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本题材料改编于《光明日报》(2021年9月26日)刊载的文章《让崇高之美熔铸我们的灵魂——“树立正确的美丑观”系列评论之三》。本道作文题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架构,围绕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健康情感”内涵,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引导广大考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在命题形式上跟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I卷大体一致,既有材料的引导,也有引导语的限制,通过“启示”引导考生“思考与感悟”,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试题设计聚焦学科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引导语、常规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审题
1.材料的理解
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富有哲理性,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相互交融的。第二句话引用孔子的名言“尽美矣,又尽善也”印证以上观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材料当中对这句名言作了阐释,即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由此界定“美”的两个层次:一是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二是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第三句话则是从三个角度阐释这种交融与共生的关系:一是从外在感官的角度来体察“美”与“崇高”的交融关系,如巍峨的山川(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如精湛的艺术(比如气势雄壮的豪放词、荡气回肠的交响乐)带来的心灵震撼;三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如家国情怀等带来内在的深层次的人格美。
2.引导语的理解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说明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及含义来审题立意,不能脱离开“美”与“崇高”两者关系来立意。“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可见一定要写出你对“美”与“崇高”两者关系的哲理性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提示写作者要以青年的视角,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看待“美”与“崇高”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共生。要谈到对这个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带给青年个人及国家的影响,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
3.角度把握
作文写作“要求”部分,确定了材料的限制及常规的写作要求。要求学生选好角度,考虑哪些立意角度是比较好的。比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外表的漂亮固然是美的,但崇高的人格才更能衬托美,这无疑是最好的角度。谈巍峨的山川(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精湛的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是合适的角度,但如果谈这些角度时,不能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来谈,就很难写出一类文。
学生佳作欣赏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
某考生
(题目中含括了“美”“崇高”“人格”“青春”等关键词,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且形式工整)
古之臻言映照现实(一句话由古至今,“映照”一词体现考生对材料引用古语所含启示意义的理解),“尽善尽美”气韵犹存。以前人广博放眼量风物:冬奥赛场上领略竞技带来感官之美的时候,闪耀高尚光辉的包容博爱展现崇高之美的再度共生。作为美的新人(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主体身份),我认为: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此处应加一“中”字)领会青春之美。(开篇结合材料,紧扣“美与崇高”的关系,中心明确,入题干脆利落)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不是镜花水月的空谈,而是交融共生的实践。(以单独成段的形式清晰呈现分论点,可借鉴)
真正的美并非表层感知的意会,而是直触深层心灵、铸就高尚人格的引擎。(信手拈来的比喻,阐释美的内涵)“美”与“崇高”之所以交融,是对人格塑造的交织;“美”与“崇高”之所以共生,则来自美育的滋养和实践。(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阐释分论点。论点后有分析,分析后有事例,段落内有起承转合,深谙议论文法)君可见余秋雨杖行天下,以实闻灼见锻造《文化苦旅》直击心灵花园;君可见花滑选手羽生结弦于冰中作诗,身体力行谱写花滑之美;君可见人大康瑜执念探寻心中真美,抛下城市优渥,抚慰大山诗意,终以崇高之美感化山川,滋养青年人格。(一组排比,以丰富事例证明论点,又可见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结尾处扣题)
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体验交融共生。(换个角度,继续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分而论之,不紧不慢,不急不躁)
山川、艺术乃至高尚人格(结合材料所提供的角度),无不蕴含崇高光辉。因为美与崇高的交融共生,在于教化人格、提升审美素质、锻造高尚品质。美育之效,首要亦在人格。(警句!)反观当今“内卷”当道之社会(联系现实,对比论证),崇高与美的交融体验被迅猛的信息时代呼啸而过,仿佛知识与信息交融便可倚持现代社会之发展。由是山川褪色、由是艺术落灰、由是高尚决堤,(娴熟的小排比,照应本段开头)只留下古人沉默叹息。白岩松曾经说过,《感动中国》不是标榜名人,而是为人性筑起高墙,不至于过快溃败。(引用精当且扣题,有说服力)诚哉斯言,放眼如今“流量”误读真正之美、互联网之冷漠无情牵动人格高墙,只有让崇高与美之交融重焕活力、重返神坛,才能真正培育美的新人、铸就美的时代。(联系社会现象,强调美与崇高交融共生的现实意义,相对前段更有升格,文章非此不深刻)
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为新时代青年担当复兴大任之要诀。(从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入手,写出对“美与崇高”的辩证思考,体现新青年应有的态度和担当。逻辑思维严谨,层次分明,同时体现考生对写作任务的准确把握)
