为初中的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关于学科的学习,一个在初中能良好适应的孩子,我想应具备下列几项条件:1、上课能专注听讲,尽可能降低回家自我摸索的时间。2、懂得善用时间。3、能按日复习课业。4、能独立研读:学会由自己画重点,能自主进行深刻思考。5、懂得寻找资源,主动发问,寻找协助解决问题者。6、对课业负责。
成绩不理想的四类孩子,如何帮助他们?
1、对学科的学习有兴趣,但读得很辛苦。他们最需要父母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厘清学习问题。2、对学科的学习有兴趣,虽已尽最大力量,但成绩仍无法突破。对这类孩子,最怕父母抱着幻想期待,让孩子疲于奔命。
3、对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但仍能达到一定的成绩。父母要去了解这类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4、对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而且成绩低下。成人要帮助引导孩子借机建立自信,补足在学科上的挫败感。
不读书,当然也可能成功,但是所付出的努力并不比读书少。你可以不读书,但是不能不学习,不能不努力。
别人不爱读书能成功,不代表你也可以不劳而获。许多决定能不能成功的因素,如运气,人际等不能由自己一手掌控。比较起来,用功读书恐怕是一件最简单,最能自我掌控的事情了。
当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时,至少有一张学历。这张门票代表更愿意付出,更愿意学习,更愿意扩展人脉,更愿意进一步思考如何创造自己的附加价值。
求学过程中,一定要想办法做最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且最善于运用自己的人。
没时间思考为什么要读书,只想如何能考更好,结果最好也就是应试机器。
当孩子努力用功却考砸时,记得告诉他,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谢谢你。努力本身就是价值,愿意努力就值得嘉许。至于不太努力却考得好的孩子,则宜平淡地冷处理。
与其相信天才,不如相信努力。
利用长期的反复操作形成他们的惯性,让他们学会专心和控制时间。我不希望他们边写边玩,会尽量帮忙约束他们集中精神,功课写完,休息时间再好好玩。
小学低年级:一起规划,使用定时器,建立时间感。小学中年级,开始训练孩子做周计划,日计划。高年级以上,让孩子自己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当孩子反叛,就不适合再介入。如果孩子的读书习惯不稳固,读书方法也还有盲点,但又进入反叛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度借助外力,补习或是请家教。
【赏析】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越早认识到时间的珍贵和稀缺,对人生的价值越大。
对于读书习惯的建立,三点参考方向:1、即使再没天分,不喜欢念书的孩子,在他十岁之前若能激发读书意愿,帮助他建立学习习惯,都会比往后伤脑筋来得轻松容易。2、想要建立好习惯,一开始若不严格有效地执行,是无法培养的。3、实行渐进式放手法则最为有效。即使青春期以后的孩子在自我摸索中成绩起伏不定,都胜过父母过度介入。
孩子自己的意愿。引导孩子找到读书的理由。
喜爱学习与思考的父母常常会问孩子问题,以刺激好奇心,思辨力,求知欲,自然而然就带动孩子的学习力。
没有孩子完全不在乎分数。
不论补习班老师有多神,如果上课恍惚,回家也不复习,那么世界名师也爱莫能助。
补习班包办了孩子最不擅长的部分:规划进度,统整信息,解决问题,时间管理,自我控制,但所有这些也正是孩子最需要被磨砺的部分。
上补习班该有的五种心理准备:1、补习绝不可能把每一个孩子都补成高材生。2、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补习的需要。3、过度的补习绝对有害而无益。4、技术转移补习班的统整归纳方法,这是必须吸收的技巧。5、补习不是补心安。
在擅长的科目里忘记竞争,将更具竞争力。
每一个学校为了争取到出成绩最好的学生,都会淘汰成绩后端的学生,以保证高中部学生有一定的学业程度,以维持亮眼的大学升学表现。
【赏析】竞争平台在国内还是全球呢?全球性的能力当然有其天然的优势。
正确的方向,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这样的考试制度自然带出一批又一批延迟探索自己,甚至从不认识自己的孩子。
只要孩子清楚全班各科分数的分布状况以及自己的落点,就可以达到自我警惕的作用。
【赏析】父母责需要知道孩子在初中全市的排名情况,以应对中考升学的落点。
供过于求,导致学历贬值,可能使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才开始探索自己,思考人生。过去十几年产业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再加上少子化,目前大学生占了同年龄人口达70%,但适合大学生从事的专业工作却不到四成。
考试制度是不可能消失的,有评比,就会有赢家和输家。
考试命题的趋向:贴近真实生活情境,评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END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