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优宝
昨天是东航空难者的头七,本着不想打扰逝者的想法,因此没有在第一时间写这个事情。
许多天过去了,那些遇难者家属仍然沉浸在亲人离去的悲伤当中,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空难历史上一个令人动容的真实故事。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死亡
1985年的日航123空难,是历史上单架飞机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事故,遇难者高达520人,仅4人生还。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遇难,是因为那天正赶上日本的盂兰盆节,航班不仅满员,还有许多父母带着不占座的孩子。
当时这架波音747飞机上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他的妈妈将他独自送上了飞机。
当空难消息传来,这个男孩的妈妈崩溃了,她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当中。
她亲自把孩子送上飞机,这种感觉就像她亲手把孩子送上了赴死的黄泉路。
尤其一想到飞机从起飞到坠毁的半个小时内,5岁的儿子,在全是陌生人的环境里,无依无靠。
那时他该有多么恐惧与无助啊,
别的孩子还可以躲进妈妈的怀里,而自己的儿子却只能在惊慌失措中独自面对死亡。
一想到此,悲伤就排山倒海般袭来,让这位妈妈久久不能释怀。
直到多年后的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个远在四国的老人打来了的。
电话里老人问妈妈,您的儿子是在飞机的某排某座吗?
她回答,是的。
老人接着说,我女儿也在那架飞机上,就坐在您儿子旁边。我女儿是一个非常温柔善良的人,所以请您放心,在最后的时间里,您儿子不是孤单一人。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很多人都以为,时间是治愈一切伤痕的良药,但事实上有些伤痕这辈子都无法治愈。
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
对于亲人伤亡的痛,谁又不是耿耿于怀呢?
他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如果当初我没怎样怎样”的自责当中。
这种心情,旁人是难以理解的,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说的: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做不到,就请不要轻易打扰别人的悲伤。
你在抖音守孝吗?
一个名叫小月(化名)的女孩,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发了一条纪念小姨的视频。
她的小姨正是MU5735上132个遇难者当中的一个。
“究竟是怎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追逐和奔波。”
这是她的小姨坐上飞机前发的一条朋友圈,或许是快要到清明了吧,让生者倍加感慨、缅怀那些逝去的亲人。
小月将抖音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画册,就像很多人习惯用朋友圈记录下每天的一言一行。
然而即便她只发了这一条视频,也惹来了一些看不惯这副做派的人。
他们高举着“正义”的旗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小月的视频下留下了许多讽刺的言论。
有人骂她在蹭热度,有人骂她是在抖音守孝。
迫于舆论的压力,小月删除了这条视频,并发了一封公开致歉信。
在信中,她写下:
“小姨这一生,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可是因为疫情,我们无法亲吻她的骨灰,也无法去废墟里悲鸣。”
在这场空难中,还有很多像小月一样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死者。
有人赶往现场,呼唤亲人:
“我们过来接你啊。记得跟我们回家!”
悲恸的呼喊声在山间来回飘荡,听得让人想哭。
有人在白云机场临时接待区抓着自己的头发,情绪崩溃:
“我三个孩子都在飞机里!”
有位老人匆匆赶往事发地,却是为了给女儿“庆生”:
“那天是我女儿生日。我说,女儿,爸爸来看你来了。同时祝你生日快乐。”
说着说着,老人已是泪流满面。
很多人说,如果可以一命换一命,那天台上一定站满了爸爸妈妈。
如今,离开的人已经永远离开,活着的人却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
高调也罢,沉默也好,说到底都是受到伤害的人悼念亲人、抵御冲击,和内心悲痛和解的一种方式。
对此,
谁也没有资格去质疑、评判他们!
每个遇难者在踏上最后一段旅途之前,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他们身边的人也因此有着不同的样貌、性格和想法。
不去臧否他们的选择,既是对生者的温情,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除非自愿,不要妄自救赎
那些令人始料未及的灾难,总能激发人们对于“尊重生命”的思考,我们渴望去共情,去将关怀和包容传递到每一个正因此而痛苦的人心中。
然而生命就像是空气,一切如常时,我们很难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形成实感。
以至于觉得生命的存续在一切情况下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
就像那13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亲人,正经受着巨大的煎熬,但作为局外人,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愿意共情他人是件好事情,但是人们也需要对自己的共情进行觉察和分析。
因为很多时候,结果只让自己感到了舒适,当事者却未必感觉如此。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
曾在共情的话题中说:
有些父母会问她这样的问题:“孩子哭的时候我已经共情他了,我说,你看起来很伤心,我还一直陪着她,可是没用啊,他还是哭,为什么我的共情不管用呢?”
当你共情孩子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你是在体会孩子的感受,还是想着我都共情你了,你怎么还哭啊。
如果是后者,那并不是真正的共情,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尝试去控制。
共情时的心态和目的很重要。
第一保持好奇。我想知道孩子现在有什么情绪,我去尝试,体会她的感受。
第二接纳情绪。不着急让他摆脱情绪,不着急解决问题,你会发现越是接纳情绪,孩子更容易恢复到平静状态。
当共情是真正去理解和感受孩子时,共情就会非常有用。
想要真正做到这些,就要明白:
悲痛不分大小,不论是失去亲人之痛,还是日常生活之痛。
不要轻易去劝一个伤心的人:别哭了。
泪水需要流淌,悲痛需要释放。
在伤口最痛的时刻,它不会在短时间愈合,更经不住一再撕裂。
不要轻易去安慰一个失意的人:会过去的,会好起来的。
我们都清楚,即便有些悲伤能够过去,但“好起来”这件事,总是格外漫长。
这一刻,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护好他们的悲伤,让他们安全地释放。
因为,他们需要真实地跟痛苦在一起。
虽然这可能对于当下是煎熬的,但对往后的人生,却是有益的。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有话要说...