真正之美,依托崇高人格,辐射社会效果,至今闪烁真理光辉。美育的重要性,于信息时代“娱乐至上”的风气中愈显重要。于国家,应引导社会尚美风气、传承传统美学之尚美理念,发挥美育社会功能;于社会,理应净化舆论环境,重视美育质量,调整育人方针,以美之教育树美之新人;于青年,我们更应(应、理应、更应,用词精当,语势渐强,强调了践行“美与崇高”的必要性)引领尚美风尚,提升审美素养,于社会奉献中锻造高尚人格,实现美与崇高交融共生。(段内有总有分,层次清晰,很好的作文习惯)
行如苔米微,览物云梦泽。让我们携手共心,以美之崇高为刃,共创真美社会!(结尾以呼吁的方式扣题,深刻且有格局。全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
19.5+19.5+19=58分
点评: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辞顺畅,其值得借鉴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切合题意,观点鲜明,立论深刻。标题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紧紧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立论,全文既能从新时代青年的角度阐释“美”“崇高”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又能清晰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中领会青春之美”,且能写出践行“美”与“崇高”的现实意义,不止于个人,也包含了国家、社会层面,拓宽了论述视野,充分体现了对材料和引导语的准确理解,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第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思维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继以分而论之,结尾扣题。各段比例匀称合理,段落内能紧密结合材料,以材料为出发点展开论述,点后有析、析后有结,段落内有起承转合,且引用事例(余秋雨、羽生结弦、康瑜)、言论(白岩松)丰富恰当,有说服力,体现了对议论文法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考生有很好的行文习惯。
第三,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卷面美观。全文语言生动流畅,修辞(比喻、排比等)运用娴熟,富有感染力,体现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积累。卷面整洁,书写漂亮,在考场作文中优势明显。
但文章个别几处有瑕疵,如“内卷”的出现稍显突兀,如执念、优渥、倚持等词或语法上不严谨,或略显晦涩,但瑕不掩瑜,整体上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点评者: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市高三中心组成员徐大伟)
教师下水文:
清扬婉兮,邂逅相遇
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 吴戈
相遇,是一场恩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蜉蝣一瞬的生命,遇见两个百年的交汇,我是如此有幸。漫步在蜿蜒的海岸线上,伴着习习微风,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远——泱泱中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遇见了孔圣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慨叹。
《说文解字》有言:“美,甘也。”凡好皆谓之美,美与善同义。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对“美”的定义就从未仅仅停留在外在样貌和表象。每一种美的背后都有一种“崇高”的力量,而崇高又丰富了美的形式,深化了美的内涵。
“崇高”可以是饱读诗书修炼成的素质,涵养着我们自身的气质之美;也可以是急人之急、需人之需的热情之美,温暖着比邻和路人;还可以是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的信念,筑牢强国之本,共谱复兴之美。我遇见美,便是邂逅了一场“美”与“崇高”的交融。
我遇见了山川巍峨灵动的美,遇见了大自然带给我的不竭力量。看那五岳独尊的泰山,劈云裂雾,傲然挺立在中原大地,看那黄河之水裹着滚滚泥沙从壶口奔涌而下……它们的恢弘磅礴,给我带来了喷薄万丈的豪情。可是,我还遇见了黄沙飞扬的穷山,遇见了寸草不生、颗粒无收的荒漠……但有幸,我还遇见了“绿了荒山,造福百姓”的杨善洲。他兴办林场,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我还遇见了“甘当愚公,开凿天路”的毛相林,他带领乡亲智斗穷山恶水,铸就了“下庄精神”。我还遇见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驻村干部黄文秀,她为给贫困摘帽,始终奋战在百色山区的脱贫攻坚战疫的一线,她用生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多少“大荒”,变成了“大仓”,多少秃山野岭,变成了绿水青山,又有多少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山川之美是自然的鬼斧神工,绿水青山则是初心和信念的崇高表达。我遇到了山川磅礴恢弘的美,更邂逅了公仆们的不忘初心和夜以继日,以及中国几千年为摘掉贫困帽子的伟大决心。
“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这是赤子之心的激情叙写。山水间,我遇见了矢志不渝的信念之美,邂逅了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的忠义表达。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身为时代儿女,我须秉持赤子之心,去寻找更多的美,去欣赏更全面的美,去践行更崇高的美。我须努力让自身拥有学识与技能之美,为身边带来关爱与互助之美,让水更清,让山更绿,让人民更幸福,为家国大业贡献毕生力量。我会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九字箴言铭刻于心,立民族复兴的大志,担富强家国的大任,做助力时代的新人。生逢其时,幸甚至哉。此生入华夏,必灿如夏花。
我遇见了奏响皮黄、晕开水墨、诗词歌赋,传统文化的积淀沁人心脾;我遇见了初春时节白色防护服与红色志愿衣的绚丽辉映;我遇见了放弃优渥待遇,投身祖国建设的一大批仁人志士……这便是我所遇见的中国的美与崇高——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点评:
吴老师文章紧扣作文材料,对“美”与“崇高”两个核心概念及两者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准确、解读到位、论证严密、逻辑层次清晰,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文章标题引用诗经中的名言,引出自己所遇见的中国的美与崇高,有明确的身份意识。
文章主体段紧扣材料提供的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及崇高的人格三个角度来阐述“美与崇高交融与共生”。难能可贵的是,吴老师不是并列平铺开,而是把山川之美与人格之崇高结合起来,由山川的恢弘磅礴,带出喷薄万丈的豪情;由自然山水带出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再引出了对改造自然之人人格美的赞美,完善契合了两者的交融与共生;而在结尾处以遇见传统文化之美收束,也巧妙地点出了艺术美。
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语言更是流畅有文采,对排比、比喻及对偶等多种修辞的运用娴熟自然,名言及文言句式的使用也是信手拈来、文气十足,给我们呈现了一篇真正的美文。
(点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市高三中心组成员邹震宇)
以崇高之美涵养时代精神
珠海市实验中学刘惠萍
什么是美?有人以善为美,有人以和谐为美,还有人以媚俗为美、以奢华为美……不可否认,美具有多样性和主观性,也正因如此,一些高雅之美正被一些低俗之美挤压,所以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崇高之美涵养时代精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往美、追求美的权利,但是追求什么样的美却是我们青少年要谨慎面对的问题。尽管美有多样性,但归根结底美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感官上的愉悦,这是低等级的美;还有一种是能给你心灵以震撼的崇高之美,看到江南之杏花春雨的柔美、塞外之骏马西风的壮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静美,内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震撼你、感动你,陶冶你的情操,净化你的心灵。
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只停留在美的第一个阶段,只是一味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传统文化的“尽美即尽善也”的教导早被人抛之脑后,小鲜肉霸屏、网红脸盛行、大众审美被粉丝经济裹挟、偷漏税的明星频频登上头条……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这种低层次的感官愉悦而不择手段。这不仅影响了当下的社会风气,而且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极大,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们精神世界的粗鄙和堕落。
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要用崇高之美来涵养我们的时代精神。
走进大自然,看高山的巍峨,听波涛的汹涌,感受大自然的辽阔与气势,内心就会升腾起一种奋发的力量,这就是崇高之美。走进艺术的殿堂,听《黄河大合唱》,赏《蒙娜丽莎的微笑》,就会唤起心中的道德感,升华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也是崇高之美。
最为重要的是要走进生活时代,发现具有崇高之美的先进形象。学习“感动中国的人物”和“最美的人”以及“时代先锋”“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就会被他们崇高形象、优秀人格所折服,比如在大山里坚守教育、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的张桂梅;在田间守望、以耕耘者的形象为世界绘就禾下乘凉梦想的袁隆平。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奋发之美和刚毅的深沉之美,都是我们国家的崇高气质。
其实这种崇高的国家气质,无论是战争年代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都给予我们时代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我们更要用崇高之美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实现中国梦续写波澜壮阔的华章。
点评:
刘老师的下水文章题目亮眼、观点明确、审题精准、处处扣题、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语言方面,富有文采。
亮点一:理解材料准确,审题立意精准。准确理解材料是精准立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少考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要么只谈“美”,要么只谈“崇高”,片面理解材料,而这篇文章从“什么是美”问句入手,以“崇高之美”为重点,提出“我们更需要一种崇高之美涵养时代精神”,对材料的解读十分准确,立意精准。
亮点二: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全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展开论证,层层深入、清晰明了,值得学生学习模仿。文章开篇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自然地提出中心论点:“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崇高之美涵养时代精神”,接着解释美的两种模式并指出当下人们的审美误区。然后,第四段承上启下提出“我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过渡自然、结构清晰。结尾照应文题,再次呼吁,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另外,恰切的关联词语比如“不可否认”“正因如此”“尽管……但”等的运用,也促使本文逻辑更清晰、表述更严谨、观点更辩证。
亮点三: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章结合当下时代背景,直指不良社会风气,富有时代气息及针对性,比如“小鲜肉霸屏”“网红脸盛行”“偷漏税明星频频登上头条”等素材丰富而新鲜。而后文援引的“感动中国人物”“最美的人”“时代先锋”“道德模范”等素材又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以正能量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另外,文章素材虽多,但叙议结合,毫无堆砌之感,加之多用排比、对偶的句式,骈散结合,达到灵活多变、简洁有力的效果,给人以对称美的感受。
(点评者: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语文科组长、市高三中心组成员邓晓珊)
备考建议:
在后阶段的写作复习过程中,广大考生在原有的要求上须强化六种写作意识:
一、文风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思想立场与理想信念,展现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主题意识:近几年高考作文呈现“命意唯一、角度多元”的样态,要扣紧作文材料的主题来构思。
三、材料意识:做到论点从材料来、开头引述材料来、分论点从材料来、论据使用材料。
四、任务意识:细读作文题的“任务指令”,完成好每一项写作任务。
五、结构意识:做到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层次;说理议论富有条理。建议平时结合画“思维导图”来强化这一意识。
六、表达意识:结合文体特征,把话说清楚、道理讲明白,明白晓畅。切忌半文半白、生涩怪癖的文字和语言。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黄平)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